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中国人大重庆校友会【六和精神与企业文化】
第25场
中国人大重庆校友会
RUC Chongqing Alumni Association
中国·重庆
2015 / 3 / 1
六和精神与企业文化
Six Harmonies and Corporate Culture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感谢各位如约来到我们的现场,相信各位跟我一样都迫不及待了。在此我宣布,“六和精神与企业文化”主题演讲现在正式开始。
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上师——
今天上午我们进行了关于自利利他的学习,晚上就来讲讲“六和精神与企业文化”。从上午的学习状况来看,我觉得大家的整体状态非常好,虽然我讲得不怎么样,但从表情上、态度上可以看出很多人的素质。
当下正是利他时
晚上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现代企业文化与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佛教文化有何相同之处。在座各位对此可以用智慧分析,有些地方可能你们认可,有些地方不认可,有些地方半信半疑,这都是可以的。我只是跟大家讲讲自己的心得,并没有期待所有人都接受,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判断一切的价值观也不一样。
其实,在不同的场合交流,让所有人都满意是很困难的。因为我是一个穿着僧衣的人,如果讲世间文化,有些人觉得太世俗,没有什么好听的;如果只讲佛教的内容,有些人觉得这是在传教,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在座有信仰、没信仰的都有,我很难抓住所有听众的心,而且每个人的心态都不同,有些喜欢听高深点的理论,有些愿意听生活化的内容,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想法,众口难调,佛教中说,众生的业力不同,感受也千差万别。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尽量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经论中,“六和精神”出现过许多次,可以说,这种精神在僧团中一直保持得非常好。而这样的精神,与诸位关心的企业文化也可以对应。
有些人经常跟我说:“我在世间的话,心比较乱,要不要到寂静的寺院去出家?”我说:“不用吧,你在世间能帮助这么多员工、这么多人,这是一种重要的利他,甚至很多出家人都做不到。”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出家人应该待在寂静的寺院,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到了城市里,很多人就感觉怪怪的。实际上,出家人和在家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同样可以为社会做一些事。
很多人觉得出家人应该四大皆空,如果与世间有一些交往,会招来不同的非议。但实际上,佛教徒既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而且按照大乘佛教的理念,出家人应该广结善缘,只要是能让众生获得快乐的事,都要去做。
作为企业家、各行各业的精英,你们也应该想想,自己的人生是有限的,能活过一百岁的寥寥无几,即使活了一百岁,身心也会衰老不堪,活着也没法做什么事了。所以,趁着现在这个年龄,最适合做什么呢?就是一些利他的事。因为人在年少时,思想非常浮躁,工作、家庭等没有着落;人到了六七十岁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衰退了,想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也力不从心了。你们现在刚好处于壮年,从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三十年的时光虽然不多,但也可以为社会做一些事。当然,如果你没兴趣为社会做事,至少应该为家人做点有意义的事。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呢?和谐,也就是要具有“六和精神”。
有“和”才有意义
藏族有种说法:家里再穷,只要有“和谐”在,也会很快乐。虽然这只是民间说法,其涵义却非常深。
有些人家里应有尽有,财富地位样样俱全,但因为缺少和谐,经常和家人吵吵闹闹,苦不堪言。所谓“家和万事兴”,如果夫妻不和,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很好,即使物质上非常富裕,也始终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所以,对家庭而言,我觉得这个“和”非常重要。为了得到“和”的境界,希望很多人以后在行为上,尽量不吵架、不打架,这是你们可以做到的。现在有些人开口闭口都是争吵,在家里已经习惯了,一直吵了几十年,天天如此,这真的很痛苦。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和”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吵架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自身观念的调整和改变,心要比较豁达、宽容、包容,有一种正确的信念。我看到很多吵架的家庭都不幸福,其实他们也不是为国家大事、为获得佛果、为特别重要的事而吵,只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观点吵来吵去。无论是汉族、藏族,还是其他民族,在家人吵架大多如此。那天我去一个地方,见到几个非洲人,就问:“你们非洲夫妻平时会不会吵架?”他们说:“吵得厉害。”“主要吵些什么呢?”“就是他说一个观点我不承认,我说一个观点他不赞成,之后就吵得不可开交。”这样的现象可能贯穿于每一个家庭,也同样贯穿于我们每一个团体。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有智慧的君子,在抉择重大问题时,他的智慧、能力、见识都高人一筹,所提出的想法跟别人截然不同,但即便如此,他也照样能与大家谈笑风生、相处融洽。而小人,表面似乎和别人打成一片,观点和别人一模一样,但却经常跟大家不和。你们在企业里应该也有这种感受,人格不好的人在团队里非常麻烦,他走了以后,大家都松一口气,“哇,真舒服!”一旦他回来,大家又要看他的脸色说话做事。
现在有些年轻人,在学校里接受的人格教育不多,父母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不多,所以在跟别人交往时,表现得非常差。包括我们出家人中也有这种情况,虽然某人是名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在国外留学多少年,看起来相当了不起,但跟别人交往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他跟谁都不和,整个集体的气氛都被搞乱了。而有些人虽然没有这么高的学历,但是人格稳重随和,谁都喜欢接近他。
