2012.10.24.上海交大【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演讲&问答


第35场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国·上海

2012 / 10 / 24

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

Eight Secret Keys to Happiness

主持人: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请堪布为我们宣讲“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

今天的讲课有点特殊,我准备采用藏传佛教的传统讲经方式,所讲的内容也比较难懂,可能有些人感觉比较枯燥,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堂课听下来,我们应该尽量掌握这八个窍诀,并最好能用自己的智慧解释它。

下面,我以武则天的开经偈,作为今天讲课的开始: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秘诀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部藏传佛教的论典——《修心八颂》。

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将已趋衰落的大乘佛法重新弘扬开来。阿底峡尊者有六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叫博朵瓦,《修心八颂》就是博朵瓦的弟子朗日塘巴造的。

《修心八颂》问世以来,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藏地的寺院、学校,甚至普通人家里,随处可以看到这八个偈颂。表面上,这个似乎很简单,然而其中的甚深意义,我们可能终生都学不尽。

记得我刚出家时,上师给我传讲了这个法,当时自己还年轻,也比较傲慢,觉得这几个颂词应该很好懂。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在之后的近30年里,每次重温这个法,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今天,你们头一回接触这个法,也许个别人觉得:“这没什么稀奇的,我能写出更好的颂词。”然而事实上,这个教言非常殊胜,它是圣者的智慧结晶,根本不同于凡夫分别念拼凑的文字。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打消轻慢之心。

《修心八颂》宣说的,大多是圣者的行境,严格来讲,出家人都很难做到这些要求,何况各位被世间的俗务缠身,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修行佛法,所以,我并不奢望大家100%做到其中的要求。不过,即使无法完全做到,大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这些偈颂发愿。在《修心八颂》中,每个偈颂开头都是:“愿我……”这其实就是一种发愿文。如果你觉得这些发愿非常好,可以将它贴在显眼的地方,经常用它提醒自己。

《修心八颂》是真正的幸福秘籍。生而为人,谁不想获得幸福呢?然而,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否则,光嘴上说“我要幸福”是没用的。如果大家能按照《修心八颂》调整自心,我敢保证各位的幸福感会日益提升。

或许有人怀疑:“这个法只有短短八个偈颂,有那么殊胜吗?”其实,所谓的秘诀,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开显最甚深的意义,就像一把小钥匙便可以打开大门一样。所以,大家千万别小看了这八个偈颂。

在藏地,高僧大德们极为重视《修心八颂》。我所在的喇荣五明佛学院,有近万僧人,出家人必须背诵的三部论典中,《修心八颂》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学院的创始人——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明确要求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不会讲得太广,只是给大家简单介绍这些窍诀。如果在藏地讲这个法,时间会长得多。我家乡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法师,他讲经说法时间特别长,有时候从下午一点讲到七点半,中间没有任何休息,不管下面的听众多累,老法师一直慢慢地讲。不过你们放心,今天,我不会讲那么长时间。

二、秘诀详说

(一)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以殊胜如意宝般的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珍爱轮回中的一切有情。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大家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团体,如果里面每个人都怀着自私自利心,这种团体就不会有温暖和安全感。因此,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应该不分国家、民族、地域,平等关爱一切众生。

如意宝,是古代的一种宝珠,这种宝珠极为殊胜——无论你希求什么,它都能满愿。同样,珍爱所有众生的心就像如意宝一样,能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这种心进一步升华,就是大乘佛法的心髓——菩提心。

谈到珍爱众生,不得不提到杀生。杀生是世间最恶劣的行为,一方面这会欠下可怕的命债,一方面也是没有爱心的表现。在世间,凡是稍微有点素质的人,都不会随便杀生。我看过这样一条新闻:在澳洲举行的一次网球比赛中,一个运动员回球时,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了一只小鸟,小鸟当即坠地。那个运动员立即中断了比赛,跑到小鸟落地处,跪在小鸟的尸体前,在胸前不断地划着十字……

只有懂得了大乘佛法的精髓,才明白珍爱众生之心是何等重要。大乘佛法认为,之所以要珍爱一切众生,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对自己有过恩德。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饭、用的资具,哪个是无因无缘而来的?哪个不是蕴含着无数人的汗水?

