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生活佛教

今天会先念传承,然后简单地跟大家讲解生活佛教。今天念四个传承,分别是《大自在祈祷文》《修心七要》《三十五佛忏悔文》和《普贤行愿品》。

(堪布念《大自在祈祷文》传承)

去年很多人发愿念《大自在祈祷文》一万遍,对吧?已经念完的有多少人?……不错,好!一万遍是基础,你们每天还要继续念。有些道友可能还要半年才能念完,是吧?还没有念完的有多少人?……有少数人还没有念完,你们要注意,你们掉队了。

(堪布念《三十五佛忏悔文》和《修心七要》传承)

今后你们可能要多念《普贤行愿品》,所以今天特意安排念这个传承。

(堪布念《普贤行愿品》传承)

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在得了一个法的传承后,一辈子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修这个法。希望大家也能这样,把《普贤行愿品》《大自在祈祷文》《三十五佛忏悔文》等等,放到自己的课诵里,去修一辈子。虽然,有时候你们可能因为工作太忙而坚持不了,但不管怎样,都要一直把它们视为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修法。

一、弘扬生活佛教的意义

(一)修行要跟生活相结合

今晚为什么讲生活佛教呢?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而且也需要修行。今晚的听众,我相信90%以上都有信仰。我们佛教徒虽然有信仰,但也离不开生活,所以在2016年2月的时候,我也给大家提倡过生活佛教。这两年大家在生活佛教方面做了不少事情,效果也非常明显。

我们这里的佛教徒,现在基本上明白了一些道理:不仅自己要认真地修学佛教的精髓和甚深法要,同时也要把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将违缘转为道用。也就是说,生活中有修行,修行中有生活,两者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确,现在大家有了修行和信仰,人生应该比以前更快乐,在心态调整方面比以前更灵活,在面对家庭和工作等问题时比以前更坚强,在分析问题方面也比以前更有智慧。

今天的听众大多是在家人的身份。如果现在就放弃一切,包括家庭、上老下幼等等,然后自己前往一个寂静的地方出家修道,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现实,只是一个发愿而已。实际上,如果在家人有方便方法,在生活中修行是非常容易行持的,像最近在讲的《维摩诘经》,里面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他身处在家的行列,但是他既可以弘法利生,又可以随时随地修行;而且他的修行境界、行为和见解超越了很多人,包括佛陀的十大弟子。

形式上,出家人看起来没有生活的束缚、没有感情的压力、没有支撑家庭方面的责任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轻松。真正的大乘佛教出家人,可能比在家人更累、更忙,承担了更多责任。只要大家运用正确的修行方法,那处在任何一个环境——不管在红尘还是在寂静的山里,甚至在跟我们信仰有冲突的单位,你也完全可以按照“莫舍己道,勿扰他心”的原则来修行。

现在我们所讲的“生活佛教”,虽然跟前辈大德们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以及“人天乘佛教”稍有不同,但大体也有共同之处。总之,生活佛教提倡既要关心以全人类为主的生命体系——对所有人以慈悲心关照,也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扩大见解,关心除了人类以外的动物,乃至植物和整个大自然。当今,在全人类和全球范围内,保护动物和环境是人道主义非常提倡的,也是人们极其关心的高尚行为。生活佛教的精髓,归根结底是调整自己的心,以及在行为上禁恶行善。

大乘佛教徒不能仅是求自我解脱——像藏地一些修大圆满法的人只想自己即生成佛,汉地一些念阿弥陀佛的人只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修法非常好,但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融入现实生活。如此,一方面你可以适应、跟得上这个时代,不会被新的时代淘汰;另一方面,佛教徒非常有必要把自己学到的真理和智慧,跟身边的众生分享。不然,你独自享用这么宝贵的知识,真是有点可惜!

