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直播16

学佛,不是挂一张观音菩萨像、办一个皈依证、穿一身海清就可以了。


学佛是一门技术活2017年10月1日

今天开示的内容有两个,一是给大家念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修上师瑜伽能让自己的修行得以圆满,善始善终。很多道友都在念,非常好。另一个是给大家念宗喀巴大师造的《缘起赞》传承。

给大家念《缘起赞》,是因为明年世青会《理想地球》论文大赛的主题是学《缘起赞》。很多年轻人都想得到这个传承,以便更好地学习。《缘起赞》讲了缘起性空最根本的道理,学好了,会明白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精华。现在的佛教徒,尤其是年轻人,相续中如果能生起缘起性空的正见,对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互不相违的甚深意义生起定解,非常重要。

我好多年前讲过《缘起赞》,只有8堂课。这次国庆放假8天,如果每天抽空学一堂,刚好可以学完。也许从此以后,你就真正懂得了甚深、秘密、广大的缘起性空之理。当初讲这部法的时候,我自己觉得把缘起空性和中观的道理都讲到了,也许对个别初学者或者学了多年的修行人有所帮助。

先念这两个传承,然后围绕今晚的主题《学佛是一门技术活》,给大家简单谈一谈。

(堪布念《上师瑜伽》和《缘起赞》传承)

重要的道理,反复讲

接下来,我为有兴趣学习和修行佛法的人讲一讲佛教的基本道理。佛教的基本道理本来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不过,我现在每讲一次,就觉得大家应该明白了,以后尽量不要重复。我害怕有些人觉得自己听懂了,如果再重复讲,他们会生厌烦,失去信心。人都是这样,即使不懂,也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已经听过,不用再讲。虽然听过不一定记得住,记得住不一定能行持,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毛病。所以我平时讲课,不管是公案还是教证,都尽量不重复。

其实这样做,也不一定真的好。以前,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对有些重要的道理,会讲很多次。今天也讲,明天也讲,时间长了以后,心里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而当年上师只提过一两次的教言和公案,现在基本没什么印象了。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听过很多次的道理,因为反反复复地熏染,最后会变成长期记忆的知识,或成为心相续中根深蒂固的智慧。

所以,我今晚会讲一点过去经常提到的道理,再讲一点以前没有讲过的内容。今天现场也有英语和日语翻译。虽然有些人不一定能接受,但这样做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特别希望在不同语种、不同文化和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用适合他们的语言和方法来弘扬佛法。如果能够这样,大家在有生之年,也许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点事,让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今晚不会讲很长时间,不过所讲的道理都是既简单又不简单,既甚深又不甚深。

学佛,学的是甚深智慧

前两天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今晚的主题:《佛学是一门技术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认为学佛很简单,看个两三本书就觉得是在学佛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看一两本书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也算不上真正的学佛。

汪洋大海,无边无垠,虽然喝一口海水也可以说喝到了大海,但从根本上讲,不能算真正喝到大海,因为大海有多广、多深,从喝的这一小口中根本不可能了知。喝一口也算喝到了大海,只是说说而已。同样,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只看区区的几本书,也算不上真正的学佛。

1.做一个标准的佛教徒

到寺院里烧烧香,拜拜佛,或做一点简单的供养、转绕,这样的人是不是佛教徒?是不是在学佛?这些都是善法,都属于佛教的行为和仪式,但却不能代表真正的学佛。真正的学佛,学的是本师释加牟佛甚深的智慧,而不是佛教的某些行为,也不是单一的道德取舍。

所谓的佛教,可以说是一门宗教——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也可以说不是宗教。从探索真理的角度讲,佛教更应该列为一门科学。按照世间的定义,能宣说客观真理的,就是科学。而佛教的智慧,已经无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种种真理。所以,我们可以在众人面前非常确定地说:“佛教的根本,就是真理,就是智慧。”

有些人认为学佛是禅修。简单地在寺院或某个寂静地方,修修瑜伽,坐坐禅,就觉得自己在学佛。坐禅可以算学佛,但是不完整。那放生、做慈善、修慈悲心,算不算学佛呢?算。那学的是不是完整的佛教?不是。在世间搞再多的慈善活动,也不是真正的学佛。