其实,只需稍加斟酌,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一切痛苦源于珍爱自我,一切快乐源于珍爱众生。因此,如果我们把爱的方向从自身转移到他人,痛苦就会越来越少,幸福也会越来越多。

如果有些人顽固地执著:“凭什么我要爱一切人?他们又不是我的同胞、家人!”这就是智慧不成熟的表现。事实上,暂且不谈佛教的观点,即便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也应该爱一切人。现代科学发现,不论哪个种族的人,99%的DNA结构都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平等爱一切人,不应该和别人产生隔阂,更不应该和别人发生冲突。

(二)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愿我交往任何人时,将自己看得比对方低下,诚心诚意尊重对方,将爱心奉献给对方。

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素养。《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然而,现在许多人非常傲慢,一点都不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某些成功人士,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管走路还是说话,始终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还有些“官二代”“富二代”,自打从娘胎生下来,就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自恃家中有钱有势,对别人总是不屑一顾。这样非常不好,人应该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如果因为在财富、智慧方面有过人之处而傲慢自大,这就是大乘佛法所呵责之处。

听我这样一讲,个别人或许想不通:“我明明是领导,为什么非要在别人面前显得卑下?”其实,所谓的谦虚、卑下,不是要你舍弃领导的身份,而是要求内心保持谦卑。

因为缺少谦卑,内心就有傲慢一大堆,许多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成功。现在有些人学历特别高——硕士、博士、博士后,听起来很不错,可是因为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心,打起交道来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所以,在学校里不光要学知识,也要学如何做人。所谓的做人,也不是表面形式。现在有些素质教育只教人怎样微笑、鞠躬、走路,不教如何尊重别人,这不算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始终认为,像尊重他人、自甘卑下这样的善心,在大乘佛法中才有圆满宣说。大乘处处强调善心,在大乘提倡的善心中,最根本的是大悲心、大慈心和菩提心。所谓大悲心,是将一切众生从痛苦中救拔出来的善心。所谓大慈心,是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善心。所谓菩提心,是在大慈心和大悲心的前提下,希望众生获得佛果的善心。佛教的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演绎了大乘行者的光辉形象,由于内心具有圆满的善心,所以在接触众生的过程中,他们随时随地散发出慈悲的光芒。

学习这个颂词后,大家要想到:今后无论面对任何人,自己都不应该傲慢。其实,身为轮回中的凡夫,即便有一些暂时的圆满,也没什么可傲慢的。以有钱来说,这根本不值得傲慢:一方面有钱不等于功德;另一方面钱是无常的,今天你腰缠万贯,也许一夜之间就会沦为穷光蛋。前几天有人在网上爆料,说广州某贪官有22套房产。消息一传开,该官员立即被免职,他的资产也马上被查封。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有些人傲慢心特别重,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实,这些人应该想想: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或许有那么一天,自己会沦落到极其悲惨的境地,那个时候该如何面对现实呢?

凡夫人往往以这样那样的资本而心生傲慢。龙树菩萨曾说过,有些人以才华而傲慢,有些人以相貌而傲慢,有些人以财富而傲慢,有些人以地位而傲慢。在座各位如果有这些心态,我建议你们多看看历史,看看那些威德超群、洪福齐天的大人物最后是什么结局,这样就能打消内心的傲慢。

在这里,我要顺便提醒某些人:当你兴旺发达的时候,不要过于陶醉,以至于忘了体贴、关爱身边的人。有一个官员对我说:“虽然工作非常忙,但每周日上午我都会陪陪家人。因为我想,如果只顾着工作,一点都不管家人,自己以后肯定会后悔。所以我规定:不管再怎么忙,在一个星期中,必须给家人留半天时间。”我认为这种做法挺好,值得许多人学习。

相比世间层面,佛教对体贴、关爱他人有更高要求。大家要努力实践这种精神,不要认为佛教的要求太高了,自己根本做不到。即使我们做不到100%,做到20%、10%,甚至5%,也是可以的,不能因为做不到最好,就彻底不做了。像米拉日巴、印光大师等大德的境界,我们不要说一辈子,一百辈子也不一定做得到,但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也可以逐渐接近他们的境界。

