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015.10.25英国伦敦【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


第40场

英国伦敦大学

University of London

英国·伦敦

2015 / 10 / 25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Don't Lose Your Path,Don't  Disturb Other's Mind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能来到这里。他将与我们分享他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珍贵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下面,请让我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堪布仁波切。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上师,他来自佛教圣地喇荣五明佛学院,常住学院逾三十年。仁波切常说,早年在法王座下听法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他最珍贵的记忆。

作为宁玛传承的持有者、卓越的现代佛教思想家,堪布的言行正是对“莫舍己道,勿扰他心”的最好诠释。依照法王如意宝的嘱托,从1987年至今,堪布一直肩负着培养和管理汉僧的重任。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仁波切常常提起与人沟通的重要性。与人相处的最胜之道是什么呢?堪布说,法王如意宝对此有最殊胜的教言,即对上者恭敬、对下者爱护、对与自己平等者和睦相处。堪布无论在哪里,无论与任何人相处,都可以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堪布还以这种慈悲,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他要求在学院听他讲法的每一位弟子都必须吃素。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是法王如意宝在圆寂前留给大家的最后教言,对教言的解读可以有很多角度。下面,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分享他的理解与感悟。欢迎堪布——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美好、很有意义的事,让人停不下来。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也可以互相辩论,或者通过参观、走访、与他人交往来学习。

爱学习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接触什么层次的人,承办什么事情,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不爱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苦口婆心地为他讲课,他也不会好好听。

藏传佛教中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智慧无有穷尽。”还有一句名言:“即使明天死亡,今天也要精进修学。”这些格言对人生很有指导意义。虽然我没有机会在伦敦大学听课,但在这里分享应该也算是一种学习。

法王临终言,意义极深远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是法王晋美彭措在圆寂前,为我们留下的甚深教言。在近现代,法王对佛教、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跨文化的交流,有非常大的贡献。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智者、成就者。

我在上师晋美彭措座下学习过很多年。他在圆寂的那年,做了心脏手术,在成都住院。临近圆寂时,法王给喇荣佛学院打电话,对弟子们讲了很多话,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当时,佛学院成千上万的弟子,听到上师最后的声音、耳根留下的最后印记,就是这八个字。从表面看来,这句教言的文字简单、内容易懂,但实际上它的意义非常深。在法王离开之后,成千上万的弟子视此教言犹如“上师”。

佛陀在涅槃之前曾说:“我在世的时候,我是你们的老师;我离开之后,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同样,在上师离开之后,我们把上师的教言作为人生的准则、规范自己的标准。

莫舍己之道,实践各不同

对于这一教言,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作为藏族人,不能舍弃藏族的民族文化、语言、传统、信仰,不能舍弃与此相应的思想、行为、品质等,不能损害人类乃至动物的一切众生,要尽量保护他们。这是从藏族人的角度来理解并实践这句教言。

汉族人以及东西方其他各民族的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道——不能舍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应有的宗教信仰、有用的知识技能,同时,不能损害地球上的生命。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同样不能舍弃自己的道。作为老师,要明了自己老师的身份,不能舍弃老师应有的行为;作为出家人,不能舍弃自己的本分;作为医生,不能舍弃自己的职责。作为飞行员、服务员、护士、政府官员,乃至任何正当行业的从业者,都不能舍弃自己的道,也不能舍弃人类的善良与慈悲。这样的“道”,可以用“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来诠释。

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常常观察自己、提醒自己。有的留学生,父母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他们为了供孩子读书花了很多钱,甚至倾尽所有。但孩子在读书时,留着奇怪的头发,穿着奇装异服,每天都喝得醉醺醺,人在教室也昏昏沉沉,不知身处何处。这样的留学生就舍弃了自己的道,扰乱了老师、父母以及周围很多人的心。每个人都有当为与不当为之事,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我想起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的一个故事。他在高二的时候,有一次跟同伴出去玩,玩得忘记了时间,结果他们回来时,一场很重要的考试已经开始了。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卡梅伦决定欺骗老师,于是对老师说:“这次外出时,我们的汽车不幸爆胎。我向上帝发誓,我们不是故意迟到的,请老师原谅。”他这样说着,还向其他三个同学使了眼色,让他们也跟着一起撒谎,于是这三个同学纷纷帮他作证,一起撒了谎。