现在有些名人和慈善家,因为经常做善事,就认为自己是佛教徒。这是不对的。佛教的根本并不是单一的慈悲心。《释量论》中讲:慈悲与无明并非直接相违。意思是,我们的慈悲心修得再好,如果不能断除无明,不能通达斩断轮回的智慧,也根本解决不了生死大事。所以,真正的佛教是一种智慧。

所以,归根结底,学佛是学什么?学智慧——对包括自心在内的万事万物的真相彻底通达的一种智慧。这一点,是佛教徒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呢?其实不管是谁,只要对佛法经过专门研究、深入学习以后,都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虽然佛教有很多的行为、仪轨、仪式、道德观念和准则,但都只是支分,而不是根本。

佛教的智慧涵盖了人类所知的一切万法。用佛教的专有名词来讲,叫做世俗谛和胜义谛。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万事万物的现相和实相。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的道理,叫现相。在现相的背后,还有一种符合真理的道理,叫实相。这两个道理如果通达了,也就通达了佛教的全部智慧。

那么,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佛教的甚深道理完全明白,完全精通。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层次可分,不过大家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而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已经是标准的佛教徒了。

一切万法的实相,有空性和光明两个部分。最近佛学院在讲很有深度的一些法,从光明、智慧和心性方面为大家深入指点。藏传佛教极为著名的论典都在讲这一类深法。如果要明白万法的实相,一定要讲到这样的深度。

2.缺乏智慧的信心,靠不住

我们正在考虑,学会的密法班可能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因为有些密法课一直听不完,前面没有修完加行的人,后面的很多课程可能也听不到。本来,学完全部的课程,学制是四年,不过以后可能会延长,有这个必要。我们原来想,学习因明、戒律、般若、俱舍、现观等五部大论的人,可能多一点,最后一观察,90%以上的人还是愿意修加行,愿意学密法。这跟我们最初的定位有一些出入。

另外,这几年我讲的佛经较多,比如《净土五经》《药师经》《妙法莲华经》《海龙王经》,等等。以后也许会开设专门的学经班,以供对大乘经典有兴趣的人选择。我想,对汉传佛教特别有信心的人可能会喜欢这样的课程。

总之,以后的课程会稍微有些调整。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佛法。学佛并不是学一两部论、学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事。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在深层智慧方面,至少应该有一点点积累和沉淀。如果没有智慧的积淀,轻飘飘的,随着内心的信仰起伏不定,很难长久坚持。

当然,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上师三宝有极大的信心也是很好的。有时候,看到一些佛教徒特别有信心,见到某尊佛像或某位上师,态度变得完全不同,哭啊,顶礼啊,有各种感动的表情和行为,心里还是比较赞叹的。

不过,学佛的人刚开始一般都比较激动。“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初入佛门,对上师有信心,对法有信心,对僧众也有信心,总之,对三宝好像都有特别坚定的信心。但是过了三年,佛也好,上师也好,都没啥感觉了。没有智慧的支撑,信心是不会坚定的,特别容易转变。

如果通过学佛,明白了事物的真相,信心一般都不会退。换句话说,我们坚持长期闻思,一旦对佛法揭示的万法实相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那是不可能被别人夺走、抢走、偷走的。信心有两种,一种是随法的信心,一种是随补特伽罗的信心。其中随法的信心非常重要,因为它建立在对佛法的理性认识上。

3.佛教徒的种种心态

其实,在我们佛教内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受伤的心。这一类佛教徒入佛门时,是带着伤的,状态不是很好。比如,离婚或失恋了,这是感情的伤;遭遇车祸或疾病,这是身体的伤;还有工作失败或心灵受伤,等等。现在有些人的心特别容易受伤,经常说:因为某人的语言,我受伤了;因为某人的眼神,我受伤了……

