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使命
今天给大家讲解“这个时代的使命”,也会传讲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为什么要讲“这个时代的使命”呢?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佛教徒,大家应该要有目标和使命感,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为什么要传讲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个教法呢?因为各教派互不相违。今天,看看能不能在这堂课完成这两个目标。
学佛不简单,不要轻易放弃
关于第一件事情,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具体要做些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危机又是什么?……大家要对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首先使命方面,我们有什么使命呢?很多佛教徒都很虔诚,可能不太考虑很多事情,只想自己好好地学佛。一些出家人会想:“我这辈子要好好地当一个清净的出家人。”一些受了三皈五戒的居士会想:“我要好好地修行,临死的时候不要后悔,离开人间后尽量不要堕落,要往生到清净刹土。”
很多佛教徒都不关心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总认为跟自己没有关系,因为有些事情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就像我们前两天讲环保的时候,一些人会想:“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用塑料袋,虽然道理上我明白它对环境的害处,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可能有些人真的会这样想,但实际上这并不合理。
当今时代的佛教徒任重道远,你们每一位都要有使命感。怎样的使命感呢?一方面,作为在人道中的修行人,毕竟你已经选择了佛教,就该尽量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来不断地修行,要尽心尽力地修一些法,修行上至少让自己不会后悔。
当然,修行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现在有些人觉得修行很简单,以为只是用两三年修一修便有效果,最后修不成功就觉得很失望。不管是学显宗还是学密法,如果他们修了几年没有感应,就觉得要么法不对,要么上师不对,要么自己根基比一般人差,最后就完全放弃。其实这样没有必要,可能一些人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了。
即便是一门世间知识,你要花多少年才能把它从头到尾全部学习完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看得过于简单。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感到失望或者失去信心呢?因为一开始就对学佛有错误的定位,觉得佛教的修行很简单,然后浅尝辄止,修不成功就认为自己特别失败,其实修行并不是这样的。
佛教徒要有危机感
今天我想表达什么呢?作为佛教徒,大家不能仅仅在“我”的范围内简单思维,尤其我们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应该有远见、有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我们首先要有危机感。
为什么这样说呢?最近皮尤研究中心做了些研究,关于什么呢?从2010年开始,伊斯兰教徒的数量增长得特别快,近年来伊斯兰教仍在蓬勃地发展,基于这个趋势,研究中心做了以下预测:到2050年,全球1/3的人口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到2075年,它的信徒数量将超越基督教,成为全世界信徒数量最多的宗教。
以往不管在人数上还是势力上,基督教都是全球最强盛的。这些年来,基督教的退教人数比较多,另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老龄化趋势,新一代的信徒生育率不高。因种种原因,基督教现在没有很大的发展。
至于佛教,按照研究中心的预测,在未来的10到20年,佛教徒的数量可能没有特别的变化,不增多也不减少,人数维持在5亿左右。
如果我们按此推算,很有可能四五十年后佛教徒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因为生育率方面,一部分佛教徒是出家人,自然而然节制生育,不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一部分佛教徒保持单身;还有一部分佛教徒就算生了孩子,也可能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培养孩子成为自宗的教徒,因此佛教徒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佛教徒。
一些宗教像伊斯兰教,如果父母是伊斯兰教徒,孩子也必须是伊斯兰教徒,这方面佛教或许可以参考参考(众笑)。佛教徒的父母也应该从小就对孩子定位:“你应该是佛教徒,因为父母都是佛教徒。哪有因果不匹配的亲子关系,对吧?”事实上,近年伊斯兰教的势力越来越大,尤其在欧美国家,会有非常明显的体会。可能以后全世界的一些政策会跟他们有关,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佛教徒反思。
此外,一直以来,犹太教徒善于利用高科技来传播他们的教义。现在是全球科技化的时代,谁掌握了科技,就掌握了文化和宗教。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从全局看事情,并发明了许多科技产品,以此研究推广他们宗教的方法。
所以我今天要说什么呢?就是佛教徒不能光念金刚萨埵心咒、拿个转经轮,然后一直待着,什么也不管。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世间,我们的下一代也只是光念金刚萨埵心咒,每天忏悔:“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众笑)有时候佛教徒真的很可爱,看到整个世界都在变化,却不去关心,只想着:“我业力很深重,今生一定要清净!”当然作为佛教徒,这种信心确实很好、很珍贵。
但是同时,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二三十年前的一些设备,现在基本都用不上了。尤其现在到了5G时代,很多问题也会出现,有些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安全,这让人们非常恐慌,很多媒体也常常报道这些。在5G时代,一些人通过电脑、高科技来做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他们只要拥有了某些技术,比如人脸识别中的一种特殊技术,就可以在网络上盗用一个人的面孔,以此来做各种事情。总之,原先人们难以想象的很多事情,现在也可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在此特别、特殊的时代中,有些佛教徒还是特别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打坐的打坐、念经的念经、忏悔的忏悔、闭关的闭关,还有一部分整天在讲是非:那个人的上师不对,那个人的弟子不对,如何如何……除此之外,对全世界的未来没有远见,几乎漠不关心——平时生活中不谈论、不关注,只关心自己的修行。如果这样,当我们这代人离开人世间的时候,不知道培养出新一代的佛教徒没有?
