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智与悲
——深圳素王显密佛堂开示
今天,很多佛友聚在一起,根据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看看别人是如何精进修行的,自己又是如何修行的。有时候这种交流对大家的修行很有帮助。
我在寺院住了很多年,来到繁华的城市,看见这么多的佛像和唐卡,以及这种清净的生活,心灵的平静自然而然产生。这可以说是佛法的加持。
所以,我很希望深圳的居士们能够互相提供这种因缘,这是多生累劫中非常难得的殊胜善缘。当我们有一些殊胜法缘时,应该懂得珍惜,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怀宽广心,各宗互尊重
我们学佛最关键、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作为佛教徒,不管对佛教哪个教派,都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千万不要以为“我在学密宗,密宗很了不起,至高无上”,所以对其他所有宗派都看不惯、瞧不起,轻视他人。这不是我们密宗的精神。
另一方面,那些研究净土宗或禅宗的人,也千万不要以分别念来衡量密宗高深莫测的见解和行为。有些人觉得自己在学净土宗,这个法门非常清净,一提到密宗就完全反对,这是不合理的。
佛教徒应该有一颗宽广的心,不管你依止哪一位上师。有人认为我是这位上师的弟子,所以只恭敬这位上师,而不尊重其他任何一位上师。这也不对。当然,你在这位上师面前求不求法、听不听课、得不得灌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但不能把上师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作为上师,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要有一颗对所有佛教徒、所有佛法极其尊重的心,这样,他的弘法利生事业才容易展开。
今天我去了弘法寺,不管是本焕老和尚,还是寺里的出家人,对密宗的态度都很包容——虽然他们是禅宗寺院,不可能让大家学密宗,但他们真正能接受密宗,这一点我很佩服。
老一辈的汉地大德,有两种类型:一些大德对藏密和南传佛教非常接受和尊重,一些大德则以排斥的心态来对待。藏传佛教也是如此,有些上师对汉传佛教、对其他教派有一定的恭敬心,哪怕他们不学这个教派;有些上师显现上对此非常排斥。
但是,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体系,所以佛教徒应该包容,彼此和睦相处,这样佛法才能更容易发扬光大。因为世界人口的密度在扩大,人类的空间不断缩小,而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步伐也在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佛教徒人为地压缩自己的空间,可能很难将佛法传播开来。
我今天没什么特别的安排和准备,但我觉得深圳的很多道友各方面非常不错,生活在浮华喧嚣的红尘里,身处于经济非常发达的大城市里,还能有这样的学佛信仰,真的是极其难得。此外,你们经常迎请一些德高望重的法师,与其结上修行的善缘,这对很多人都有很大帮助。
佛法并不是为了求自我解脱,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我希望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大家都要有一颗开放的心。今天在弘法寺,我非常佩服本焕老和尚,他亲口告诉我:“密宗也好,显宗也好,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
所以,大家如果因为自己学密或学净土,就与其他教派有很多冲突,这样非常不好。我们寺院之间要互相交流,你们居士之间——学密也好、学净土也好,也应该互相学习和了解。
当然,如果你是学净土宗的,主修净土就可以,但密宗中也有很多教言值得借鉴,所以不排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学密宗的,主修五加行、大圆满就可以,同时,净土宗和禅宗也有很多教言值得学习。尤其是禅宗,自古以来高僧大德不断涌现,很多人的身心由此得到了很大帮助。
大乘之目标,即弘法利生