可见,“和”在任何团体中都非常重要。佛教中的“六和敬”,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佛教的出家僧团,看似和世间团体也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它背后有极深的文化渊源。所谓的和尚,就是以“和”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一群人。所谓的出家僧团,梵语叫桑嘎,音译为僧伽,意思就是和合众。这样的出家僧团,在2500多年中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却能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六和敬”与企业管理
在座的企业家可以想想:出家僧团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组织架构、管理观念,一直支撑到现在的?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每个寺院都有那么多僧人聚在一起,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僧团也是如此,实际上,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佛教的六种“和”。下面我做个简单介绍,大家也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这些特点。
一、见和同解
指的是见解相合,同样都追求解脱。
僧团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追求目标。具体而言,他们都承认前世后世、因果不虚,诚信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最后都希求获得寂灭的解脱。每个出家僧团都是如此,这是他们的共同见解。
那么,企业有没有这样的“见和同解”呢?我觉得是有的。很多企业经常说,所有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就像坐在一艘船里,企业负责人相当于船长,同一个时间在船上的人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所以,对企业而言,大家有共同的远大目标,这一群人同舟共济,即使途中遇到狂风巨浪,大家也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只要一直努力,最终定会抵达目的地。
但是,现在有些企业就缺少这一点,负责人没有明确告诉大家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结果员工每天除了挣钱以外漫无目标,这实际上是不成功的。
二、戒和同修
佛教中有统一的戒律,出家僧众有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也有居士戒。但佛教戒律不像各国的法律,法律通过商议可以不断修订,而佛教戒律一直没有改变过,像戒杀盗淫妄,就是2000多年前佛陀制定的戒律,但放到如今也仍不过时。
其实,戒律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对底线的一种提示。如果你想成为高尚的人,可以守持比丘戒,里面要求比较多;想做中等的人,可以受沙弥戒;想成为基本可以的人,那就受持居士戒,戒除杀、盗、淫、妄、酒。这些戒律都代表了佛陀,佛陀在圆寂前说: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圆寂后,以戒为师。正是依靠这些戒律,佛陀涅槃之后,僧团一直存在于世。
有些人总认为,佛教戒律是用来约束我们的。其实并非如此。纵观人类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任何人都会守一些行为规范,包括我们读书时,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也可称为“戒律”。如果你认为佛教戒律不合理,那这些学校的制度也不合理,各国的法律也不合理,因为都是用来规范行为的条条框框。
对企业来说,其实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比较平稳,就是因为他们是法治国家,企业对每个人的行为要求、日常制度的运行,拟定得比较全面。所以,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团体,都要根据需求来定好制度,否则,运行或维持起来非常困难。
南怀瑾先生曾说,所谓的“管理”,是西方的一个词汇演变过来的,在中国的古文化中没有,“管理是现在的名称,从政治术语来讲,就是‘统治’,从军事的术语来讲,也就是‘指挥’”。
总之,企业离不开管理,合理的管理非常需要。无论是僧团还是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制度。
三、利和同均
就是利益方面要均分。
你们可能没体验过出家生活——现在有些地方虽开许短期出家,但与真正出家还是不同,而且佛经中对此是否开许,也有一些争议。但不管怎么样,如果你没机会终生出家,试一试短期出家也很有意义。
出家人的利益是怎么分配的呢?比如有人去寺院供斋,所有僧人都可以享用;施主供养的钱、布、食物等,所有僧人都可以分到。任何一个寺院,对僧众的钱财分配都非常注意,不可能无视因果而独自私吞。
当然,作为企业,不可能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工资都平等,但在分配利润的时候,也应该遵循比较公平的分配原则,例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有些企业中,管理者因为安排不善,以至于没做什么事的人,每个月的工资最高,而非常辛苦的人,拿到的钱却很少。对大部分世间人来说,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如此一来,有些员工的心理就会不平衡。
听说还有些企业推行终身制,满足条件的人会成为终身员工,工资也随之翻倍增加。有些终身员工觉得:“既然我都熬到这一步了,少做点也可以。”而非终身员工的工资不高,却非常辛苦,所以很多人心里不舒服。
人们对自己的收入,往往有一种攀比心。本来每个月三千块完全够用,自己也比较满足,可一旦知道别人拿了六千块,嫉妒和怒火马上就盛燃起来,觉得世界太不公平,进而失去工作的动力。这时候,管理者就需要非常有智慧,善巧地跟员工解释清楚,平衡好各自的利益关系。
这方面,我看到很多企业经常出问题,这与僧团有很大差别。僧团里,比如分配念经钱,出家人本来对此看得淡,所以没有什么好争的,基本听不到“不公平”“这次谁分了多少”之类的话。但企业在月底、年底时,经常会听到各种议论——即使我不在企业里,耳边也经常传来很多类似“这不公平”“这个人得多少、那个人得多少”的抱怨。这就是没有做到六和敬中的利益平等。
当然,所谓的平等,简单而言,就是多做多得、少做少得。但具体怎么落实,还是需要智慧的。
四、身和同住
指自己要在团体里跟大家共住。
在佛教中,不管是南传佛教还是其他传承的佛教,出家人都要住在寺院中,有统一的服饰,每隔十五日就要诵戒,如同你们的半月例会。很多寺院有这种统一的管理。
像我们佛学院,很多人来旅游时,看到出家人穿着红色僧衣,居住在小小的山沟里,经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到。有人在网上形容这里是“红色的海洋”,说出家人的僧衣映红了整个天空。虽然他们有各种感慨,但由此对出家人的统一安住也可见一斑。
