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球企业生态论坛【心灵的诺亚方舟】
第61场
北京第三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
3rd edition, Global Social Entrepreneurs Forum, Beijing
中国·北京
2017 / 9 / 11
心灵的诺亚方舟
Noah's Ark of the Mind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一位藏传宁玛派的高僧。
他将佛教真理与当代科学相结合,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和人生。他通过光盘、网络等现代化的方式,将大乘妙法传至千家万户。从2010年至今,他受邀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著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他发出“启动爱心”的倡议,救助那些可怜的人们,并大力倡导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他所写的《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等书籍,深受读者欢迎,畅销不衰。十多年来,他对放生不遗余力,也被尊称为“放生堪布”。
下面我们掌声有请wuming佛学院大堪布——索达吉堪布,他给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心灵的诺亚方舟”。
今天是“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最后一天,我是最后一位讲者。但我很惊讶地看到,这么多企业家还没有走,一直留到最后,说明此论坛有其意义之所在,大家应该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不是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技术都不懂,只不过有兴趣与各位企业家一起学习、交流。
在这三天,大家听了很多嘉宾的演讲,每一位演讲嘉宾都很棒,脱稿演讲仍能滔滔不绝,讲者大多数都是发自内心,且分享的内容很丰富。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觉得你们是一个有人生经验、有社会价值观和个人理想的成功企业家群体。
一切诸法皆无常
我们正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很多人在短时间变得非常成功,比如刚才课题开始前几十分钟,就已达成上亿元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也有些企业会在短时间内破产、倒闭。可以用“难以想象、不可思议”来形容这个时代,有时自己也不知是现实,还是在做梦。
佛教时常讲“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的确,在现今时代,我们可能如梦幻般地变成一个万人之上的人,有钱、有地位、有能力,有成千上万的人赞叹你、恭敬你、追捧你、喜欢你;也很有可能因为某些事情,在短短的时间,从众人眼前消失,此时,可能有无数的人开始质疑你、毁谤你,甚至抛弃你、讨厌你。
人是很现实的动物。当你成功的时候,哪怕是和你拍张合照、吃一顿饭,也觉得荣幸之至;当你某天沦落了,受到人们歧视时,也许没人敢提认识你,甚至这时有人与你接触,他都怕被牵连而觉得危险。
佛教的观点认为,一切诸法皆无常。若是每个人都有无常的观念,对人生的的确确很有帮助。很多人以前生活特别贫寒,但今天各方面都超越别人,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常;也有些人今日财产丰厚、锦衣玉食、声名鹊起,但到了明年此时还能否拥有也很难说,自己也不一定有安全感,因为这也是无常的。
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内心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人才、资金短缺,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许这些烦恼,不一定能跟家人、同事倾诉,表面上还要装着有信心、有安全感。故而,我们特别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排遣压力。
当然,我今日并非劝各位都学佛,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多年以来通过修行、通过利他的思想来调整自己的人生,确实有非常大的收获。在眼下如此特殊的时代,如果我们都有一个依靠处,能用信仰来调整自心,让心变得更为坚强,也许我们会做得更好。这一点,在座的各位,要重新思考一下。
以利他心回馈社会
每个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等诸多负面情绪,也有诸如信心、智慧、精进、禅定等很多正面能量。传统文化中讲“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一颗善心,我们所做之事自然会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不担心各位企业家的个人生活,也不担心你们赚钱多少。但作为一位社会企业家,每个人应饮水思源,你今天的成功其实来自社会。当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功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创造力和智慧而获得,但实际上,这与整个社会的环境、资源,乃至他人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我们拥有巨大财富时,一定要以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
今天,我对在场的五千多名企业家提一个很小的建议:每一个人能不能在一年当中,在你所在的地方资助一位贫困大学生?当然,若是你没有这个因缘、没有这个想法,则另当别论。如果每个人都能帮助一位贫困大学生,我们就能解决五千个人的学习问题,这对社会是一份重大贡献!
成功的人、有能力的人,也许掌握了许多资源,但若是没有回馈社会,我觉得不一定很好。懂得回馈社会的人,会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发财,这样对整个世界也有利益;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拥有很多物质和精神的资源,但却不愿分享,这对全球七十多亿人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我经常听到,某个人赚了多少个亿,给身边的成百上千名员工发了很多钱,能让身边跟随自己的员工受益,这很好。但在拥有如此大的资源和机缘时,能否将这样的利他心扩大至整个社会?
