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管理的科学性
——江西云鹏大酒店开示
2013年11月2日
主持人:
非常感谢大家牺牲周末的时间,来与我们共同探讨佛教的管理思想。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呢?众所周知,任何企业想做成百年老店并不容易,而佛教已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那么,佛教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管理方面有什么科学性呢?恭请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开示——
今天下午跟各位老师、同学们,以及企业家们,一起探讨佛教管理思想科学性的话题。我作为一名出家人,不如成功的企业家们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但从佛教的角度有些理论上的了解,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同交流。
佛教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当中,人类的历史、思想等方方面面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去回顾、探索佛教中的思想时,我仍然感到很惊讶——无论是天文学、地理学,还是管理学,都能从佛法中找到非常惊人的发现。这些佛法智慧完全可以与时俱进,不仅与现代文明的部分理念十分吻合,而且对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佛教僧团有非常完整的管理体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僧团管理,就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组织管理。在历史上,包括在汉地的孔孟思想中,真正的组织管理、组织架构,几乎是看不到的,但在佛教当中可以看到。僧团管理特别相应现代人的理念,《阿含经》中的“六和敬”,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也经常引用,现在可称为“六合管理”,这种管理理念对现代社会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性。
一、两千多年前的管理智慧
1.身和同住。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与大家共处时要和合,不要互相起摩擦。有些人时常跟这个人碰撞、跟那个人冲突,似乎“一山不能容二虎”,在任何单位与他人的合作能力都很差,因此无法在任何一个组织安心工作。所以,身体不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随顺他人、和合共住。
2.口和无诤。很多冲突、矛盾都是由语言造成的,所以,在一个团体中,口不能说粗语、恶语,也不能说狡诈或欺骗之语,要说真实语,说话要和蔼、温和。
3.意和同悦。在团体中要有一种欢悦心、慈悲心、善良心,自己的欢喜心要与人共享,不能为了自己开心而让别人痛苦,或者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让所有人忧愁、烦恼、伤心,这不合理。要尽量让周围的人获得快乐。我们佛教不仅提倡自己幸福,还要让别人幸福;不仅是今生幸福,还要来世幸福,生生世世幸福。如果我们对别人慈悲、慈爱,那别人对你自然也是同样的态度。
4.戒和同修。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需要一种戒律,没有戒律就没有道德规范。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家庭没有安全感?夫妻之间互相不信任?因为没有“戒”的约束。我们藏地很多在家男女都受五戒,受五戒后彼此都非常放心,从来不会怀疑。不像现在城市里很多人,手机都要监视,藏地有些人将手机称为“家庭吵架机器”,手机成了吵架的主因。如果有戒律的约束,这在修行、做人方面是最好的助缘。在现代社会团体中,可以将“戒”理解为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矩。
5.见和同解。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中,必须要有共同的见解。比如要学管理的话,大家都对管理学有兴趣;如果是学佛的话,对学佛有共同的爱好。否则,在一个部门中,你是学佛的,我是反对佛教的,在思想上经常互相冲突,这样很痛苦。有些部门同事之间因为没有共同的见解,经常争斗。
不仅是一个组织需要共同见解,家庭也需要有共同的见解,有些家人没有共同的思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非常痛苦。按照佛教的说法,夫妻是由前世各种好与不好的因缘交织而组建成了一个家庭,佛教的《善生经》中讲到,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忍让。听说有些人在吵架的时候很想把对方掐死。人生嗔恨心时,觉得“我为什么这么倒霉,碰到这样的人”,其实也并不完全是对方的错,自己也有错误。自己对别人不忍让,那别人对自己也不会忍让,所以在家庭中经常有各种战争,有冷战、有热战。当然,这方面我也没有经验,但是很多人说起来的时候栩栩如生,说者把自己最真实、最隐秘的心态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听者好像也进入了这个世界一样。