总之,他们有各种“内伤”,短时间内没办法恢复,觉得到处都没有依靠。想到佛教慈悲为怀,也许可以在这里找到怙主,帮到自己,于是入了佛门。有些明星就是在车祸、毁容之后,开始学佛,并慢慢找到人生真理的。这一类人在逆境中寻找真理,以逃避痛苦为皈依佛门的因缘,最后变成真正的佛教徒。

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心。尤其是现代人,由于心灵的疾病,比如抑郁症、自闭症,以及精神上的恐惧、焦虑和压力,始终没办法找到相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迷茫,非常痛苦,非常浮躁。为了自救,他们四处寻求:“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真理,能解开我心里的疙瘩,让我从根本上得到快乐?”最后找到正法,皈依佛门。之后通过学佛,抑郁和痛苦真的彻底没有了。这时,再用佛教的修心教言,去观察以前对某件事的执著和担忧,觉得好没有道理。由此很快树立正见,拥有真正的信仰。

第三种是求福的心。这类人学佛是为了求世间福报,比如身体健康、长得漂亮、财富多多、家庭快乐、幸福美满。大多数佛教徒都是求现世福报的。据说2017年大年初一,为了烧新年第一炷高香,很多人早早就到雍和宫排队,有的甚至排了26个小时,最后终于烧到了高香,也得到了大家的羡慕。

虽然不敢说这是迷信,但确实让人有点遗憾。一个佛教徒真正的追求,不应该是靠一炷香、一盏灯或者某些加持品来解决所有问题。你今生的健康和幸福并不是依靠那一点香烛得到的,它们只是一个缘起而已。不管怎样,有很多人就是为了求福报而皈依的。

一种是学术型的心。这类人在现在的西方比较多,国内也有不少,一般是社科学者或大学老师。他们对佛教的中观、因明、般若等论典进行探索和研究,纯粹是为了搞学术。也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引发了对佛教的信心,最后变成真正的信仰者。有些则完全是学术型的,对佛教没有一点信仰和敬畏,甚至不顾密法的规矩和要求,一味从理性角度研究。学术界的这些人,大多只承认佛教所讲的道理,与信仰等感性有关的知识则不太承认。

最后一种是求真理的心。这是佛教徒真正应该拥有的心。求智慧、求真理,一定要闻思修行。没有闻思修行,很难变成真正的佛教徒。我们现在经常给大家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方便,就是要让你们好好闻思修行。如果没有系统、严密和次第的学习,把信仰挂在口头上,放在书本里,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

一个佛教徒真正需要的,唯一是智慧。能解决各种修行问题的,也只有智慧。而且,这种智慧不仅是佛教的精华,对世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而言,也都十分需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传统和文化,一般只对本民族、本国家和本地的人有价值,很难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承认和接受。那全人类都公认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寻求真理的智慧。这是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精神财富。

4.智慧,需要稳固的基础

佛教的经典和论典,处处都闪现着这样的智慧。任何教条主义,想依靠世间理论来推翻它,都绝对没办法做到。为了得到这样的智慧,每一个佛教徒都必须打好稳固的基础。否则,我们的内心就像空中楼阁,智慧和境界都不一定长久。

我们在一些佛教中心了解到,现在很多人对因果轮回等基础知识都不太感兴趣,只喜欢认识心性的最高法门,愿意直接听受高法。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虽然也有道理,因为我们最终追求的的确是最高的真理,而不是基础性知识,但是不愿意经过基础训练,想一步登天,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根机呢?很难说。

在世间,如果连中小学都没有读,就直接读大学,也许可以得到一张文凭,但基础没有打好,这种智慧恐怕还是很有局限。如果没有读大学,就直接读研究生、博士生,看似直接学到了最深的智慧,实际上内心的收获究竟有多少呢?同样,佛教徒追求真理的过程,尽管因人而异,各有差别,可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从基础开始,慢慢积累。

当然,也有个别利根者很小的时候,真理就已经融入了心。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从小就对佛教的禅修和智慧有着特殊而超胜的意乐。五六岁时,别的孩子都在玩,他却在打坐。祖父经常说他:“你每天都像根木桩定住了似的,在干嘛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小就显露的智慧慢慢成熟,最终成为一代高僧。我们这里有些人也是,从小就对轮回有厌离心,后来看到某部佛经、某位上师或某个僧人的威仪,自然而然苏醒了前世的因缘。

