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欧朗幸福企业论坛【企业幸福之源】

第95场

苏州“欧朗幸福企业论坛”

Oley Enterprise Forum on Happiness, Suzhou 

中国·江苏

2019 / 7 / 9

企业幸福之源

Source of Corporate Happiness

主持人:

今天,索达吉堪布跨越四千多公里的距离,从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来到现场与我们相遇!

堪布出家三十余年,除了在佛学院授课以外,为了利益众生,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并引导实修。2013年,堪布被媒体评为年度“宗教面孔”,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学大师之一,被称为当代的玄奘。

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堪布——

能够参加首届“幸福论坛”,我感觉很幸福、很开心。在座各位都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企业家以及成功人士,所以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幸福的话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幸福。即便是在动物界中,从蚂蚁、蚯蚓到大象,它们从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也是幸福。而我们人类,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包括乞丐也是如此。当然,追求幸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人通过物质,有些人通过精神,有些人通过艺术,还有些人通过宗教来寻找幸福。

幸福从来都是比较级

如今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就是以物质财富来维持自己的幸福感。然而,通过物质能获得幸福吗?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得到部分的幸福,但不能完全依靠物质而获得。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了金钱,快乐和幸福唾手可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浮躁。甚至世界上最富裕的那些人,包括马云也经常在一些论坛中讲,他们一年可以赚好多亿,但心里还是不快乐。许多人则在网上说,他们是在作秀,有那么多钱怎么可能不幸福。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寻找真正的快乐。在生活中,物质确实很重要,它能给我们提供基本的饮食、住宿等等,缺少外在财富无法得到这些。但拥有过多的财富,也是一种负担和压力。事实上,幸福源于内心。一般来说,有了基本生活所需之后,人应该有一种满足感,然而,欲望是填不满的坑,财富越多,欲望也会越多。

刚开始你有一辆国产车,觉得已经足够了;后来感觉这个车好像不行,应该有一辆进口车;有了第二辆车,觉得还是不行,还想在国内买个房,再去国外买个房;国外有了房子,又认为别墅更好;有了别墅以后,还想要个海景房。当你的财富越来越多,痛苦和烦恼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调整内心,从心灵深处获得一种知足。

事实上,佛教从来没有说过,要把对物质的所有需求统统断掉。虽然佛教也提倡清心寡欲、知足少欲的理念,但这是比较高的修行境界。比如十二头陀行,要住在树下、经常坐禅、不蓄衣服等。南传佛教的僧人会行持这些行为,他们并不需要很多的财富和资具,认为这些都是引生烦恼的因。世间人是否也需要这么做呢?并不一定。

物质是外在的,依靠它来满足感官,获得的快乐很有限。起初,我们可能会有一种快感,就像刚来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感觉特别舒服。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没什么感觉了。或者,你遇到一个特别喜欢的人,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但再过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很多过失,比如他的长相、性格、为人处世都有问题。久而久之,对于原来特别喜欢、特别欣赏、认为特别可爱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心也会有所变化。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你原来不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其实,这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特别细致地去了解对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心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事物本身的一种规律。当我们的心无法一直获得乐受,由于内心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厌烦心或远离心。这个时候,你们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很多人将幸福完全寄托在外境、金钱或朋友身上,这样做不太明智。要知道,一切外境都在不断地变化。一旦失去这些寄托,你的内心、你的幸福、你的支撑,全部都会崩塌,到了那时,可能连生活自理都困难。

有些人失恋后会选择自杀,或者因为家庭矛盾而患上精神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呢?通常来讲,我们认为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依靠调整内心也能获得幸福,反而认为只有外境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事实上,当你把心交付于外境,一旦外境发生变化,就会措手不及,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甚至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外境只能提供有限的幸福,而且随时都会有变化,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想好如何去应对。

好心态让你走出困境

如今这个社会,跟以往的农业社会完全不同,大多数人要依止团队、集体来生活。所以,如果能把企业做好、做强、做大,不仅你们自身会得到利益,而且还能帮助到员工以及其他人。现在各国都特别担心就业问题,而这个问题需要依靠企业来解决。政府机构无法满足很多人的就业需求,相反各个企业能够提供这样的方便,但同时也要承担一些风险,面临一些困难。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企业家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今天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过段时间可能就销声匿迹了。大家应该清楚,每个企业的变化都特别快,并不是个别地方才这样,而是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方方面面都在刹那刹那地变化。