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问题,包括社会、人类和生活上的问题,并不都能用物质来解决,而需要从心理上解决。若要解决心理的问题,大乘佛教是最好的良药。大乘佛教的理念对人心最有调节作用,这是科学界和宗教界所达成的共识。

为什么大乘佛教能够解决心理的问题呢?因为人们的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所造作。比如,除了满足生活所需,人们还习惯性地跟其他人攀比、竞争,从而产生很多烦恼。另外,新时代的科技也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像一些人因为大量网民的负面评价而抑郁。如果人们能运用大乘佛教智慧来面对这些问题,他们的人生会过得非常快乐。

所以,现在我们提倡的生活佛教,就是要求大家把实际生活与修行结合起来。如果修行与生活不相结合,修行人完全跟社会、国家和各个民族的人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冲突,那修行人会变成世人看来很奇怪的边缘群体,最后可能自然就被社会淘汰了。如果每一位佛教徒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与社会脱节,在广的层面,最后佛教可能只是一个虚名,很容易毁于一旦。

(二)佛教徒都有弘扬佛教的责任

现在外在的形势,大家应该清楚。比如,中东那一带有其他宗教,他们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般靠近,让我们原有的传统宗教、文化等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西方也有其他不同的宗教,他们也在我们的空间有意无意地、不断地发展和蔓延。当然,我们不会排斥这些宗教。不可否认,他们也有很多慈悲、善良的理念和让人们快乐的真理和智慧;但另一方面,作为佛教徒,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教理在人世间弘扬。

弘扬佛教不仅是少数高僧大德、上师、堪布和出家人的责任;事实上,每一位佛教徒,从皈依佛陀的那一刻开始,都有这个责任。大家应该弘扬佛教,除了责任的原因,还因为在利他方面,佛教确实是最好的方法,这一点大家在学习大乘佛教的过程中,应该深有体会。藏传佛教的《弟子问答录》说:“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从大乘佛教看来,其他事情都不是很重要,唯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皈依了大乘佛教后,佛教徒应该做让诸佛菩萨和传承善知识们欢喜的事情。《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对比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以七宝做不知多少劫的供养,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让众生——哪怕只是一个,暂时离开轮回的痛苦,究竟获得解脱,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越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总之,每一位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都有令众生欢喜的责任。

那其中的方法是什么呢?作为佛教徒,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人;二是要懂得佛教显宗、密宗的基本教义,如果佛教徒对佛教的道理一点也不懂,那想用佛法来利益众生,确实有些困难。

大家今天的念诵还不错,跟以往有所不同,感觉能把学到的法融入心,因此我很高兴。从念诵的态度来看,可能大家都在学习,对吧?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到你们在学习。的确,如果你在寺院不学习,那即使每天待在上师身边,跟上师住在同一个屋子,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你好好地学习,那就算离上师很远——身处在地球的另一边,像南美洲、北美洲,也跟在上师身边没什么区别。

现在是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全世界任何信息和知识,像佛教、科技方面的,它们的传播跟以往完全不同,非常便利。任何人只要通过手机,全球的资讯都可以尽收眼底,非常方便。这时候,佛教徒非常有必要利用这些方便来经常看一些经论,听一些高僧大德传法的法音,发自内心地学习一些知识。

否则,你只办个皈依证,说自己是某位上师的弟子、归在某位上师名下,像跟上师互签了合作协议一样,这样能不能成就呢?不能,因为你的相续没有跟上师相应,你的相续依然是你的相续。不管是哪一位上师,若他所传的法,你能如理如法地听闻、思维和修行,那到了一定时候,即便上师、道友们不在身边,你在修行上不但完全能够自立,而且还可以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身边许许多多的人。

学习方面,现在这里很多人学得不错;有些人虽然学得不是特别好,但是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所以利益众生的心很不错,也有行持利他事业的因缘。当然,你学习到的知识最好能够跟自己的行为结合。不然你口头上说得非常好,但行为很糟糕,这样表里不一,可能暂时骗得了人们,但骗不了多久,最后你的很多劣行也会暴露。总之,闻思修行对佛教徒很重要,所以大家应该好好地学习,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弘扬生活佛教的方式

第二个方面,也是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生活佛教内容,大家以后要关心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各个阶段。今天并不是特意赞叹藏传佛教,但对它有了解的人应该清楚,藏传佛教的很多教理,不仅在寺院通过辩论、考试来印证,更重要的是它对乃至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在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来世,都非常关心。这是藏传佛教一个很好的传统,现在很多人在学习藏传佛教,可能与此有关。

(一)行持善法是很重要的胎教方式

现在就简单地介绍这种关怀的理念。首先,任何一个生命,尤其是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称为“出生”或“降生”。“出生”之前是“入胎”——像佛陀也有入胎的经历。一般来说,中阴阶段的某个众生,依靠他的意识和前世的业力——前世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在因缘具足后,就会进入来世的趣,并入于母胎。

