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快乐
2015年3月20日
今天,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前两天没有网络,所以只给大家讲了一些零散的修行方法。除了佛学院的学员以外,城市里的学佛者有一种通病,就是不太愿意闻思系统性的课程,而更愿意接受一些临时的、零散的内容。比如,昨天我讲“念珠的功德”就有很多人听,但接下来系统地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乘经庄严论》时,可能有些人就会不太想听。其实如果我们严格要求大家必须从头到尾听完一门课,否则不能听其他课,由大家自行选择听还是不听,这样也许更可行。但我们还是给了大家特殊的开许,希望你们自己有时间的时候,最好能尽量听完这些课程。
一、系统闻思修,才能根除痛苦
这次我也考虑了很久,大城市里很多人确实缺乏闻法的机会,对佛法的一些真正甚深的道理,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有些人没有听课的兴趣,有些人没有听课的习惯,好像学佛就是吃止痛药一样,要能立刻让他得到收获才肯听,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不太愿意听受。有些人可能不只是对佛法如此,甚至对世间的知识也不感兴趣。一讲到学习就头痛头晕、心烦气躁、浑身不适;一讲到打麻将或者看电影,心里就特别舒服、特别亲切。虽然我自己从不看电影,但有时候会故意提起这类话题,因为我知道有的人对这些特别感兴趣。所以,大多数人在世间法上有时间、有兴趣、有因缘,而听到佛教的基本道理,或者一些专用词汇时,却麻木无感。对当今很多世间人来讲,这可能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佛教徒,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如果对佛教的教义不感兴趣,甚至一窍不通,那可能不太合适。
现在有些佛教徒,说实话,有时候看他的所作所为,会觉得非常可悲。这样的人在出家人、在家人、汉族人、藏族人当中都有。有些人也许觉得:喇荣五明佛学院是世界著名的佛学院,里面全都是人才、精英,只要是喇荣山沟里的人,肯定是值得依止的。这恐怕也不一定。有的人虽然在我们学院里待了很多年,但佛法要是没有融入相续,可能也跟一般人一样,甚至有些行为还不如一般人。
有些人跟我讲:你们佛学院出来的某某人,他的品行如何如何。确实,我们学院不是工厂,不敢保证里面出来的产品百分之百质量合格。我们这里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的是来了几个月的,有的是来了几年的,他们都还没有毕业,有的甚至还没有正式入班。有些人虽然毕业了,但每个人的习气和行为千差万别,要真正做到法融入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现在这个末法时代里,很多人都不爱学习,没有听法的意乐。即使听了,但法就是法,人就是人,法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书本上的道理并没有融入自己的心。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就像熔化的铁水,一旦离开了佛法的环境,温度一降,就又变回了固体。同样的道理,虽然有的人在某些阶段和场合中受过一定的教育,可一旦离开了这种环境,离开了原来的道友,也会有各种各样不如法的行为暴露出来。
所以我今天要在这里指出一些问题。现在的佛教徒有一个通病,就是不爱看书、不爱学习,而喜欢谈一些神通神变,向往不需勤做、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某种境界。通常来讲,有一定佛学水平的人是不会随便讲境界的,即使他内在已有这种境界,也不会公开说出来。因为他知道,我们佛教的四大根本戒之一就是戒妄语,如果自己本来没有得到某种境界,偏说得到了,这就是犯大戒。如果他是居士,就犯了居士的根本戒;如果是出家人,则犯了出家的根本戒。但现在有些佛教徒,明明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境界,却说自己有,听的人也很容易轻信。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佛教徒的佛法水平普遍不够高,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欺骗和引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学习。
最近一些报道也指出了中国人不爱读书的问题,呼吁大众要多读书。说实在的,对这一点我感受非常强烈。我去欧洲的时候,不管是在火车上、飞机上,任何场合当中,都能看到人人手里拿着厚厚的书在读。可是当我回到了这个世界,就只能看到每个人抱着手机刷屏,看书的人少之又少。
很多藏传佛教前辈大德的传记都有博览群书的记载,有的大德在一生中看了三千多本书,有的看了两千多本,有的看了七百多本。许许多多前人用他们的整个人生,研读和翻译了数不清的经论教典。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佛教徒恐怕只学得进两三部经典,只看得懂几本世间的书,除此之外,心基本不放在学习上。一个人要是离开了学习的环境和机缘,他的品行作为很有可能就会逐渐变得庸俗,变得低劣。