(三)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愿我恒时观察自心,当烦恼和妄念刚生起时,就认识到这些非理作意会毁坏自他,立即强行断除它们。

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极其炽盛。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当生起烦恼时,一个人会丧失惭愧心,甚至会无恶不作。对此,培根在《论贪婪》中说得非常清楚:“贪婪者为了煮熟自己的一颗鸡蛋,不惜烧掉邻居的一座房子。”

看看如今的社会,到处是豆腐渣工程、毒奶粉、地沟油,以至于人们连走路、吃饭、喝水都没有了安全感。造成这种悲剧,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因果,一方面就是因为贪婪等烦恼炽盛。

在烦恼的驱使下,还会爆发个人、家庭、民族乃至国家间的大大小小战争。昨天在上海街头,我看到两个小贩为蝇头小利而打仗,虽然他们打得不厉害,只是用苹果互相砸,但也算一场小战了。

要摧毁烦恼,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利他心。如果我们经常想着别人的苦乐,经常关心别人,自相续中的烦恼很快会灭尽,当烦恼灭尽后,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当见到恶劣众生因造罪业而遭受剧苦时,愿我犹如遇到宝藏一样,以难得之心珍爱他们。

现在的社会太缺少爱了,人们都不愿意管别人的事。刚才我讲到两个小贩打仗,当时围观的人不少,可是没有一个去劝架。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从性质上讲,和前一阵子的“小悦悦事件”是一样的。

当发现金矿时,勘探队员会非常高兴。大乘行者的心态则不同,遇到发财的机会时,他们不会欣喜若狂,而看到饥饿者、残疾人、乞丐等可怜众生时,他们会觉得非常难得,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众生。

大乘的爱心是最伟大的爱。世间的爱心是这样的:今天哪里发生灾难了,才想到去奉献爱心,比如汶川大地震期间,许多人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灾难一过,就不管他们了。站在大乘的角度,这种偶尔的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随时随地帮助可怜的众生。

在座各位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大乘的善心?”恐怕不一定有。看见可怜众生时,你不但不帮助,也许会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活该受罪……”如果是这种心态,跟大乘的发心就相去甚远了。

当然,要一下子转变串习已久的观念,达到大乘的思想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希望,今后大家要往这方面努力,要尽量以善心对待一切人和事,不要总是抱着负面心态。如果你经常心怀嗔恨,经常面若冰霜,经常对他人发脾气,不要说来世的果报,即生中也不会收获幸福。

在培养善心时,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去年,我在佛教徒中提倡“日行一善”。大家也不妨试着做一做,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自他的善事:看见腿脚不方便的人,过去搀扶一下;别人骂自己时,尽量忍一忍;对别人产生烦恼时,马上调整自心……长此以往,自己的心一定会逐渐贤善起来。

(五)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对于以嫉妒心非理诽谤自己的人,愿我心甘情愿地取受亏损和失败,将利益和胜利奉献给他。

这个偈颂加持非常大。《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恰卡瓦格西到甲向瓦格西家,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偈颂。他感觉非常稀有,便问:“这是什么法?”甲向瓦格西说:“这是朗日塘巴尊者造的《修心八颂》。”听到此话,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求得此法。不幸的是,当时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后来恰卡瓦想尽办法,在夏日瓦格西前求得了《修心八颂》。依此法修持六年后,彻底断除了对自我的爱执。

世间有这样的观念:“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作为世间人,持这些理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站在大乘的角度,就不能有这种心态了,对于非理损害自己的人,我们更应该以慈悲忍辱心去对待。

大乘佛法处处强调吃亏、忍辱。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乍一听这个偈颂,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干什么都是‘亏损失败自取受’,那还怎么活下去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修行是讲次第的,对凡夫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来行持,暂时并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吃亏。

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源于对自我的爱执。在佛法中,有各种根除我执的窍诀。比如别人骂你时,你可以观想:这些声音就像空谷回声一样,对自己无利无害,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善于运用这些窍诀,许多烦恼就无从生起了。