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说:“没关系,我可以给你们一次考试机会,我会出一道很简单的题,让你们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于是,老师让四位同学分别坐在教室的四个角落,互相离得比较远。安排好座位后,老师说:“考试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你们只需要做一道非常简单的题——你们的汽车是前轮还是后轮爆胎了?把它写清楚就可以交上来了。”

分别坐在四个角落的同学无法沟通,所以最终不得不交白卷。本来他们以为骗老师非常容易,结果没想到,这样的欺骗让他们都得了零分。

卡梅伦自己也说过,在他的一生中,确实因为自作聪明做过错事,这让他终生难忘,因为那时的他失去了道德与良心。如果以后有机会,你们可以问问他详细情况。我是很早以前在资料中看过他说这些话,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佛学院有一位慈诚罗珠堪布,他以前也做过一件坏事,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众笑)。他上的小学在一个山谷里,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校方让他去很远的地方买糖。他买了糖以后,要背好几公里带回学校,所以学校的人就一直等他回来,他在回来的路上偷吃了几颗糖,到现在还没有忘记,而且特别后悔。不过,这件事不算是秘密,好像他在微博上也发过。

无论你是否跟别人讲过,但实际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做过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可能是因为自己无明愚痴、烦恼深重,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舍弃善良、高尚的道德与行为。

纵观全球,有一些非常好的传统、信仰、民族文化,都渐渐被抛弃,于世间销声匿迹。等某一天再去寻找,即使寻遍整个地球,也许都无法找到。

西方的现状是这样,东方也不例外。在东方的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的寺院,出家僧团越来越少。尤其是近十年来,出家人的数量明显下降。在藏区各地的寺院,出家僧人也越来越少。在汉地,本来僧人众多的寺院就很少。近年来,我基本没有见过有千人以上僧众的寺院。即使有这样的寺院,常住僧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而在西方,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放弃自己信仰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教堂也改作他用,有的变成了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有的变成了餐厅、游乐园、车库、住宅区,等等。我之前在荷兰时,听说未来十年中,将有一千座教堂面临关闭。现在西方形成了这样的“关门潮”,情况不容乐观。

我也看了英国的资料,2001年时,信仰基督教的人占英国总人口的71.7%,而到2011年,也就是在十年间,信仰基督教的人口比重下降到59.4%。还有资料显示,现在英国无宗教信仰者有1400多万。可见在十年间,有许多人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有可能转而信仰佛教或其他宗教。但即使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数略有增长,增长率也不是很高。

从现在的整体趋势来看,很多人只信仰钱,而且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信仰美金如同信仰基督教,信仰人民币如同信仰佛教,这种现象很普遍。其实,具宗教信仰人口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对全人类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短短十年以来,许多极具价值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也在逐渐消失。我看过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的统计,说世界上原本有6000多种语言,但在短短十年中,大约有2500种语言濒临消失。在历史上,澳大利亚的语言曾多达3万多种,到后来只剩下250种,而其中的110种又很快消失了。

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官方文字之一是满文,但现在懂满文的人只剩下几十个。我作为藏族人,对藏族的语言、文字也非常担心。我在英国看到过很多藏族人,他们的孩子只会说英语,不会说藏语。在中国城市里的藏族人也是如此,他们的孩子只说汉语,不说藏语。或许几代人之后,藏族的语言、文字将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中,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资料。