佛教徒要培养两方面的人才
现在世间上,对一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位灵魂人物,而且他还可以不断地培养下一代的人才,让企业持续地发展。否则,毕竟人是无常的,一旦灵魂人物过世,这家企业的传承就断了。
所以,我们佛教徒现在也要培养人才。其一是培养掌握佛教知识的人才,因为佛教徒必须掌握佛教的甚深法义。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佛教哪怕在形象上一直存在,但实际也会出现断层。
现在很多宗教已经变得低俗化,大家知道什么是低俗化吗?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变化得特别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宗教的甚深意义。比如说文殊菩萨,很多人都不知道其甚深意义,只理解为:“这个标志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智慧相当于我们的……”现在,人们为了方便吸取大量信息,便把宗教的甚深意义简化为自己理解的认知,这让宗教变得越来越低俗。最后,人们除了非常简单的分别念外,根本不明白甚深的教法,更不会对此有希求——“即使你开悟,也没有什么意义”,已经变得如此肤浅了。所以,如果真正的佛法不能传承下去,很可能佛教会变得低俗化。
另外,我们佛教徒要培养高科技的人才。现在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天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佛教徒没有掌握一些高科技设备的使用方法,可能全世界都在应用最高端科技的时候,我们佛教徒仍旧活在2G时代——用的全部是诺基亚手机,除了黑色的念珠外什么设备都不会用,那的确跟不上这个时代。
我经常跟喇荣这边的道友强调,现在也跟大家强调,以前学习不同专业的佛教徒,能不能在佛教领域发挥一些特长,包括开发或者使用一些良好的硬件软件、程序设备等等。佛教徒也要学习这些技术,否则到了一定的时候,佛教徒就像某些牧民、农民一样——很虔诚、有信心,但在这个时代中连生存都有困难。
在此日新月异的特殊时代中,首先我们佛教在培养人才方面必不可少。各地的法师也好,辅导员也好,应该尽快把你的佛法智慧传授给下一代。如此佛教就后继有人,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这是第一个方面。
佛教团体要有组织架构
第二个方面,佛教团体应该有组织架构,没有组织、互相分散的话,会很容易消失。犹如一滴水汇入一条河流,它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若是单独的水滴,很快就会干涸。所以,如果佛教要在当今时代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组织架构。什么样的组织呢?内部有良好、严密的管理,同时也有一套非常人性化、相应于时代和社会的管理模式,跟现在一些非常成功的全球企业一样。
其实从历史来看,佛教的一些团体像寺院,它确实是一个文化和智慧的中心。很多关于甚深智慧的研究,都是寺院和一些佛教中心发起的。另外,佛教也有内部管理方面的智慧,像《毗奈耶经》中提到的僧团管理,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好的管理方式,非常值得现代人借鉴。
佛教团体的内部组织要严密,团体成员应该有共同的理念。在此变化多端的时代中,佛教团体可能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冲击、外来的各种挑战。为了应对各种危机,佛教团体需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世间上很多宗教和组织也是如此,这样团体的内部才会有凝聚力。
当我们的思想受到一些冲击、挑战时,大家会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现在,佛教的组织架构不算特别强,长此以往,学佛只会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每个人在这样的时代中都很容易迷失,最终可能会与真正的佛教脱离。所以,现在的学佛团体应该有凝聚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徒要有远见
第三个方面,大家应该有关于未来发展的远见,不能过一天算一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作为大乘佛教徒,大家如何让佛教的智慧,让佛法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或者百年千年中传承下去?你们每一位都应该对此思考。哪怕你只有一个小小的道场,也要思考在你离开人间之后,怎样把它传承下去?——即使你写一些遗嘱也会有帮助。
