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直播11

所谓的成功,不是有钱有势,而是不被烦恼束缚,过得开心。

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

2016年10月9日

今天很高兴,在智悲弘法大学和大家进行双语交流。这是一个有助大家用英语学习佛法理论与修行的平台。当今时代,依靠以英语为主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来学习佛法,非常重要。

面向世界,多语种弘法

我特别建议年轻人通过汉语、藏语、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来了解甚深的佛教道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文字的后面都蕴藏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传递着相应的知识和真理。

本来,佛教不需要用不同的文化和知识进行包装,因为它本身就是高度科学化的真理。但是,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了解佛法时,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文字是最好不过的。

尤其是现在的21世纪,人类处于特殊的历史阶段,英语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覆盖了全球各个角落。这个时候,如果能用英语来学习优秀文化,传递佛教智慧与慈悲兼备的甚深内涵和真理之道,我相信,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群体都会得到一定的利益。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学过英语等不同的语言。你们掌握的语言,除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还要用来传递文化和佛法。如果能够这样,一方面,你可以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报答曾经为你们付出过心血的很多老师的恩德。当然,通过英语等不同的语言文字来弘扬佛法,需要一定的基础,否则会有一定的难度。

各位都知道,如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是追求高效率的时代,也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愿意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多的收益。很多消费者也想付出最少的钱,得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时候,我们也有必要去寻找一种智慧或者方便,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现在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也一样,喜欢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来接受或传递自他需要的信息。正因为这样,所谓的“快餐文化”“碎片文化”,才会盛行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要用手指轻轻地划一下手机或电脑的屏幕,瞬间便能获得需要的知识。现在人们的追求方式,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

今天参与的大多数是佛教徒,而且精通双语,否则不一定来。当然,也有很多不懂双语、也没有信仰的。不管怎样,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修行也需要简单、殊胜和实用的窍诀,并且还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这是现在很多人的理念。

最实用的窍诀:三殊胜

今天讲的“三殊胜”,就是这样的窍诀。通过三殊胜的修行方法,能够帮大家实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所谓的三殊胜,就是发心殊胜、正行殊胜、结行殊胜。它并不是21世纪的新发现,而是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发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用。

1.加行发心殊胜

从佛教的修行层面讲,开始任何一个修法前,都需要发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这样的发心,不管做什么善事,都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即使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修行的实际效果也不会明显,起到的作用也不会很大,产生的意义也不会重要。所以,修行的时候,必须首先发殊胜的菩提心。

1)三种动机

所谓的发心,不仅对佛教的修行很重要,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世间人常用的说法是“动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涉及动机,事先都要有相应的规划和筹谋,具足承办这件事情的意乐原动力。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动机有三种重要的因素。第一种叫激励,做任何一件事情,刚开始都需要鼓励自己,激发热情。第二种叫做毅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加以克服,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第三种因素叫专注,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孜孜不倦。

其实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也有这三种因素。首先,在修行之初,我们需要有鼓励自己趋入修行的决心;中间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有不怕任何困难的坚强意志;最后,修行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专心致志。

发心或动机从本体上分,有三种差别: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和善妙的发心。首先,修行不能杂有不善的心念,如贪心、嗔心、痴心等。如果杂有这样的心念,修行不可能成功。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情也是这样,不能有非常严重的自私自利之心。如果自私自利的心太严重,会直接损害我们承办的事情,甚至招致失败。

不仅是修行上,我们的发心或动机如果有不善的意念,对个人和社会也必定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前一段时间日本发生的“毒点滴事件”就是如此。有些人表面上说是对社会负责,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很多人80岁了还在上班。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很大,一些人便采取极端手段,在老年病人的点滴里加入毒药……据说在这起事件中,死了40多位老人。这件事引起了全球关注。在这起事件中,杀人者的动机肯定杂有不善。这样的心态用在修行上,也叫动机不善,被称为不善的修行。

第二个是无记的心态。无记心,没有主动的善或恶,是一种平庸的盲目状态。比如受周围的人影响,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做。现在有些消费者就是这样,别人买什么东西,自己也跟着买,人云亦云。这也叫“羊群效应”,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别人修行我也跟着修行。没有什么好的动机,也没什么不好的发心,反正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这样的心态,虽然不一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危害,但却成办不了修行的成功。以世间眼光来看,这样的盲目心态也应该放弃。

第三个是善心,这当然是最好的动机。善心也有下、中、上三种分类。在佛教里,分别叫做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2)三种发心