其实,这个偈颂不仅是修心的窍诀,也是为人处事的良方。当遇到他人的谩骂或者诽谤时,是针锋相对地回击,还是以这个方法化解?肯定后者的效果更好。

大家可以试想:本来你没有做对不起人家的事,可是人家硬说你做了,是对方说一句自己顶一句,还是自己先忍着,等对方气消了再解释呢?聪明人一想就知道,当然是后一种方法明智。

由此我想到,在大乘佛法中有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不过,这些秘诀掌握在少数智者手中,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佛法重在行持,对于“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样的理念,大家要努力去实践。刚开始做起来,也许感觉有一定困难,但只要长期坚持,逐渐就会得心应手。

除了自己行持,大家还要将这种理念传播给他人。有的老师在做善法时,要求每个学生捐一元钱,这种做法非常好。事情看似不大,却能培养学生的爱心。这种爱心扩展开来,延伸到周围的人,延伸到整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往昔我曾经利益某人并对其寄予厚望,纵然此人以非理手段陷害自己,愿我也将其视为善知识。

对世间人来说,如果曾经帮助过某人,对方反过来害自己,自己还要把他当作善知识,这根本是做不到的。在座各位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在这种教育的熏染下,大家都觉得坏人必须被干掉。其实,这种理念并不究竟。如果想培养真正的爱心,对于忘恩负义者,我们更应该以善心来对待。

在如今的社会,忘恩负义之辈特别多。有些老板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人,当这个人有了能力时,不但不回报老板,反而把客户和资源带跑了。以世间眼光看,这种人非常可恨,可是按照大乘佛法的理念,我们不但不应该恨这种人,还要把他们当作善知识。这,就是大乘的崇高境界。

在佛教的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以实际行动,完美地展现了这种境界。印光大师无论遇到任何逆缘,都以一个“忍”字来应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即便遇到再恶劣的众生,也不会怨恨对方。

作为高尚之士,要尽量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不过在现实中,许多人恰恰相反:昨天别人帮了你,今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几年前别人说了你一句,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这样非常不好。今后,大家要转变这种习气,心里不要装着太多怨恨,如果怨气太多了,不说其他,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七)

愿我直接或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直接或者间接将利益和安乐奉献给一切老母有情,自己默默承受他们的苦难。

此处宣说的,就是世间的换位思维。当然,世间的换位思维范围有限,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换位,而佛法的换位思维范围无限,是将安乐奉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承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颂词中讲到,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老母有情。所谓直接利益众生,比如富人拿钱做慈善,医生治疗病人的疾病,老师解除学生的愚痴。所谓间接利益众生,是通过各种方便,让众生逐渐离开痛苦。不管直接还是间接利益众生,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

从究竟上讲,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汽车抛锚而被困在野外。正当他焦急万分时,有个骑马的男子路过。见到这种情况,男子二话不说,用马将汽车拖到附近的小镇上。事后,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掏出钱,准备酬谢对方。男子拒绝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每次都将这句话转述给被帮助者。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孤岛上,一个少年冒着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居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这个时候,克雷斯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原来,自己串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又还给了自己!

关于利他即利自,在大乘佛法中有透彻的宣说。藏传佛教一部叫《入菩萨行论》的论典,其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这个教言讲得非常清楚:利益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自私自利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今天,大家也许是头一回听说大乘的利他理念,感觉可能比较陌生,但只要慢慢观察、慢慢思考,逐渐就会接受,也会知道这种理念的可贵。

(八)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愿我的一切所行不被世间八法的分别念所染污,了知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如梦幻泡影,从而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束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所谓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般的人都愿意得到利、誉、称、乐,不愿意得到衰、毁、讥、苦。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肯定都对这八种法有强烈的执著,如此就是痛苦的因。如果我们学习了《金刚经》,悟到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能远离世间八法的束缚。

结 语

在座各位过去对大乘佛法不太了解,通过今天这堂课,一方面是给大家播下善根,一方面是帮助大家打开思路,让你认识到大乘佛法的根本是利他。

利他不仅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理念,也是全人类必不可缺的理念。如今是21世纪,我想,即使到了30世纪,人类照样需要它,这种思想依然不会被淘汰。