那么,企业需不需要“身和同住”呢?也需要。有些老板对企业一直不管不顾,很少来上班。我以前遇到一个总经理,他说:“我们经常看不到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管理松松垮垮,非常脱节。”所以,若想办好一个企业,领导层必须要经常出现在下属面前,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
我看到现在企业的很多人,经常没有兴趣待在企业里,工作只是迫于无奈。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团体。我在学校给老师们开会时也说过:“作为老师,应该热爱学校,因为学校是我们共住的地方。如果老师都不热爱学校,以后怎么教书育人?”因此,共住在团体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寺院,如果连一个出家人都没有,这个寺院应该很糟糕。同样,当你进入一个企业时,如果看到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住于这个群体中,那它的凝聚力、团结力自然会呈现出来。
五、口和无诤
这是对语言的要求。一个人从进入佛门开始,就要做到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断除身体的三种罪业;语言不说妄语、恶语、离间语、绮语,断除语言的四种不善。僧团中要求什么呢?要求互相赞叹,不允许讲别人的过失。在僧团里,除了管家以外,一般听不到其他人说是道非,评论别人的短处、缺点。因为“祸从口出”,口是一切祸害的根源,所以大家都以敬语为主,语言交流非常谨慎,除了日常念诵、辩论,或者讲一些佛法教义以外,出家人不允许讲是非。
我认为企业也需要这样。有些企业在抉择一些重大事情时,让大家提出建议、方案,很多人说不出什么,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但他们平时的话特别多,喜欢讲各种是是非非,甚至将本不算什么过失的事也到处宣扬。本来,中国人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可有些企业内部的各种是非在外传来传去,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此,每个人的语言要谨慎,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甚至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冲突,大多是由语言引起的,因此,很多人应严格断除这种过失。
六、意和同悦
这讲的是心灵方面。在出家人的团体中,心灵要清净,始终处于善念中,尽量断除嗔心、贪欲、邪念、无知、傲慢等不良心态,护持自己的慈悲和爱心。僧团的日常理念也是强调心地善良,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
刚才有人问我:“好人和坏人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善和恶如何区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看你的心善不善,如果心地善良,就可以叫好人。当然,有些人自认为很善,但实际上很恶,这不是真正的善,只是他的错觉而已。
在出家僧团中,大家都会注重培养善的心念。同样,企业也需要共同培养爱心。有些老板对下属有一种爱的传递,这种企业文化很重要。当然,企业文化的形成,还需要每一个员工将其落到实处。如果在二十个人、两百个人、两千个人中,大家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爱,将爱传递给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周边,延伸出去会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大家有了爱和慈悲,自然会过得非常快乐。
《道德经》中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一个人正因为没有自私自利,才能成办自己的事情。确实,很多企业家的成功,就是以无私而造就的。当然,有些人口头上说自己无私,但别人也都不笨,你到底是无私还是自私,大家一目了然、心知肚明。
其实,如果企业真的在传递爱,久而久之,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为什么有些企业生存时间很长,有些企业在一夜间倾家荡产?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因果规律。美国曾有一家著名的能源企业,本来已发展为上市公司,但因为做假账骗人,很快就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包括我们这边也有这种情况,不管是做医药、做食物、做产品,如果是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大众对你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你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生存空间。
如果这个企业尽量为世人创造安乐,也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如果直接间接对人类或动物造成巨大损害,那前途也会非常危险。因果是不虚的,并不随个人的意愿而改变。自私只会带来一败涂地,只有心怀慈悲、善良,才会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上述的六和精神在佛教中随处可见。尤其是我所在的佛学院,都是出家人,我们的“和”文化是什么呢?就是不准吵架,不准打架,如果发生矛盾而互不说话,必须不过夜而彼此忏悔,否则就不能待在学院——这一点在企业里很难做到。
我们都是第一责任人
我们佛学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十几年,但影响非常大。佛学院主要秉承的原则是,包括高层的大德、管理人员在内,不管是表面还是真心,所有人都要非常和合,彼此不能产生嫉妒心等。以前法王如意宝规定:和合的人,才可以住在学院里,即便是暂时来喇荣的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样要遵守。尽管法王圆寂已有十多年,但我们一直执行这个规定。如果互相不和、互相不说话、互相不忏悔,那么——对不起,请离开。不管你有多高的智慧、是什么样的人才,若跟别人合不拢,想待在这里也没办法。所以,我们佛学院在和合方面,确实比较有特色。
以前有一个藏族人,应该是藏地历史上的第一个博士,他写博士论文时,研究主题是“喇荣wuming佛学院有几千人,为什么上上下下相处得如此和睦”。为了找出其中秘密,他采访了很多堪布、法师,但最后采访的结果如何,我也不太清楚。
对我们喇荣来说,法王如意宝是整个僧团的灵魂人物。同样,企业也需要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灵魂人物,这样在管理上不容易失控。要知道,灵魂人物的抉择、智慧、行为很重要,如果他这方面不如法,就会导致上行下效,整个企业偏离了方向。就像在学校里,班主任是什么样的见解,班上的学生就会跟着班主任跑,因为学生很难有能力去辨别,即使有,在老师面前,也只能假装跟他保持一致。