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教徒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不能想:“反正我今年学完就可以了,圆满了。”这样的目光比较短浅。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好好思考佛教的未来,如何让它长期发展、生存,而不应该想:“学佛只是我的个人行为。”世间人也说,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同样,佛教的未来,也与每一位佛教徒息息相关,大家应该有利他心和长远的眼光。
你们可以看看其他宗教徒:他们有些已经掌握了高科技;有些有人数优势,如伊斯兰教很快就有27亿信徒,未来会成为全球信众最多的宗教;有些宗教徒喜欢做慈善,像基督教徒,他们的做法特别接地气和吸引人心,通过建医院、建学校等,来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要。
事实上,现在一部分佛教徒也在做慈善和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特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机制,佛教徒不能短暂地做一两天善事,然后想“我自己修行就可以了”,那不行的。
关于在这个时代的使命,以上是我提出的几点建议,这是第一件事情。
学会的唯一宗旨就是闻思修行
由2017年开始,喇荣这边的人数和房屋数量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不会有更多改变。但我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人数可以有所增长——不管是各地的寺院还是道场、中心,希望都有新的学员加入。近年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其他宗教的信徒人数也多有增长,其实佛教也应该有同样的趋势。那现在的佛教徒需要做什么呢?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来的佛教徒需要系统地闻思、系统地学习,也需要尊重我们的管理。我们建议今年加入的新生、新学员,或者刚加入我们群体的人,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我以前也说过,我们的学习平台不是用来接待其他上师、销售网络产品的,平台存在的唯一目的只有几个字——闻思修行。如果你真的愿意闻思修行,想学习佛教殊胜的教义,那我们欢迎你加入我们管理下的群体;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意乐,而是有其他目的,我们建议你最好不要浪费时间。
最近,我看到有各种目的的人加入了我们的学佛团体,他们有什么目的呢?有些人是为了敛财,因为我们这里的人脉较广,他们接触一些人后开始建群,以为上师、为学院、为法会做事为招牌,经常募款,这非常不如法!我们从来没有指派任何人建立这些群,也不建议大家加入这些平台。做这些事情的人,没有好好行持佛法,不是很好的佛教徒。
也有些人的目的是宣传,宣传他的老师、上师或者各种商品。还有一些人带有政治、经济的目的,从事一些违法活动。对于以上这些人,统统都不建议加入我们的学佛群体。
有些人说:“怎么这样?没有言论自由啊?我要宣传我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平台宣传,但不要借用我们的平台,它并不是为了你的宣传而搭建的。我们很不容易才把它建立起来,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也好,架构也好,都有自己的维护规则,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所以,真正的资源共享是从某些方面而言。该共享的,我们可以共享,像闻思修行的智慧,我们免费提供,不收任何人一分钱。至于任何宣传,包括上师的宣传、我个人的宣传,都是不允许的。
另外,用建寺院等名义来募款也是不允许的。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任何人都不允许在我们的平台做这些事情。前两天法会的时候,我们的管家已经抓了几个学院的喇嘛,把他们开除了,因为他们利用我的名义,还有学院和学会的名义来做一些非法之事。说得严重一点,这已经属于非法诈骗,以佛教的名义来诈骗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我今天特别强调,希望你们很好地闻思。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佛教徒,如果你真的想闻思修行,可以在学会的平台上好好地学习。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意乐,只想利用我们的平台,达成自己的各种目的,那是不允许的。学会每年都会用半年时间观察新来的“佛教徒”,其间我们会发现一些不是真正来学佛的人,他们加入学会是为了种种目的,这样很不好!