在朗日塘巴尊者造的八个偈颂中,从各个侧面圆满地宣说了大乘的利他理念,只要我们按照这些秘诀行持,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有些人虽然没有学过大乘佛法,可是因为他们实践了这些理念,所以生活中充满了幸福。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1910-1997)就是如此,她18岁当了修女,之后便开始利益他人,虽然物质生活极其简单,可是她的生命中没有任何痛苦,唯有喜乐。像特蕾莎修女一样,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将生命完全投入于利他,结果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痛苦的减少和幸福的增加。

有些人没发现这个要点,总是抱怨:“为什么我这么不幸?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上级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下级对我不恭敬?……”这样的抱怨非常不明智。对这种人,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想快乐就另当别论,想快乐,就停止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培养利他心吧!

虽然我修行很差,不过,通过翻阅大乘经论,自己深深感到: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谁有了这种理念,谁就会过得充实快乐。我认识一些善心人士,因为始终想着帮助众生,所以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痛苦,晚上睡觉也特别香。试想,如果他们一直想着自己,可能就没那么快乐了,也许梦中还忙着跟别人争斗、拼杀……

学习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后,如果大家经常思维这些道理,慢慢就会感悟到其中的奥妙,这种感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今天,我们给每个人都发了《修心八颂》,希望大家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珍视这些秘诀,不要觉得:“这张纸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张佛教的宣传品而已,这样的宣传品到处都有,甚至乘车、行路时,也经常有人派发这种宣传品。”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可惜了。

总之,希望大家生起利他心,有了这种善心,什么事情都好办。当然,凡夫的利他心跟菩萨的利他心有一定距离,我对各位要求不高,暂时达不到菩萨的境界没关系,只要能在减少自私自利、增上利他心方面有所进步,哪怕前进一步,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现场互动

问:我有一位同学,他去过大大小小的寺庙,几乎都有被骗钱买高香的经历。请问,藏传佛教的寺庙是否有类似情况?佛教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目前,汉地寺院商业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在有些地方,寺院甚至在往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有的已经上市了,有的正张罗着上市。对此,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议论纷纷。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佛教确实会面临危机。

不过,最近国家统战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制止寺院“被上市”“被承包”。如果这些政策能落实,对佛教应该是好事情。

到目前为止,藏地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个别大寺院外,藏区的绝大多数寺院还保持着传统特色,没有往商业化方向发展。

我个人认为,寺院不应该卖门票,一方面许多寺院其实并不缺钱,另一方面如果卖门票,就分不清楚是寺院还是旅游景点了。作为佛教道场,应该保持清净如法,要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前段时间,有官员要求喇荣五明佛学院对外开放,搞所谓的“旅游开发”,我们佛学院的负责人就坚决顶住了。

问:出世间快乐与世间快乐有何区别?怎样才能获得出世间快乐?

堪布:世间快乐源自感官享受,出世间快乐超越了感官享受。

若想获得出世间快乐,首先要生起出离心,了知三界轮回是痛苦的,之后生起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最后证悟万法皆空。若能如此,就能获得无法言表的大安乐。

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证得了这种境界。只要具足信心和精进,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证得这种境界。

问:有世间的经历之后出家和从小就出家,这两种人在开悟方面有区别吗?

堪布:对于开悟来说,从小出家还是半路出家不重要,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和精进。如果精进和信心不足,即使从小出家,也不一定开悟;但若具足了这二者,即使很晚出家,也能迅速开悟。

问:您刚才说,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那我们现在做善事,今生中能否改变命运?

堪布:这要看你行持善法的程度。佛法中讲,如果在佛陀、圣者、僧众等严厉对境面前行持广大善法,以这样的功德,即生中就会现前果报。

业果是极其复杂的,只有通过系统学习,才能通达其中的奥妙。简单讲,业大致有三种:一是现世现报,今生造业后,现世就成熟果报;二是顺生受报,今生造业后,下辈子成熟果报;三是顺后受报,今生造业后,第二世乃至百千万世后感受果报。就像世间人犯罪后,有些立即被判刑,有些过几十年被判刑,有些这辈子都不会受惩罚。

问:既然诸法是空性的,那我们何必执著于幸福?