按照佛经所讲,怀胎以后,如果孕妇在一个悦意的环境行持善法,包括去寺院朝拜、念诵佛号、念诵观音心咒等等,这种怀胎期间的善法氛围,对胎儿将来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藏地,大多数家庭都这样行持——虽然在个别城市,现在也许有一些变化。以我的所见所闻,基本上从女性怀孕开始,藏地的家庭都会尽可能到一些寺院做点善事,而孕妇自己会经常去转绕、供僧、放生和做一些有意义的善法。

怀胎九月期间的胎教,对胎儿非常有帮助。在汉地,从周文王母亲怀孕开始,就有胎教的说法。周文王来到人间后,做了很多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情,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跟他胎儿时期的教育有关系。以前像印光大师等大德,也非常重视胎教。

事实上,胎教不仅是佛教的说法,其他宗教和现在的一些科学如心理学,也非常关心胎教。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如果怀胎期间母亲的情绪非常温和、宁静,没有浮躁等负面情绪,那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和心理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这是经过心理科学的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以后不管是佛教徒的道友,还是非佛教徒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家里有人怀孕,各位佛教徒应该尽量跟他们做胎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导向。比如,如果母亲自己有意乐,为了孩子以后有智慧,可以至少念文殊心咒一万到十万遍;为了孩子以后有慈悲心,可以至少念观音心咒一万到十万遍。这样孩子将来在智慧和悲心方面,会跟很多人不同,这是很重要的。

(二)新生儿庆生宜布施戒杀

婴儿出生后,像印度等地方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诞生仪式,包括现在的耆那教、锡克教,他们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仪式。《释迦牟尼佛广传》说,福力王子降生后,他的父母就做了广大的布施。此外,净饭王子——悉达多太子降生后,他的父母把国库里的所有粮食分享给老百姓,做了广大的布施。

现在的所谓庆生,即婴儿的家人为了庆祝诞生,一般会杀很多动物,然后亲朋好友一起享用。这样对婴儿将来的健康和智慧有没有障碍?真的很难说。所以,当这些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最好让他们在慈悲和智慧的环境中成长,作为父母要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和合的家庭。

(三)让孩子在慈悲、智慧、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现在很多人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经常吵架,那他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阴影,对他长大后的心理和情绪,有很多负面影响,如具有暴力倾向等。因此,佛教徒应该用符合佛法理念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另外,当今许多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呢?他们从小就看一些不太健康的动画片,现在这个情况很严重。对此,佛教徒有必要做一些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动画片,这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们有这方面的能力、技术和专业知识,那无论是免费提供还是在一些有能力的大居士支持下,应该做一些好的佛教动画片——虽然现在国外也有一些,但是为数不多。

实际上,现在是人们都在“抢”市场份额的时代。大家要跟孩童宣扬一些正面、正确的知识。为了下一代孩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跟他们讲一些佛菩萨的公案、人文道德方面的历史典故,以及对心灵健康有正面作用的故事,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时代的有些价值观很难让人理解。前段时间,有一位美女,她做了很多次整容手术,共花了四百多万。她和一位有学问、在剑桥读书的女士在某个平台上聊天。那位有学问的女士问她:“人们的审美观随时间而变,今天你做了整容手术觉得很漂亮,可能过些时候审美观变了,你又要再做整容手术,这样你要不断地做很多次手术。一百年后,如果你最后死了,会不会觉得很可惜?那时候你的美也不复存在了。”但是美女回答:“我活在当下就可以了。一百年后,我也不存在,都无所谓了,我们应该活在当下。”

当时,很多人赞同美女的看法,认为她的回答非常正确。他们的意思是,你学了这么多知识、想得这么长远,还不如“活在当下”。从人们的评价可知,很多人认为这种三观很正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这个时代真的很难分辨。

所以,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佛教徒非常有必要制作一些动画。这方面的技术、资金、公司运作等等,各位佛教徒自己策划就可以,而不是说:“上师,要不要我给钱,你来做一下?”不是这样的,上师们很忙,也不懂制作动画。这方面的事情你们清楚得多,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会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如果你有做动画的技术,制作完成后可以在网上发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接引。