虽然有些话可能不是很好听,但是我必须说。因为现在网络时代,很多人自己没有人脉,就想利用佛教群体或者佛教徒之间的关系,然后吸引一些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些佛教徒可能受到他们影响而没有很好地学习,最后甚至失去真正的学佛机会——毕竟有些人头脑比较简单,容易被别人利用,但有些因果还是不得不承担,因为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一些新学员还不太明确自己参加学会的目的。就像我刚才再三所说,希望你们加入学会的唯一目的,就是好好地闻思修行,应该学个八年、十年、二十年,不管是学习预科还是正科像密法、五论等等。
事实上,虽然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压力,但我们仍然会为大家努力。今天上午,我跟很多道友一直在商量事情,商量什么呢?对于一些确确实实提前修完加行的道友,我们以后要不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机会,但同时又不能因此而使管理混乱。
其实,学会的每一条规定都要我们花很长时间讨论,有时候一些需要调整的事情遇上内部意见不一致,我们还要做很多后续工作。但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我们还是愿意辛辛苦苦地付出,此时若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践踏,我们确实要认真处理,这方面大家应该明白。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的目的,自己最明白。尤其现在是开学的时候,我要特别提醒一下新学员。
每一个道场的整体维护都不容易,就像喇荣这里,无论人们赞叹与否,实际上都是法王如意宝的发愿力,以及很多大德精勤努力的成果。每一个道场也是同样,不管是现代风格的道场,还是古典风格的道场,背后都有一定的付出和奉献,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资深的佛教徒要弘法利生
第二个方面,我希望学佛时间较长的道友,不要因为学了一段日子,没有感受到佛法的甚深美味就半途而废,这不太好。
总体来说,在学会年资较长的道友非常不错,你们住在大城市,以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闻思修、佛教团体的管理,现在至少能够长期正规地学习。其实,以我个人的原则,你们应该已经毕业了,而你们一直在学会待着,留级又留级,给我们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就像你从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还待在学校不愿意离开,这样不一定很合适,各位应该出去好好地弘法利生。
如果在学会待的时间太长,不知道对你的学习会有什么影响。当然,我们对一些老学员也有很好的印象,他们现在整个学习情况都特别不错。比如,我们最近留意到很多道友对课前课后的念诵都非常熟悉,这让我很欢喜。以前很多道友不熟悉喇荣的课诵和念诵方式,现在大家都熟悉了。喇荣课前课后的念诵,包括音调这些都很好,是法王如意宝传承下来的,大家要继续认真地念。
另外是转经轮方面,我看好多道友也在用,希望不管是在哪里,大家以后应该尽量使用。当然你在一些公共场合不太方便的话,也不必特意使用。坐飞机也好,乘火车也好,方便的话大家都可以用转经轮;若你看到别人的表情,认为不太方便,就不要勉强。总的来说,现在大家都很认真地念诵,包括平时共修的时候,边念诵边用转经轮,这是很重要的。
我以前讲解过转经轮的功德,最近也找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之后可能会把更多转经轮的功德文翻译出来。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不过佛教徒还是很有必要了解转经轮的意义。
最近,喇荣的道友们正在共修,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上午和下午上座的时候,大家最好不要散乱。每座之间有一个小时的空闲,你们可以趁此去外面散散心。而在该念诵的时候,即上、下午各两座的时间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家应该认真地念诵。这方面管家可能要关注一下,对吧?因为大家正在念诵的时候,外面太乱也不是很好。该休息的时候,才能休息。特别是在这段殊胜时间,大家有共修的机会非常难得。
我看了一下,这次共修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里里外外的很多道友都在共同发愿,有很好的信心,忏悔的力量也非常强大。希望大家在这段时间配合我们的管理。这是共修方面的事情,顺便提一下。
话说回来,像我前两天所讲,老修行人不要把管理上的事情全部交给一些新来的道友,然后自己出去旅游。现在,我们佛教团体的一些老修行人,或者不愿意发心的人,经常说一些很漂亮的“口号”:“要培养人才,我要把事情交给新来的道友。”“为了培养新人,我去找几个道友,让他们来发心。”