堪布:究竟上讲,一切法都是空性,如果一个人证悟了空性,自然就不会执著幸福,因为他已获得了最究竟的幸福,就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肯定已掌握了小学的知识一样。但如果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执著幸福。

要知道,万法皆空是就实相而言的,追求幸福是就现相而言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打个比方,以物理学家的眼光观察一个瓶子,它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组成的,但物理学家并不会认为瓶子不存在,也不会否认瓶子能盛水。同样,学佛的人也不能以实相来否定现相。

永嘉玄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众生的苦乐就像做梦,然而,没有从轮回的迷梦中醒来之前,这些苦乐感受都是无欺存在的。只有完全证达了万法皆空,才不需要追求幸福、逃避痛苦。

问:我有一个朋友患忧郁症并失去了工作,还有一个朋友总想zisha。这些都是前世的业障造成的吗?他们该怎么办?

堪布:现在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特别多。我想,不管遇到什么痛苦,都要有面对的勇气,千万不能选择zisha。毕竟生命是最宝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暂时没钱、没工作不要紧,这些可以慢慢来。

忧郁症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是前世的业力所致,比如前世欠了命债,这种比较难以对治;如果是暂时的鬼神和非人制造违缘,则可念莲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班扎革日班玛斯德吽”,只要经常持诵,病情就会逐渐好转。

佛教认为,在所有的疾病中,相当一部分是鬼神和非人引起的。在遇到鬼神和非人作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念莲花生大士心咒。

其实,不管你信不信某种药,只要肯服用,就一定会有作用。同样,不管你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只要精进念诵莲师心咒,就会遣除鬼神和非人制造的违缘。

因此,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时,最好多念莲师心咒。我自己便是如此,有时候做了噩梦,醒来以后马上就念莲师心咒,心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问:身口的克制,比如戒杀、吃素,这些很容易做到,而起心动念比较难克制。如何克制不清净的意念?

堪布:相对于身口,心确实比较难克制。正因为如此,佛陀才依次说身、口、意,先从调整身体入手,再调整口业,最后才调整心。

如果想调伏内心的烦恼,就要按照佛陀的教言,首先护持好自己的身、口,然后长期对治自己的烦恼,这样,心就会逐渐变得调柔。

问:您刚才提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可由于自己的力量渺小,有时候无法真正帮助到对方,这反而会让我觉得非常难过。既然自己的力量如此微不足道,这种付出有意义吗?还值得坚持下去吗?

堪布:当今这个时代,做善事违缘重重,造恶业则往往很顺利。但无论如何,帮助他人的发心不能退,我们能做到多少,就去做多少。

有这样一个故事:退潮后,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小鱼,在烈日的炙烤下,它们即将面临死亡。这个时候,一个孩子来到海边,一条一条捡起小鱼,把它们放进大海。有人问孩子:“沙滩上有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往海里扔鱼,一边说:“你看,这一条在乎,这一条也在乎……”同样,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真正帮到的人也许非常少,然而自己不能因此而灰心,要知道,总有人在乎我们的帮助。

我认识一位法师,去年他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遇到了阻碍,别人对他的做法不太理解,他自己也感觉很为难。一天晚上他找我谈心,说准备放下一切,不做寺院的住持了。我劝他:“还是继续干下去吧。如果你是为了自己做事,可能会有痛苦;如果你没有自私自利心,是以饶益众生的发心做事,即使事情不成功,也不会痛苦。”最终,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坚持了下去。

所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去帮助众生!

问:在家居士怎样才能保持精进?

堪布:现在诱发散乱的因缘相当多,作为皈依三宝的人,对每天的生活要有所规划,早起晚睡,少接触不学佛的人,尽量挤出时间修学佛法。

问:我是一名藏传佛教徒,每天都修上师瑜伽。请问:上师瑜伽是否相当于禅修?

堪布:禅修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上师瑜伽中包括了这两种禅修。

修上师瑜伽时,在自己前方观想上师,把他当作三世诸佛的总集,并且虔诚地祈祷上师,这相当于观察修。之后,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身,上师的智慧和自己的心融入一体,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这相当于安住修。

问:每天花两个小时念经磕头,不闻佛法不读佛书;每天花两个小时听闻佛法阅读佛书,不念经磕头,哪一个更有功德?