所以,从世间角度讲,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提高自身水平,一定要有阅读的习惯。作为大乘佛教徒,那就更不用说了。你要成为大乘佛子,需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广度众生,就要知道众生有着怎样千差万别的根基;要把握众生根基,就要了解东西方不同人群都有些什么爱好、想法、意乐,要洞察他们形形色色的智慧和心性。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一定的学问水平,恐怕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我今天在这里,说是呼吁也好,祈祷也好,劝请也好,希望十方的佛教徒不要沉溺于一些无义的闲聊,不要整天讲神通神变,嚼口舌是非。现在有些人确实特别关心是非,其实真正有一定水平和境界的佛教徒,对这些闲谈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会讨论更深、更广、更重要的一些觉悟和智慧。所以,我首先希望大家今后都把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内容上,比如对一个问题,从显宗的角度、密宗的角度、世间学术界的角度,分别是怎么讲的,东方文化对此有什么看法,西方文化又有何评价……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探索。尤其你们大多人都还年轻,应该下点功夫多去精通一些经论、教典。
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佛教徒不要盲目地信仰佛教,否则就成了一种迷信;学过佛法的一些佛教徒,也不要盲目地傲慢,即使你听法已经两三年、十几年,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最根本的是要问问自己相续中的烦恼减少了多少。如果没有减少,就仍然需要不断地去闻思和修行,仍然需要以学习、互动、交流作为助缘。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真正压制烦恼,根除痛苦。这样一来,人生才活得有意义。
二、怎样才快乐
今天的主题是“怎样才快乐”。我的快乐就是把所有的手机信息都关掉,喝喝茶,看看书,观观心,这就是快乐。我自己的快乐分享出来,就是这样的。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我可能谈不上有什么快乐的窍诀,但我看过许多前辈大德的经论、窍诀和教言,与那些沉溺在茫茫无边苦海里的众生,以及那些不断涌现种种分别妄念的人们比较起来,我觉得自己还算享有一定的快乐。把这种快乐与大家分享一下,也未尝不可。因此,今天就利用短短的时间,我们来一起交流怎样才快乐。
1.相比可怜众生,人们是快乐的
今天我们上课还有几个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可以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还有一个原因,今天是神变月的最后一天,功德非常大。另外一方面,今天还是“世界无肉日”。
说起“世界无肉日”,我记得是从1985年开始的。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农场蓄养大量动物以供屠宰,为了拯救动物,呼吁人们减少杀戮,很多善心人士就创立了这么一个节日,号召全世界在3月20日这一天不要吃肉。这一点在我们学院内是可以做到的,但外面很多人可能刚刚才吃了不少肉,然后过来听课。
人们大多有喜欢吃肉的习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对人的尸体又很害怕。人死了以后,我们不敢把他的肉切成一块一块放在冰箱里。但是对于其他动物的尸体,却非常习惯这样。如果把人的头、脚或者手肢解下来放在你家冰箱里,你心里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把鸡鸭牛羊这些动物放在冰箱里,你却觉得很不错,很好吃。餐桌上的猪肉、羊肉也是动物的尸体,我们享用它们的时候,如果仔细思考,其实很多方面与人的尸体并无不同之处。
我前段时间去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那边有些大型养殖工厂,里面的牛羊特别可怜,因为它们一辈子都被关在小小的隔间里,身体始终都没办法移动,一直这样直到最后被杀掉。有时想想,我们人类自由地活在外面,而它们从小就只能在这样一个异常狭窄的空间里生存。比较而言,藏地的一些牛羊,在没有被宰杀之前,它们生活在草原和山间,至少是自由、安心的。但现在很多养殖场里的动物,完全是被困在一种工业化流水线的框架当中,睡也不能睡,动也不能动,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提倡素食。有时候我们人类的确很可怕,随意剥夺众生的快乐,夺走众生最执著的身体,供自己肆意地享用。所以有些学者说,吃肉实际上就是吃众生的生命。
大乘佛教徒,尤其是在汉传佛教当中,历来都非常提倡素食。除了个别必须依赖肉食维持生命的人以外,我们特别希望佛教徒一方面经常戒杀放生,另一方面多提倡素食观。这对于如今整个地球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也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如今这些规模化的农场,是以什么手段养殖鸡鸭这些众生的,你们可以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我每次看到、听到它们的处境,就觉得我们人类确实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动物。
其实我们人类只要没有严重的疾病痛苦,大部分情况我想应该已经算是很快乐了。比起这些动物,我们可以自在地行走,晚上有睡觉的空间,白天可以自由地出门,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2.换一种眼光,任何因缘皆可快乐