5.三车和尚

也有一些人,刚开始根本不愿意学佛,后来因缘成熟,不仅入了佛门,还学得很好。这样的案例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多,汉传佛教中也有。我给你们讲过三车和尚的故事没有?这个故事是关于唐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的,很有意思。

当年,玄奘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修行人。由于多年闭关,他头上已经长草,草里还有鸟窝,而他的身体却一动不动。玄奘认为这是一具尸体,摸摸他的胸口,还有一点点温度,才知道他正入于甚深的禅定中

玄奘引他出定后,他问:“你是谁?要到哪里去?”玄奘说:“我准备到印度取经。你在这里干什么?”他说:“我在这里等释迦牟尼佛出世。”玄奘说:“释迦牟尼佛早已出世,并且已经圆寂了。你入定的时间太久了。”他说:“那我继续入定,再等弥勒菩萨出世吧。”玄奘说:“弥勒菩萨出世还要很长时间,我建议你还是投胎吧。我这次去印度,就是求取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等我从印度回来,我们一起弘扬佛法,好不好?”他勉强答应了。由于以衰老的身体弘法有一定困难,所以玄奘让他到皇宫去投胎,跟他讲了大致方位,以及红黄房瓦等标记,然后就去印度了。

19年后,玄奘从印度回来,去找唐太宗:“您有没有一个19岁的太子?”结果没有。经过慢慢寻找,玄奘发现当年那个修行人投胎的时候搞错了,投到一个大臣家里去了。玄奘找到他,然而因为时间太久,他已经忘了当初的约定。

玄奘要他出家,他贪恋红尘而不肯。于是玄奘请皇帝下诏,令他出家。他没办法,故意提出要求刁难:必须有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跟随他到寺院去。玄奘嘱咐随从:不管他提出什么要求,你们都要满足。大家都觉得特别奇怪:这样一个出家人,进了寺院怎么生活啊。

但大家还是按他的要求,准备了三车东西,并遵照皇帝和国师的旨意,送他去寺院。结果,刚到寺院附近,寺院的钟声就敲响了。一听到钟声,他马上苏醒了前世的记忆,三车什么的全都不要了。

他出家后,法名窥基,通过精进修学,成了玄奘晚年弘法最得力的弟子,但仍被人们称为“三车和尚”。《宋高僧传》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不过,窥基大师晚年写自传时,并不承认所谓的“三车”之说。也许,他后来变成了大和尚,有点不好意思。

6.胎障与因缘

这个故事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第一个,窥基大师的前世是一个老修行人,入定那么年,却一入母胎就把前世记忆忘得一干二净,直到19岁也没有苏醒。我们每个人虽然都有前世,但因为胎障太厉害,所以都被障蔽了,想不起来了。很多中阴法门都讲到了胎障:进入母胎后,除了极个别人——也许只有亿万分之一的比例,能想起自己的前世,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胎障中彻底迷失。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没有办法。

有些人说:“如果真的有前世,为什么我想不起来?”“我对前世一点儿记忆都没有,怎么办?”回忆前世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想不起来很正常。窥基大师前世那么了不起、能入定那么长时间,都不能想起前世,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第二个,不管出家也好,学佛也好,依靠前世的因缘,我们的善根总会在某个时节苏醒过来。只要因缘聚合,种子就会自然成熟。佛陀在经中讲道:“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一旦因缘成熟,果会自然而然现前。比如,你遇到某个上师,今生从没见过,却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可能就是前世的因缘。世间男女坐在一起的时候,也能感到一种特殊的缘分。在我们的阿赖耶上,有各种复杂因缘的种子。这些种子经过长时间以后,一定会成熟为果。这个道理,就是佛教所讲的因果不虚。