我们佛学院,非常重视和谐、和睦,“团结和合”可以说是一种校训。其实,团结和合的力量非常强大,有了它,无论在哪个地方,你都会意识到“我们来自同一个团体”,这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会让我们走得更远。如果内部不和,彼此之间我说你的过失、你说我的过失,上上下下都不开心,那想要做对自己、对别人有意义的事,也非常困难。
如何才能做到“和”呢?首先,每个人要把自己当成中心,当成第一责任人。看看周围、看看家人,你要尽量与所有接触的人和合,不要搞破坏。有些人是故意搞破坏,包括一些领导,每天以吵架度日,没必要这样。虽然有时候批评别人需要讲过失,但大多数时间,应该以慈悲心、宽容心,在和善的气氛中度过,这样你的人生会比较美好。一个人不管怎样都会走完这一生,如果整天伴随着脾气和眼泪,一天天都这样度过,那最后离开世间时,会留下遗憾的。
对每个人来说,实际上自己就是“国家总统”,周围的世界就是“地球”,所以我们应该具有正知正念,经常观察自己口中在说什么、身体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其实最难管的就是这颗心,但还是需要学会观察,这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可惜的是,很多人在学校里、在父母跟前很少学这些,尤其在座各位来到这个世界时,“wenge”浩劫刚刚结束,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此后,完全靠外在的物质来支撑人生,心灵很苍白、很空虚。所以,这个时代需要一种精神的传承、精神的传递。你们应该已为人父母,对下一代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让爱连接你我
有时候我出国时发现,跟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非常冷漠。我去一些欧美国家时,不管到哪里,即使素不相识,在电梯里碰到,大家都会打招呼。尽管我从没见过这个人,他也会冲我友好地微笑。刚开始我会想“我认识他吗”,后来才发现,这是他们的习惯。可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即使是熟人、是同事,彼此就像陌生人一样,互不说话。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并不和睦,可以说,这是很悲哀的。
全球那么多地方的人,即使没什么共同信仰,但看到陌生人时,也会主动打招呼。我原来想:“是不是因为我是出家人,他们特意跟我打招呼?”结果不是。不管是谁,他们在电梯里碰到时,都会主动说:“你好,上去还是下去?”每个人对陌生人的戒备心没有那么强。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不好,但是,我们的“和”文化,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可能都用得太少了。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以一条爱心和慈悲的线来连接。如同一串念珠,没有线的话,念珠都是散的,但若用线把它们连在一起,才能发挥念珠的作用。
一个团队也是同样,如果有统一的战略思想、未来愿景,大家都会朝这个方向共同努力,就像佛教所说,我们共同发菩提心、共同度化众生、共同解脱,这是共同的愿力。为什么几千年来,佛教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背后有共同的愿力。企业也是一样,大家要有共同的愿景或口号,在这个过程中要关爱每一个人,这一点很重要。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都是高管,下面有特别多的员工依赖你,他们的一切都依靠你。如果你没有慈悲心,只是把这些人当作工具、当作机器人,需要时拿来用一下,不需要时生锈了也不管,这是很没有良心的。其实,当你用不上他们时,比如他生病了、得癌症了,我们所有人也要去帮助他。现在的社会非常需要这种理念,只有在和合的气氛中共同努力,企业才会获得很好的收益。
佛教里有一句话:“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不做坏事,勤做善事,经常调自己的心,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对每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正面教育。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人类,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这种教育。因为人都需要善良,都不喜欢恶心,如果与之背道而驰,这辈子、下辈子,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自净其意
另外,我上午也讲了,希望大家有一种开朗的心态。心的状态很重要,生活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应以欣然欢喜的心态去接纳它、去迎接它。
有些人可能想:“我求的是快乐,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快乐,怎么迎接啊?”其实,人生中并不全是快乐,反而大多数是痛苦:富人有有钱的痛苦,穷人有没钱的痛苦;有地位者有位高的痛苦,低下者有没地位的痛苦,各自都有不同的痛苦。如果有一种开朗的心态,生活中的很多遭遇、很多相遇,对你来讲都可以变成机遇。有这么一句话:“生活中,有些看起来是顺缘,也许会变成违缘;有些看起来是违缘,有可能会变成顺缘。”这句话很重要。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怎么这么不顺啊,经常碰壁,经常遇到痛苦和困难”,实际上,对你来说,这也是自我提升、自我锻炼的好机会。根据佛教的观点,如果身边经常有脾气不好的人,就是修安忍的机会,同样,人生中经常遇到不开心的事,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佛教中说“自净其意”,我们的心态要始终保持清净、平和、自在、洒脱。若能如此,自己无论是住五星级宾馆,还是住在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里,都会很开心。
人生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但我们的心态始终要保持淡定,不要因为工作、家庭的酸甜苦辣,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如果你的情绪不稳定,生活也会不稳定。所以,无论发生什么,应该像老人看孩童游戏一样,或者像自己看节目表演一样,将所有得失观为如梦如幻,这也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需稍微把其中的道理搞明白,然后反观自己的心,最终你会发现,现实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
佛法让内心强大
大家可以想想,自己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赚了一辈子的钱,死时又能带走多少?活到一百岁的人那么少,而自己现在已经多少岁了?在座很多人都四五十岁了,还能活多少年呢?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还在特别拼命地索求,跟别人不断地攀比计较,每天过得特别痛苦,有没有这个必要?