以前是实体经济为主,现在更多的是虚拟经济。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依靠虚拟的网络世界代替现实生活。而随着人工智能或5G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还有更大的改变。不管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在寻找工作或创办企业的时候,都需要不断地转型再转型。这不但让人没有安全感,反而有一种危机感。

目前,全球经济状况都不太理想。处于这样的变化当中,有些人甚至难以入睡。虽然他们吃的、穿的、住的优于普通人,看似非常阳光、无忧无虑,但其实“压力山大”,心里充满各种焦虑和痛苦。而这些烦恼又很难口头表达出来,所以就更难以放松。当人处在一种恐惧紧张的状态下,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更容易搞砸。

事实上,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一方面是依靠自己今生努力奋斗得来的,另一方面是依靠前世积累的资粮。如果没有福报,即便现在拥有特别多的财富,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荡然无存。如果有福报,也就是佛教常说的因缘,那今生来世都不会遭受贫穷之苦。所以,无论做什么,心态最重要。

有的人,当他成功的时候,得意洋洋、目中无人,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当他失败的时候,脸色苍白、心情焦虑,这种前后反差特别大。在轮回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从出生到离开世间,每个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有时候是快乐的经历,有时候是痛苦的经历,有时候是富裕的经历,有时候是贫穷的经历;有时候获得成功,有时候遭遇失败,有时候受到别人赞美,有时候受到别人诋毁。

今天早上刚吃完饭,我就受到了别人的责怪,好几位法师责怪我为什么不参加一个佛教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每个圈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比如企业家之间也有自己的共同语言。这边有些寺院的大德,因为我没有参加他们的会议而不高兴,但其实他们也说不出我什么。刚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也有点不开心,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说我,毕竟我也没有干什么,只不过时间没有空出来而已。后来,我把心态调整过来就好多了,不然可能一天都不开心,晚上也睡不好。可见,如果没有调整好身心,生活逐渐就会变得一片混乱,做事也很难成功。因此,按照佛教的观点,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内心。

我非常佩服佛教中的有些人,这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是佛教徒,而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我也接触过没有信仰的人,他们通过修持寂止禅定,心态调整得非常好,对此我也很佩服。生活总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状态也在随时切换。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最好不要让外境扰乱自心,不然心态可能一直调整不过来。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即在修行中工作,在工作中修行。我也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很多人因为工作太忙,经常心浮气躁,其实没必要这样。

《维摩诘所说经》中讲:“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一、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当烦恼产生时,不要害怕,因为烦恼就是道场。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比如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等。作为凡夫众生,具有烦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转化。

如果产生极强的贪欲心、嗔恨心,又没有很好地对治,的确会带来很大危害。有些人因为物质欲望非常强烈,而做出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的事情,最后被关到监狱当中,即生就要感受无量的痛苦。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烦恼、观察烦恼,就会发现它的本体是空性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所以,当你产生种种分别念时,要去观察它的本体,最好能够认识它。

昨天,在一个法学院的研讨会上,有个人说他现在很难过,因为自己的分别念特别重、特别多。事实上,有分别念并不是坏事。《中观根本慧论》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清净法与不清净法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烦恼就是道场。

在平时的生活中,当你心里产生烦恼时,要记得“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也就是说,要真正认识到烦恼的本体是空性。《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你产生特别大的嗔恨心时,以心观心就会发现,过去心已经灭了,现在心也刹那变化,未来心还没有产生。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真实的心,嗔恨心的本体也是空性的。如果境界再高一点的话,以智慧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嗔恨心的本体与我们本具的如来藏光明,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

为什么佛经中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呢?原因就在于,这些烦恼看起来比较可怕,其实根本不用舍弃,只需要专注它并转为道用。《六祖坛经》中也讲:“烦恼即菩提。”对于修行境界稍高的人来说,生活中还会不会有烦恼呢?肯定还是有的,但不用特意舍弃这些烦恼。