学佛,学的是因果正见

作为一个佛教徒,树立因果正见很重要。可是,现在很多佛教徒,甚至有个别出家人,对前世今生和善恶因果的道理并不是特别坚信。一个出家人,居然不相信因果,说起来恐怕自己也不好意思——邪见一直埋在心里。有些居士,虽然已经学佛多年,但有没有“做坏事的果报,今生不感受,来世必成熟”的坚定信念呢?这些人回答起来可能也比较尴尬。

1.谨慎取舍因果

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这一世是业的世界,下一世是果的世界。”意思是说,业力成熟的时候,必定会感受果报。因此,趁现在自由自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地取舍因果,这个真的非常重要。

在诚信因果方面,我们能现量见到的,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藏族人的世界,另一个是藏族人以外的世界。藏族人的因果正见树立得非常好。很多藏族人,尤其是老年人,虽然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从小受家庭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却有着坚定不移的因果正见。

有时候,我去藏地的居士林,看见那些老爷爷、老婆婆,满脸都是皱纹,心里会忍不住思维:“人老了都这样,我以后也会变成这样。”藏族的老人和汉族不同。汉族老人不知道为什么,走路时背都很挺直,但藏地很多老人手里拿着拐杖,走路时身体弯成90度,看起来很可怜。

但是,他们心里却有非常坚定的因果正见。这一世的快乐跟下一世的相比,他们更重看下一世的快乐,因为下一世更为长远。今生杀1次生,未来会有500世在地狱、旁生中受苦,他们对这些道理坚信不疑,宁可自己挨饿,感受极大的痛苦,也不会去杀害众生。诸如此类,他们相续中的因果正见,还有很多很多。

这就是藏族人的世界——深信因果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不用多说,大家都应该清楚。

2.狂热的信心,很危险

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建立坚定的因果正见。有了因果正见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密法、显宗、中观、净土都可以。如果没有这样的正见,光凭自己的信心行事,则不太好。我有时候觉得,没有正见的信心,其实是一种狂热。佛教徒中有很多狂热的人,他们对上师的信心只是一种狂热。

不过,狂热的信心不只是佛教里面有,有些世间人对歌星、球星、影星等,也充满狂热。有一个明星,他18岁生日的时候,全世界的粉丝都在为他庆祝。在美国洛杉矶,一共出动了五架飞机,在好莱坞上空喷出他的名字,祝他生日快乐。这些粉丝对他特别特别有信心,好像今生能看到他就值得了。

佛教里有些信徒,也跟这些粉丝一样,对自己的上师赞叹不已,狂热追捧。当然,如果上师的教言对自相续真的有利,这样依止善知识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虽然佛教一直强调依止上师之前要用智慧观察,但有些人只看上师的相貌和声音好不好,眷属多不多。有些上师的追随者,真的就像世间粉丝一样。

现在是一个追逐明星的时代。前两天我讲了一堂课,刚到晚上10点,很多人就呵欠连天,瞌睡得不行了。听说有部电视剧叫《楚乔传》,晚上12点钟开播。有些佛教徒听一个小时的课,晚上10点就开始打瞌睡,但到了12点看连续剧时,一点瞌睡都没有,无比清醒。虽然都是信仰,一个是文化的信仰,一个是宗教的信仰,但大家追求二者的力度完全不同。

宗教的信仰一定要有智慧的摄持。否则,就和世间的信仰一模一样了。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对名人的追逐,比如追逐演员、歌星、球星,或者演讲家、理论学家、科学家、宗教人士,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我自己也是一个追随者,追随我们的上师,被他们的智慧所慑服,希求他们的智慧。

人和人之间的因缘是不同的。某位上师和你有因缘,刚开始会深深地吸引着你,然而要和他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说千道万,还是像刚才讲的那样,内心需要有坚定而清净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学佛会非常成功。

3.外在的形象,只是种个善根

佛教最根本的信仰,是对智慧的信仰。办个皈依证、放个观音菩萨像,并不代表学佛。我们有些道友,一坐上出租车,便问人家司机:“你学佛吗?是佛教徒吗?”司机很奇怪:“你为什么这么问?”“因为你车上有观音菩萨像。”

