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密是一家
——广州开示
我们今天在此探讨的佛法内容,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佛教的平等观。
“佛教平等观”如果能在每个人的相续中生起来,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具有很大利益。
以自修体会,平等待众生
该怎样行持所谓的平等观呢?答案是:所有修行人应该以自己修行的体会来对待一切众生。
要想学习佛教的平等观,首先要明白,任何宗派,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世间所有的宗教,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这一点极为重要。
我们知道,很多修行人在修行的漫长岁月中,会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修行成就,这毫无疑问;个别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痛苦和挫折,也并不奇怪。但无论如何,大家修学时,首先应该以自己的见解和智慧来衡量修行中的经历——我想,这里有些修行人修得相当好,不管是自己的空性见解,还是悲心等各方面,都已有了殊胜的境界。
第二,依止善知识。
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应该依靠善知识来获得修行体会。
依前当观察,依后莫观过
依止时,应该认认真真观察善知识——当然,最好在依止前就观察,因为一旦依止完了,再怎么观察也没必要了。
什么叫做“依止”呢?我们在上师那里得过灌顶、听受过佛法,就是所谓的“依止”。
有些人可能在依止过程中遇到了挫折。比如,事先没好好观察,后来又觉得上师不如法,还认为:“如果上师真的不如法,那我也没得到真正的传授。”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我觉得,不管依止了什么上师,既然已经获得上师的法恩,就最好不要说很多的过失。
依止上师时,有些人根本没有观察,这样的依止很危险。所以,在依止前首先应该做观察,在未了解之前,听到的一面之词,不一定可信。
其实,依师之前先观察,并非仅藏传佛教独有,汉传佛教里也宣说了这个道理。比如,《华严经》《宝积经》等经典,就很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学习会发现,依止善知识的道理在这些经典中都讲了。
在广东一带,有些善知识确实非常如法,真正以慈悲心来利益众生。但也可能有鱼龙混杂的现象,所以,希望大家能清晰认识依止上师的道理。
显密之佛法,皆以依师得
实际上,显宗需要依靠善知识来揭示佛法的奥秘,密宗同样也需要依靠善知识的教言来闻思修行。如果没有善知识,要在心相续中真正通达佛法,有相当大的困难。
以前,阿难尊者和佛陀曾有这方面的对话。当时,阿难尊者说:“我在静处修行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感悟——我所学的佛法,大半都是依靠上师而得。”
佛陀说:“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佛法是‘全部’要依靠上师,而不仅仅是‘大半’依靠。为什么呢?因为依靠善知识,能令相续中的智慧、悲心、功德自然而然增上,从而远离恶知识,断恶行善,修行也能善始善终,获得圆满。”
所以,显密佛法确实都依靠上师而得到。
但在依止上师时,有些人特别苦恼,觉得依止也不行,不依止也不行。其实,这并非什么大问题,只要按照佛经论典所宣讲的去依止,就没什么值得苦恼的。
当依具相师,宣传莫掺私
但是,希望大家记住,如果在社会上为某些不太如法的人(不为弘扬佛法,而是心怀私利的人)做宣传,恐怕对佛教不一定有利。所以,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有人在放生期间发放某些上师的宣传资料,我不是特别赞同。因为放生活动最好是比较清净,如果经常出现一些募捐化缘的现象,以及这样那样的宣传品,对我们的放生会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所以,今后放生应保持纯洁,不要掺杂各种目的。
以前有些地方有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居士都不敢参加集体放生。为什么呢?因为参加时往往并非纯粹的放生,而是有一些让人不太容易接受的现象出现。
所以,大家要注意两方面:
一、我们对所有上师都应该尊敬。为什么呢?因为上师们的有些行为,以凡夫人的眼光去衡量,不一定非常准确,所以没必要谈论很多关于上师们的过失。听说你们这一带比较复杂,这样的话,以后应该依止公认的、对众生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上师。
二、或许有人认为:“密宗有一种个人崇拜,显宗为什么没有?”其实,我们一定要清楚,在这方面,显宗和密宗没有多大差别。例如,显宗强调,对皈依师和传戒师必须具足恭敬;在密宗当中,也强调对皈依师和灌顶上师应该尊重。可见,恭敬善知识,是显密共同承认的。
此外,无论显密,大家共同皈依的是三宝、是释迦牟尼佛,这方面没有任何异议。前段时间,我在深圳遇到一位香港居士,他说:“我去过印度,去过藏地,遇到了很多高僧大德,在汉地的四大佛教名山也遇到很多高僧大德,但我没有特意对谁皈依,我唯一皈依释迦牟尼佛。”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我们是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也就是“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弟子,所以,对上师恭敬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执著于“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只能皈依他,不能皈依其他上师”,甚至佛教徒之间有一些金刚内战,这就会对佛教不利,对佛教的健康发展有损。
