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28场
广东粤秀书院
Yuexiu Academy, Guandong
中国·广东
2015 / 6 / 12
科学精神与佛学智慧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Buddhism
主持人:
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尊贵的广东粤秀书院瞿院长、各位主办方负责人、各位嘉宾、有缘善信,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来到“科学精神与佛学智慧”的讲座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促进会”的秘书长,非常荣幸能在今天为这么殊胜的讲座做主持人。感谢大家!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们已经通过视频了解了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在此,我再隆重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
堪布是当今公认的大德,他精通显密教法,传法的内容覆盖汉藏经典,传法的脚步遍布全世界。他将大量的藏文佛典译成汉文,还将部分汉文典籍译成藏文,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能邀请到富有智慧和慈悲的索达吉堪布莅临开示,我们倍感荣幸和欢喜!
在堪布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有请本次活动的主办代表作个简单的致辞——有请广东粤秀书院瞿院长,有请!
瞿院长: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扎西德勒!亲爱的各位来宾,上午好!感恩大家福德积聚,各方因缘和合,能恭请尊敬的索达吉堪布来到这里,作为这次讲座的主办单位之一——粤秀书院,感到无比荣幸。
今天大德为大家开示:科学精神如何融入佛学智慧,从而带来社会的良性发展。我们以至诚感恩之心,再次以热烈掌声恭请索达吉堪布!祝愿讲座圆满、吉祥!
吉祥如意!
主持人和瞿院长穿着白色的衣服,我穿着红色的衣服,工作人员穿着蓝色的衣服,在座的各位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这代表什么呢?代表现今时代既有多元文化,也有主题文化——有科学精神的文化、佛教智慧的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以,各位都是文化的弘扬者、继承者、传播者。
今天在此与大家交流的话题——科学精神和佛学智慧,看起来比较深奥,若对科学领域鲜少涉足,对佛教文化也不甚明了,今天的内容听起来是否会觉得晦涩难懂?如果意义深奥,确实需要精通专业知识,但在座的各位毕竟生存在科学时代,同时,我们生活中都不曾离开过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智慧。因此,今天这个场合,跟大家交流起来应该是轻松的。
科学与佛教的关系
科学家爱因斯坦晚年曾说过一句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意思是,科学一定需要宗教支撑,否则,它走不远。
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到今天只有几百年历史,而宗教已存在了几千年。所以,想要深层次挖掘人类真正的智慧,必须依靠宗教的思想。否则,仅仅依靠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恐怕人类最神秘的主观意识上的许多精神知识无法挖掘出来。
当然,宗教也需要科学的验证,任何一个宗教,如果跟不上科学时代,经不起科学的观察,恐怕这个宗教也看不清世间的真相。因此,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或宗教徒,要与科学相适应。
但从究竟意义上讲,其实佛教根本不需要用科学来论证,因为科学家所观察、所发现、所得到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以有局限性的智慧来印证佛教的智慧,的确有些牵强。
可能有人会问:那你作为一个佛教徒,为什么经常引用爱因斯坦、牛顿、罗素等科学家的语言呢?究竟意义上我没有想过“因为是科学家说的,所以佛教是正确的”,那为什么引用呢?我是无可奈何。因为现今时代人们特别“信仰”科学,如果没有引用科学家的语言,有人会认为佛教所讲的有些内容带有神话色彩、迷信色彩,甚至认为它是一种陈旧、古老、过时的思想。所以,有时很有必要引用一些科学界人士对宗教的评价,以及他对佛教的认识、体验,包括生活中的感应等。
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科学在很多人眼里已然成为一种“宗教”,虽然科学工作者并未说“科学是一种宗教”。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家,以及宣传自己文化理念的人,常借用科学的名称、科学的名义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这样的“科学宗教”有好处,也有坏处。科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例如走出贫困、趋入物质世界的天堂。今天交通工具、信息工具都非常发达,出行、生活等各方面都极为便利。它们的来源是什么?就是科学,这是科学带来的利益。
但科学也有其不合理之处,比如,科学对于没有发现的事物一律否认,将某些传统、古老的宗教,以及与自己不融合的思想,全部都用“迷信、不科学”的名称将之排除在门外,这是科学的弊病。
1.科学难以突破的神秘领域
科学只是对客观世界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而并未分析作为人类更重要存在的主观意识。意识的感应、意识的力量、意识的作用非常强大,可无论科学再怎样发展,目前对意识层面的研究并不究竟。
举例来说,一个人心地善良,具有慈悲心、具有智慧、具有忍耐性,但此类心态很难用科学仪器证明;一个人的人格非常坏,具有极其强烈的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用仪器来观察时,最多发现此人性情暴躁,心跳不太正常。除此之外,最细微的心理状态,科学到目前为止也无法发现。
2.科学发明背后的心态
科学发明者本身也存在着差异性:有些科学发明是贪心的体现,发明者的自我膨胀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的发明有利己害人的现象;有些是在嗔恨心的驱使下发明的,如原子弹、炸弹、核武器,以及世上很多可怕的仪器;有些科研与当今的生态平衡、环保、节能、节约等理念完全相违,人类在贪欲或愚痴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地挖掘宝藏、开发资源,肆无忌惮地摧毁人类家园,许多人们根本用不到的产品过度地开发,导致子孙后代资源匮乏,无法生存。前段时间有些学者发微博说,现在的核电站很有可能再过一百年会发生核泄漏,倘若如此,一百年之后的人们很可怜。很多发明者只关心眼前的生活,缺乏更为长远的考虑。
因此,在座的各位也应该想到:一方面我们特别相信科学——我也信科学,科学带来的很多神妙知识的确让人叹服;另一方面,这一代人太过于迷信科学。科学也许会带来无穷的利益,但也有可能导致无穷的过患,这些在取舍上还需要智慧。
3.科学是否一定可信
前几年,有些名人、明星、有钱人,为了延缓衰老,在体内注射一种抗衰老产品——羊胎素,据说使用后不显老,皱纹越来越少,且身体更为健康。但瑞士卫生部的科学家们,利用大量物资进行观察、调查后发现,实际上该产品对抗衰老起不到真实的作用,甚至会引发情绪浮躁等许多负面心理,并会引发身体的各种过敏反应等。
处于现今的广告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听说“这是科学家认可的”或者“经由某个检验部门认证且得过专利”,我们便会认为它能百分之百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有时它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商人、经纪人联合起来,以科学的名义欺骗众人。
有人说,一些佛教徒打着佛教的幌子,在社会上有许多骗人的现象。我也承认,有些人根本不是藏传佛教的,却以藏传佛教的名义欺骗信众;根本不是我们佛学院的人,仅仅只是去佛学院拍过一张照片,或者跟某位上师一起合过影,就说“我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然后到汉地去骗人。
类似现象在科学界也同样存在,有些是办假证书,有些是做假广告,有些是做假宣传片,再加上某科学家的题名、某部门的认证书……这种现象在世间非常多。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智慧,若是真正的智慧,我认为可以将其称为“科学”。现在人们特别相信“科学”一词,似乎想以科学的名义来统治天下;与之类似,如果某地宗教非常兴盛,宗教就成了一种权威。这是很多人需要深思的。
你也可以成为菩萨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精英人士,非常有才能、有智慧、有悲心,有一定社会经验和自己的事业,是非常成功的一群人。大家作为公认的成功人士,如何定义成功?既已成功,未来还需要做什么?