一方面,摆放佛像可以说是学佛的一种标志。另一方面,学佛也不是挂一张观音菩萨像、办一个皈依证、穿一身海清就可以了;出家也不是穿上藏传佛教的红僧衣、南传佛教的橙僧衣或汉传佛教的黄僧衣,再剃一个光头就可以了——现在很多球星也喜欢剃光头,觉得这个发型很酷。

有些人学佛只学佛教的形象。比如,很多名人喜欢盘念珠,走到哪里念珠都不离手,把佛教当成一种精神奢侈品。有些领导本来不学佛,但到了这里,却拿着一串念珠对我说:“你给我加持一下,吹一吹。”还有些人像印度姑娘一样,收藏了好多好多念珠。

这些行为是不是学佛呢?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学佛。这样的爱好在佛经里,叫“种善根”。能和佛法结上善缘,当然很好。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学佛。不要把学佛想得太简单了。

大家首先要建立因果正见,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对轮回的定解,再进一步通达四谛的道理。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有了中等的信心。否则,天天跟着某个上师跑,或到寺院烧香拜佛,只能算是形象的佛教徒。

4.不要迷信,要正信

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是智慧的教徒。然而,从人类有史以来直到今天,任何一种智慧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得到智慧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先天俱生,一种是后天努力。俱生的智慧来自前世的深厚积累,我们上师如意宝就是如此。他老人家这一生,真正闻思的时间不是很长,在江玛学院学了六年,在洛若寺学了几年,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但老道友们都知道,法王如意宝的智慧实在令人惊讶。

1990年以后的15年里,上师的眼睛基本看不清文字,可是跟大家讲课时,每一个教证,每一个公案,每一段历史,都讲得清清楚楚。像法王这样拥有俱生智慧的人,在这个世界的确有。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每个人都要下功夫。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因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学习。我没有把大家划给哪个上师,哪个教派,也没有要求大家必须学喇荣的课,或者某个中心、某个寺院的课。我唯一的希望是,大家能通过闻思变得有智慧,而不是盲目崇拜。有些佛教徒在世间法方面非常聪明,一遇到佛教的修行、佛教的见解、佛教的行为,就表现得特别迷信。这样的话,肯定会降低整个佛教徒团体的综合水平,不要说弘扬佛法,连自己的法身慧命都很难保住,误入歧途是很容易的事。

现在很多佛教徒对佛教的态度都属于迷信,盲目地搞出很多非法活动。这种事多了以后,不学佛的人会觉得佛教徒的言行举止很另类。不要说出世间修行人的高深智慧和高尚人格,也许连普通的世间人都不如。一个具有善良和智慧的世间人都不会做的事,有时却发生在我们某些佛教徒身上——比如欺骗,说起来真的非常令人遗憾。

当然,也有好的方面。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道友依靠自己的力量弘扬佛法,给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大乘菩萨的利他心,让我特别佩服。

也有极个别人因为傲慢,不愿意出来做利益众生的事。孔子也曾在七岁孩子那里学过知识,我们有什么好傲慢的呢?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些人,很想弘扬佛法,世间知识也还可以,但佛教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学习。

今天在座的大多数是佛教徒,因此,我针对佛教徒的话讲得多一点。我自己不太有资格给大家讲教言,不过,我去过东西方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也算有一些体会和感触,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在外面的时候,我经常深深地感到,作为佛教徒,自己的行为和见解一定要跟随智慧——这条路要一直坚持走下去,这条路永远也不会错。

5.可以不做佛教徒,但不要做恶人

接下来,我给非佛教徒的建议是什么呢?不要盲目地皈依和出家,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好好观察。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本来不信佛教,可今天突然想出家,您能不能给我剃一下?”手里端个盘子,里面放着一把红色的剪刀,热情地望着我。我剃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出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如果不想学佛,我用剪刀把你的头发剃了,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你如果系统地学习佛法,即使我没有剃,你也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尽管你的身份不是佛教徒。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条“宁可不是宗教徒,也不要用恶心伤害别人”的微博。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有些佛教徒故意伤害别人,表面上戴着佛教徒的高帽,实际上连一个善良的非佛教徒都不如。相反,有些人不是什么佛教徒、宗教徒,但所做的事情都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有精进心、布施心、禅定心、安忍心等。他们尽管没有佛教徒的标签,但所作所为完全超越了某些佛教徒。