此外,俗语说三岁看老,从小孩出生后,大家就有必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现在,国外有些地方专门有一些意识训练的观想,比如让孩子观想某个东西,慢慢地沉静下来,如此观修三到五分钟。为人父母的佛教徒,看看能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跟你们一起坐禅。不然,现在很多父母在坐禅,孩子却在附近调皮,这让父母非常烦恼,甚至恨他:“我在禅修,你在那边……”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年龄太小,不能完全安住,所以坐禅对他们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人们发现,让一些五六岁的孩子禅修,效果是很好的。父母也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你什么都不要想,如此安住多好啊!你真乖啊!你看你现在的禅修,已经到了很高境界。”其实,不要说孩子没法安住,有时候我们大人也不能安住。

刚才我们禅修了3分钟,当时我一直在想:“现在是不是又来了很多游客,那些接待的人肯定在忙着吧!”(众笑)我坐在这个位置,表面上装出一副禅修的模样,但其实从听到大巴车的喇叭声音后,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的很多道友可能很累。”

童年时期的一举一动,对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有很大影响。对于十几岁时的很多经历,我们不一定能记得;但是对于六七岁时的很多经历,我们现在也是记忆犹新。所以,大家在学校或者家庭允许的情况下,要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等。当然,如果别人觉得这是一种信仰或者宗教而提出反对,那孩子也不一定要学。但是禅修,它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或者宗教行为,它完全是一种心理训练,这是很明确的。现在,很多高科技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会让他们坐禅。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时期,大家要关心三个方面:第一,让他们从小看一些有意义的动画片;第二,培养孩子们学禅修;第三,让他们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知识。各位成年人家长也要学习《弟子规》,不然孩子学了,你们却不懂。如果我今天给为人父母的道友考试《弟子规》,你们很多人可能都不及格,这样不好。

(四)婚典喜宴应尽量戒杀

成年后,人们一般会结婚,生儿育女。佛教中包括释迦牟尼佛的一些传记,也有很多相关的教言。大家可以按照各自的传统来办婚事,这样很好,但是那一天尽量不要杀生,尤其是佛教徒,不杀生是最重要的。不然,也许在你觉得人生最有意义的那一天,你却杀了很多生命,造了很多恶业。很多世间人都认为婚典那天是一生中很重要的日子,但因为自己的无知和一些不好的习惯,却在为自己庆祝的同时,让很多生命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恐怕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甚至对众生来说,是一场悲惨的战争。

所以,大家在这次金刚萨埵法会期间要好好地忏悔。如果你以前没有杀生,就不用太担心这方面的罪业;但如果你曾经杀生,就更要好好地忏悔。不然,你下一世以什么方式来偿还,真的很难说,这正是忏悔的重要性。

对于婚典喜宴这些众人觉得重要的事情,你们应该办得如理如法,比如安排素宴,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可能有些人觉得,安排素食会让自己没有面子,其实这是习惯而已。当然,要你一下子改变这个习惯,也会有一定困难。历史上,藏地全民信仰佛教,这是很好的,但唯一不好就是在结婚和过年的时候,以前有些藏民会杀非常多的羊和牛。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减少。这几年有些藏族的歌星、明星,他们在办婚事的时候都安排了全素宴。

另外,昨天英国哈里王子所办的婚宴,虽然不是全素食,但是所陈设的肉食也不是很多。他的婚礼比较节俭,不像一般皇家的喜事,同时他还请了一些平民。至于他的哥哥威廉王子,在2011年结婚的时候则办了全素宴。威廉王子考虑到全人类的健康、环保、动物的生命等很多方面,最终办了全世界有目共睹、非常大型的素食婚宴。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也是为了健康和环保,在2010年办婚宴的时候安排了全素宴,当中甚至连一些肉汁——只要是对动物生命不利的,都没有用上。

所以,有些人觉得不好意思办素宴,其实这只不过是自己的习惯而已。如果英国的王子办素宴没有丢脸,其他人办素宴也不会没有面子。现在全球来说,提倡素食并不完全是信仰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像保护动物的生命、防止气候变暖、环保、为了自身健康等等,很多人都知道肉食有很多导致身体不健康的元素。