有些企业家,钱确实赚够了,但欲望还在不断扩大。当然,如果欲望的扩大对身边的人有帮助,那也可以。但如果没有帮助,就应当适可而止、量力而行,这也是减少烦恼的一种方法。
其实,每个人要对社会做一些贡献,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相当于大乘佛教讲的利他心。有了利他心,有了和合的精神,然后用实际行动去尽量帮助别人,那企业也好、企业家也好,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做的事情很渺小,实际上也非常伟大。希望各位经常体会这种内在的价值观。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太懂,我也不可能今天就给大家讲明白。有必要的时候,大家应该通过网络、光盘好好地学一学,学习之后对自己确实会有帮助。当然,要学得深一点,不能太浅了。有些年轻人对佛教感兴趣,但一直流于表面,没有用上自己的智慧,这是非常可惜的。其实如果能通达佛教的一两部重要论典,你这一辈子会有非常大的转变,从中能得到无尽的受用。有了佛法的引导,当你内心坚强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轻而易举;如果内心比较脆弱,即使你拥有千军万马,实际上还是一个懦夫,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然,我并不是以佛教徒的身份在给大家打广告,这没有任何必要,不管去哪里演讲,我都没有这样想过。但是,佛教让内心强大的方法,确实很殊胜,每当我看到内心脆弱的人,心里就会想:“哎,他真该学学佛教的空性见、无常观、生死轮回等道理,这样以后,他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透彻。”世间人非常执著的这些事,用佛教的观点进行分析,真的非常简单。
有些人可能担心:“学了佛之后,会不会消减我的积极性?”其实不会的。学得越成功的人,他的利他心也越强。你看世间有很多伟大的佛教徒,在全球非常有影响,他们并没有因为学习佛教就避世了,企业就倒闭了。比较典型的是日本有些成功企业家,你们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成功来自什么文化。
人如果想要成功,需要一种“和”与“善”的理念,这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都非常有意义。因为人并不是这一辈子过完就没有了,否则,跟一朵花又有什么差别?实际上,我们的生命还会延续,生生世世都是自己在受苦、自己在享乐,这些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为什么有些人今生中很苦?其实不应该怨别人,应该怨自己,是自己往昔造恶太多。为什么有些人很快乐?应该要感谢自己,因为往昔在生活中行过善。这一点,我有非常多的理论依据,但今天没时间在这里讲。
总之,给大家敲一个警钟吧,轮回是非常漫长的,在人生旅途中遇到这样的教义,也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珍惜现在这个人身。佛教中讲暇满人身相当难得,但也很容易与其擦肩而过,如果你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何时才能再得到呢?所以,大家应该再三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我们这一辈子不能只是赚点钱就够了,这样的想法比较鼠目寸光。如果将人生的目标扩大一点,关注到周围,关注到人类和其他众生,关注到未来的生生世世,那你的人生会活得非常精彩。佛教经常强调“世间正见”,也就是相信因果不虚,在这种见解的引导下,你做的好事会越来越圆满。
结语
今天晚上,大概跟大家就分享这些。希望我们的这次相遇、这次结缘,是一种善的开端。我们可能是第一次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是独来独去,生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死时也是独自而去。我们在这里相识,是一种善妙的缘分。
最后,非常感谢主办单位——人民大学校友会的领导们,也感谢组委会的所有工作人员,给大家创造这样的因缘。从佛教讲,这让大家种下善根;从世间讲,我们彼此结上了善缘,这跟工作人员的筹备是离不开的。非常感谢!
同时,也特别感谢你们!因为周末每个人都很忙,上午听了那么长时间,晚上又听了这么长时间,占用了你们很多休息时间。等会儿你们打开手机,可能会发现很多未接的电话和微信。以前关机一个小时都无所谓,但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大损失。你们承受着这样的损失来跟我一起学习,也是非常难得的。特别感谢大家!
现场互动
主持人:
今天整整一天的时间,索达吉堪布上师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精神层面的财富。接下来就是提问环节。
在提问正式开始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刚才在交流当中,上师跟我们讲过,人要相互和善对待,比方说,彼此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微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加简单、轻松。那么,接下来我建议,大家与我们的“左邻右舍”、与前来听课的我们的校友,共同握手,相互认识一下好不好?大家互相给一个微笑、说一声“你好”,好吗?
