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3 中法企业文化交流会【宗教和谐与社会和平】
第33场
法国格勒诺布尔CECF中法企业交流协会
Association Des Chefs d'Entreprises
France-Chine, Grenoble, France
法国·格勒诺布尔
2015 / 10 / 3
宗教和谐与世界和平
Religious Harmony and World Peace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参加由CECF主办的主题为“宗教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佛法讲座。
十多年前,中法企业交流协会依据法国1901法案成立。我作为秘书长,已在协会工作多年。协会意在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向法国公众推广中国文化。
热烈欢迎今天的演讲者——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很荣幸堪布来到格勒诺布尔市!
堪布的演讲,很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藏传佛教的看法。在佛教领域,我们诚恳地向堪布学习。我们十分期待通过以“宗教和谐与世界和平”为主题的交流会,实现文化互通与跨宗教交流。相信我们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祝愿大家度过愉快而有收获的一天!
尊敬的各国学者、中法企业学会的企业家、学者们,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宗教和谐与世界和平”。
文化缤纷异,诸宗愿景同
虽然我本人是佛教徒,但对其他宗教、文化一直非常感兴趣。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同样,全世界的人类,无论是外在的肤色,还是内心的兴趣,都迥然有异。与自己相应的文化,自然很容易接受;对于暂时无法接受的文化,则有必要学习,因为这些文化也有意义和价值。
其实,审美也因人而异,东方人认为的美,西方人不一定认可;而非洲人,也有自己的审美。其他人认为美的事物,起初我们无法接受,但习惯以后,我们也可以认同。
现在全球有七十多亿人,其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六十亿左右。当然,这是粗略的数据,因为没办法统计到每一个人。但据美国的可靠数据,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信仰宗教的人,能够拥有共同的愿景,那么,所有宗教徒就能和睦相处;如果没有信仰的人也能求同存异,那么,世界就可以实现和平。
如今很多人将世界上发生的战乱、冲突、流血事件,都归咎于宗教。但以智慧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些纷争多源于政治、经济利益的纠纷。在纯粹的宗教层面,不会有这样的冲突。
不同宗教之间要互相学习,这是很有必要的。在21世纪,科技进步使学习变得非常容易。对不熟悉的词汇或理论,只要在iPad或手机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因此,在如今的时代,想要学习知识并不困难。对于未经了解的事物,不应该戴“有色眼镜”去观察,否则,你将看到变色的、不真实的外境——由于偏见,你将无法理解对方的宗教或文化。
我们要真正了解,各个宗教的教义对于人类社会,确实有救护的力量——几乎所有宗教都提倡和平、平等、热爱与慈悲。
诸宗渊流久,各具加持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一直生生不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宗教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出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犹太教以及中国传统道教雏形的出现,已有近三千年。此外,印度耆那教、中国儒教的历史也很悠久。而人们熟知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的历史分别有两千五百多年、两千多年和一千四百多年。
如今世间的一些思想,如闪电般突然出现,随即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与这些思想相比,世界上留存至今的宗教,它的力量仍然鲜活。
不同宗教的教义有相似之处:佛教讲慈悲;基督教讲慈爱——慈爱人类、拯救苦难;印度教讲救济穷苦、弘扬真理,以仁爱之心救助世界;伊斯兰教提倡热爱生命,如安拉一样对待万物。所以,很多人除自己的信仰外,不敢、不愿意甚至排斥接触其他宗教,这不一定合理。在未了解时,你可能会认为某个宗教很荒谬,所以心生厌恶,但一旦了解,你会发现,每个宗教都有它的魅力与加持。
诸圣迹皆真,劝莫狭隘观
凡人的双眼所见、双耳所闻、心中所想,都不一定正确。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更深层次的知识。也有一部分人,只相信自己教派中的神秘事迹,不相信其他宗教中的见闻感应。
比如,佛教中讲,释迦牟尼佛在尼泊尔蓝毗尼花园,于母亲右腋下降生人间,向四方行七步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对此,很多人会觉得,佛教的说法不合理:“人的腋下怎能生人?”