所谓快乐,每个人认定的方式都不同。如果你认识到这就是快乐,那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有些人可能觉得有了财富才会快乐,那可不一定。很多修行人一贫如洗,比如米拉日巴尊者,我们却能从他的传记中看到,他所享受的快乐,是世间任何富贵之人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首先要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快乐。世界上所有的众生都在追求快乐,但真正重要的是得到内在的快乐。因此,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内在快乐尚未得,外在快乐皆苦因。我们如果没有体验到内在的快乐,那么外求的快乐就变成了痛苦之因。这一点可能你们也感觉得到,当我们忙于追逐名声、地位、情感等世间种种事物之时,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而一味向外在追求,最后即使追求到手,往往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痛苦。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个世间有各种不同的快乐因缘。无著菩萨讲过一个《快乐之歌》,我在几年前曾给大家传授过。大概的内容是:我们生病的话,应该感到很快乐,因为通过疾病能净除我们的业障,如果没有生病,也应该很快乐,因为通过健康的身体可以做许多善法;如果没钱,那是很好的,因为世间诸多痛苦都是由钱财引起的,如果有钱,也应该很快乐,通过钱财可以积累更多的福报;如果长寿,那是很好的,人活在世间,特别是具有修行境界和清净戒律的人,可以积累很多资粮,能为众生带来很大利益,就如《中观四百论》里所讲的“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寿命不长,即将死亡,也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如果早一点离开世间就会少造一些恶业。
所以,不管富也好,穷也好,长寿也好,短命也好,生病也好,健康也好,我们如果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那么无论如何皆是快乐。这是无著菩萨对快乐的一种定义方式,我们如果真能懂得其中深意,无论世间一切如何显现,都能认清它的性相和状况,那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快乐。
其实对于修行人就是如此,只要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生活中的任何境遇,对他来讲都是可以接受的。健康或者疾病,贫穷或者富裕,遇到善友或是恶友,赚钱或者亏损,一切都能从容接受。这种心境要通过修行来获得,我想我们很多人更应该追求这种快乐。
当然,口头上的道理谁都会讲,但在生活中真正遇到问题时就不一定了。有时候痛苦产生的当下,是很难转为道用的。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看火星落到自己的身上没有?如果火星落到自己身上,就很难受。意思就是说,火星溅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旁人看不出来多痛苦,只有他自己感受得到。比如我的家人要是死了,尽管我平时把道理讲得天花乱坠,真遇到这样的痛苦时,我还是很难受的。这个时候,也需要其他人的一些帮助。
我们很多佛教徒都学了大乘佛法,嘴上也都会说“胜义当中一切都远离四边八戏,世俗当中一切都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如乾闼婆城”。当你开心的时候,就好像真是个不错的修行人,眼睛一闭,入定也行,安住也行;可当你遇到困难和违缘的时候,入定也没办法入,念咒好像也起不到作用,安忍也修不下去,一切都开始倒塌、崩溃,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有时候,也可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事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如此,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觉得我是世界上最痛苦或者最快乐的。
麦彭仁波切等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德,都传授过把快乐和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快乐的时候,你也不能过分执著、傲慢、开心,因为这种快乐毕竟是无常的,过一段时间,你也可能会流下眼泪;痛苦的时候,你也不必特别地失望和绝望,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过一段时间,你也可能会变得开心。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自己读书时的一个小故事,当时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但现在看来十分幼稚。不管是幼稚也好,重要也好,在我生命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大概三十多年前我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跟其他同学拉帮结派打架,当时,我们的部落跟另一个部落打了两天的架,打得十分激烈。后来我们班主任在班会上点名批评,说索达吉同学是班级的“败类”(众笑)。他说还有初中三年级的陈某、初中二年级的康某,对这三位,学校要警告处分。当时我们班主任批评得很厉害,说如果不是因为他去说情,我可能要被彻底开除,要求我第二天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书面检讨。