所以,不管你是学显宗的,还是学密宗的,坦然说“我是三宝的弟子”,自己不会有很大的困扰,毕竟三宝永远都是无欺者。泰国基本上也都是这样,大家唯一皈依三宝,对个人的皈依和崇拜很少。
不过,“上师”代表着僧宝,因此,“永远皈依上师三宝”这个说法也合理。由于每个人的因缘和信心不同,你对这个上师有很大信心,对那个上师有很大信心,那么一个人有好几个上师,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如果你只对一个上师有信心,仅仅把他当作自己的上师也可以。
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有一位阿底峡尊者,他有一百多位上师,而有些前辈大德,依止的上师只有一两位。法王如意宝讲过,如果自己的信心具足,依止很多很多上师也可以;如果自己信心不具足,应该只依止少数上师。否则,依止得太多,信心不一定生得起来。
劝以慧察,如理依师
关于依止上师方面,大家应该注意。有时候,今天有人说:“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很好的上师,大家应该去依止他!”明天又有人说:“这个上师不好,他的行为不如法!”可能会有这种“风吹两边倒”的现象。
其实,依止上师时,当别人说“很好”的时候,最好先别着急,应该先好好了解。尤其如果要听法、受灌顶的话,最好先了解两三年,看这个上师到底怎样。如果观察后觉得他各方面的行为如法,慈悲、智慧等按照佛教的标准全部都已达标或具足,那你可以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最好不要退信心。这是佛教徒应该注意的。
当然,有些人以前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在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差错和麻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佛教来说,当你逐渐通达它的法义时,很多疑团、邪见自然而然会解开。这是我要强调的一件事。
显密本圆融,劝莫误舍法
最后还要强调一件事:对于显宗和密宗,大家应该融会贯通来理解,这在当前很重要。
藏传佛教有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各教派有一些不同的无上修法。例如,宁玛派讲大圆满,格鲁派讲大威德或大中观,噶举派讲大手印;萨迦派讲道果……
从显宗来讲,各宗也有所不同。例如,禅宗最后要达到明心见性;净土宗说最后到达一心不乱而往生极乐;天台宗宣讲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境界,等等。
应该说,显宗的教义与密宗的教义大致相同,究竟上没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这样讲呢?
学法之前,要先了解显宗的创始人是谁?答案是释迦牟尼佛。那么,密宗的创始人是谁呢?也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所以,从创始人的角度讲,显宗和密宗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然后,在最初时,显宗会强调“要发菩提心,度化一切众生”,密宗也提倡“为度化一切众生,要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如此看来,从发心的角度而言,显宗和密宗也没有差别。
接着,中间的时候,显宗讲要积累福慧二资,密宗也讲要积累二资。
最后,获得的果位是什么呢?显宗是获得佛果,密宗也是获得佛果,因此二者是殊途同归,最终的目标完全一样。就像我们爬山,这边有一条路,那边也有一条路,只不过这边的路可能弯曲多一点;那边的路是直路。但不管怎样爬,结果都没什么差别,所到达的山顶都一样。
所以,学显宗和学密宗的人要知道,显密的究竟观点是一致的,大家彼此最好不要有什么排斥,否则对自己的修行将带来很大的障碍。
我昨天在弘法寺见到本焕老和尚,他也有这样的观点,他说:“显宗和密宗没什么差别,实际上就是一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事实确实如此。作为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本焕老和尚在见解上表现出显密圆融的观点。实际上,以前汉地的慧明和尚、清定上师、弘一大师等高僧大德,都是显密双融的。
所以,大家在学法过程中,不要认为自己是学净土宗的,就把密宗排斥在外,这样不太好;学密宗的出家人和居士也是如此,应该对显宗寺院、显宗出家人非常恭敬,在认真学习密宗的基础上,不能舍弃显宗。
总之,显宗和密宗并非格格不入,比如《心经》,就是显宗和密宗都共同在学习的一部法。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显密圆融,这很重要!
⊙ 问:我还没有进入佛法的门槛。我对你非常有信心,今天第一次见到你,就有一种忏悔之心。我以前做了很多事情,觉得自己没有错,还强词夺理。所以说我对自己也有信心,对上师也有信心,我想我们全家现在依止你,可不可以?
堪布:我对你也有信心。
⊙ 问:上师,因为我是一个家庭主妇,人比较懒散,就想恭请一张您的圣像放在家里,好让您经常看着我,让我精进一些。可以吗?
