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传授《教诲天人甘露》
2007年6月24日
今天的因缘很殊胜,大家在此一起交流佛法。首先,我简单地说一下菩提网络佛学院的考试情况,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修安排,然后给大家传讲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诲天人甘露》,最后是问答环节。
星期天本来是休息的日子,但道友们依然愿意抽出时间来学习佛法,我个人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学习来通达佛法的殊胜教义,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各位道友以后在任何场合中,都应该把所听受的教言及问答内容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领会。虽然我的回答未必尽善尽美,但如果当时你明白了,过后却又忘记了,这样对彼此来说都是在浪费时间,意义并不是很大。我在一些学校里讲课时,他们会把我所讲到的教证、理证以及我的看法全都记录下来,这样的交流才有意义。但有些人提问,这次我给他讲一遍,下次他又问我一遍,这样好像没有什么价值。
《大圆满前行》考试总结
最近,我们在网络上举行了一次《大圆满前行》考试。刚开始学习这部论时,报名的人非常多,中间有少数人退下去,但大部分人坚持学完了,在这半年里学了180多堂课。
学完之后,我们组织了一次考试,但只有11%左右的学员参加了,人数占比很少,不是很理想。原因是什么呢?我从多方面了解到,很多道友在报名时非常热情,不仅报了《大圆满前行》,还报了《量理宝藏论》《入行论》等课程,但真正学习的时候,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虽然勉强坚持下来,但是学得并不扎实,所以没有勇气参加考试。因此,希望大家以后报名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并不是每一门课都必须报。
刚开始的时候,学习因明的人比较多,虽然后来有少部分人退学了,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下来,基本每天都听一两堂课,这种精神非常可嘉。我们学院也有很多好学的修行人,他们每天要上好几堂课。末法时代,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心也比较散乱,在这种环境下能坚持闻思修,可以说非常难得。
《大圆满前行》的考试成绩出来了:第一名,113分;第二名,113分;第三名,112分。在这么多的道友当中获得了前三名,我们应该随喜赞叹他们!
不管学什么知识,都应该尽量参加考试。因为考试会让你有一种不共的压力,有了这种压力,才会学得比较扎实。要知道,现在没有一所学校是不要求考试的,佛学院也不例外。
从这次考试来看,一方面,我们以后会根据大家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来安排课程,不然课程太多的话,恐怕有些人很难学修圆满;另一方面,现在的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从我个人来讲,也会将网络弘法作为重点来抓。这样道友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家就能听到佛法,对真正希求佛法的人来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虽然我的琐事比较多,但也会尽量为你们创造学习的条件。
总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大家都能认真地学完《大圆满前行》,也有相当一部分道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非常值得赞叹!其实,大家愿意学习,愿意参加考试,这就是你们不共的一个成就。
下一阶段的学修安排
1.《入行论》的考试安排
八月中旬,我们将进行一次《入行论》的考试,因为这部论我们已经快学完五本书了。这次考试分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道友们可以在当地参加考试,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也可以参加七月底的网络考试。当然,最少要几个人一起考,实在不行再单独安排。
希望每一位道友都能参加考试,检验一下自己到底学得如何。就我个人而言,讲完一部法后,如果大家愿意参加考试,我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也能了解到每个人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佛法的接受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你们实在没有时间,就不要接太多的法、见太多的上师,否则自己会“消化”不了,还会跟工作和生活产生冲突,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选择学哪一门课程时,最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
2.《二规教言论》的课程报名
很多道友希望《二规教言论》的音视和视频能在网上公布。我们再三考虑之后,决定在八月底或九月初公布。愿意学习的道友请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可以在网上报名。
3.《量理宝藏论》的考试安排
八月底或九月初,我们将进行一次《量理宝藏论》的考试。这部论还有最后几堂课,讲完后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而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多少呢?虽然我不清楚具体情况,但也大致知道有些人学习虎头蛇尾;有些人学习非常精进,并持之以恒,非常值得赞叹。
不管怎样,希望你们这次能提前复习。《大圆满前行》考试和《入行论》考试都没有参加的道友,如果你的智慧比较不错,对因明逻辑也比较感兴趣,可以为这次考试做一些准备。
世间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尚且每日奔波劳碌,我们为了如此殊胜的佛法,更应该努力精进。当然,今天在场的道友都非常不错。如果我住在大城市里,会不会像你们一样精进呢?也很难说。虽然你们身处恶劣环境,周围很多人不信佛教,甚至反对,但大家不仅没有退失信心,而且还能不断地学习,实在难能可贵!