有些人一到喇荣圣地,马上生起皈依的心。但在皈依前,你要好好观察。有些人一到这里,就马上想出家,这也要好好观察。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出了家,也并不是马上就没有烦恼了。当然,如果你各方面因缘具足,我也不敢遮止。《佛说出家功德经》里说,出家有很大的功德,因缘成熟的时候,谁也没办法阻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相同,要完全转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家要三思而后行。

我今天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打好佛教的基础,而且要长期地学习。即便你不那么有智慧,只要长期努力,至少也不会在死亡之前变成狂热的宗教徒。狂热的信徒,我觉得并不是真正有信心的人。

我们一定要有因果正见,并且要学会观修无常。我最主要的修行就是观无常,觉得自己修得还可以,因为看什么法都能看到无常的本质。比如今天天气很好,感觉很舒服:“哦,这是无常的,不要太得意。”今天听到不好的消息,心里很沮丧:“哦,这也是无常的,不要太在意。”

不管是非佛教徒还是佛教徒,对这个世界都不要特别执著,因为真的不值得。崇高的地位、显赫的权势、美妙的长相、丰富的财产、出众的才华……世间任何令人羡慕的东西,也超离不了“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的无常四际。

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走路的姿态都跟别人不同。可再过几年看看,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老得特别快。有些富贵的人特别傲慢:“我的钱真多,用都用不完!”现在美国中彩票的人特别多,不过他们都比较清醒,尽管突然有了很多钱,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这样其实很好,不然无常到来的时候,再多的钱也没办法。有些领导,有些地位高的人,则觉得自己的地位如何显赫,事业如何了不起。其实,世界上有地位的人千千万万,再过几年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佛教最甚深的道理就是无常观。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心态、家人、财富、各种行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无常也是佛教特别甚深的一个修法。在《开启修心门扉》中,有一个弟子请求上师:“请给我讲最甚深的窍诀。”他天天追着问,上师却一直不传。后来,上师在弟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给他传了最甚深的窍诀:“你也会死,我也会死!”

一般人看来,“这是什么窍诀?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不说我也知道”,但弟子对上师很有信心,认为这就是上师给他的甚深窍诀,反反复思维这个道理,不断地深入思考,最后对现世的一切法彻底断除了贪执,精进修行而成就。

世间各种各样的法,荣华富贵也好,贫穷潦倒也好,我好像都没什么感觉。这一辈子,从根本而言,成功也行,不成功也罢,无论怎样,都不过如此。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中,在生活中,对感情、地位、财富、相貌等,多观一些无常,少一些执著。

现在人们的执著特别大,因此痛苦也特别多。所以要刻意训练自己,看什么都要有无常的感觉。比如,这次在旅途中看到美丽的风景,要时时想到:这些都是无常的。听说今年国庆有7亿人出游,飞机、火车、动车、自驾,各种交通工具都人满为患。这个时候,最好的地方就是没有人的地方,因为到处都是人,而且越来越多。宾馆也贵,交通也不方便。本来出行是寻找快乐,但遇到的往往是痛苦。

这时,就要想到无常。堵车时不能想:“哎呀,怎么又堵车啦?”而要想:“这就是无常。”本来12点就该到的,结果下午4点还到不了,也要观无常。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心态会变得很好。心态好了,世界会变得非常美丽。心态不好,这个世界怎样看都丑陋不堪。

佛教中有很多道理和方法,让我们的心态自然而然变好——不是像吃安眠药那样刻意地抑制。如果能通达一些佛教道理,我们人生的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特别盲目。特别是将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蔓延的时候,如果内心没有归宿感,没有依靠处,人类可能会活得更加痛苦。如果能像前辈的大德那样,拥有纯正的信仰——不是迷信,是正信,既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又能看到内心的世界,那么今生来世都会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