现在很多企业家的思想来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此论主要是讲自利。其实,亚当·斯密还有一部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这部论最究竟的观点实际是讲利他。若有利他精神,我们的企业会在很长时间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日本的稻盛和夫在一个商业论坛中说:“自利,就是生存;利他,则能成就。”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有所体会,这与大乘佛教的究竟思想非常吻合。
从帮助一个人做起
我今天并非与各位讨论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并非口头上说:“等我赚了很多钱以后再回馈社会。”我们现在很多慈善公益的理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我们习惯将资源、力量汇聚在自己手中,这是一种自信,从某个方面看也很好。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提倡把资源分享给身边的病人、穷人,包括读不起书的人等很多可怜人。这群人的可怜虽然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也不一定全部能救得完,但每个人应该要有一颗善心来至少帮助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
特蕾莎修女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有一次她在帮助穷人时,印度一个官员对她说:“我们现在有上千万的贫穷人,你怎么能救得完那么多人?”她说:“千万人,这个数字的基础是什么?”
这个政府官员对她说:“这不是数字的问题,你救不了那么多人,既然救不了,你最好少管一点闲事。”特蕾莎修女再三地问:“你说一千万,那么数字的基础是什么?”
这个官员不得不说:“一千万的数字基础是一、二、三、四。”她说:“那我从救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开始。”
确实如此,虽然我们救不了一万个穷人,但可以从帮助一个人做起,随着行善的人越来越多,善的力量不断壮大,整个社会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所有的社会状况,但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学者,思想里一定要有利他精神。若缺乏利他精神,只是一味自私地挖掘别人的资源,那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成功。有时我们口头上讲利他、利益众生,但部分佛教徒很自私,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儒家传统文化也经常讲为仁、做善事,可有时信奉儒家思想的人也很自私,只要自己成功,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会损害身边的人和事。
现在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可见人类是以何种心态在抢夺资源。你们作为企业家,应该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股力量,但这股力量若是缺乏利他心,这样的社会是很糟糕的。
学会调整自心
今天这个时代,对每个人来讲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每个人应该有种观察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智慧。若是缺乏智慧,盲目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一定很合理。
当今社会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以前的社会过了几十年、几百年才有变化,但现在却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处于如今快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很多企业家可能比较累,因为我们对社会、对自己的企业付出了很多心血。我的建议,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人生如梦幻泡影,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会不会存在于世也很难说。如果太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工作,也许给你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始终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生态。如果我的心态很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用微笑来面对,那我的语言和身体的姿态,也是让人舒服、快乐的;如果我的心态、姿态都很好,那我对整个生态环境自然而然起到和谐的作用。反过来说,生态对我们的心态,也有直接的作用。
建议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遭遇任何事,不要对自己的家人、同事发脾气,要用智慧、理性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用暴力的、非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即使表面看起来你解决了这件事,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更大。
佛教讲慈悲为怀,即使竞争对手伤害了你,甚至让你家破人亡,当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时,还是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他,将所有善的力量赐予他,这是大乘佛教最伟大的精神。(众人鼓掌)
当然,在座的人毕竟不是全部都学习大乘佛法,但我很希望你们能够有一种信仰,用信仰来调整心态,这是很好的。如果你有信仰,按照你所信仰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甚至以其他宗教的方式调整自心;没有信仰的人,也要经常通过自己的方式调整心态,通过冥想、禅修等方法,清除内心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沐浴,清除许多不干净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其实我们的心也需要清净,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之间,在与人交往、接人待物时,都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我的心很健康、很平静,那么与人交往、办事都很容易。
我作为佛教徒,也许跟你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我也会遇到很多事情。我不是企业家,你们很多人不一定认识我,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佛教老师。昨天是教师节,我给自己发了一条微博说,从1985年至今的33年里,我从简单的佛学知识开始,每天都在讲课。
我作为一名老师,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开心的时候,但我会调整、保护自己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很好,即使自己家中、周边,甚至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依然可以用坦然的智慧去面对。如果我能面对自心,即使遇到非常大的事情,都能轻而易举地处理好;如果我的心态调整不好,那么即使遇到很微小的事情,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当今社会,从一方面看,确实是无法想象的快速、便利,以往任何时代可能都跟不上现在这么快的速度、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好的机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不难看出,现今时代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每一个人所承受的压力、遇到的挑战,以及心里的各种痛苦,古人不一定有。古人的生活很简单,虽然他们没有我们今天这样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他们有非常纯洁的心态。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我们需要用特殊的方法经常调整自心。调心有几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冥想或禅修,这是国内外很多企业家非常受用的;还有一种方法,藏传佛教中讲的大乘菩提心的修法,它能直接让心安静下来——任何时候要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这样即使你的工作、生活不太成功,也不会有怨言和后悔。