可以说,并不是我们佛教徒非要提倡素食,即使是从健康、生命可贵的层面,人们也应该吃素。如果你们有些人能够办素食婚宴,那是非常好的,我们会发一些佛像给各位,以表扬、随喜你们对众生的关爱。目前为止,这样行持的道友特别多。当然,如果有些人不方便,也可以尽量不点杀,这也是一种进步。

每个人的一生最好伴随着慈悲心——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乃至对与自己有缘的所有众生,都应该有一种爱。人们经常提到“爱”,像今天在传的网络术语“520”(我爱你)。其实,从另一种价值观或者信仰的层面来看,爱的含义不仅是爱某一个人——如果你表面上爱一个人,背后却践踏其它众生最珍爱的生命,吃它们的肉,这样爱中有恨,恨中有爱,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我们人类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思考。

作为佛教徒,我们并不强迫人们做任何事情,也不会非要让人们改变什么,包括行为和想法;我们只是用非常客观的方式来观察、分析一些道理。一些理性的、学术界的人应该能够接受这种分析和讨论。

佛教徒结婚的时候,要尽量融入关爱生命的理念。在适合自己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怎样办喜事。如果你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也没有必要特别固执地安排素宴,但是自己还是要学会忏悔,不然来世有什么果报很难说。有些道友可能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家庭、环境,你身边的人甚至最爱你的人都不理解你的很多行为,如此你的生活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和麻烦。无论如何,见解上,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行为上,我们要跟不同信仰、不同观点的人和睦相处,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勇于承担工作、家庭责任

此外,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忽略自己的工作。很多佛教徒在学佛、闻思修行以后,对家庭和工作更加重视,这样很好。如果你学佛后行为怪怪的,除了拿着转经轮外什么都不管,那你和家人怎么生活?会有很多问题。因此在学佛后,大家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工作更加热爱。

当然,佛教中最高境界的个别修行人,像米拉日巴尊者,能够看破今世,住在深山。一些世间人可能对此有点反感。事实上,那些是个别的例子,而我们还没有如此高的境界去行持。佛陀再三提到,世间和出世间不会有冲突;六祖大师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实际上,大家可以把正法融入世俗的任何事情。《水木格言》云:“心善所做俗事,亦皆趋入正法。”意思是,如果你的心是善的——以菩提心、利他心来摄持,那不管你做任何世间的事情,即使表面上是一件琐事,也可以让你趋入正法。如果你的心不善,甚至越来越恶,纵使你坐禅、念经,或者天天拨念珠、放生,那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形象而已,并不会让你趋入正法。

在实践生活佛教的时候,大家有三个责任:第一,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忘记、违背自己佛教徒的身份,这是非常重要和不能逾越的底线;第二,对工作要认真负责;第三,对家庭也要认真负责。

每个人的因缘都不相同、非常复杂,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如理如法地工作,这很重要!如果你不能把法融入工作,那要度化众生可能也很困难,正如《十住毗婆沙论》云:“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所以,大家即使做世间法的事情,也要以菩提心摄持。以上讲了工作方面。

(六)把佛法信仰作为人生依怙

此外,在人生的衰老阶段要怎样面对呢?要开心和念咒。每个人都会衰老,这就是无常。唐代的李商隐写得比较悲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的人生也许有无限美好,但终会逝去,到了接近黄昏的时候,想待在人间也待不住。

昨天,我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事情:人的生命很短暂,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准备迎接死亡;我在形象上的讲经说法,已经有三十多年,现在应该开始慢慢地从很多工作中退下来,慢慢地趋入一些实修。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你们很多人也不是特别年轻,也应该为死亡做准备。当然,也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间。生命是非常短暂、无常的,我们什么时候离开?确实很难说。

人们在衰老阶段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信仰。面对死亡的时候,有信仰的人不怕死,他会想:“我会有很好的归宿。”没有信仰的人,即使他对人类社会很有贡献,但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会很不安。不久之前,一位104岁的生物学家在瑞士接受了安乐死。他悲观地说:“我最后悔的是活得这么久,如果在二十多年前便死了,那多好啊!我很孤独,没有人理我,我很伤心。”