在工作中,有些人跟领导或下属稍微有点不和,就会心烦意乱,甚至想直接出家,这种想法可能是受到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事实上,出家后是否一定能断烦恼呢?有时不但不能断,反而烦恼更多了。刚出家的一两天,你可能会比较舒服,头发没有了,家人也没有了。时间久了,家人慢慢放弃寻找你,而你的烦恼却可能越来越多,因为一个人待在山里也比较孤独和痛苦。如果想要到寺院里生活,现在的僧团跟企业没什么差别,也会有各种烦恼、各种人际关系。

以前,有个人去一位禅师那里。他说自己的家庭状况不好,人际关系也不好,很想出家,结果禅师却说出家也不能解决这些烦恼。我对此深有感触。我们佛学院的出家人很多,有一部分人在社会上做员工时就不服从管理,或者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个性比较强势。这种人到了僧团以后,人际关系也不会太好。

出家生活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好像跟谁都不接触,长期与世隔绝。实际上,大乘佛教的出家人责任更加重大,要学习的知识比在家人还多。我这几天去了一些世间大学,感觉相较而言佛学院更忙,因为学得更多,而且也要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些完全都是一样的。

因此,在企业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千万别着急出家。即使出家,很多寺院也不会要你。如果是在企业里,你和同事或老板关系不好,还可以换一份工作。但在佛教团体里,寺院不是那么好找的,而且待遇肯定没有企业好,那你的生活会更加痛苦。有些人在家时,虽然也有烦恼,但心情还比较不错;出家以后,反而可能更痛苦,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选择还俗;还俗以后,别人又不把他放在眼里,认为他是在世间混不过去才出家,出家后混不过去又在家。一个人换了不同颜色的衣服,人们对他的看法也会随之变化。

有些人,心情烦躁的时候,想去寺院;人际关系不好的时候,想去出家。尤其和家人吵架时,很多人会说:“你不要跟我这样,惹急了我就去出家。”当然,不是说出家不好,我很佩服那些真正有出离心的出家人,他们非常了不起!但如果没有出离心,仅仅是想逃避现实生活,这种出家可能无法断除烦恼。

如果认识了烦恼的本体,烦恼确实没什么不好的。大乘佛教中讲,烦恼是产生智慧的殊胜因。所以,大家不用怕烦恼,有烦恼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出现一些性格不好的人,对你而言其实是最珍贵的资源,因为依靠他们可以修持安忍,去除我执。如果有人经常批评你,那他就是你最好的老师。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位伟大的上师,叫做阿底峡尊者。他曾经说过:“我的侍者脾气特别不好,但他对我恩重如山,因为他经常给我惹麻烦,而我经常对他修安忍。”

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提婆达多”,这也是一种修行。有些人是有一个坏人经常危害他,有些人是有两三个坏人经常危害他。我听说有的人手机里的黑名单很长。有的人偶尔把跟他吵架的人拉黑,不久后又恢复正常,等再吵架又拉黑,也有这种情况。

二、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很没有道德底线,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我们的内心清净,即使身边有不道德的坏人,他们直接或间接、正面或反面,对我们的修行和生活也会有所帮助。如果一个人只想要正面的赞叹和帮助,拒绝任何负面的诋毁和伤害,那他是不会上进的。

如果你的修行很好,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那些对你不好的人,和你对着干的竞争对手,或者经常批评你的同事或领导,都会让你进步得更快。要知道,一直依赖赞叹是走不通的,就像世界有白天和黑夜一样,生活也需要黑与白的交替配合。如果你的心态很好,即使身边人批评你、反抗你,对你也有帮助。我个人的话,如果别人说些刺耳的话,虽然心里有时也不舒服,但我会诚恳地接受。

我在佛学院有一个发心小团队,如果我要开除人的话,是完全有权力的,但我从来不会这样做。那些和我唱反调的人,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修行对境。我会给他们很高的评价,更加重视他们,这种做法很有意义。做企业也是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那些技术过硬的知识分子,他们具备一定的聪明才智,但性格往往特别古怪。这个时候,我们要善用他们的长处。所以,众生就是道场。