可能有的是老朋友了,可能有的是新朋友,不管怎样,从此之后咱们也算是认识了,地球上又多了一位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
好的,那我们的提问现在开始——
问:六和敬是佛陀僧团的团队精神,孝和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家人如何结合孝悌的内涵打造团队精神?
堪布:在六和敬传播的过程中,实际上已间接说明了我们需要孝和悌。大家知道,《弟子规》对孝和悌非常重视。按照六和敬中提倡的和睦精神,在僧团中,对戒腊长的长辈要非常尊重,对戒腊短的晚辈要关心爱护,这也相当于孝悌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这种孝悌文化,在佛教的《善生经》里讲得很细致,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弟子规》也讲得很好。
我希望每个企业最好都有自己的文化。以前我去过云南的一个企业,员工每天早上都会念一遍《心经》,而且每个人都必须背下来,否则不能加入他们的团队。这是一种很好的企业文化。其实背《心经》非常容易,记性再不好的人都可以。按照般若空性的观点,通过念诵《心经》,很多恐惧、痛苦、悲哀都比较容易消失。我们人生当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想不开,对一个企业来讲,《心经》的空性智慧应该是断掉痛苦、增强善念的非常好的方法。所以我觉得,企业以后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般若智慧,这是第一点。
还有一点,现在国家领导非常重视《弟子规》,《弟子规》也值得在企业中弘扬,大家应该集体学习。我以前要求我们的学校,以及跟我有关的一些人,组织学习《弟子规》。大人也要学,像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以前应该没有学过。会不会背《弟子规》呢?可能很少有人会,有些人连看都没有看过。所以我希望,以后在企业当中多弘扬《弟子规》。
其实,人要懂得孝顺、悌爱,若能如此,做事就会容易很多。同时,大家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社会、对团队、对他人都要学会感恩。像刚才主持人的方法很好,要求素不相识的人相互握手。企业中的员工也是一样,大家要经常互相拥抱、握手,互相信任、感恩。这也是《弟子规》的精神,是我们非常需要的。我曾把《弟子规》翻译成了藏语,虽然藏地也有丰富的孝文化,但大家学了《弟子规》,还是收获很大。因此,以这种方式来打造团队,可能更为妥当。
问:非常荣幸能见到您,并在这儿聆听您的教诲。《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缘起性空,但证悟它事实上很难,尤其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都要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情。我想请教您:如何平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现实社会追名逐利的心态及行为?或者说,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
堪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心经》中很重要的一段教言。
所谓“色即是空”,拿这瓶矿泉水来说,如果佛教去剖析它的本体,外面的瓶子由很多很多微尘组成,里面的水也由很多很多微尘组成,而每一个微尘,当我们进一步剖析时,它的本体了不可得,最终这瓶水根本找不到。这一点,中观有很多剖析方法,比如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
现代物理学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观察方法。到最后,当我们看到这个瓶子时,肉眼告诉我们这是个瓶子,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虚幻的概念,瓶子本来由无数微尘组成,但对每一个微尘去观察,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瓶子本身是空性。
包括“我”也是同样。在座的每个人都有“我”,未经观察时“我”肯定存在,但若真正去观察,“我”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中任何一者,上面都找不到真正的“我”。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世俗中一切都有显现,但在胜义中去观察时,万法皆空。
早在2000多年前,佛陀就对宇宙万物的真相剖析得非常透彻。这一点,包括西方非常顶尖的科学家去观察时,也惊奇地发现,他们得出的结论与佛陀一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经揭示了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但这个空性,在我们的五根识面前却有无欺的显现,这就是色与空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追逐名利,对此佛教也并不排斥。佛教没有否认人类的正常需求,你可以务农,可以放牧,可以经商,这些都是开许的。但要知道,你所追逐的事物,有可能并不存在。比如名声,其本体也是空性的。或许你在一个团体中很出名,到了其他团体,就无人问津;也许你在这个城市很出名,到另一个城市就门可罗雀了。或者,几百年前鼎鼎大名的人,到现在还有人认识吗?名声是这样,财富也是这样。所以,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也要知道这些东西并不可靠。所以,佛教称之为“世俗谛”,原因就在于此。
所谓的世俗谛,是指在世俗人的面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在圣者眼里,以更高的智慧去观察时,这些并非实有。以前你追名逐利时,觉得这些实实在在,但若去观察它的本体,一切根本无法成立。
当然,要想平衡佛教的空性见和世俗的追名逐利,有一定难度,因为二者的层面不同。但是,了解这个道理很重要。有些人活得太实有了,对感情、名声、财富特别执著,尤其是家人死了,就变得万念俱灰。当然,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如果懂得无常观,就会知道所有人一个一个都会死,有的人先离世、有的人后离世,有什么不可以呢?爱因斯坦曾有一个朋友病逝,爱因斯坦是这样为他写吊唁信的:“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他是在用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当用佛教的观点看待这个世界时,虽然一切皆空,但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再辛苦也要努力。在努力的同时还要清楚,万法的本体不值得特别执著,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为它是不真实的。这就是“逐梦人生”。
问:我可以说是您的学生,在网上学过您的很多视频,我也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今天想请教一个我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我需要在两个员工中选出一个当经理:一个是非佛教徒,不重视修行、不关心解脱,推崇物质第一,非常希望事业成功,工作非常卖力,加班积极主动,能力也不错;另一个是佛教徒,工作很踏实,与人为善、很诚恳,但他不太愿意加班,因为下班后他要修加行、放生或参加共修。对此,我该怎样抉择呢?