堪布:好,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把我的相片放在家里面,我是不太同意、不太赞成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像、莲花生大士的像,或是一些真正的圣者,像法王如意宝,他们的像有加持、有功德。而把我个人的照片摆在佛堂里,摆在一些顶礼的地方,确实不太好。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如果把自己的像摆在佛堂里,别人对其礼拜,此人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寿命越来越短。但释迦牟尼佛的像是不能离开的,随时顶礼是最好的。
⊙ 问:佛在《圆觉经》里说过,佛的妄心都不息灭。请问,佛的心、您的心,跟我这个普通人的心又有什么区别?
堪布: 妄心不灭的意思,并不是说佛陀在究竟意义上像我们凡夫人这样有妄心、分别念,不是这个意思。
佛陀在众生面前,也会示现生老病死,也会示现有寒热苦乐的感觉。比如,佛陀在佛经当中说:我今天天生病了,我今天头痛。实际上佛陀早就功德圆满,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能有这样的执著分别。但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在众生面前如此示现。这样一来,对佛陀有信心的人看到后,觉得佛陀也有这些的话,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佛陀刚开始对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引导。
就像一些伟大的上师,如果跟我们凡夫人一样,也会生病、身体不好,大家就觉得他是一般人,他讲的法就容易被接受,依止他修行就会获得解脱。所以,佛陀在《圆觉经》中这么讲是有密意的。
⊙ 问:迦叶佛有个传法偈:“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如果说我们身和心都幻化出来的,在幻化当中没有什么罪,也没有什么福,那么学佛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佛的广大智慧和无量神通,以及度化众生的伟大事业,意义又从何体现呢?
堪布:应该这样理解,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佛陀的所有事业都是一种虚幻。因为我们众生正在做梦,在这样的梦境当中,佛的伟大事业在众生面前也是幻觉。直到我们获得佛果的时候,才会完全明白一切都是空性,但还没有证悟这样的境界之前,会有这样的迷乱相,所以,佛陀在众生面前也这样示现。
⊙ 问1:您怎么看待头陀行,还有僧人持金钱戒的问题?像现在这个世界,僧人完全不持金钱不太可行,但有些寺院的僧人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由此也引起很多争议。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堪布: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十二种头陀行,对此小乘《毗奈耶经》中也有明确记载。具足十二种头陀行,在我们这个时代比较困难,在有些圣地,像终南山、峨眉山,以及藏地的部分地区,也有人在行持头陀行。若能如理如法做到这十二种行为,我们作为修行人,当然非常佩服,但由于现在人心和时代的变化,像佛陀时代那样的头陀行几乎很少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僧人持金钱的问题。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观点,僧人完全不能接触金钱。在斯里兰卡、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出家人在这方面有严格要求,他们甚至不能到卖金银珠宝的店里去,这是不允许的。在汉地,去年我去过一个寺院,他们确实是按照别解脱戒所讲的那样,僧众日中一食、行头陀行、不持金钱等。这样的行为,我们学密宗的人也非常佩服。
但有些出家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实际上,不能这样做也有种种原因。因为不持金钱,并不是出家人的根本戒,在小乘比丘戒中是一种轻罪,通过每月的诵戒可以忏悔。所以,如果出家人做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在每个月的十五号或三十号,依靠仪轨来忏悔,可能是这样的。
问2:有些出家人这样行持时,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太执著,不赞同这样的行为,您怎么看呢?
堪布: 我觉得,我们凡夫人还没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在行持善法方面,越执著越好;行持恶法方面,就不要太执著了。如果能制止一切恶业,这才是最好的。
⊙ 问1 :净土的佛经在谈到往生时,有九品往生之说。而《西藏度亡经》《中阴解脱密法》中提到,如果听过七遍《中阴解脱密法》,在中阴时一定能够解脱,而且是成就法身佛或报身佛。既然这样,请问,对我们来讲,念阿弥陀佛是不是有点耽误了?
堪布:为什么?
问2:如果他依照《中阴解脱密法》来修,可能是直接成佛。但念阿弥陀佛的话,只是九品往生,九品往生就有很多果位,成佛时间会长很多。
堪布:我并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如果往生极乐世界,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至少也是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但如果学修中阴密法,就像《西藏度亡经》所讲的,必须要没有失毁誓言,如果失毁了警言,不要说中阴成佛,甚至还会堕入金刚地狱。所以,即使你听到了七次中阴密法窍诀,但没有好好地守持密乘戒,也不一定能速迅速成佛。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并没有耽误时间。
⊙ 问1:释迦牟尼佛授记下一尊佛是弥勒佛,这是否与密宗的即身成佛相违?
堪布:实际上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还可以有成千上万尊佛,只不过从贤劫千佛的次第来讲,释迦牟尼佛之后就是弥勒佛。禅宗也有很多明心见性的公案,他们即生成就的也是佛果。禅宗最高的境界也是成佛,密宗最高的境界也是成佛,所以有很多佛是不矛盾的。
问2:显宗都是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而密宗有四皈依,还要加上皈依上师。这是否与佛陀的教言“依法不依人”相违?