另外,用无我空性来对治烦恼是最好的方法,“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就是讲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我执、自私心比较重。当然,你们可能认为做企业需要有我执,否则就无法持续发展,所以主张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当你遇到烦恼和痛苦时,最好把所谓的“我”化为零,再把这种“零”变成空性,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虽然显现上有我、有竞争、有盈利等等,但在真正的实相中,要学会把一切归零,因为万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这样的道理,对调整心态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为企业家,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支撑。有些人内心很坚强,无论遇到任何大风大浪,都能坦然地面对。而有些人内心很脆弱,美国作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讲到,大多数人遇到不顺时,不能直接面对,心非常娇弱。还有一种人,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1931年,有一个美国犯罪分子,公开杀了好多人。但他在公开信中写道:“在我的衣服下跳动的是一颗疲惫的心,而这颗心是仁慈的,它不会伤害任何人。”当时,这个事件在纽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做了这样的恶事,他都不觉得自己是坏人,也许真的精神有问题。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性格脾气都不好,但总爱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并且真认为自己是个很好的人,而其他人却觉得这个人坏透了。

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修一些空性法门。比如,你可以学习《心经》,一共只有260个字。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都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读诵,这对你会很有帮助。我认识的一些企业家,他们就把《心经》当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这里面讲到很多客观真理。如果你真正懂得了般若空性,烦恼定然会荡然无存,还可以逐渐减少我执。这个时候,我们做什么事都更容易成功。

那么,到底有没有“我”的存在呢?这个问题佛教中讲得非常清楚。在实相中“我”没有,万法都没有,都是空性的,但显现上却如梦如幻地存在,这就是万法的真相。有些人认为,如果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如梦如幻,那做好企业有什么用呢?要知道,我们还没有从梦中醒过来,仍然在六道轮回中一直做梦。梦中的失败和成功,与现实中的失败和成功,没有任何差别,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工作、事业、感情、家庭等都执著为实有。所以,遇到困难时,总是心烦意乱,非常痛苦,把自己的生活都搞砸了。因此,我希望大家能有一套自己的调心方法,不依靠外在的朋友、老师和家人。要知道,你的财产资源,很有可能会被别人明里暗里地偷走、抢走,但你内心拥有的力量,谁也抢不走、偷不走、骗不走。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千万不能认为物质能解决一切,有了钱什么都能办成。那些有钱人,比如刘强东、马云等,在不同场合中也说过钱给他们带来的烦恼。如果有钱就能快乐,那他们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相反,那些没钱的修行人,在山洞里生活得很快乐。可见,快乐与物质虽然有点联系,但是联系并不紧密。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调节身心的方法,也就是要认识到无我。

三、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有些人经常觉得“我着魔了”“我出现违缘了”“我出现危机了”,其实这也是修行的道场。没信仰的人经常会说,他的生活出问题了,他的感情出问题了;而有信仰的人则经常会说,他的修行出问题了,因为最近很懒惰。事实上,所谓的魔与佛无二无别,二者本来就是一体。这个道理在《六祖坛经》《妙法莲华经》中都有讲到。

暂且不谈密宗,儒家的《大学》《中庸》里面,也有提到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我们认为的魔,并不是真正的魔;我们认为的敌人,也不是真正的敌人。

我执才是最大的敌人。除此之外,没有真正的魔障,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经常说这个人是魔、那个人也是魔,甚至称呼自己的朋友为魔女……其实不应该这样去伤害别人。

我今早发了一条微博:“祈祷上师加持,愿生生世世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我的老师晋美彭措法王,是当代非常伟大的一位修行者,具有非凡的实证境界。在他七十多岁接近离开人间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作为弟子,我们觉得这是极其珍贵的教言,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莫舍己道”,是指不要舍弃自己的道。包括文化、良心、良知等,都不可以舍弃。《道德经》中也有讲到“道生万物”。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你的良知不能舍,你的人性不能舍,你的善良、善行也不能舍。