堪布:每天吃饭不吃菜,或者每天吃菜不吃饭,哪一个更有营养?

问:六道轮回像一台巨大的机器,众生就像机器里的部件,慈悲的佛陀站在机器旁边,不断地将苦难众生救拔出来。我想问:谁制造了这个机器?又是什么动力使它不断地运转?

堪布:这个比喻不太恰当。轮回是广大无边的,不能用有限的机器来比喻。轮回没有一个推动者,众生流转轮回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播下毒种会生长毒果一样,造了有漏业,必定会转生轮回,乃至没有停止造业,就会不断地流转下去。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者。

若想真正了解轮回,必须学习佛教的四谛或十二缘起。知道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轮回是怎么回事。

问: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了知幸福的心可得吗?

堪布:三心不可得,是《金刚经》中的话。在实相中,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所以,了知幸福的心也不可得。如果一个人到了三心不可得的境界,就会像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汉地的济公活佛一样逍遥自在,没有任何约束。

证达这种境界,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白万法本空。在中观当中,有许多抉择空性的理论。如果以这些理论分析,我们就会知道:一切万法,从内在的心,到外面的境,完全都是不存在的。

在没有证达空性时,了知幸福的心还是有的,害怕痛苦的心也是有的,因此,我们需要远离痛苦,追求幸福。当然,所追求的幸福也有两种——暂时的幸福是满足心;究竟的幸福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获得圣者的果位。

问:前些时候,我看到一段话:“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请您解释一下这三重境界。

堪布:没学佛的时候,对万法有强烈的实执,这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学佛之后,以中观的理论观察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学佛到一定境界后,虽然体悟到无一法可得,但在显现中仍要随顺众生,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就拿幸福来讲,也可以相应这三种境界:首先,没学佛时认为,幸福是个真实存在的法;中间,学习佛法后,明白幸福是一种心态,而且它是空性的;最后,虽然有了不可思议的境界,可是在随顺众生时,也承认幸福是存在的。

需要指出的是,随顺众生非常重要!佛陀已证悟了最高的境界,可是在众生面前,他还是像普通人一样托钵、吃饭。许多大成就者也是如此,虽然内心有常人望尘莫及的境界,但外在的显现还和普通人一模一样。

问:何为大乘佛教?何为小乘佛教?我们应该信仰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

堪布:小乘佛教,常被认为是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比较兴盛。大乘佛教,往往被认为是北传佛教,在中国、日本等国比较兴盛。

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的差别,看是否具足菩提心。”具有菩提心叫大乘,不具足菩提心叫小乘。如果只想自己离苦得乐,这种发心属于小乘。不仅为了自己解脱,还想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就是大乘的发心。

选择大乘还是小乘,主要看自己的心态。如果你的心力比较强大,度众生的意乐很强,就可以选择大乘佛教。

问:在修上师瑜伽时,是否可将莲花生大士观为根本上师?

堪布:上师瑜伽有两种观想方法。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说:“修持上师瑜伽时,上师的形象无需改变,上师是什么样,就直接观想那种形象。”其他有些经论中则说,修持上师瑜伽时,可以观想本体为上师,形象为莲花生大士,或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自己对上师有没有如佛般的信心。如果有,就可以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如果没有,最好是观想上师的形象为莲花生大士。

问:为什么梦中犯错不算犯错,现实中犯错却算犯错?

堪布:按别解脱戒的观点,梦中犯戒虽然有一定过患,但因为不具足真实的对境,所以不算真正犯戒。

月称论师说:“人有三层梦:一是晚上睡觉的梦,二是现在的人生,三是成就的时候。”现在我们还没从轮回的迷梦中醒来,如果有一天你觉悟了,那时就会发现,过去所做的罪业犹如梦中的罪,从来没对自己造成过真正的伤害。

这个道理非常深,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问:我总感觉自己这半辈子太苦了。请问,有没有办法改变下半辈子的命运?