他们说得很动听,然后从发心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实际上,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新的道友还没有准备好,这样过早、匆忙地交接有一定的危害性。像我们这些发心多年的人,仍在坚持的一个原因就是,某些地方还能用得上我们的一些经验。
学会各个地方的佛教徒,即使你没有正式的发心岗位,也不要有嫉妒心。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有才华的人经常被傲慢的“傲”字毁坏,平庸的人则被懒惰的“惰”字毁坏。所以,学会中有才华的佛教徒不要傲慢,也不要嫉妒,不然我们这个佛教团体没法发展下去。
老实说,现在很不容易哦!学会的一些佛教徒有今天的信仰和见解,真的是百千万劫中来之不易的。你们有现在的正见和正信,是经历了多少世才能获得的。所以,我希望学会的老学员继续参与管理,不要从岗位上退下来,不要认为这样无所谓,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要抓住机遇。这是第二个方面。
佛教徒要发心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各地的发心人员确实很重要。如果佛教徒除了自己行持善法外,都不出来发心,那佛教群体就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各个地方的年轻人真的很需要出来发心。
当然,一些年轻人可能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却没有真正去做事,这样没有意义。有些事情并不需要“讲得很好”,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要“做得很好”。有些人默默无闻,但实际上把事情做得非常漂亮、非常脚踏实地,每一步都做得非常完美;有些人说得天花乱坠:“我的远见呐、目标啊……”就像我一样,在这里挺会讲的,但实际上如果事情做得特别差劲,那任何理想也没法推进。光在口头上说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身体力行。
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我希望在管理上有些经验的发心人员不要退下来。你看喇荣的堪布堪姆,除了病得特别严重的以外,一直不开许他们从发心岗位上退下来,我们会给他们安排助理法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等。这种做法已经维持多年,一些道友已经发心十年甚至二十多年了。
一些重要的领导班子,有时候可以有些轮换。但是,即使你已经没有岗位,也应该继续留在这个群体里。一些道友的情况是怎样呢?从发心岗位上退下来后,自己有种不好的情绪,然后就离开了我们的团体,永远消失。这很可惜,也没有必要。我在学院担任了二十多年的理事会成员,之后换了下来。我现在没有岗位,但是我不会因此而跑掉,还是尽心尽力地做一些小事情。
希望我们的发心人员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做事,不要被动和不自觉,这样很不好。有时候大乘佛教徒真的要自己主动出来做一点事情,我们很不容易才建立了这样的佛教群体,若要长期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有些道友根据自己的能力给我们提供一些道场、人力、财力,这是真正的弘扬佛法。尤其对你们在家居士来说,真正的弘扬佛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护持道场,要想办法把我们的精神传递下去。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你不用去做什么——因为力量已经够强大,很多人都会参与并做各样的事情。
总之,我今天提出三点:第一,新来的人要系统地闻思;第二,有资历的佛教徒还要继续弘法利生;第三,更重要的就是各地学员要发心。虽然我经常想给所有发心人员发一些奖,但是现在人数有点多,也没办法,我会在心里特别给大家做一些加持。
凡是你们不断发心的人员,我都特别感恩。如果没有大家的发心,很多事情我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没有大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很难在城市里推广佛教。尤其是一些没有信仰、没有任何宗教背景的群体,我们若要把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给他们宣讲,甚至培养他们把佛法继续弘扬下去,如果没有你们的发心,那会有一定的困难。
如我刚才所说,现在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着很多危机,包括文明的冲突、科技的冲突——有时候一说到这些,我感觉自己很容易得忧郁症和恐惧症(众笑)。这是老实话,你看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明冲击,基本已经被西方文明所吞噬,现在很多文化、宗教也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毁,西方思想正以半殖民的方式来吞没东方文明,在冲突这么多的时代,佛教还能继续生存多少年?