“勿扰他心”,是指尽量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不要伤害别人。有的企业看起来经营得很好,但实际上却在直接或间接地害别人、害自己。虽然说经商做不到完全公开透明化,否则可能赚不到钱,但是也要通过合理途径实现盈利。佛教的《阿含经》中就有讲到如法求财的商业理念。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良知的考验,做到问心无愧、坦坦荡荡。这样的话,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对于那些跟你关系不好的人,千万不要用“魔女”“魔鬼”“坏人”等词语来称呼,沟通时要多使用温和友善的语言。反过来说,这也是在修正自心。

四、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你在哪个环境,哪里就是道场。有些佛教徒经常说:“我边修行边工作特别特别烦,很想去寂静的山里面修行。”但刚才我也讲了,即使在寂静的寺院里,同样也会有很多烦心事。那些修行不好、工作不好的人,在哪个地方都不行。你跑去美国,美国人也很烦;你跑去非洲,非洲人也很烦。即便你去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也是一样的。没有烦恼的世间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你的心态很好、修行很好,无论哪里都是美妙的天堂。哪怕是在最苦最难的地方,你也会过得很好。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特别美味。不管是五星级的酒店,还是小小的招待所,都住得很快乐。

事实上,当你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外境并不会对你有很大影响。你可以恒时保持内心如如不动,因为三界都是你的道场,没有什么可趋入的。绝大多数的世间人,每天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到了一定时候,你会明白单靠勤奋是没有用的。古大德也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如果你只有小小的福报,那再怎么勤奋,也不一定有收获。有些人,并不是依靠努力来发财,而是依靠他的福报,不知不觉财富就来了。如果完全依靠努力的话,那比你努力、比你勤奋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他们无法成功?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因缘,也就是自己前世积累的福报。当你福报现前时,应该用一部分的财富,做一些善事,积累一些善根,这是很重要的。

五、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维摩诘所说经》中讲到的“师子吼”,是指空性智慧。在成百上千的野兽当中,狮子的吼声是不可抗拒、不可超越的。同样,如果我们守好自己的良知,坚定自己的修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那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也没有必要整天胆战心惊、患得患失。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在希望与担忧中活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也可以看到,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来来往往。人生这短短几十年,一直为了追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而忙忙碌碌。到最后你离开了世间,地球还是照样运转着,一辈子其实也就仅此而已。

在过去的每一个朝代里,不管是富贵的人,还是有权力、有才华的人,他们都曾努力奋斗过。但如今再看,历史上仅留下一些名字而已,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去努力,努力很有必要,但不要特别地执著。

我个人的话,遇到事情时,会比较随缘,不是特别执著。有一次,某所大学邀请我去演讲,我坐了四个小时的飞机,结果到那边却被告知,因为种种原因讲不成了。他们对此表示很抱歉,但我说:“没关系,我喝个咖啡就回去了。”然后,我又坐了四个小时的飞机。可见,有些因缘确实没办法强求。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如果你能调整好心态,用明天的眼光看今天的事情,那今天这些着急的事,并不算什么;用明年的眼光来看,更不算什么;再过十年,也许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事了。孩童的时候,我们特别执著玩具;少年、青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执著感情。还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和同学打架,说的话也特别幼稚。现在回头再看,会发现那时的自己很可笑。

其实,生命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在英国伦敦,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它里面有很多名人的墓碑,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史蒂芬森等等。其中,有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大乘佛教也提倡要从改变自身做起。作为企业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如果想创建企业文化,可以学习《心经》《弟子规》等,组织一些禅修活动。先从企业内部做起,然后再到整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这样的做法,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也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还可以帮助到很多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企业和个人都应该践行利他的价值观。如果怀有一颗利他心,一切都会容易成办,否则很难把事情做圆满。如果怀有自私自利的心,做任何事都会寸步难行。今天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很有福报。如果你们每个人都有利他的思想,一定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主持人:

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堪布如此幽默风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开示和演讲!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非常震撼,也感觉非常幸福!其实,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学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佛学与企业管理,以及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交汇点,而这些答案都集中在古老而深邃的佛学智慧当中。

相信通过今天的演讲,大家都可以汲取到利益众生的情怀,修身禅定的心态,造福社会的使命,感悟佛法的精神。这些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场中裨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