如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我们的内心不断随着外境波动,在这个过程中,调整忙碌身心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教的般若空性。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奔跑,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比如不学佛的人,有事业、地位、金钱的目标,人生有很多理想;学宗教的人也有追求的果位,比如道教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基督教、天主教想转生天堂;演员或明星想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我们佛教徒的目标是什么?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是利益众生——这是佛教徒的终极目标,也是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我们绝不能舍弃这一点。
当然,利益众生的方式非常多。比如,布施给可怜的乞丐几毛钱,这是对众生的一种利益;为某地做了很多善事,也是对众生的一种利益,但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是让他们行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来调节身心,究竟获得佛陀的果位。因为,只有佛陀的果位,才能圆满利益无量众生。当然,大家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各种方便暂时调化众生。
作为佛教徒,利益众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我都这样想,现在其他的一些宗教,例如基督教利用很多的善巧方法,经常在社会中建造医院和学校,帮助一些贫困的难民,这样就吸引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寺院里,也给佛教徒讲了,我们作为出家人也好,作为居士也好,共同的宗旨就是以佛教的观点来弘扬佛法。
但是光说自己是佛教,想利益众生也有些困难,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能力时,像建造医院这样从大的方面去帮助别人,当然不用说了;如果从小的方面着手,例如亲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去解除他心灵的困扰,也是佛教徒在社会中所体现的优势。因为,以佛法解决心的烦恼,是其他人根本做不到的事。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不应每天都只考虑吃好穿好,或者自己获得大圆满、大手印等了不起的果位,到时就显各种各样的神通,统治全世界的人,自己当世界的第一国王。(众笑)
这里可能没有这样的人吧?也许我在胡说。但是,我们作为佛教徒,利益众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劝看淡执著,浅尝空性慧
大家应该清楚,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主要精髓是:第一转法轮主要讲四谛法门,即世人能接受的“苦、集、灭、道”之理,就像所谓的世俗谛法门;然后,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主要讲了空性和光明,所以,佛教中经常有“现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等名词。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法轮,是讲般若空性;第三转法轮,主要讲如来藏光明。
那么,什么叫“明空双运”呢?般若空性和如来藏光明结合在一起叫明空双运。当然,这个境界是很高的,如果说浅一点,就是指空性和悲心,这就是佛教的智慧精髓。
那么,空性和智慧,大家现在能不能接受呢?其实可以接受。什么叫空性呢?真正的空性,当然是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所讲的很多道理。如果你们真的感兴趣,最好是学习有关空性方面的三部论典:《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这就是藏传佛教的三大中观论典。
三大中观论典如果学习了,对空性法门肯定会有所了解。因为,这么多的《般若经》,直接趋入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想直接了解般若之理,就要学习中观;如果想了解它间接或隐藏的意义,就要学习《现观庄严论》。这是从非常深的角度来讲的。
关于空性,这么多的论典,我们现在学习恐怕也有点困难,那怎么办呢?所谓空性,如果说简单一点,就是让我们不要特别去执著,因为所执著的东西并非实有。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对执著要放下来——以前禅宗的很多上师这样说,大圆满密宗的很多上师也这样说。
首先,对所执著的问题要看淡,包括对任何事情都要看得开、看得破,这样才能放得下。放下以后,就能获得自在。