堪布:密宗的四皈依和显宗的三皈依并不矛盾。所谓的四皈依,并不是密宗的特色,显宗也强调了皈依善知识的重要性,只不过不像密宗这样把上师作为皈依的对境而已。
其实,汉传佛教的很多信众,也特别喜欢皈依“人”,很喜欢让上师办一个皈依证,盖上上师的印章。难道汉传佛教也是依人不依法?不能这样说。
显宗皈依三宝,密宗也皈依三宝。三宝中的僧众也是出家人,四位比丘以上的团体就叫僧众,僧众也是由“人”组成。如果说密宗是皈依人而不皈依法,那显宗的皈依僧又该如何解释呢?
因此,四皈依和三皈依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实际上显宗也有四皈依,只不过在有些论典中没有着重提而已,这从发皈依证也看得出来。而密宗一般没有发皈依证的传统。
⊙ 问:净土宗说要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现在又学密法,会不会是夹杂了,对往生是否有障碍?
堪布:净土宗的有关经典中说,我们念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最后达到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就会现前,我们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如果学习其他法门,会不会学得太杂、学得太乱了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根基而定。
如果有些人分别念特别少,心也不复杂,那可以一心念佛,其他修行对他来说不相应,会有杂乱的现象。但有些人只靠念佛不能断除分别妄念,必须要深入研习佛法,来解决自己心里的毛病,心里的贪慎痴,那么学习其他法门并不是障碍。
如果所有人只能选择念佛这一个法门,释迦牟尼佛转八万四千法门就没有用了。所以,有些净土宗的高僧大德提倡大家不要杂修,要一心一意地念佛,专心致志地念佛,也是有一定的密意。并不是说所有人不能学其他法,全部要学净土宗,我觉得这是办不到的,包括佛陀在世时,也是办不到的。如果可以,释迦牟尼佛只说一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除此之外,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也没有必要传讲。
其实,释迦牟尼佛是针对众生八万四千种不同烦恼,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一种应机施教。如果你的根基适合一门深入,那只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最好不要学很多;如果你只念阿弥陀佛解决不了自己的分别念,尤其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妄念特别强,天天念阿弥陀佛无法解决各种疑惑,就像刚才那些年轻人一样有很多问题,那一定要广泛地闻思修行,否则,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的话,过一段时间,你就对佛法产生邪见,对很多现象不理解。
所以,净土宗的有些大德提倡一心念佛,并不是让所有人不要学其他法门。如果我们的见解、智慧跟得上,最好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都学一遍,等所有佛法学得比较精通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世间理论也要通达。因为我们要度化社会各界人士,如果不懂他们的理论,就很难反驳他们的邪见。
总之,专念阿弥陀佛,对于有些人能解决问题。比如说老年人,要闻思很多经论的话,由于年龄、记忆等原因,有很大的困难,他们好好念阿弥陀佛,为利益众生而往生,这样就可以了。但对年轻人来说,这种方式就不一定够用了。
⊙ 问:打坐时不能够入定,请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抑制杂念,达到入定的状态?
堪布:打坐不能入定有一种解决方法:首先,把释迦牟尼佛的塑像、唐卡或照片放在面前,眼睛一直看着佛像,过一会儿就闭目观想,看佛像能不能在自己的心里现前。如果不能,就再三地看、再三地观想,今天也这样,明天也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心就会慢慢定下来。这在《三摩地王经》中有明确记载。
我们平时打坐的时候,如果没有禅定境界,最好多观修释迦牟尼佛的像。我在佛学院也经常这样提倡。我看到有些人打坐还可以,有些人确实很困难,如果你心静不下来,不妨试试这种方法,眼睛一直盯着佛像看,盯半个小时也有很大的功德。
因为以佛陀的身像作为观想对境、供养对境、顶礼对境,会获得不可估量的利益。所以,你打坐如果没有其他传承,没有其他能力,最好让心专注于释迦牟尼佛的像,然后闭目一直观想,这对修行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给大家念诵一下《随念三宝经》的传承。
《随念三宝经》也有汉文版,希望大家把它当成自己的功课,有时间就念,最多只需要一分钟。《心经》好像也是一分钟。你们城市里的有些人,天天说自己特别忙,但即使再忙,能不能从24小时中抽出两分钟,每天不间断地念一遍《心经》,念一遍《随念三宝经》,这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你连两分钟都抽不出来,那我也没办法了。
(堪布用藏文念诵《随念三宝经》传承)
好,今天我给大家做了简单的开示,也回复了一些疑问,这次开示到此结束。接下来过后,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依靠显密佛法的甚深教言,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