6.利和同均。在一个组织架构下的人们,由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的利益应该共同分享、共同分配。
两千多年前的人类组织,从身体、语言、心理、见解、行为、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有这样细致的分析,在当前来讲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佛教中还有羯磨仪式,它象征着民主。在对一件事情进行判断、抉择时,如果意见不统一,或者没有主要的决策者,那就要少数服从多数。很多人认为,民主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传过来的,其实也不是,东方文化早就有民主的说法。
总之,佛教这种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其科学性。
二、最高级的管理
最好的管理方法,其实是心的管理。印度有位非常有名的佛教论师,叫做寂天菩萨,他曾经讲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也就是说,如果能将心管理好,一切都可以圆满成功;反之,如果自己的心管不好,恐怕什么都管不好。人的身体主要是依靠心来支配,如果心能调伏的话,那一切都能调伏。这是很早以前的一句教言,现在的我们也很需要。
日本的稻盛和夫,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他的思想?我看过他的一些书,从世间角度来讲,他管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很了不起。当时日本的一家航空公司在面临倒闭时请他出山,他接手后不久便跻身世界500强。他的管理方法就是管心。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其他人在管理时,主要是通过制度进行约束,通过技术和知识来协助管理,但他觉得,更可行、更关键的是心灵管理。
心灵相当于花园,心灵管理如同园丁照料花园,平时要看看里面有没有杂草,如果有,就要把它拔掉。同样,这颗心真正想让它得利的话,需要经常观心。世间任何企业、学校,只要是一个组织和机构,对自心的教育和对自心的探索都很重要。
制度化有没有必要呢?有必要,但完全依靠制度化或者奖惩措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心的教育,这样的企业恐怕不会长久。我发现有很多集团和企业,将佛教中《般若心经》《金刚经》等个别典籍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
如果长期注重自心的管理,也许虽然你身在红尘,但是自己的心到一定时候已经调伏得很好;如果自心调伏得很好,即使环境恶劣,也不会有很大的危害。
我以前看过国外发生的一个故事。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两天之内相继登上报纸。哥哥上报的原因,因为他是参议员,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弟弟是因为犯了s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新闻记者采访这两个人时,哥哥说:“我父亲好赌,回家后常常醉酒打人,在这种环境下,我只能靠自己奋斗努力。”
记者采访被关在监狱里的弟弟时,他说:“我父亲好赌,回家后常常醉酒打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难道我不会受影响吗?”
人心想要朝好的方向发展,确实需要好的环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自强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个案例中,在同样的家庭长大,当参议员的哥哥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而弟弟却以此而沦落。可见,如何管理自己的心很重要。
三、言教不如身教
管理者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这很重要。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说得非常好听,实际上做的时候比较差,这样的管理效果就不是很好。
按照现在一些观点,有两个我:一个自我,一个真我。真我是利他心,经常为他人着想的我,叫真我;自私自利的丑恶心叫自我。真我和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是要尽量把他人放在首位。
现在社会很多不文明、不道德、不善良的行为,就是源于自我,源于自私自利之心。用大乘佛教所讲的菩提心、利他心,来摄持真我,的确非常重要。
当然,这种修行需要长期努力。今天在座的各位里面可能有些佛教徒,佛教徒要有恒常的信心。这次我来江西之后,遇到一些在20年前就见过面的大学教授,那时他们是佛教徒,现在还是不断在学习,这非常好。很多人喜新厌旧,今天遇到一个新文化很开心,马上接受,过段时间马上抛弃,对家人、对事业,为了追求新鲜感,不断在换,我觉得不是很好。这里人的思想很平稳、很踏实,这非常重要。
四、佛教徒的修行次第
现在部分佛教徒可能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只是皈依了,但很多年没有进步,比较遗憾。所以特别希望佛教徒应该认真修学一些系统的佛理,比如宗喀巴大师讲过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确实是解脱的要点。