又比如,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以处女之身,受感应而怀孕,所以圣母之子耶稣,并没有真正的父亲——现在有些基督徒认为,圣母玛利亚在俄罗斯和其他地方有丈夫,甚至她的丈夫很不高兴,因为耶稣是感而孕,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不管怎么样,对于这些说法,其他宗教徒都觉得不可能。
八卦的创造者伏羲,其母于今菏泽一带,因踩大脚印而怀孕,诞下伏羲。在中国出现五帝之前,早有三皇现世,因此,伏羲可以说是我们最早的祖先。对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伏羲之母为什么会因为踩大脚印而怀孕?”
我以前看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传记,他是一位在家人,第一任妻子育有四个女孩、三个男孩。四十岁左右时,他在山洞里修行,受到来自圣灵的启示,成为真主在人间的使者并开始传教。这就是伊斯兰教的起源。对于这种说法,有很多人怀疑:“怎么能凭一面之词,就相信他是所谓真主的使者?”
藏传佛教里有一位密教的创始者,叫做极喜金刚,他的母亲是一位比丘尼。有一天夜里,这位比丘尼梦到一位身色洁白的人,把由五部佛种子严饰的水晶瓶放在她的头顶。以此因缘,比丘尼怀孕,诞下极喜金刚。藏地的莲花生大士,降生于今阿富汗境内的一个湖里,化生于莲花中,并非胎生。很多人都觉得这些示现不可思议。
以上提到的人物都非同一般,他们的地位、境界,就算是国家总统、领袖也远不能及。他们的思想延续了几百年、几千年,直至今日。他们的这些事迹,我个人认为都是真实的,但没有信仰的人,会觉得是天方夜谭,甚至是人为制造的骗局。很多人只愿意相信自己信仰的宗教,不太愿意相信其他宗教。其实,人类需要反思自己的狭隘,不要一味排斥其他文化,只接受自己的文化。
应勇敢包容,具合理信仰
古时候,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互相批判、存在误解,还情有可原。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人类如果想互相了解,是轻而易举的。以前,西方人觉得东方人不漂亮,东方人也认为西方人不好看,大家很少有接触的机会。但通过昨天的提问,我发现现在东西方交流得还不错。(众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世界上各个宗教的思想,会有进一步了解。首先,我们要去学习,进而对教义有初步的理解,最终真正懂得教义的内涵。因此,实现宗教之间的互相理解,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些人会觉得:“伊斯兰教很可怕”“藏传佛教也很可怕”“基督教与我无关,我也不信”……总之,人们习惯于分别“你”和“我”——“我有我的宗派,你有你的宗派”,在思想上有隔阂。但过于分明的界限感,日久会带来更多的矛盾。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说是在一个寺院里,有个女孩顶礼的时候,颈上的耶稣十字架不小心露了出来,旁人讥笑:“你到底是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你在寺院里磕头,身上却挂着耶稣的标志。”女孩是怎么回答的呢?她说:“耶稣也好、佛也好,都是圣者,我对所有不可思议的对境都有信心。”
女孩所说的话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比较保守,可以只信仰一个宗教;如果思想比较开放、包容,可以有双重信仰。如果你相信某个宗教的教义,其实就可以算是一种信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相信的事物,就像佛教里讲,一个事物只要在世间真实存在,你就可以去相信、承认。
众生具佛性,佛法纳万宗
佛教思想是很有包容性的。《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对于这个观点,其他宗教的信徒不一定能理解。
“佛”是什么意思呢?梵语就是Buddha,觉悟之义。佛教认为:每一个众生、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完全认识、通达宇宙真相的觉悟潜能。佛教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所有宗教,是因为所有宗教的信仰者都是众生,而佛教可以接纳所有众生。