此类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的民族环境有关,或许与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也有关系。不过,我没有听说过西方人到中国后把自己的语言忘了,也没有听说过汉族人到西方后忘了汉语、只会说英语。这种情况也许有,但我没听说过。不过,有些中国人回国后,汉语说得不是很地道的情况倒是有。

这个话题不再展开讲了,今天主要是交流佛法,不过这也是佛法。在座的中国面孔比较多,各位年轻人在西方生活,如果你们的孩子将来变得既不像西方人、也不像东方人,甚至只会说西方语言,不会说自己的母语,就是舍弃了“己道”。其实,舍弃母语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类有习得多种语言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会说母语,会写本民族的文字、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这非常好。

据牛津大学的研究机构发现,如今有一种语言只有三个人会说,等这三个人离世后,这种语言就会消失,只剩博物馆里保存的录音资料。

因此,大家要多关心语言、文化的保护问题,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古人有一句成语叫“落叶归根”,是说树上的叶子掉下来后,会落到树的根部。就像有些人,年轻时在国外漂泊,年老时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一样。如果在回国时,不会说自己的母语,也是一种遗憾。

以上简单地讲了“莫舍己道”。

当修慈悲心,勿扰他之心

下面讲“勿扰他心”。“勿扰他心”的字面意思相信大家都明白,也就是尽量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你的父母、孩子、家人、身边最亲的人,还有你的同事、朋友等周围的人,都与你有非常近的因缘,因此尽量不要扰乱他们的心。

对脾气、性格不太好的人,我们常常把他们比作“一把火”,因为“一把火”接触谁都会燃烧、会得罪周围所有人。他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让周围的人都非常害怕。的确,如果人心没有被调伏,是会让他人感到恐惧。

若想不扰乱他人的心,就需要培养慈悲心。每个人应当每天修炼自己的心,并帮助其他人修心。包括对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慈悲心,避免爆发愤怒的情绪,禁止虐待身边的动物,等等。

有很多坏人,比如杀人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虐待、杀害动物的行为。我看过一则国外的报道,有一个人杀了三十五个人,警察询问他的经历,他说他第一次行凶时掐死了一只狗,后来演变成杀人——他一个人就夺去了三十五个人的生命。可见,孩子杀害动物,会导致愤怒心不断增盛,最后很有可能会演变为杀害人类,这是非常可怕的。

去年八月,有一位父亲带着孩子逃到叙利亚,七岁的孩子拿着人头,父亲将这一情景拍了照片放到网上,配文是:“这就是我的儿子,他是一个英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加入ISIS恐怖组织。当时这张照片轰动了全世界。

如今,这个恐怖组织的成员已由原来的几百人,增长为三千多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员人数还在不断增长,甚至美国、欧洲等地的西方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它。

恐怖组织控制人心的手段是什么呢?起初,先通过各种报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进而宣扬组织的理念。虽然从表面看来,一些理念是在倡导理想的生活,但实际上是在培养组织成员的嗔恨心,最终,成员会毁坏自身,甚至毁灭世界。

人成长于怎样的环境,受怎样的教育,会体现在他所做的事情上。因此,我很希望大众能接受大乘佛法的教育。大乘教义不仅教导我们对人类要有无条件、无私的爱与维护,对所有动物也要无条件地去帮助、保护。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理念确实非常伟大。

很多人在修正念禅修、空性智慧、慈悲菩提心时,不愿意贴上佛教、基督教等任何宗教的标签,只能接受无宗教或科学的理念。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实,只要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意义,带宗教标签也没关系。我们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

为众佛教徒,慈示诸期望

今天在座的有佛教徒,因此我对佛教徒也提一些期望。

首先,“莫舍己道”。希望大家无论跟随哪位上师、安住哪个道场、信仰哪个教派,都尽量不要舍弃。因为起初你选择的时候,是经过智慧观察的,所以应当一直按照这个宗派的修行方法去修行,直到你离开人间。不要今天依止一位上师,明天又舍弃,这样不太好。