当时我们这个班人并不多,不到20个,但我感觉好像所有的同学都不理我了,就连他们看我的表情都变得不一样了,我觉得特别伤心、特别痛苦。当时我必须写一份检讨书,可实在写不通顺,时间又比较急,我就去求以前小学时对我不错的一位老师,他曾经给我上过一堂数学课——我不能说这位老师的名字,以前我的有些讲记里面提了名字,有些老师后来找我算账。我说:“某某老师,您可不可以帮我写一份检讨书,明天我要在全校面前念。”但是这位老师当时表情特别不好,他说:“谁叫你打架的?我没有让你去打架,凭什么帮你写检讨书,我才不写呢!”然后完全不理我。其实我也找得不对路,因为这位老师就是来自跟我们打架的那个部落。我平时认为他人很好,但这次不该找他帮忙。当时我可能太伤心了吧,这件事在我的记忆当中是很深刻的。
前阵子,我去一个地方开法会,三十年前的那位老师也在迎接的队伍里,拿着一条长长的吉祥哈达。我一看到他,心想:“当时我请你帮写一个检讨书,你不帮我写,今天却又这么恭敬地拿着哈达。”后来又想:“哦,我学了这么多的大乘佛法,不能有这样的执著。”我就马上把刚才的想法像电脑上的病毒一样删除了。
当时,很多同学、老师都不帮我写检讨,我就自己勉强写了一份,找另一个同学帮我修改了一下。第二天,老师说这次不单是我们学校的校长要来参加这个所谓的批评会,还有当时我们区里的区长和区委书记都要参加,这情况非常严重!于是,就在这么一个全校大会上,以我为主的打架者,被大家公开批判了一番。当时我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非常非常伤心。我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希望了,不管是我们班、我们老师,还是我自己,以后都没办法再抬起头来了。我甚至想过要不要离开学校。这件事发生在我初中一年级,当时确实是很痛苦的。
后来,到了初中三年级,应该是1981年的冬天,那时我又感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快乐。当时,同样是我们班主任,表扬我说,我是班里的光荣。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得到了整个炉霍县第一名的奖学金,记得有32元钱。那时我也是在全校大会上被公开颁奖。现在回想起当时领奖的感觉,就好像是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或者奥斯卡金像奖一样。这种县级的奖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是世界级的一样,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但是,如今回头来看,当时的那份快乐和那种痛苦,其实都微不足道——虽然对个人而言,可能是件挺大的事。确实,那时候痛苦的感受,还有那些老师同学态度不好的情形,过了三十多年,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所以,当一个人处在极大的痛苦中时,你在旁边哪怕稍微说一句安慰的话,或者稍微扶一把,他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在他最绝望、最痛苦的时刻,你给了他一剂复活的甘露妙药,他会特别地感激你。而当一个人处在快乐中时,又会有很多人对你赞叹、欢呼……不管怎么样,当我们快乐或痛苦的当下,就当时的自己而言,可能是很强烈的一种感受,然而时过境迁以后再回头看,实际上没什么大不了。今天我们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正遇到一些事,心里特别特别地痛苦,但在旁人看来,你这个痛苦也许完全不值一提。
3.观察心的本性,苦乐皆可道用
按照一些佛教的教言,我们现在所感受的痛苦,真正从本体上观察,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去烦恼的。为什么呢?莲花生大士有一个快乐和痛苦怎样转为道用的教言,这是伏藏大师桑吉朗巴取出的伏藏法。“道用”指的是为修道所用。这里面说,世间一切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归根结底,苦乐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观察自己的心的时候,其实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来源,没有住处,没有去处。这一点,我们每个人稍微向内观察,就会清楚。尤其是学过一些密法的人,应该会完全明白;学过中观的人,也能领会得到;甚至有些念过《金刚经》的人,也知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的快乐和痛苦实际上都是一种心,这种心从过去、未来、现在观察都是不可得的,从颜色、形状、形象上观察也不可得。
所以莲花生大士教我们观察当下这一颗痛苦的心:它的本体其实是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同时,它的自性是光明的;由于自性光明和本体空性,在形象上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显现。这就是我们心的真相,它并不是痛苦的东西。当我们去观察内在这颗心的时候,如果觉得痛苦,只不过是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而已。当你感到心里特别不舒服的时候,会涌起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来源也许是别人对你的评价,也许是你身边发生的事情,也许是你身上感受的病痛,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这种痛苦加以观察,如果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就会发现,原来这就是心。以心观心的时候,心就是空性的,空自然解脱,是解脱的本体,也就是光明大乐无二无别。