伊斯兰教有一个分支教派叫苏菲派。苏菲教也认为:我们的心将来可以觉悟,但在此之前,心有很多负面情绪。他们将负面情绪分为七万层,并将遣除负面情绪的过程称为“剥离”。佛教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多了一万多种(众笑)。苏菲派说,七万层烦恼遮障觉醒,而将烦恼逐一剥离后,最终会获得觉悟,即通达真主安拉的真义或去往天堂。在其教义中,同样承认来世的存在。而佛教认为,八万四千烦恼被全部遣除后,众生将彻底觉悟。所以,不同宗教所宣说的道理,有很多相似之处。
应理性观察,创宗教和谐
“宗教和谐”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付诸行动。如果之前大家没有意识到勇于实践很重要,那么从现在起,应该勇敢地去接触现实中的宗教。如果你想了解基督教,可以去探访西方的教堂、与牧师交流。我去过很多教堂,在与主教交流之后,才了解到基督教的教义和实际情况。如果你想了解伊斯兰教,可以前往伊斯兰教比较兴盛的中东地区,去了解宗教教义、感受宗教生活。如果你想了解藏传佛教或印度教,则很有必要去藏地、印度的寺庙,了解他们的教义和生活。
在9·11事件后,有些人对伊斯兰教产生了误解。我接触过一些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据他们介绍,伊斯兰教根本没有鼓励杀害他人的教义,因此,这是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利用宗教所制造的事件。
我们需要通过宗教徒的宣讲,直接了解宗教教义,因为道听途说无法确保真实性。对于不理解的教义,通过亲自听闻,才容易理解。有一位台湾法师,之前对日本的一些宗教状况不太理解,他的上师就要求他去日本亲自了解。去了日本后,他才明白这些行为是度化众生的需要,是日本佛教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所作的示现。
有一个话题在法国可能比较敏感,你们不一定能接受,但我也想讲一下。我认识的一个佛教徒前段时间去了中东,回来后他告诉我,他之前特别讨厌一夫多妻制,对于一个丈夫有好几个妻子的做法特别反感,认为这样做完全违背伦理道德。但他去中东后就了解了,一夫多妻制的存在,有历史、信仰和战争等原因,因此很多妇女需要由一个男人照顾。于是,他反感的心态就转变了。因此,只有亲自了解过,才能理解某个习惯或传统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当然,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就赞同某种做法。
有些事情,也许年轻时非常排斥,但到晚年时就不排斥了。因此,对于惯性思维,要理性观察它是否适应当下,这一点很重要。
愿众皆有爱,多宗皆和谐
1993年时,我跟随法王晋美彭措前往美国,在那里停留了大概三个月。回来后,法王有一次跟我开玩笑说:“以前在藏地的时候,觉得红色头发不太好看,但在美国待了三个月后,现在觉得红发、金发特别好看。”(众笑)
现在藏地的年轻人,特别喜欢染红色、黄色的头发,一些比较保守的上师、长者对此特别反感。我就跟他们说:“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大趋势。虽然严格的道德约束也有必要,但它会影响我们感受世界。所以,把心放宽,内心就会好受一些。”
在这个世界上,尽管人们的信仰、爱好各不相同,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应该保持一致,那就是对人类以及其他生命存有爱心。这应该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人类的内心如果连善良都没有,那美德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我们既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也要有普世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圣雄甘地也曾说:“让世界上所有基督徒,都变成更好的基督徒;让所有穆斯林,都变成更好的穆斯林;让所有佛教徒,都变成更好的佛教徒。”
我希望,在我们保有自己文化和宗教的同时,也能与身边的人成为真正的朋友,彼此和睦相处!
现场互动
问:堪布刚才讲了,为了重新认识佛教,需要亲自去寺院或佛教圣地进行了解。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对这样的参访都非常感兴趣,也很想朝拜您所在的学院。请问学院的大门是不是为我们所有人敞开呢?