另一方面,很多佛教徒,包括一些一百多岁的佛教大德,他们在死亡、圆寂的时候是那么安详。有些佛教徒很年轻就死了,他们临终时有一定的把握:“我不怕死,没事的”;有些年纪大的佛教徒,他们死的时候也胸有成竹,有一定的把握。

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至少要有一种信仰、依靠处。西方的养老院住了一些没有信仰的老人,其中有些人很富有,但是一点都不开心,他们一直非常煎熬、痛苦地抗拒着死亡降临。如果自己有信仰,像藏地的老人,他们在临死之前会一直努力地念咒语或者阿弥陀佛圣号,平时想的也是:“我能不能在死之前念够五千万遍、一亿遍?”“我现在还差多少遍,如果今年不死,应该可以念完。”“你看我现在差三百万就念满一千万遍了。”因为他们每天只想着要完成的念修数量,所以不会担心什么时候死。一些老年人根本不会说:“我什么时候死?”“我死的时候要不要马上给我的孩子打电话?”

现在,其他地方的很多老人没有安全感,他们只是得了轻微的疾病,就跟儿女喊着:“我要死了,你马上过来!”无论自己的孩子们工作多忙,也一定要他们来陪自己。一些老人稍微有点感冒,就怕自己会死,马上让国外的孩子买飞机票回来看他,但孩子回来的时候,他的病也差不多好了。实际上,有信仰的人不会没有安全感,他们会说:“没事,我要去阿弥陀佛那里,你来看我也做不了什么。”

以上讲的是衰老到死亡的阶段。

(七)利用佛法利益亡人

身边的人死亡后,我们要让亡者的生命得到永恒的快乐,比如藏传佛教会为亡者超度,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助念和超度的方式。大家要好好地帮亡者计划他们的将来,而超度和助念对他们最有利益。

这种死亡后的计划很重要。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写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作者说很多医生只研究人类活着时的问题,至于人类死亡和死亡以后的问题,医学界对此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确实,现在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其他的很多宗教,对于人类死后如何在六道轮回中转生,都没有什么研究或者说了解得很少。

但是,佛教在这方面有特别丰富的经验和教言。如果身边的人去世,佛教徒为了亡者永恒的快乐,会念经、做佛事、供灯、放生等等,这些很重要。现在,有些人会专门给去世的亲人做骨灰钻石——用亡者的骨灰做成一颗钻石,然后戴在自己身上,觉得最爱的人没有离开自己。我们不评论这种做法有没有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或者身边其他人去世后,我们应该为他们超度,做一些有意义的善行,如放生等,要为他们回向,这样他们就会永远获得快乐。

日本等一些国家,按照他们的传统,也会为亡人做点事情,但佛教在这方面做得更多。按照藏地的传统,在亡者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通常他的家人每天会请七八个僧人不断地念经,基本上一天也不会中断;在亡者一周年的忌日,家人也会请僧人念三天经。汉地对于这方面也有很多习俗,有些地方会在清明节烧纸。一些没有信仰的人也会去烧,但他们不承认灵魂的存在,我问他们:“你为什么去烧纸?”他说:“这是一种习惯。”他们一方面好像承认灵魂存在,一方面好像又不太承认。无论如何,如果你给亡者念观音心咒,会对他的灵魂有益,因为业力不可思议。

“业力不可思议”是最近让我有所感悟的一句佛陀教言,它让我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和受益。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业力各不相同,有时候看来很奇怪:同一件事情,他确定是这样,我确定是那样;两个人一起坐车,一个有高山反应,一个没有;两个人吃一样的两碗面,一个觉得非常好吃,一个觉得特别不好吃;一对孪生兄弟,一个福报很好、前程很美满,一个福报非常不好、非常倒霉,处处都遇到一些困难……佛陀说业力不可思议,确实有甚深的意义。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和相信“业力不可思议”,我们出生来到人间就是因为业力不可思议,然后在一生中还要不断地感受不可思议的业力。生活佛教也好、人间佛教也好,佛陀最主要的教法之一就是因果观,每个佛教徒都要受持这个世间正见,这很重要。作为佛教徒,至少你要承认前后世和业因果;而且,你不应该被别人强迫承认,而应该从道理上去明白。如此,你的一生应该会比较完美。

今天,我简单地讲解了生活佛教的相关内容。在此,也特别感谢众多发心人员。无论是现场还是其他地方的发心人员,我都特别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