第一种是下士道,为了自己获得名声、健康、财富或其他暂时的利益而修行。在世间做任何事情,如果不顾国家、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一心只想着自己和家庭,这种心态不能称为高尚,是下等的。虽然有些西方人认为,考虑自己是最勇敢、最伟大的心态,但这只是从个人层面而言的,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则不能这样。选国家总统时,谁也不会选一个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人来当总统。把这样的国家领导选出来,对国家和老百姓不一定有利。落实到修行上,最重要的是,修行不能只在意自己的荣华富贵等暂时利益,却不考虑其他众生的需要。

第二种是中士道,是为了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修行,也就是佛教里讲的声闻、缘觉。只为自己得到涅槃的境界,最终也是不究竟的。我最近讲的《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舍利弗原来学的是大乘佛教,后来退失信心转学小乘,最终还是转回大乘道。这个故事非常精彩。

暂时来讲,通过修行自己可以得到永久的解脱,但这种永久的解脱却并不是真正的圆满——还需要想到和自己一样的众生。一个世间人在有生之年,只想把自己的事业全都做好,算不上高尚的目标。所以中士道的修行,在大乘行者看来,也不值得提倡。

第三种是上士道,也就是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发心是最高尚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应该选择。在座的很多人应该学过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利他心含摄了一切善事,包括放生、讲经说法、念经、修行、朝拜神山等。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前面都应该有这样的发心:“我要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这个发心看起来简单,却是最有意义、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心态。

现代心理学认为,对生活影响最大的两种心态是希望和恐惧。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希望,不绝望,就很容易成办。即使有一些负面的阻碍,比如身体不好、家庭变故等,但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负面的东西同样可以带来正面的影响。

而在利他心的作用下,我们的心会一直充满希望,并逐渐变得开阔、广大,最后令负面情绪全部消除。所以说,从世间的心理学角度分析,菩提心有非常大的正面力量,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就像妙药一般。

相反,如果心中充满绝望或者恐惧,本来可以成办的事情,因为自己的态度过于消极,心的力量会慢慢萎缩,最后反而不能成功。生活中,健康等在有效范围内可以成办的事情,都可能因为我们的绝望和恐怕,最后走向反面。从心理科学的层面观察,拥有自信,愿意帮助别人,必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双重的利益。

3)为别人花钱,最快乐

佛经里讲,如果去利益众生,自己会获得喜乐。这个观点现在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论证。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诺顿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伊丽莎白·德恩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合写了一本书:《花钱带来的幸福感》。这本书现在已有中文译本。书中说,为别人花钱和消费,远远超过在自己身上花钱得到的快乐。因为,自己获得和使用的金钱再多,都含有很多痛苦成分,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其他人身上,让更多群体分享这些金钱带来的利益,自己感受到的快乐会更大,也更有意义。

作者在130多个国家进行了调研,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布施的确能带来快乐。当然,他们的研究只限于今世,布施带来的来世的快乐是测不出来的。不管怎样,利他心给生活带来的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享受的。

通过这样的发心,把心量不断扩大,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当然,普通人需要先扩大心量,再逐渐体现在行为上。拥有金钱和权力的实力派,做起来更直接一点。上个月,美国一位叫做扎克伯格的富翁,用自己30亿美金的资产建立了健康基金,希望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医疗救助。他发愿在21世纪末让所有疾病都得到控制、预防或消失。因为这样的发心,他捐出自己的资产,过着非常普通、非常简单的生活。一心利他的人,在世间也大有人在。把这种理念用在修行上,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大家要记住: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帮助别人的原动力。修行更需要这样,哪怕今天听一小时的课,也要想:“希望听这一个小时的课,对所有众生有利。”这就是所谓的发心殊胜。

2.正行无缘殊胜

所谓的正行无缘殊胜,按照佛教严格的解释方法,是指胜义中万法像虚空一样,远离一切边,远离一切相;在世俗中,则如梦如幻,若用智慧观察,则变成三轮体空。

什么是三轮体空?以布施为例,所谓的三轮,是指布施者、布施的对境乞丐、布施的财物。这三个法若缺少一个,布施都没办法完成。“体空”的意思是,这三个法只是在显现中存在,若用佛教的智慧进行观察,全都是空性、如梦如幻的,和梦中布施没有差别。以后我们布施时,不要刻意分别布施者、施物和受施者,而应以三轮体空的见解来摄持。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会觉得这些内容比较难懂,所以今天不着重讲。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中观庄严论》《入中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论典。