刚开始学佛,往往在没遇到事情前,嘴上都说会看得开、看得淡,但你真正遇到一些事情时,能不能看淡呢?这就要用你的境界和智慧开始分析了。比如,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痛苦,这时你应该观察:我越执著这个法,越对身心有危害。用自己的智慧继续分析,地位、财产、感情,世人很多的内心痛苦,实际上都源于自己的执著。这种执著给自心打了一个又一个结,这边是对财产执著的结,那边是对某人执著的结……密宗专门讲了风脉明点,我们的这些执著,就是给自己的脉打了很多疙瘩。比如,我想升官发财,那在心上打了一个“想升官”的结,又打了一个“想发财”的结,还有担忧工作不顺的结、自己养家糊口的结……总之,这样那样的很多事情,最终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结。
你的结越多,对身心越不利,所以,很多事情应该随缘。关于般若空性,通俗一点说,就是“随缘,不要太执著”。如果太执著,对你的工作不一定有利。所以,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好、顺境也好,一切要随缘。也就是说,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太痛苦,遇到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太兴奋。“啊!我肯定有希望了”,快乐时不要这么想,应该保持心平气和;遇到痛苦时,也应该保持淡定。这是面对曲折人生的一种态度,我觉得这很重要。
总之,所谓的空性,简单说,就是在生活中不要特别去执著,因为再执著也无有实义。如果你缘着这样的问题去慢慢探究,最后确实会发现,原来自己所执著的,全部都是空性的。
比如,我今天有件事特别苦恼——其实有时候,人的执著真的很严重,一个人即使得了绝症,只要没有去执著,还是能够想得开;但是如果去执著,那么即使身体非常健康,自己也会认为,今天我遇到了什么什么,特别痛苦。
以上是对空性的一个浅显理解。
当生慈悲心,并戒杀茹素
慈悲心,即刚才现空双运的“现”,是从悲心的角度来讲的。
那么,悲心在生活中怎样体现呢?我们首先要清楚,所谓的悲心,在大乘佛教中千万不能离开,如果离开了悲心,你的境界再如何如何,实际也没什么了不起,也许只是个外道的神通而已。
所以,我们对可怜众生应该生起悲心。但要想生起悲心,也有方方面面的条件,比如,我们平时多放生,尽量不吃肉。当然,有些在家人,尤其是你们生活在海边的人,完全不吃也有点困难,但有时候坚持坚持,也应该可以。
其实,肉食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这一点,很多科学家、营养学家已经证明了。不过,不少人有一种习气,觉得肉食的营养最好,吃肉对健康最有利,这都是我们的执著。实际上,动物的肉里有很多疾病,一旦进入我们身体,会非常不健康。
再加上,作为大乘佛教徒,享用众生肉对众生的生命直接有害。我原来在学院也计算过,假如学院有一千人,每人每天吃一顿肉,那么一千人在一个月中得吃多少头牦牛?得杀多少个众生?所以,这样一算的时候,就非常可怕。
又比如,今天这里有三百人,每天都在海边吃一些小众生,那么三百人一年当中吃了多少众生?这样不断地吃,搞生意的人为了发财,就会不断地抓。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尽量不要吃肉。
当然,作为欲界众生,肯定想吃、贪吃,我们有不好的习气。尤其是有些众生,前世可能是专门吃动物肉的,即生看到肉就特别想吃,这是前世的习气,也有即生的习气。但是如果慢慢改,其实很多习气都可以改变。确实,包括我自己在内,刚开始改时很难,然后过了一年、两年、三年……慢慢慢慢,就不再有任何困难。所以,很多都是习惯问题。
这里吃素的很多老居士,身体是非常健康的。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包括虚云老和尚、清定上人都吃素,他们也都非常长寿。再加上《梵网经》《大悲白莲经》等诸多佛经都已明显记载了吃肉的过患,尤其是《楞伽经》和《涅槃经》,直接宣讲了吃肉的过失。没有看见、听见、怀疑为自己杀的“三净肉”,刚开始释迦牟尼佛也曾开许吃,但后来在大乘中也没有开许。
关于这个问题,记得《大唐西域记》里有一段文字:往昔摩揭陀国的有些小乘比丘,依照小乘戒律还在吃肉(现在也有这种情况),他们常去小乘寺院化缘和应供,有施主也会去他们寺院,给出家人供养午餐。
一天,这些小乘比丘因故没有获得午餐,正巧看见空中飞来一群大雁。这些比丘对大乘佛法非常排斥,既不相信有菩萨,也不相信能获得菩萨果位,而且对于菩萨把自己的肉施予众生的道理也不承认。于是,他们望着天空开玩笑:“大雁哪,你是大菩萨,和尚我今天没有吃到肉,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布施你的身体?”
话音刚落,一只大雁应声急坠,投于足前。见此情形,众比丘神色皆变,泫然欲泣,深感菩萨真实存在。这时,旁人劝说:“你们刚才不是说想吃肉,要大雁马上想办法吗?现在有肉了,要不要把这只死雁煮了吃?”
众比丘惊惶推辞:“大菩萨的肉,看都不敢看,怎么能吃呢?不敢不敢!”