1.出离心
如果没有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无法从三界轮回获得解脱。想生起出离心,要先对三界轮回的本质完全明了,然后看到世间一切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是痛苦的,是无我的。在这个时候,虽然不得不随顺世间,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尽力去做,但内心知道这并不是最究竟的实相,要寻找最究竟的安乐。这时你相续中才算是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
2.菩提心
如果光有一个出离心,没有大乘菩提心,所作所为就会只为了自我。按照大乘佛教来讲,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度化众生的动力。你相续中要有无条件利益众生的心,这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纯真、珍贵的利他心;从佛教来讲,没有菩提心,则不成为大乘佛教徒。如果是像一些南传佛教徒那样希求自我解脱,不重视菩提心也可以。而汉地很多人自认为是大乘佛教徒,那你观察一下自相续有没有菩提心。
3.无二慧
有了菩提心够不够呢?还不够,最根本的就是要证悟一切万法的真相,具有无我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对事物的表象、分类、作用等各方面的了解;佛教中的智慧,并非停留在浅层,而是观察其本体。比如,我们分析这个杯子的时候,佛教承不承认杯子的现象存在呢?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如果不承认现象,那就已经完全诽谤世间的一切法了,佛教的观念不会如此粗浅。
很多人经常说:你们佛教说“万法皆空”,如果万法皆空,那我看到的这些事物是怎么存在的?其实佛教根本没有说,现相当中眼耳鼻舌身的五根面前所有的法不存在;物理学家也没有说“这个瓶子表面上看起来全是分子、夸克”,而是说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完整的瓶子,但对它进行剖析、进行分解时,它就变成了一种能量场。我们佛教再进一步观察更细微的法,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承认万法皆空。
万法皆空是不是实相呢?确实是实相。你和我,以及我们所居住的任何环境,这些如果用最细微的智慧来剖析的时候,只不过是人的一种错乱的感觉。我们经常说“这是瓶子、这是茶杯”,其实茶杯的概念是我们创造的。那这是不是茶杯呢?是茶杯,但“茶杯”只不过是一个名称。那什么是真正的茶杯呢?在它的上、中、下、内、外,一直去观察,最后会发现,所谓的“茶杯”只是世俗中的假名安立。
同样的道理,每个人认为“我”存在,认为“我”就是自己的身体。如果身体真是“我”的话,那么晚上做梦时身体睡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我”在别处漂泊?现在通过催眠回忆前世,人在不同维度有不同的自我意识,那到底“我”在哪里?或者对当下的“我”,我的手、我的脚、我的头……全部一一分析的时候,哪个才是我呢?佛教的观点认为:并没有真正的“我”,这只是轮回众生的一种错觉,将组合在一起的假象执为真实存在的“我”。
所以,佛教的这些理论观察方法,对现代人也很重要。你们有些人可能认为,佛教认为我不存在的话,“我今天在这里修学,我今天在这里奋斗”,这是谁在做呢?
现相中假立的我是存在的,就像汽车、茶杯是存在的;实相中、本质中我是不存在的。这方面的分析跟现在的物理学不会有冲突,他们也认为宏观层面的粗法概念存在,但实际上物质、空间、时间都是一种错觉。爱因斯坦也是这样认为的。
在佛教中确实会找到很多以前在学校里、在课本里找不到的深奥的知识。当你真正得到的时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在九几年时,特意到江西朝拜禅宗、净土宗的祖庭。在汉传佛教当中,江西这片地域跟佛教非常有缘,有很多禅宗、净土宗的高僧大德都驻锡于此。所以我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许与佛法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特别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你们能或多或少得到一部分佛教的窍诀、甚深的教言,并对人生如梦的道理有所认识。
刚才讲到,若人生是空,那是谁解脱、是谁流转轮回呢?在迷乱的现相中有流转、有轮回、有痛苦,而在实相中虽然不存在,包括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全都不存在,但当我们没有证悟这种境界之前还是存在——地狱的痛苦存在,天堂的享乐也存在,当你最后真正通达心的本性时,完全获得解脱,这就是永恒的安乐。
刚才有些教授也在说,现在很多人自认为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只是“快感”,一瞬间就消失了。我们应当追求永恒的快乐,这是人类最美好的前程。
结语
今天特别感谢举办此次讲座的因缘创造者——这里的很多教授等,特别感谢大家!希望通过这样的共同交流与学习,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提升,生起利他之心。若能如此,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