第二点,“勿扰他心”。作为佛教徒,要调伏自己的心,应当时时处于平静、欢喜的状态中,不应当扰乱其他佛教徒。不能因为非常小的事情让自己整天不开心,还到处去传播;不能在各道场、上师、弟子之间制造是非,也不能在佛教徒与其他教徒、佛教徒与无信仰者之间制造矛盾,这是不合理的。人生在世,应当与其他众生和睦相处,这需要一种智慧。

第三点,重视佛法学习。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很多佛教徒并不重视学习,但我们应当学着去重视。对于佛教显宗和密宗的道理,要非常努力地去接受,否则,我们的行为很有可能不如法。在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佛教徒不太重视学习,只重视灌顶等仪式,因此有很多不如法行为,这甚至出现在大型的佛教活动中。至于中国内地,可能由于宗教活动原本就不多,因此不如法的宗教行为也不太多。

在20世纪,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来西方弘扬佛法。他们都非常了不起、非常有成就。在21世纪,还有没有这么多大德来西方弘扬佛教呢?这很难说。

大家作为在家人,也可以护持道场、树立佛教胜幢,因为你们完全能接受佛陀关于显宗、密宗的教授。一旦你们具备了戒定慧的见解,未来在弘传佛法时,一定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第四个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至少好好修持一两部法。如果没有修行,即使你此生习得了再多世间、出世间的知识,但在临终时,还是没有解脱的把握。你可以修寿命无常,或者修五十万加行,总之至少选择一部法终生修持。否则,当你临近死亡时,会非常后悔,死后的你仍将漂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中,非常可怜。为什么会后悔呢?因为你已经得到这么好的人身,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和上师,却始终没有修行。

第五点,希望大家常常处于快乐之中,但也不要过于散乱。那么,快乐的因是什么呢?就是平时吃饭、穿衣,都不要特别挑剔。吃饭的时候,有可以吃的食物就行,不要因为挑剔而天天跟人吵架;穿衣服也是同样,不要有太高的要求。现在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穿名牌衣服,其实这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平时在生活中,并不需要天天逛街。我之前看过一则报道,有一位欧洲的女士,在五十几岁的时候,计算了自己在一生中用于逛街的时间——计算结果是三年半。试想一下,如果白天、晚上都在逛街,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但这位女士确实很喜欢逛街,甚至每天都逛,实际上这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

当然,作为佛教徒,还是有必要在一些场合中,随顺当地的装扮。否则大众会觉得人学了佛就变得不正常了,这样也不行,所以在应该穿得漂亮的场合就要穿得漂亮,该如何展现自己就如何展现自己。为了随顺大家的看法,应该让自己看起来外表庄严、内心喜悦。我到了西方之后,发现很多汉地年轻人没有染头发,但很多藏族人都染了红色头发。

虽然按照佛教观点,在究竟意义上,一切都是空性的、如幻如梦的,但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我们应该快乐地生活、工作,乐于助人,拥有温暖的家庭生活。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开心地去面对。

挂真切!(藏语“谢谢”)

现场互动

问:您提到我们要快乐地生活、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凡夫会遇到很多烦恼——生老病死、分分合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放下?我认为这很难。

堪布:如果以修行的心态,就可以快乐地面对衰老、疾病、死亡。

经常有人问我:“我现在离婚了,该怎么办?”我就回答说:“离婚很好,以后就不用吵架了,这是一种快乐和解脱。”不过,提问的人不接受我的回答,认为我在敷衍他们。

实际上,对任何痛苦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确实有方法快乐地面对。当然,我是对已经离婚的人这样说,对没有离婚的人,我没有建议他们离婚。(众笑)

问:我在接触佛教之后知道有六道轮回,但因为我是凡夫,没有天眼,看不到饿鬼道、地狱道、天道,所以其实我不是很相信有六道轮回的存在。因此,我还没有能力深信佛法。不过,当我读《地藏经》的时候,也会感觉有鬼,但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也许是自己的错觉。