这种修行方法,是我们藏传佛教中的一种特别殊胜的窍诀。虽然世间也有很多心灵方面的教育,诸如“怎样寻找幸福?”“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快乐是从何而来?”但这是世间一般教言无法相比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自心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世上所有的痛苦其实来自这一颗心。因此,我们不用别人来开导,也不用吃药治疗。有些人因为特别痛苦,实在没办法,就试图通过酗酒、抽烟、去一些不如法的场所寻求刺激,来让自己忘掉痛苦。但这不是办法,只是将痛苦暂时压制而已,当一时的麻醉过去以后,心里的痛苦还是照样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些情绪实质上只是一种迷乱的、习惯性的执著,那我们的痛苦就可以自然而然解除,从而得到一种无漏的快乐、一种恒常的快乐、一种不会轻易改变的快乐。很多修持佛法的人,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遭遇,都能保持淡定从容,就是这个原因。在痛苦面前,依靠内心自我调整的力量,相比外在的药物治疗,或者娱乐麻醉,效果上有天壤之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尝试通过修行来解除烦恼和痛苦,这非常重要。很多人在学习和修持大乘佛法之前,生活是非常苦恼的。很多进入我们学会的人,曾经也特别痛苦,在感情、事业、家庭方面,都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我写过几本书,其中《苦才是人生》特别畅销,我想,畅销的原因也许与这个书名有一定的关系。书里面虽然也有针对不同问题的窍诀,但确实,这个时代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对痛苦深有感受。
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源于我们没有认识烦恼,没有认识自己的心。当你稍微认识到自己的心的时候,其实就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许许多多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来自一杯茶、一杯咖啡,一种随时随处简简单单的生活;或者静下来看书学习,这也许是人生当中最好的一种快乐;或者经常与别人交流、分享、互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或者在某个寂静之处,通过禅定来让自己安住,体验佛陀所讲的一些快乐、无苦的三摩地,这种修行也是很好的一种快乐。
在繁忙的生活当中,有些人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工作,需要发心,需要做很多事情,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内心稍加调整,或许就能变得跟任何人都能自在相处,对任何事都能从容接受。曾经有些修行人,可能因为前世的业力被关入监狱,他也能让自己过得很快乐。我们藏传佛教很多大德,在“wenge”期间被关押入狱,一直囚禁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但他们在监狱里的生活状态与旁人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境界。他们把坐牢当作是一种闭关、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这也是一种快乐。
4.疾病转为道用的三种方法
所以,世间很多遭遇,都可以通过修行来应对。即使我们遇到疾病,也可以转为道用。麦彭仁波切有一个教言,叫做《治病甘露流》,比较简短,主要是讲如何将疾病转为道用的修行方法。我以前曾想翻译,但一直没有来得及。它分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我们所产生的病痛,实际上是一种净除障碍的因;第二,我们的疾病,其实是一种善知识;第三,这个疾病可以转为道用。
第一点是说,我们受到各种外境以及内在的业和烦恼的影响,因而产生了种种疾病。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可以如此观想:这种病痛对我而言是一种机会。世间经常讲“小苦除大苦”“以毒攻毒”,《中观宝鬘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言,意思就是说,我今天感受疾病,虽然很难受,但是借此可以遣除更大的包括堕入地狱、饿鬼、旁生界的痛苦。佛经当中也说,修行人通过感受头痛之苦,可以消除转生地狱之恶业。
所以,我们遇到疾病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欢喜心来接受。还可以这样想: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愿我现在感受这些身体和心理的病痛,可以消除无量众生的痛苦。这样观想,无始以来所造的诸多罪业,都能依此而清净。
这一层内容,就是要告诉我们:人在生病的时候,要会抓住机遇。遇到病痛的时候,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不幸,一定要想方设法治疗。前阵子冬天的时候,我就感冒了很长时间,吃药打针都不管用。有时候我也会这样观想,有时候也观想不起来。但如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一定会想到:不管怎么样,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就让我生病;如果我健康对众生有利,就让我康复。有这样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知道,生活中一切都非常顺利的话,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生活当中遭遇不顺、违缘,对我们反而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机会,能让我们消除无始以来的许多罪业,从而遣除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一层内容。