大乘佛教思想的未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佛教徒依靠科技知识、大家的齐心协力,把佛法传播到世界的很多角落。但是这个可能性很低。
另一种可能:我们这一代佛教徒之后,全世界很多人的心里基本上没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了。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伟大的佛教利他思想,其价值远远超过对人类有破坏性的很多现代科技力量。”虽然对全人类来说,佛教的思想如利他主义是非常珍贵的,可是有时候我们人类是非不分,加上各种文化和科技的冲突,以致我们身不由己,可能没法把佛教传承下去。
全世界的人都在恐慌中,各种政治、经济问题特别复杂、混乱、严重。但我们许多佛教徒就像《当日教言》中所说,一群猴子在森林中玩耍,却不知道周围燃起了大火,一直无动于衷,只顾自己的安逸。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应该运用佛教最大的优势、最强的力量——利他主义,来帮助所有人类。不过,现在世间如此黑暗,利他主义也不一定能现出它的明亮。不管怎样,每一位佛教徒都要有危机感,看这个世界的时候,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有些企业家提倡“三观”——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这也是佛教徒非常需要的,否则一直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看,那不太好。当然,对个别专修的修行人来说,念经、禅修等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全部佛教徒都只是自己专修,而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转变,到时候还有没有我们佛教徒的生存之地?大家可想而知。
传承上师的秘诀
下面讲《三主要道论》。
刚才也提到,这次讲解《三主要道论》是为了表示一个缘起——各教派互不相违。此论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所作。明天我们将会讲的《佛子行》由萨迦派的无著菩萨,也即无著贤尊者所作。他出生在萨迦,而他的很多上师都是萨迦派的,《佛子行》可以说是萨迦派的教法。前两天《宝性论》的课程,我们是以觉囊派朵洛瓦尊者的教言来讲解。如果明后两天有时间,我们可以讲解噶当派的一些教言像《修心八颂》。
我们最近也讲解了根登群佩的教言,他没有宗派,是无宗派主义即利美运动的参与者。根登群佩学习过宁玛派的教法,也曾经在一些格鲁派的寺院学习,之后去了各地云游,在四十多岁时圆寂。他是藏传佛教中一位很神秘和特别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还精通英语,有些历史学家说,他和一些俄国学者翻译了《入行论》,但现在已经找不到这个译本。无论如何,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一位特别的人物。
最近我们在传讲藏地各个教派大德们的一些教言,我们的学佛群体也一直欢迎各个教派的人,这都跟上师如意宝的发愿一脉相承。佛学院的坛城不仅有藏传佛教各教各派的殿堂,也有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等各种教派的殿堂,这也是互不相违的表现。
一些藏传佛教的上师只讲自己教派的教法,而不讲其他的,甚至连别派的教证都不用,那不一定很好。其实,从整个地球来看,藏传佛教的各派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宗教也是很小很小的,在宗派方面,我们的思想不应该过于狭隘。
此外,佛教徒对自己的上师有信心是很好的,但是也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上师,而排斥、诽谤其他所有上师,这样很不好。你可以跟随你的上师修行,对他供养、承侍、赞叹等等。每个人的缘分都不相同,尤其你能进入佛门,是依靠个别上师的威德力、慈悲力予以摄受,这是很好的。但以此来自赞毁他,这是很不好的。
法王如意宝在晚年时,显现上再三强调不要造舍法罪、不要诽谤其他上师。也许因为上师的这种教导,我自己不敢说经常能观清净心,但至少不会诽谤其他善知识。当然,大家也要有分寸,如果因为不能诽谤,上师叫你做任何事,你都不能拒绝,这也不一定合理。
现在学会有些人认为:“因为他是一位上师啊,他是善知识啊,他是佛学院的人,他吩咐的事,为什么我不能做?这是做善事。”其实这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应该对所有人非常欢喜,但是做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界限。佛教徒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应该要掌握分寸,不能走极端,不能没有任何管理。人类的最大智慧就是掌握分寸,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堕两边,否则,最后不可能成功。
所以,佛教徒做任何取舍都不要太过分,不能诽谤其他宗派,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失去自己宗派的见解。如果你把所有宗派混为一谈,最后只会让自己寸步难行。喇荣为什么有今天的发展,因为我们有传承上师的一些秘诀。实际上,做人、做事方面要有一些秘诀。希望大家不要以一句“善心”,就把所有取舍全部舍弃,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是很好。
本来我想详细地解释《三主要道论》,但是可能不够时间。
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堪布念《三主要道论》传承)
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首先是顶礼上师。然后,宗喀巴大师说,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力宣说如来教法的精华,这是前辈大德、诸佛菩萨对有缘者所宣讲的、让我们趣入解脱的妙法。
下面三个主要的道非常重要。第一个是出离心: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首先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我们永远没有机会从轮回中解脱。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先要生起出离心。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应该明白,明白了以后,就要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没有出离心?