堪布:其实,你们做企业的话,员工修不修行并不是很关键。你选经理的话,要看他对你工作的帮助,因为企业不是佛教团体,只是一个世间营利组织。
当然,能修加行、行持佛法也很好。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修行人其实并不少,但对企业来讲,看你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能力,这个很关键。
如果你实在选不出来,也可以像我一样——我选人的时候,有时候怕得罪他们,自己又拿不定主意,经常会抽签来决定。如果抽签不太方便,我觉得你应以适合工作需要为主,这也是一种方法。
问:我很仰慕您的智慧和慈悲。现代企业管理是鼓励、培养员工按照自己的特长发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学习佛法要守持戒律,好像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处处受限制。这二者看上去有冲突,如果以佛法的观点来管理企业,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堪布:作为一个企业,确实需要培养人才,尤其是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不过,现在是个比较特殊的时代。我在香港遇到很多企业家,他们都说自己企业很需要人才,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同时,很多人也在找工作,但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贪心太大,提的要求太高,而企业也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适合的人。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有能力的人也在不断跳槽。我昨天遇到一个企业家,他说每年的员工流失基本是30%左右。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多考虑员工的需求,用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当然,如果你想以佛法的观点来管理企业,佛教戒律也并不障碍企业的发展。在佛教中,出家人的戒条比较多,但作为在家人,并没有很多戒律,最多是守居士戒,断除杀、盗、淫、妄、酒。其实,这也应该是人的底线,世间因杀、盗、淫、妄而入狱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这并不是佛教徒才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此外,佛教的因果观也非常重要。如果员工信仰因果,做事会更加可靠,做人也会知恩图报;如果企业对他很好,他不可能随便跳槽,同时有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不能太贪,等等。
当然,坦白说,佛教徒中也有好有坏,有些人的戒律和修行只是徒有其表,实际上连做人都做不好。这种比较差劲的佛教徒,不要说对企业,对家庭来讲也是一个负担。他经常打着佛教名号去影响别人,以佛教徒的名义与别人不和,有数不胜数的负面行为,直接让很多人误解佛教。有了这种人,佛教团体中会有很多是非,产生种种矛盾冲突,人与人经常不和合,甚至他和家人也天天吵架,这种人只能称为“形象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自净其意、调伏自心的佛教理念根本没有融入他的心,他只是用佛陀的教理在包装自己。
要想成为真正的佛教徒,首先要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无论家人对他怎么样,都应该安忍;在工作中,他也会默默奉献,谁都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然而,现在个别佛教徒的行为,让很多人都看不惯。虽然佛教的教义很好,这些人却以佛教徒的名义,抹黑了佛教。像这样的佛教徒,对企业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有非常坏的作用和影响,企业尽量不接受,我也会赞叹。
问:我们凡人很多时候会有痛苦,与烦恼和空虚相伴。从佛法来讲,这是因果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智慧造成的?能否通过训练来化解?
堪布:佛教中经常讲人生很苦,当然也不否认快乐存在。我写过一本书叫《苦才是人生》,当时很多人批评我:“你搞错了!快乐才是人生。”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说,人生连一点快乐也没有,只不过是在提醒大家,痛苦比快乐多很多。
如果你能认清痛苦、明白人生实苦,那在痛苦降临时,提前会有一种心理准备。但若世间教育都在宣传人生多么快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那你一旦遇到痛苦,就会非常脆弱。
其实,人生中的快乐,在佛教眼里也是一种痛苦。佛教把痛苦分为变苦、行苦、苦苦,而快乐的生活,就是一种变苦——你今天很快乐,明天可能就痛苦。所以,佛教不是不承认快乐,而是认为这种快乐会变成苦。你看世间哪一个快乐不会变化?最后它都离不开痛苦。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都是哇哇大哭,没有一个是哈哈大笑?就是因为人生太苦。前不久我看唐玄奘的纪录片,他这么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刚出生时也一直在哭。所以,“苦才是人生”并没有错。每一个人都是生时在哭,死时很苦。所以,大家这辈子要有心理准备,要知道痛苦比较多,而快乐是无常的、变化的。
其实企业家也很痛苦。今天你非常风光,但明天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可能因为一条热搜,就让你家破人亡,沦落为乞丐。因此,在这世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你知道人生皆苦的道理,就会坦然面对,“没事,我也曾快乐过,现在痛苦很正常”。尽管谁都不喜欢痛苦、喜欢快乐,但也没必要特别执著,“随缘吧,苦也好、乐也好,人生这条路就是这样”。
包括电影中描述的人生,也是苦多乐少,没有一部电影从头到尾一直快乐,大部分全是让人流泪的,观众看到受苦的情节就很有共鸣。所以,很多导演在拍电影时,会特意选择用打动人心的悲剧结尾,这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
总之,大家要看清人生的真相。这样的话,一旦自己死时,没有什么好痛苦的;见到亲朋好友死时,也比较容易面对,“哦,人肯定会死,没有什么”。以前我父亲去世时,妹妹在一旁放声大哭,我说:“你哭吧,使劲哭!但是我不会哭。”她非常生气,觉得我没有良心。
其实,世间的很多痛苦,你哭也没有用。如果早就看明白了,发生什么都知道如何面对。因此,换一种方式看人生,也许效果更好一点。
问:听了您刚才的讲座非常受益。请问,商界如果太执著于“和”,是否会丢失利润、商机等其他东西?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调和?