对于读经、拜佛等修行,我有时候觉得确实有用。因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修行会给我的心态带来很大改变。但时间久了我就又变得懈怠,觉得修行没那么大的用处,因为也没看到六道轮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万一不是真的,会觉得修行不值得,所以没办法坚持修行,很懒散。等自己再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又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一下佛法。所以我想问的是,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坚持修行?即使在我看不到六道轮回的情况下,也能生起信心。

堪布: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一个故事。我有一个亲戚,他没有读过书,性格刚强难化,做过很多不好的事,比如偷盗、破坏他人家庭,等等。他偷盗的劣行尤为严重,很多人都劝他改邪归正。我也劝他说:“不要这样做,否则对你的今生后世都不好,而且你有可能会被关进监狱。”但他对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监狱,所以我不相信。”后来,他因为做了特别过分的事被关进监狱五年。等他出狱后我就问他:“你现在相信有监狱了吧?”他说:“我终于知道了,原来监狱确实存在。”

问:感谢堪布不远万里来到英国对我们进行教诲。我想问的是,作为需要工作的社会人,或者说世俗人,应该如何兼顾世俗生活与佛法修行呢?

堪布:天天念观音心咒,好好上班。(众笑)

问:我看过某位仁波切写的关于业力与轮回的书,书中说六道中的道,并不是死后身躯去往的地方,而是一个业的结束与另外一个业开始的心之显现。我之前的理解是,当我们造了业,业会驱使我们去往三恶道或三善道。能否请您讲解一下轮回的流转?

堪布:佛教所讲的六道轮回,其流转的根本因是业力,业有善业、恶业,也可以分为满业和引业。前世的业,令你投生到今世,因此这一世的所现,源于前世所造之业的力量。而此生结束时,此生的业又牵引我们去往后世的善趣或恶趣。关于这个问题,在《俱舍论》的第四品中,讲得比较清楚。

问:我患抑郁症有八年了,这几天一直参加您的讲座,感觉症状有所缓解。我时常会陷入对人生很绝望的境地中,但没有症状的时候,我又像一个正常人。我一直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不确定我的病是否可以被治好。有时候,我感觉念佛经会让我的状态有所好转,所以我以为之后不会再陷入困境,但最终我还是会陷入痛苦,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前段时间,在我病得特别严重的时候,我很害怕一个人待着,而且很想zisha,一直困于这样的情绪中,但我最终没有zisha,因为我想到了父母。我的病真的很严重,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好。

堪布:现在患抑郁症的人确实比较多。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抑郁症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尤其是当患者遇到佛法以后。

前段时间,我在剑桥大学的时候,讲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内容,也传了一些窍诀。或许在座的其他人,也或多或少有抑郁的倾向,只不过没有说出来而已。因为抑郁症患者在大众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在一则英国的报道中说:在英国,约有六分之一的人患有抑郁症。今天在座的约有六百人,按这个比例计算,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抑郁症。包括我自己到了伦敦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今天天气还稍微好一些,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会不会得抑郁症。(众笑)

不过,我可以确信地说,通过佛法修行能够大幅度减轻、并最终彻底治愈抑郁症。希望患者们好好祈祷不动佛,并念诵咒语“嗡赞札玛哈若卡纳吽啪的”,这个咒语非常重要。或者也可以通过禅修让心放松。

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的疾病,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希望大家对很多事情不要特别执著,尽量随缘、放松。当心越来越放松的时候,治愈抑郁症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对此我很有把握。

现在在中国大陆,抑郁症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总之,希望大家好好祈祷。等一会儿问答结束后,请你到这边来一下。

问: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对佛教的一些观点非常感兴趣。因为佛教中的很多说法,与我看待人生的方式非常相似。但我一直有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佛教?在您的一本书里,第一章就提到了佛教的定义。不过我一直认为佛教不是宗教,而只是一种哲学。但在您的书中说,不能简单地把佛教与哲学进行对比,还说佛教的核心是学习智慧与慈悲。所以我很想知道,佛教究竟是不是宗教?如果佛教是宗教,那么宗教又是什么?