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我们作为企业家,应该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我建议做一些与智慧相关的贡献,比如建图书馆。你们可能认为中国的图书馆非常多,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且喜爱阅读的人很少。其实也并非如此。
我的建议,图书馆应该收集许多古文化。以前我去过德国的哥廷根,那里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图书馆,馆藏的图书涵盖上千年的古文化,非常珍贵。我们这个城市,或者你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图书馆?新出版的书籍虽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收集一些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间的知识。把这些有价值的书籍收集在你的家乡,或者自己家中,建立一个私人书房,当你离开人间时,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很多欧美国家的人特别喜欢看书,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拥有别具一格的私人图书馆。
相较于物质而言,智慧给人传递的力量更为强大。亚历山大君王曾经统治了以三个文明古国为主的很多国家。他当时的梦想是统治全世界,可未能如愿。经过十三年的战争,确实统治了以欧美为主的许多国家的领土。武力的征服,后人不一定能记得,唯一记得在埃及有一个亚历山大图书馆。此图书馆珍藏了许多全世界最珍贵的书籍,这是亚历山大君王给世界留下的最珍贵的智慧遗产。
也许有些企业家不一定喜欢看书,觉得办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太低,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一定是物质财富,而要留下与智慧、精神有关的财富。
现在你拥有权力时,如果没有留下有价值的财富,也许不一定很合理。大多数人认为,我要给自己的孩子、亲人留下很多金钱。当然,当今时代金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留下精神财富。以何种方式留下精神财富,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这样的企业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我这次来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在此之前,可能很多人想着只要自己成功就可以,这与我的理念不同。若是缺乏利他心,你的能力不一定非常卓越;如果你的能力超越了一般人,那理应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真正有意义的。
现场互动
问:佛学强调内心平静,与推动社会发展是否相违?
堪布:佛教讲“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心要清净,要调整自己的心。禅修入定时心要寂静,但并没有说出定时不能产生任何分别念。佛教强调“精进波罗蜜多”,其中包括:铠甲精进,就像士兵上战场时要穿上铠甲一样;加行精进,将口头说的落实到行动中;不退转精进,不管做任何事情,不能退转,勇往直前。
这些概念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解读。佛教并不是一味要求天天禅修,更加强调要有智慧、要冷静处理问题。我们不能太浮躁,如果太浮躁,任何事情都很难成办。
佛教的理念与社会发展表面上看来冲突,但实际上不但不冲突,佛教的理念还能与时俱进,协调社会发展。
问: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甚至00后,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
堪布:如何选择宗教信仰,依靠自己的心来决定;如果有信仰,也需要用智慧来决定。按照佛教的观点,千万不能迷信。
信心分智信和迷信。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或通过有智慧的人帮你做决定,依靠智慧来判断的这种信仰叫智信;依靠盲目的信心,根本不知道这个宗教的好坏,只是随着自己的心,人云亦云而去接受,这叫做迷信。关于智信和迷信,以前梁启超也做过很好的分析。
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我建议有一个信仰比较好。有了信仰,精神上有一种依托,否则许多人都非常迷茫。很多年轻人,有钱迷茫,没钱也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如果有一个精神的归宿、智慧的依靠,即使做事情不成功,也会有一股坚强的力量让你在逆境中重新站起来。
总之,选择信仰主要靠自己,若自己的智慧不够,我建议请教一些有智慧的人。最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依靠处,这样人生才有方向,也会变得有意义。
问:我两次创业失败,现在还在苦苦挣扎,所以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方向,哪怕是一句话,对我可能都是极大的启发。
堪布:我们的人生都是无常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快乐,也有痛苦;有阳光,也有黑暗;有从容,也有彷徨;有笃信,也有怀疑;有时候觉得人生有意义,有时候又觉得没有意义;有时候觉得前路通达无碍,有时候又觉得如临万丈深渊。总之,人应该有自信。当你快乐的时候,不要特别傲慢;当你痛苦的时候,不要特别绝望,还是要坚持到底。其实,人生也是一条随缘的路。
按照佛经的讲法,在我们的阿赖耶上存有善和恶的业。当然佛经并不是讲“宿命论”,并非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业来支配。人生的际遇是因缘聚合的结果,与自己的创造力、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患得患失。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人生、对生活、对事业,不要特别执著,你越执著,可能越不成功。但你也不要放弃,否则,会失去很多机会。
也许我说的话,你们不一定听得懂,但人生就是如此。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世界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如佛讲的如梦如幻的景象一般。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我们不一定知道何为“如梦如幻”,而此刻我们都是整个时代变化的见证者。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当中,全世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包括我们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有些人正在经历成功,有些人正在经历失败,有些人正在创业,有些人正在感受痛苦……每天都是如此反复。我们在座的人,有些会在未来的人生特别成功;有些今天很成功,但很有可能无常会到来。无论如何,我的建议就是,你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问: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怎么区分?沿海发达地区怎样更好地帮助川西、甘肃、青海等藏区修行者?