堪布:是的。我们佛学院刚建立的时候,法王就表明:“这个学院虽然是一个佛教道场,但海纳百川,各宗各派的人都可以来学。”所以,如今佛学院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开放的思想,不排斥任何众生。所以,学院的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的,就看大家能不能来、愿不愿意来。
问:我是一名工程师。昨天您提到了中老年人年龄的划分。不幸的是,我即将步入中老年。
您刚才提到一个观点,说我们可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对此我很难理解。虽说信仰不同宗教的创立者、接受不同仪轨也不无可能,但在我看来,不同宗教的一些教义是有矛盾的。具体来说,谈及死亡,基督教说人死后将去往天堂或地狱;佛教则说众生死后将以不同身份流转轮回,由人变成动物或其他身份。请问如何同时信仰在教义上有矛盾的不同宗教?
堪布:其实,只信仰一个宗教,但尊重并学习其他宗教,是非常合理的。
关于死亡,我前两天也讲过,佛教对死亡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如果觉得佛教的死亡学说有道理,可以选择接受。当然,如果认为基督教的死亡学说有道理,也可以接受。
不同宗教的观点不同很正常,因为对于一些问题,有些宗教详细宣说了,而有些宗教没有详细说。关于死亡的问题,我问过一个研究基督教的人,他说:“虽然基督教讲天堂和地狱,但并没有说人死后不会转生——只是没有明确说而已。”因此,可以说基督教也间接承认人有来世,并没有否认。
问:我已经在格勒诺布尔生活了25年,之前一直是全职妈妈,现在已经退休了。佛教有一种修行,旨在消除分别心、摆脱性别歧视等一切歧视。我记得您也做过相关教导。在政治领域,有黑人总统奥巴马,也有女性总统。在宗教领域,变革也在不断发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修行人,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女性的精神领袖?
堪布:在宗教领袖、各国元首中,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女性。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1日,在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有19名女性当选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在佛教戒律方面,男众、女众基本守持同样的戒——出家戒和在家戒。在地位方面,男女众平等,如果女众有能力,也可以成为导师——我们佛学院现任的院长就是一位女性。我以前去过很多大学,有一些大学的校长也是女性。在政界同样如此,美国的希拉里正在争取成为总统。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女性成为各个宗教的领袖,因为一位具有智慧、慈悲与能力的女性,没有理由不能成为宗教领袖。
问:我是一名经济税法的顾问——这个职业不怎么浪漫。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应该不会成为宗教的信徒。我曾经尝试去信仰宗教,但做不到。我没有从任何教义中获得过启发,也没有任何信仰。虽然我对佛教哲学很感兴趣,但我不是信徒,所以,对于非佛教徒,佛教意味着什么?
堪布:对于无神论,我研究得比较多。
在佛教最究竟的“空性”观点中,对包括神、佛在内的一切都不承认,这是最高的境界。这一观点,区别于无神论在世俗层面也不承许神、佛存在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无神论不太合理,因为在世俗层面,可以承许神、佛的存在。而且没有证据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达尔文思想,对无神论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对全人类的思想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中的神,并将宗教思想一一推翻。尽管如此,如果我们用智慧去抉择,就会发现无神论的缺陷显而易见。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与相信无神论的老师有很多辩论。
问:今天您讲的主题在法国很敏感,因为我刚到法国的时候,法国人就跟我说,吃饭的时候有三点不能谈——宗教、政治和工作。但实际上,吃饭的时候,这三点他们都会谈。
关于宗教的内容,我刚才仔细听了,也做了笔记。总的来说,您今天主要讲了三点:
第一点是每个宗教的价值。欧洲是多宗教的国家,所以存在很多冲突,今年法国的“查理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我的下属有基督徒,也有穆斯林,在查理事件中,他们都支持自己的宗教。您今天讲了很多伊斯兰教的正面信息,我的穆斯林下属也说穆斯林是非常正面的。所以,对宗教内在的价值,大家都非常肯定。
第二点是宗教的神通。有时候,其他宗教对佛教的神通有误解,但我相信佛教的神通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也很感谢上师到访这座城市。我昨晚做了一个好梦,梦到了法国的小甲虫。在法国,这种小甲虫象征着好运,我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梦。
最后您讲了文化,与我的问题有关。虽然文化传播对宗教弘扬有一定助益,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以自己的文化理念解释宗教。所以,对于消除文化对宗教产生的负面影响,您的建议是什么?