堪布:所谓“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后来被广泛使用,直至今日。对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可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你可以说佛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

今天我遇到了一位英国的大学教授,他认为佛教就像一座高山,其他宗教则像一般的建筑物。这是他的观点,我不清楚其他人对这样的比喻会有怎样的看法。

第二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佛教可以被称为宗教,因为佛教毕竟是五大宗教之一,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如果你一定要说佛教不是宗教,恐怕会与世间的很多说法有矛盾。

当你体会到佛教对为人处世带来的意义,以及其中所包括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就会明白佛教中蕴藏了很多领域的哲理与知识。因此,在学习佛教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世间的一切知识。实际上,藏地的很多寺院就是学校。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保护传统的。我认为积极保护传统与固执留守旧习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过分执著传统会引发嗔恨,从而带来痛苦,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为此,我们需要去审视,哪些传统值得保留,哪些传统有待改进。

例如,我是一名女数学家,从事这一职业的女性并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正是由于人们执著旧有的传统。所以我想请问您:第一,您是否会考虑转世为一位女性上师?第二,如何区分好与不好的传统,以此来保护佛教阿毗达摩的教义,以便让人更容易理解?

堪布:在传统中,确实有些内容不一定要一直保存,比如在西方文化中轻视女性的传统。的确有一些古代传统,是我们不建议保留下来的。但有一些语言、文化方面的传统,在人类历史上确实非常重要,一旦失去,对人类来说将是一种损失。对于这些问题,你提到的微妙、模糊的界限,以及用微妙的智慧去审视,这是我完全接受和承认的。

在传承高尚传统的基础上,人类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创意——但所谓创新,并不是让人类把旧有的一切全部改造。

最近在伦敦,每当看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时,我并不是很欢喜,但看到富有文化底蕴的欧洲风格建筑时,我就很欢喜。我之前去巴黎时,感觉那里的很多建筑还保留着自己的文化风格。

总之,我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文化、习俗,最好都保留下来,而没有意义甚至对人类有害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可以摈除。

于我而言,下一世变成什么样,我很难知道。不要说下一世,明年在哪里,我现在都不知道。(众笑)

问:我是伦敦大学的学生。我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她非常景仰您。她一直让我修法、念经,当我遇到任何问题时,她就说是因为我没有修好、经没有念好。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会说是因为她今天功课没有做好、经没有念好。我想请您开示一下,这种想法值得认可,还是需要改进?

堪布:其实,考试没有考好、事情没有做好,不能完全归咎于念经没有念好,因为念经虽然可以起一些作用,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通过念经来做好,即使是出家人也没有这样的想法。今天不顺利、事情没有做好,与自己今生、前世各方面的因缘有关。

你应该先好好学一学佛法,一个年轻人只念经不学法是不行的。年轻人应该要懂得佛教的道理,在见解上要超过你的母亲,之后用道理说服她:念经只是一种仪式,实际上是如何如何。

时间快到了,但还有很多人想提问,所以请之后提问的人,用简单的一句话问,我用简单的一句话回答。

问:请问您计划什么时候再来伦敦或欧洲分享您的思想精华、面对面解答大家的问题?您目前有固定的安排吗?

堪布:我现在没有,希望将来有。

问:我的问题与杀生有关。医生需要用药物杀细菌、病毒,还要消灭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是否应该这样做?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有一只老虎,还有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博士,如果我是这位博士,我应当选择消灭老虎还是被老虎吃掉?

堪布:在佛经中说,自己杀害、劝别人杀害、随喜杀害都有过失,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过失。

主持人:

感恩法王如意宝振聋发聩的教诲——“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感恩上师慈悲给予精彩开示!弟子想请您为今天有缘的来宾传授三皈依,并祈请上师慈悲授予上师瑜伽的传承,弟子愿与上师心心相印,生生世世不离师。感恩上师!