堪布: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来自印度,印度佛教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后来就变成了当地的佛教文化。
佛教确实能从精神上给予我们心灵的妙药,在这方面,我一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是藏传佛教的僧人,但我接触汉地的在家人、出家人,从198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虽然我讲得不好,有时候的表达也只是自己内心的分别念,但我想,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求——避苦求乐。
佛教总的教义强调“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样的原则一直流传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从佛教的思想中得到了真正的利益,尤其是佛教强调利他心是最有价值、最高尚的思想,利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然,你说怎么帮助甘肃、四川等藏区的修行者,这方面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但一般来讲,我们需要有一个学习的机会,我自己一直认为,佛教徒一定要很好地学习,非佛教徒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但以开放和包容的心学习佛教的精神,也是很好的。
不仅是佛教,我们经常跟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的人有交流。如果我们了解这些宗教,会知道他们背后也有很深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强调,现代文明应该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
作为企业家,我们不能一直追求网络上的新知识,还要考虑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包括古文化的书籍,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我们为保存古籍做一些工作,这也是对人类的贡献。总之,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问:英国把佛教等宗教植入到小学教科书里了。在中国,我们能不能把佛教植入到教科书里边,潜移默化地起到弘法的作用?
堪布:在英国,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为主,很多地方推广佛教文化,尤其是在很多高等学校和大专、小学里面正在推广佛教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非常有价值,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推广儒释道文化非常重要。
问:出家人在出家之后,会常常想念家人;而我们很多企业家每天飞来飞去,也会很想念家人,但我们挣钱的目的是为了家人,这个矛盾怎么调整?
堪布:作为出家人,也会经常想念自己的家人,比如我的母亲去年离世后,我经常思念她。但因为我们毕竟受过很长时间的“无常、爱别离苦、生死轮回”这样的教育,所以跟在家人比较起来,也许没有那么强烈的执著。
问:我的问题是,释迦牟尼佛信谁?
堪布:按照佛教的历史,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的第四尊佛,在他的前面还有三尊佛,他所有的精神,以前并非不存在。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是七佛之一。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这些知识,是万事万物的真理。这种真理,不同的佛曾经在不同场合以转法轮的方式为大家宣说过。
总之,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唯一的佛陀,而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很多其他佛陀。
问: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集团公司在产业规划里面会涉及杀生的行为,比如说建设养殖基地。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比较好?
堪布:佛教真正的思想关键在利他。利他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可以创造奇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过程中,如果有一颗利他的心,它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明白人,很清楚到底是在利己还是利他。如果我们从事的是服务性的工作,对社会有帮助的话,这就符合佛教的思想,与现在很多企业的思想也非常吻合。
在创业或者竞争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造养殖场或者杀生的情况,当然,从大乘佛教的思想来讲,尽量不要做危害生命的事情。如果实在是自己的事业和专业逼迫,没有扭转的余地一定要做,那需要经常通过念咒语等方式忏悔,也有必要参与放生来弥补罪业。
总的来讲,每一个生命都非常可贵,这并不是佛教的一家之言。每个明智者都清楚生命的价值,我们应保护生命、保护大自然和地球。
问:我们皈依上师,是只能皈依一位,还是能皈依多位?
堪布:佛教的观点,你可以依止很多上师。著名的阿底峡尊者依止了一百多位上师。当然,我并不是要接收很多弟子,我只是传播佛法。如果你的上师允许,你依止很多上师是非常合理的;如果上师不允许,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开许。
问:现代社会的离婚率非常高,那是不是感情无常?每个人的最佳结婚伴侣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也是自己?为什么现代社会女人越来越女汉子,男人越来越娘?
堪布:确实,我看到一条官方的新闻,说北京的离婚率是47.8%。若果真如此,那就比较可怕。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缺少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信仰。同时我们现在看得多,机会就比较多,人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这样很可能导致自己家庭不和。不仅是中国的离婚率高,英国和美国更严重。在这个时代,确实如佛教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最后还要靠自己。
你的说法我比较认可,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所有人家庭幸福。我作为出家人,不太了解在家人的心理状况,但很多人离婚以后,整个家庭都破碎了,上有老下有小,真的很可怜。所以,这一辈子夫妻有缘的话,还是要好好珍惜。我每次看到非常祥和的家庭,都很随喜,应该要家庭和合。
你说,现在女汉子越来越多,但可能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男士应该是比较强势的。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企业家,大多数是男士,很多国家领导人也是男士,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主持人:
堪布回答得非常圆满,大家也听得非常喜乐!
今天最后一位演讲嘉宾,用他的慈悲和智慧给我们开示,让我们明了生命中很多的真谛,也让我们感悟了人生中修行的要义,相信对我们的事业成就、家庭圆满、幸福人生都会带来无限的加持!
所以,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堪布今天下午精彩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