堪布:其实,我在法国没有讲敏感话题,应该说,我讲的是最不敏感的一些道理。也许你认为比较敏感,所以的确应该讲出来。
我讲的主要是宗教的正面作用,虽然有时宗教看似与负面事件有关联,但实际上,这些过失不一定是宗教造成的,因为有些人打着宗教的旗号向世人宣扬自己的理念。像在汉地,经常有人以佛教的名义行恶事。当然,借其他宗教名义的也有。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一定要进行观察。
谈到文化与佛教,佛教的“教”,也可以按“教育”的“教”来理解。如果仅仅把佛教当作一种宗教,就很难从文化层面深入理解;如果把它作为教育中的学科,像大学中的哲学系、艺术系一样,将基督教、佛教看作基督教系、佛教系——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就会非常好。现在在一些大学,不能宣扬宗教,只能谈论文化。其实,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但规则的制定者对此并不了解——他们对“宗教”的词义有误解。
问:如今出现了所谓的新道教。以前的道教,以避世的态度面对人生,而新道教则倡导“心中有花,万物是花”。可以看出,道教在教义上有一定发展。那么,在佛教的发展中,教义是否也有一些新的内涵?
堪布:道教、佛教等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希望道教有道教的兴盛,佛教有佛教的兴盛,不同宗教都能在各自的因缘中,发展得特别圆满。但我们不希望看到某个宗教统治全世界的局面,因为这不一定是好事。当然,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问:我来自西非几内亚的科纳克里市,到格勒诺布尔市生活刚好一年。虽然我信仰伊斯兰教,但我读《古兰经》的同时也读《圣经》,还阅读佛陀和甘地的教言。
我的问题是:人类是否可以期望信仰一个统一的宗教,而不只是谈论宗教的共存?就像大家可以使用通用的语言一样,这样一来,无论在何时,人们都可以无障碍地交流;无论在何地,都能遇到说同样语言的人。如果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人类之间的相处会更容易,相互之间的理解也可以加深。
在佛教中,有没有这种乐观主义呢?或者说,佛教是否承许共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佛教等思想,并汇集这些思想为新一代人类创立一种新宗教呢?
堪布:过几天我去英国演讲,下一站就会去非洲。但我去的不是几内亚,而是南非、莱索托等几个国家。我对非洲的文化、宗教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也想借这次机会好好学习。
关于你的问题,从佛教的角度讲,并不提倡佛教变成所有真理的收集者,也没有期望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宗教。而且四五千年来,各个宗教一直处于并存状态。所以,未来把所有宗教整合为一个宗教的想法,恐怕有点难以实现。
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只有一个宗教的局面,只不过在某一时期,有些宗教的信徒越来越多、有些宗教的信徒越来越少,就像经济不平衡的状态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有时候基督教兴盛,有时候佛教兴盛,有这样的现象。
对此,佛教的态度是什么呢?希望所有对众生真正有帮助的宗教,永远存在。对社会、人类有害的宗教,即使包装得再好,也不值得赞叹。
真正的世界和平,体现在每个人的慈爱心中——愿人类的慈爱之心永不消逝。因此,可以说弘扬慈爱的宗教,就是最好的宗教。佛教的理念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让所有人类乃至所有生命获得快乐,就是佛教最究竟的理想。
主持人:
非常感谢堪布今天的精彩演讲!堪布下一场讲座将在巴黎的法兰西学院举行。祝您旅途愉快,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