(堪布授皈依与传承)

问: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发表论文,因此必须要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出一些反馈,比如有时要找出他们的漏洞。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扰乱别人的心?有什么方式可以尽量降低这种影响?

堪布:你们可以找不在人间的前辈的漏洞,这不算扰乱别人的心。(众笑)

你们把名字写在纸上然后递过来,我在其中抽三个问题回答,不然今天问题太多,时间延迟太久了,等会儿还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

问1:今天的主题是“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一个人可能有很多道,他可以成为一个拯救人类的科学家,也可以投身佛道、传播佛法,那怎样知道某个道是我的道呢?

堪布:即生当中有缘做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的道。在无形当中,你会接触这个道,而且必须要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你的道。

问2: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堪布:一件事做着做着就知道了,就像我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出家的路上。(众笑)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一句话叫做“一切的成就都来源于上师”,上师又有外上师和内上师,依止皈依外在的上师是为了唤醒内在的上师。在我依止外在上师的过程中,上师的状态和心情可能会有浮动,我和上师的关系状态也会有浮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信心更坚定、更清净,最终能够实现由外在上师唤醒内在上师的目的?这其中的道理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依止外在上师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第二个问题是,虽然我从小就相信佛法,但在不同国家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到的许多内容无法再用佛教理论去解决。比如,我这学期学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其中的理论说:国家和国家之间注定会存在矛盾,因此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有勇气去做道德上有争议的事情——哪怕是伤害其他国家的人来保全自己国家居民的利益。如果这个领导人没有这样做,那么他对自己的国家就是不道德的。这样就出现了两难,如果“莫舍己道”注定要“扰他心”,或者说如果“勿扰他心”注定要“舍己道”的时候,应该如何取舍?

堪布:你的问题我用两句话回答。关于第一个问题,你自己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好好闻思修行,这是依止外内密上师的唯一窍诀。第二个问题,国家领导如何行持“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应该当了国家领导的时候再去管,我们现在不用管。(众笑)

问1:我的问题有关佛教徒与其他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相处。一个佛教徒的伴侣是信仰其他宗教的,比如天主教,天主教的教义要求教徒的孩子全部信仰天主教。但作为佛教徒,希望孩子信仰佛教、皈依三宝,并得到三宝的庇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莫舍己道”与“勿扰他心”之间取得平衡?

堪布:家里有几个孩子?

问2:这件事要随缘,看天意的安排。

堪布:这个问题比较关键,我稍微广说一下,作为今天最后一个回答。

中国人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时,先要了解对方的宗教、传统、国情,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信仰和国情。要在“莫舍己道”的同时,尽量不扰乱对方。

作为佛教徒,如果经常扰乱其他宗教徒或非宗教徒,这非常不好。如果家庭成员信仰不同宗教,在有分歧的问题上,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非要信仰其他宗教,那就让他去信仰,另一个孩子,可以信仰佛教,这样比较公平。在一个法治国家,这样做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现在很多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民族观念相互交融、冲突。将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情况可能更严重。

之前在法国时,我也讲了我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态度和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随顺。在这方面,“莫舍己道,勿扰他心”的教言,对每个人来说都很有用处。希望大家在不舍弃自己语言、文字、信仰的基础上,尽量不扰乱他人。如果有时候稍微扰乱了一下,就好好忏悔。

我这次走访了欧洲五个国家,今晚是最后一站。我来这边主要是为大家讲一些课,或者从佛教意义上讲,来为大家种一些善根。今天到场的大众,有些是最近一直跟我学习的,有些是新来的佛教徒,希望大家将最近获得的善根,通过念诵《普贤行愿品》回向给一切众生,发愿令无量无边的众生获得真实利益,并祈愿世间所有战争、疾病、痛苦全部消除。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