堪布:做善事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佛教认为,虽然人生的主线是命定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如果我们大量做善事,命运就会朝好的方向改变。学过《了凡四训》的人,应该都明白这个道理。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大家不要总是抱怨人生太苦了。其实,苦就是人生的底色,如果明白这一点,苦的感受或许就不那么明显了。比如身体患了疾病,病苦虽然比较难忍,但由心态而导致的痛苦,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而消除。

实际上,应该说你们非常快乐,如果去监狱看看,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痛苦。我去过一些监狱,在许多犯人的内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跟亲人交谈一个小时。现在我们每天能跟亲人和朋友聊天,这个时候不但不珍惜,反而经常跟他们吵吵闹闹。如果有一天你被关在监狱里,有一次机会和亲友聊天,可能就非常满足了。

所以,大家应该反思,不要总认为自己太苦了。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怨气,就会给生活平添许多不开心。对于外境的好坏,我们应抱着随缘的态度,做事情时的成败也要随缘。当然,随缘并不是消极,对于有意义的事,不能轻易放弃,还是要努力去做。

问:我长期吃素,兼修八关斋戒,可是经常会遇到被动杀生,比如朋友请吃饭时要点杀。我该怎么办?

堪布:佛教徒一般不会主动点杀,不过,现在的人结婚或者过年时经常大量杀生,有些佛教徒不得不应酬,结果染上了罪业。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应该多忏悔。

在我一生中,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就是杀生。小时候,只要碰到杀牦牛的场面,我尽全力也不能阻止的话,就只好跑开,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那种惨况。

从因果上讲,杀生的后果非常可怕。倘若经常杀生,不要说本人会遇到各种不幸,甚至子孙后代也会受影响。因此,希望大家尽量不要杀生!

问: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

堪布:如果是严格的素食者,鸡蛋和牛奶都不应该吃。不过,一般来讲,有些鸡蛋不是受精卵,无法形成真正的生命,所以有些素食者也吃鸡蛋。

由于轮回皆苦,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罪业的食物是找不到的,甚至吃米饭和蔬菜,在种植的过程中难免造业,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过失。

总之,吃鸡蛋和牛奶间接会给母鸡和奶牛带来痛苦,不过和吃肉比起来,吃蛋、奶的后果不算很严重,比较容易忏悔清净。

问:我妈妈患了癌症,有什么方法能帮助她?

堪布:人常常是得了不治之症后,才会反思是不是恶业的果报,但这时往往已经晚了。所以,大家现在一定要清楚,哪些行为是有罪的,哪些行为是没罪的,平时的行为就要有所取舍,这样才不会将来后悔——这是一个来自青藏高原出家人的肺腑之言。

昨天我和交大的老师聊天时,有人提到,有些癌症患者一心念佛,后来竟奇迹般地痊愈了。所以,当罹患绝症、来日无多时,如果能念观音心咒、佛号,并辅以放生等善行,一定会有所帮助。我希望你劝母亲多念佛,不管最后能不能活下去,这对她都有极大利益!

问:佛教提倡出世,儒教提倡入世,佛教追求精神上的财富,儒教追求现实的东西。您如何评价儒教?

堪布:如你所说,佛教对出世确实讲得比较多。由于今天的场合比较特殊,所以,我主要是以入世理念来讲佛法的。如果完全讲出世的道理,比如空性的概念、菩提心的修法,各位不一定能接受。

其实,儒教并非完全不重视精神财富,古代的大儒都是内在修炼极为圆满的贤哲,不过相对于佛教,儒教偏重于现世的关怀。我们知道,儒教更多的是讲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顺父母,而对于来世的解脱和度化一切众生,并没有深入剖析。

当然,不管儒教还是佛教,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值得我们学习。南怀瑾说过:“从历史的经验看,只有儒释道结合起来,才能给中国人带来全面的提升。如果儒释道缺少其一,就不会圆满。”我个人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平时看书也偏重看古人的书。希望大家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主持人:

诚如堪布刚才所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如果我们能将儒释道甚至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智慧就会比较成熟,看问题也会更客观。

听了堪布的讲座,我有一个深刻的感悟: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个善念或者恶念都会起作用,对今生或者来世都会产生影响。有些朋友算过命,觉得自己一生就这样了。我想劝这些人:命是可以改的,如果自己不断地行善,不断地利益众生,一定会走上幸福之路。

好,请大家全体起立,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堪布、欢送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