堪布:不管是什么事,太执著都没有必要。但是,作为商界,有时候为了争取利润,也不得不互相竞争。
不过,商界包含很多企业组织,这些组织需要一种凝聚力,这种力量离不开和合。就像面粉里没有水的话,不可能揉成面团,人与人如果缺少关系上的和合、心灵上的和谐、行为上的和睦,表面上是一个组织,实际上也创造不出共同的利润。既然利润很重要,就应该通过合理、正常的途径来合作。
当然,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认为不需要和合,不需要这样的力量,应该用其他方式抓住商机。对此我也不反对,我只是站在大多数组织的层面上考虑的。像佛教的僧团,直到今天都强调和合,出家人的衣服2000多年来一直没变,试问,世间哪一个组织的集体服装,直到今天还穿着?不敢说没有,应该非常少。那么,这种文化为什么可以延续百年、千年?它的灵魂在哪里?这是企业需要具备的长远目光。
很多人办企业,并不希望它只是兴极一时,像彩虹那样灿烂,但也很快就消失。要想企业“长期住世”,就需要找到核心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当然,在此基础上,企业也需要利润,如果连利润都没有,恐怕没办法生存。
问:感恩法师今天给我们非常宝贵的分享,同时也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这样宝贵的机会。今天法师一直强调现代人要学会调心、修心,晚上也讲到了六和精神中的“意和同悦”,就是我们心心念念都要向善。但因为现代生活纷繁复杂,现代人的烦恼也层出不穷,我有时静下来仔细观察自心,会觉得心很飘忽、很杂乱,充满了烦恼。请问,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心更安宁、更清净,满满都是良善?
堪布:每个人都有烦恼,但若观察烦恼的本体,烦恼并不是实有的东西。比如,当我生起非常大的嗔恨心时,我可以看看这颗嗔恨心的本体是什么样的,通过观察,发现它从来没有产生过。可能有人认为:“我明明正在发脾气,怎么可能没有产生?”但你若观察你的心,会发现心的本体是空性,这叫做心的本来面目。
在禅宗中,用心观心的时候,利根者会当下开悟。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大师、天台智者大师,这些高僧大德也是领悟了这样的境界。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在修行过程中要经常反观自心,从而认识到:烦恼没有产生过;既然没有产生,也不可能安住;既然没有安住,最后也不会灭除。藏传佛教的修心窍诀,就是要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去处,这样一观察,才知道烦恼无来无去。
在日常修行中,如果你有信仰,可能还需要有一种祈祷。对我而言,无论早上晚上还是走路时,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度母等。诸佛菩萨的加持,的的确确不可思议。
当然,如果你没有信仰,也可以纯粹用智慧来观察。看看自己的烦恼是哪一种?是嗔恨心、嫉妒心、贪心、无明、愚痴,还是其他什么烦恼?所谓的烦恼,在不同的经论中,分为四十种、五十种或二十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当你心烦意乱时,都可以观察它的来龙去脉,通过修行进行化解。
有些人原来脾气特别不好,心很浮躁、很痛苦,但后来通过这种调整,不管在任何场合中,都是乐呵呵的。这种调整,可以通过一种祈祷,也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没有下功夫,如果下功夫了,调心并没有那么难。
当然,要想修成佛教的最高境界,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最基本的心态调整,应该易如反掌。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很多大学都开设有禅修、静坐的课程,这就是很简单的调心方法。今天在座的有些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也提倡过这些,这是很好的。希望大家在弘扬企业文化的同时,让员工们看一看自己的心,哪怕只看五分钟,不然,整天被烦恼束缚着、驾驭着,人会活得很累。
如果没有太高境界,可以只做简单的禅修,或者唱诵观音菩萨的心咒“嗡玛呢巴美吽”,在悦耳的梵音声中,大家也会心情放松。我去过很多企业,有一些企业就让员工共同唱诵,这样做的话,至少在念诵过程中,每个人的心都会很平静、很享受,哪怕只有十分钟,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心态调整对每个人来讲不可缺少。
主持人:
非常感谢索达吉堪布上师这一整天给予我们的宝贵分享。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全天坐着,而上师是一直站立着为大家演讲。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上师!请全体起立,欢送索达吉堪布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