第二层内容,就是把疾病看作善知识。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产生疾病,就能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一个人如果一直快快乐乐的,感受不到轮回当中的痛苦,他的相续就会产生一种傲慢心。当我们遇到疾病和不顺时,依靠它就能让自己的修行有所进步。什么是善知识呢?所谓的善知识,就是通过他的出现,能让我认识到以前不知道的道理。同样,在这场病痛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也许对这个世间麻木无感,但正因为遇到了这种痛苦,我才能重新开始调整自己,重新对人生有所认识。有些人在自己身体好的时候,从来都不去寺院拜佛,而在身体不好后,就开始学佛了。所以,无垢光尊者也在《窍诀宝藏论》里讲,一些病魔、外缘其实对我们的恩德是很大的。如果我们在人生中因为遇到疾病,从而开始认识轮回、认识自我,这其实就等同于真正的善知识出现,因此,生病也不一定不好。
凡夫人平时总是习惯问候:“你好吗?身体怎样?”如果回答身体很好,对方会说:“哦,那就好,那就好!”可如果身体不好,互相都比较焦虑。但按照大乘佛教的一些教言,身体好的话,也许会令人傲慢、懒惰、荒废修行;如果身体不好,可能反而会令人生起紧迫感。就像前段时间有一个人说:“因为我生病了,现在必须开始修加行,否则可能时日不多了。”他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从来不想念佛、修行,一直散乱,但由于身体不好的原因,他才意识到生命无常,死亡会随时出现。这是第二个观修方法。
第三层内容讲的是,通过疾病可以修持六波罗蜜多。当你生病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体可以布施给一切众生,修持自他交换,这就是布施度;当你生病的时候,知道自己依靠有漏的身体,痛苦始终是接连不断的,因此发愿一定要修出无漏的智慧和金刚身,这就是持戒度;当你生病的时候,以大悲心和自己修行的境界相结合,然后安住,这就是安忍度,有些大德,不管生什么病都不怕,无畏死亡,这也是一种安忍;当你生病的时候,在病得不太严重时,将以前所修过的境界不断地串习、运用,这就是精进度;当你生病的时候,时时安住在空性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的境界当中,或者思维轮回众生的痛苦,在自他交换的方式中修禅定和安住,这就是禅定度;当你生病痛苦的时候,按照上师的教言,观想病苦在胜义当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这样来摄持,就是智慧度。因此作为一个真正有修行境界的人,在一场疾病当中,可以圆满六波罗蜜多。
总而言之,应该把疾病看作一种净除障碍的扫帚,看作一位非常难逢难遇的善知识,同时要了知,依靠这种疾病,还可以修持波罗蜜多。如果我们可以把疾病转为道用,那同理,在生活中出现的其他任何痛苦,也照样可以转为道用。
结语
今天大多数听众应该都是佛教徒,当然也有个别不是,在我们学院当中,每天晚上也会有一些游客来听课。我特别欢迎非佛教徒,因为他们一样有痛苦,有烦恼。这个时候,佛教的教义也许能引起他们的一些思索,通过一些前辈大德的教言和金刚语,也许能对他们的人生稍微有一点启迪。我想这就是我们共同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
当然有些佛教徒可能已经听腻了,成了“法油子”“老油条”。我一般不喜欢“老油条”,喜欢“新油条”(众笑)。新油条是刚炸的,吃起来口味比较好,如果油条时间放长了,也会有一些问题。不管怎么样,希望你们在生活当中,不论遇到怎样的痛苦,都去观它的本体,然后将其转为道用。这个时候,真正的快乐,就不再遥远。
这个世上确实痛苦多,快乐少。人们普遍追求的那种快乐,其实只是一种暂时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到。有些人可能认为,所谓幸福只有从名声中才能得到,他就一辈子拼命地追求名声;有些人觉得,幸福应该是一个崇高的地位;有些人觉得,幸福应该寄托在感情上;有些人觉得,幸福能在金钱上找到;有些人可能觉得,幸福就是拍照给别人看——我刚才看到一位艺术家,他的胡子全白了,几十年来一直在青藏高原各处搞环保摄影,我想“哇,他的胡子就是在藏地慢慢变白的”,所以他的幸福,是在这个过程里找到的;还有些人的幸福在心里,尤其是一些修行人,他们的幸福,更容易从心里找到。当然,外在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去观察自己内在的心灵时,会发现,原来在内心更深的一个层次当中,有着幸福的宝藏。只不过真正去寻找它、得到它的人,为数不多。
在宇宙无限的空间中,在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每一个人,从早上睁开眼,一直到夜里合上眼,其间一直在寻找幸福,甚至闭眼入睡,梦中也在追求幸福。我们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寻找幸福,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间。但是,真正的幸福究竟在哪里?能否找到它,就看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