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佛法上,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多学习一些法义。现在很多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行为上也不太如理。
祈祷莲花生大士的加持
当修行人遇到违缘的时候,或者为了遣除未来修行道路上的障碍,可以持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或祈祷文。在末法时代,祈祷莲师相当重要,因为莲花生大士的心咒和祈祷文加持力非常大。
现在很多人想好好修行,做一个合格的修行人,但却经常在工作、生活和感情上遇到重大违缘,这些严重障碍了闻思修行。而末法时代的种种违缘,依靠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可以遣除。这并非我个人分别念的臆造,而是佛陀在经典续部中再三授记、宣说的。
大家平时要多念莲师心咒,祈祷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以此遣除生活和修行中的所有违缘,最终真正认识心的本性。尤其在密宗中,想要认识自心的本性,必须依靠上师的功德力和加持力,也就是弟子借助上师的直指方法来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其实,很多人都想获得开悟、脱离轮回,却又总感觉力不从心,而依靠莲花生大士的意传加持,的确可以圆满一切所愿。
学密宗的道友,当然平时要多念莲师心咒;而学净土宗、禅宗的道友,也可以一边学净土宗或禅宗,一边念莲师心咒,这两者完全不相违。要知道,在末法时代,很多违缘通过祈祷莲花生大士才能遣除。
从小到现在,我一直对莲花生大士有着不共的信心。我感觉自己的修行比较顺利,各方面没有出现种种违缘,这与莲花生大士的加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今天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祈祷莲花生大士。
下面,我给大家念一下《金刚七句祈祷文》的传承。
(堪布念传承)
这个祈祷文,谁都可以念诵,随时随地都可以念,白天晚上都可以念。至少念三遍以后,再随力念诵莲师心咒。在藏地,念诵莲师心咒几千万遍、上亿遍的修行人相当多。如今在东西方的各个国家中,祈祷莲花生大士的修行人也非常多。
总之,不管是谁,如果对莲花生大士有一种不共的信心,一定可以遣除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违缘。
讲解《教诲天人甘露》
法王如意宝的《教诲天人甘露》目前只有藏文,还没有被翻译成汉文。除了这个教言以外,法王如意宝的其他教言,我也想逐渐翻译成汉文。如果一个月里集中一两次念诵传承,这样一两年下来,你们就能得到很多传承,而我也能用上师的教言来时时提醒自己,内心也有了依靠。
(堪布一边念传承,一边简单翻译)
在《教诲天人甘露》中,法王如意宝主要讲了四个教言:
第一,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修行之道的根本。
第二,闻思佛法,闻思佛法是增上功德的助缘。
第三,守持清净戒律,清净戒律是一切利乐的源泉。
第四,修持等持,修持等持是获得圣果的根本因。
具体而言,一、依止上师时,要像爱护自己眼目和心脏一样全身心对待,经常赞叹上师、承侍上师,并且依教奉行;二、要闻思浩如烟海的显密佛法,通过长期闻思逐渐遣除内心的黑暗,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三、如果守持清净戒律,即便没有其他功德,世间的一切功德也会自然而然获得,最后一定会踏上菩提妙道;四、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则不可能断除烦恼,就像没有喝水就不能解渴一样。修行的时候,首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然后再修皈依、发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大圆满。
以上内容,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在此归纳出来给大家宣讲。
这就是法王如意宝《教诲天人甘露》中的四种教言。有些细节我没有翻译,但大概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
1.依止善知识
第一,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不要东奔西跑。我一直强调,以前依止过的善知识,大家不要舍弃,既然已经依止了,就应该尽心尽力地承侍。现在很多人在这方面问题比较大,最后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痛苦,这样做很不如法。
2.闻思佛法
第二,尽量多闻思佛法,不要只做形象上的佛教徒。现在大多数佛教徒不爱闻思,喜欢做一些形象上的仪轨或佛事,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但其实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
3.守持清净戒律
第三,尽量守持戒律。作为在家人,也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至少受持五戒中的一条。如果能够受持五戒,即生当中就能获得现世的安乐。
如今末法时代,很多众生的行为相当不如法,尤其是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人,行为反而更加可怕。很多人不守持戒律,行为没有约束,连世间法的规矩都违越了,更不用说出世间的修行了。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能以佛教的戒律来约束自相续,从世间来讲,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利益;从出世间来讲,能让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佛法,最终获得真正的解脱。
4.修持等持
第四,精进地实地修持。大家不要说大话:“我马上要修大圆满最高境界。”不要一开始就修大法,应该从基础的四加行、五加行开始修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每天都不要离开闻思修行,哪怕很短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一位观世音菩萨化现的上师在他的自传中说,他每天早上三点左右起床,然后磕些大头,再去做其他事情。其实,这种精进谁都可以做到。在大城市生活的你们,也应该起早一点,起来后好好地磕大头、禅修,那个时候也没有其他人的干扰。
现在的人实在是太不精进、太懒散了,白天为了工作和其他世间法而忙碌,晚上一直迷迷糊糊地睡着。人生短短几十年,全部在无有意义的琐事中耗尽,真是令人遗憾!世间的财富、地位等,很多东西没有任何实义,大家应该把时间尽量用在佛法方面,这是我内心当中的一个希望。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忠告有益,那么就接受它;如果觉得多此一举,那么尽可以舍弃,这对我不会有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