从此以后,他们对大乘深信不疑。以前他们吃三净肉,此后根本不吃了,并将大雁的尸体做成了纪念塔。这个公案载于《大唐西域记》第九卷。由此可见,在肉食当中,有些是众生的肉,有些是菩萨的肉。
不管怎样,享用肉食,确实如大乘佛经所讲,对自己的悲心有一定影响。所以,我们今后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宣扬素食精神。
⊙ 问:《普贤行愿品》讲了随喜的功德,那我们每天都在佛堂里随喜,是不是都能获得这样的功德和利益呢?
堪布:我们的随喜,往往并非特别清净的随喜,只不过是看别人放生,自己说一声“随喜随喜”。但你口里说着随喜,心里是怎样的状态呢?有没有发自内心地由衷欢喜?这样衡量的时候,有些随喜完全成了虚设。有些人甚至会夹杂着竞争心或嫉妒心,酸溜溜地说:“随喜你的功德啊!”
佛经说随喜可获得同等功德,是指随喜的功德很大,基本与所做善法的功德相同。但自己随喜的心是否特别清净,这很难说。
所以,我们放生的时候,最好是亲自去。做任何善事,亲自做的功德跟随喜的功德不一样,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说,我亲自去放生,以及我只是捐点钱,甚至根本不捐钱,只是口头说“随喜”,这三者的功德截然不同。口头上说“随喜”,实际上是怎样的心态,自己心里有数。
因此,所谓的随喜,也值得具体分析。
⊙ 问1:我有些小型放生不知道如不如法?比如我今天想放生,但各方面条件不具足,于是我打电话给根本上师说:“上师,我今天想放生一百块。”这样我的发心动机就有了,接着我把这一百块打进上师的账号,上师可以拿去给孤儿院、建学校,自然会给我很好地回向。然后我拿着转经轮去市场转一圈,为那些正在被宰杀的众生念经回向。请问,这样的发心放生,因果上如不如法呢?
堪布:这一百块钱,你想放生,最好用于放生,打到上师的卡上,让上师随便做什么,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虽然上师帮助孤儿或做其他善事,确实有功德,但我觉得,一百块钱可以买好多生命,如果放生的钱挪作他用,恐怕会有因果。
所以,放生的款,我一分钱都不敢动,因为这是众生的生命,不是表面上的一些钞票。
问2:我意思是说,这是自己的钱,而且这个钱也不一定给上师,也可以布施给穷人……
堪布:你如果发愿“用这个钱来放生”,那么在发了愿以后,最好是用它来放生。如果没有发这个愿,你自己的钱随便怎么处理都没问题。
⊙ 问:如何看待人生如梦?
堪布:《入菩萨行论》中说‘所谓人生,是一场梦’,这种说法,现在流行歌曲里也经常有。但要想真正了知“人生如梦”的道理,唯独佛教才解释得非常清楚。
我们的人生,如果以般若空性的见解来衡量,不管做的是美梦,还是噩梦,实际上都没有差别。当然,这是从见解角度来讲的。但我们的修行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必须要好好取舍因果。
尤其是麦彭仁波切的《醒梦辩论歌》,对通达这个道理有很大帮助。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在做梦,所以把工作、家庭等执著得特别实有。一直这样的话,就会一直做噩梦,一直醒不过来。
⊙ 问1:佛教讲,人去世后,八小时之内不能动亡者,因为他的神识还没走。但现在医院规定,人死后必须马上抬走,直接抬到火葬场。这时该怎么办呢?
堪布: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确实有点困难,所以很多修行人不愿死在医院。
但有些人的执念是一定要死在医院,死在这里干净一点。前几个月,我亲眼看见六七个人死去——今天死一个,明天死一个,有些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当时我也比较心痛,因为这些人死后,很快就被拉到了火葬场。
按照《上师心滴》等很多佛典所讲,人死后在一定时间内最好不要动。但现在有时候也没办法。
问2:我们说了“不要动啊”,但医生说真的没办法。
堪布:对,这个确实没办法。我们只能多念一些佛号,此外也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