对于没有听过出离心的道友,今天算是学到了新的知识;对于已经听过的道友,你虽然听过很多次出离心的教言,但到底有没有一点点出离心?这方面你们要审视自己。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产生出离心的方法就是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如此可以断除对今生的执著;之后还要修“因果不虚”和“轮回痛苦”,如此可以断除对后世的贪执。这是昨天《开显解脱道》中所讲的四加行,今天我只在字面上做简单的解释。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那什么是出离心呢?就是对世间所有荣华富贵连刹那的羡慕心都不生起,日日夜夜只是欲求解脱,这就是真正的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如果出离心没有被菩提心摄持,就没法成为菩提之因。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起菩提心。
那发菩提心的对境是什么呢?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发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三界轮回的众生。实际上他们是很可怜的,被卷在生老死病的大瀑流里,还一直被业力和我执所束缚、覆盖,三大痛苦也在不断地折磨他们。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可怜、需要被救度的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
现在很多人的菩提心很不错,不敢说那是真实无伪的,但是只要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因为邪见、无明、业力而有那么多痛苦,他们会很迫切地想:“我一定要度他们!”这是第二个道——菩提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如果我们没有无二智慧,虽然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但也不能断除三有的根本。所以,我们应该精勤地修持缘起法,意思就是要去求智慧。
光有出离心是不行的,光有菩提心也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通达空性的无二智慧。例如,我们要依靠中观的思想去求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这个颂词说了需要无二智慧的原因,那什么是无二智慧呢?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无二智慧就是对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法,了知在世俗中永远都有无欺的因果。其次,了知在胜义中都是空性,从而灭除了所有一切执著,这就是如来所欢喜的道。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踏上了如来欢喜之道。
因此大家要学中观、学空性,否则光靠人天福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光靠出离心也不够,即使有菩提心也还不足够,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要有无二智慧,就是能够断除相续中我执的缘起空性智慧,那才是真正让如来欢喜之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缘起空性是什么样的呢?它有究竟和不究竟两种。不究竟就是我们把显现和空性分开去执著,空的时候不显、显的时候不空,就像把两根黑色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证悟到如来的密意。
“空的时候不显、显的时候不空”——可能现在很多人对显空无别的中观思想就是这样理解的,那说明还没有通达真正的如来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宗喀巴大师说怎样才是真正通达空性呢?一旦对轮回涅槃的显现和空性不再有轮番交替的执著,而现见了无欺的缘起法,断除了所有执著的相,那时候你的所有见解就已经圆满了。
谁已经通达、证悟了空性——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他的见解便不再是“空的时候不显、显的时候不空”这样轮番的交替。若你了达显的时候就是空、空的时候就是显,此时你的所有见解都已经圆满。现空能够同时了达,就是最究竟的智慧。
最后,宗喀巴大师在见解上有一个特殊的教言。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用显现来断除“有”的边,以空性来断除“无”的边;了达这样的缘起性空,不会被所有的边执见所夺。
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修行者用空来断除显,以显来断除空,但此处按照格鲁派的一些解释方法,因为显现是缘起,缘起就是“无自性有”,所以断除了实执。按照我们宁玛巴的解释方式,因为显即是空的原因,所以显现断除了“有”的边;因为空即是显的缘故,所以空性断除了“无有”的边。显、空就是缘起性空,两者是无二无别的。一旦我们通达了这种空性,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今天讲解此论的目的,是让大家得到前辈大德们真正的传承加持,因为我从法王如意宝那里得到了《三主要道论》的近传传承。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我们应该通达以上三主要道的要点,然后到寂静的地方精进地修行,如此能够很快修成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当时有一个叫阿旺札巴的人祈请,所以宗喀巴大师宣说了这个教言。
今天给大家讲解了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还谈及了“这个时代的使命”,希望每一位佛教徒都要有强大的利他心、强大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这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这也是现在很多人非常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