这里讲的正行无缘殊胜,不一定是三轮体空,主要是一缘专注。比如今天听课的时候,不缘其他分别念,一心一意专注于课堂。身体按规定的坐式坐直,不要动来动去,低头做笔记是可以的。语言的专注,要停止一切言语,包括念诵,不能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心的专注,指不昏沉,不打瞌睡,不掉举,不散乱。如果这一个小时的课身口意三门完全专注,叫做正行无缘。不仅是听课,做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中间都需要有非常专注的阶段。

“正行无缘”还有一层意思,即对人生的一切事情不去特别执著,全部观为如梦如幻。无论感情也好,生活也好,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不平等也好,所有没有安全感的心态,都只是一种显现,都没有真正的自性,很快就会过去的。

佛教总是跟大家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不执著就是不缘,不去缘取它。没有执著的心,自然会生起快乐。在座各位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浮躁的心态。其实,这些都可以用佛教如梦如幻和大悲空性的心态来调整,而且,这也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现在世间流行一些热门词语,比如“经营”“管理”之类,倡导人们用智慧来经营生活,经营感情,经营商业,经营全部的人生。如果真正能用智慧来摄持人生的一切,我们最初的梦想肯定会圆满,不会半途而废的。

事实上,经营生活的确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刚开始可能很好,却不一定善始善终。最近有一则全球性的新闻,说是好莱坞的一对电影明星,朱莉和皮特,因为离婚要分家产——有27亿人民币。刚开始他们发的“菩提心”可能很好,但中间的“正行无缘”修得不太好,最后的“回向”也就不是很成功。

作为一个世间人,刚开始的人生规划,中间的认真经营和操作,最后获得圆满的结局,这是一条重要的人生主线。所有的人生都有初期、中期和结局等不同的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如何链接和延续,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做慈善也一样,也要用智慧来摄持。

总之,正行需要智慧,前行需要大悲心,最后则需要智慧和大悲心双运。佛法的修行如此,世间的很多事也是如此。

3.结行回向殊胜

所谓的结行回向殊胜,就是将我们按照大乘教义行持的所有善根,包括刚开始的发心,中间正行的专注,等等,全部回向给众生。佛经里也讲:“一切诸善根,回向于众生。”回向的意愿是什么呢?让无边无际的众生全部获得圆满佛果。一个善根完成之后,通过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其他仪轨,把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是最殊胜的方法。

如果没有及时回向,善根很容易被四种原因摧毁。一是嗔恨心,一刹那的嗔恨心会摧毁多生累劫积累的善根。二是炫耀心,自己做了怎样的善根,如何了不起,在别人面前四处炫耀。三是后悔心,后悔曾经做过的善法。四是颠倒回向,把善根回向外道,或只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利益,或希望某个众生倒霉、受苦等。以上四个都是善根的毁坏之因,因此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前就要回向。回向以后,善根就不会被摧毁了。在佛教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了如理如法的回向,哪怕只是听一堂课,放一次生,参一座禅,都能为自他积累无量的功德。总之,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最后结束时都做一个圆满的回向,这是令修行获得成就的最快速的方便方法。

以上讲的就是三殊胜。三殊胜其实就是修行的三种方便法,它能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因为,一旦有了这三种方便方法,虽然没有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却能轻而易举获得最大的功德和最大的利益。我们的修行要圆满成功,特别需要注重这三个环节。

做成功的人,不被烦恼束缚

今天的听众中有很多修行人,我在这里再次强调: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不管做什么善事、功德和修行,一定要以三殊胜来摄持。

就像我们在世间搞建筑一样,刚开始需要规划,中间需要修建,建成后为了延续寿命,还要不断地维护,这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做任何事情,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不能离开的。对三殊胜这么重要的窍诀,大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话,其他的善巧方便可能也很难用上。

最后,我再提一点希望:在座的各位,如果你是修行人,请按照接受过的教言,不断地修行,利益众生;如果你不是佛教徒,对生活不要特别执著,要学会开心,学会放下,学会做人——人际关系很重要,和任何人都要和睦相处。

不管怎样,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成功的人。所谓的成功,不是有钱有势,而是不被烦恼束缚,过得很开心。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特别感谢智悲弘法大学所有的工作人员,也特别感谢东南西北的观众和听众——你们的时间很宝贵,但依然来到现场,在虚空云端跟我们见面。谢谢你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向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