从很多企业家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主要考虑自己的成功、发财,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在任何时候都想到别人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真正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的定位、方向、目标是什么?目标不应该只是生活而已,若只是生活,不一定只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才可以做到,牛、羊、马、猪,它们也是早上起来为生活“奔波”,吃草、喝水,晚上也会休息。
我们一定要确立好人生价值观。养活自己、成家立业,这只是小部分的人生价值。在我看来,自己有钱不一定是成功;相貌端严,也不一定是成功。那么,何谓真正的成功?就是对身边的人、对整个社会,说得再大一点,乃至对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众生、一切万物,都带来直接与间接的利益,这就是真正的成功者。这也符合于大乘佛教的理念:人生存于世,最主要的价值是帮助他人,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菩萨”。
汉地很多人认为,佛菩萨即寺院里供人参拜的雕像,觉得寺院里面的诸佛菩萨很慈祥。实际上佛像只是佛菩萨的一种象征,它并非真正的佛菩萨,真正的佛菩萨其实是心。什么叫“菩萨”?菩萨即“菩提萨埵”——勇敢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方面永不怯懦之人。
其实在座的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位成功人士都可以成为菩萨。如果你有一颗利他心,真诚地关心自己的员工、客户,及周围所有相关人士,关心他们身体和心灵上的苦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财富等种种资源帮助他们,其实就是在行持大乘菩萨的伟大事业。
四依与四种科学精神
前面简单介绍了科学和佛学,下面为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将佛学智慧与科学精神进行结合。
科学的逻辑思维非常严谨、严密,只承认客观事物,而不承认妄想、主观、意识等,这一点与佛教的“四依”非常相似——“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词,依智慧不依分别心,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那么,四依如何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呢?
1.依法不依人——真理精神
首先是“依法不依人”,此处的“法”,指真理、真相、实相。从科学精神来讲,应该依靠真理而不依止权威——科学只需依靠客观事实,不应该依靠主观思想。但有时科学也迷信权威,比如“爱因斯坦说什么、牛顿说什么、笛卡尔说什么、布朗说什么”,这就是依靠权威。并非因为某人讲过,所以百分之百正确,爱因斯坦的部分思维和观点也被很多后人所推翻。因此,科学需要依真理不依权威——依法不依人。
佛教中依止的是什么呢?就是客观的真实意义,而无需依靠某个人,“因为他是名人,他是有钱人,他是有地位的人”,这不合理。释迦牟尼佛也曾说:对于佛陀的言教,不要因为对佛陀的恭敬心而接受,你们应像锤炼金子般,多次用智慧来观察,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接受;如果没有道理,不要接受。
2.依义不依语——本质精神
“依义不依语”,依靠意义而不依靠词语。真理分为本质与现象两种,有时真理会用语言进行夸张,但有些真理也有其真正的本质。意思是要依止真理的本质部分,不要依止现象,现象会随着人们的意识、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变迁而改变,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本质。
3.依智不依识——觉悟精神
第三是觉悟精神。何为觉悟精神?在抉择本质问题时,觉悟较高之人所抉择的是正确的,觉悟较低之人所抉择之理不正确。所以,只依靠觉悟的精神,不依靠分别心识。
科学家有其智慧的觉悟,但是否所有人自认为的全部都是真理呢?不一定,觉悟较高之人所认识的真理相对可靠。依靠智慧不依靠分别心识很重要。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顶尖精神
最后,觉悟的智慧也分层次,要依靠了义,不依靠不了义。何谓“了义”?即最顶尖的精神。
精神层面有低级的、中等的,也有顶尖的,比如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大学课程;大学课程当中,有西方模式的课程,也有东方模式的课程。其中,有些是由顶尖的学者所编著,最为可靠,可称为“了义”。其他不了义、不究竟的思想和意图,应暂时统统放下。
综上所述,佛教的“四种依止”,我认为在科学界可称为“四种精神”——需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需求本质的科学精神、需求觉悟的科学精神、需求顶尖的科学精神,若能将此四种科学精神应用在科研领域,堪称完美。
六波罗蜜多与六种精神
再者,我个人认为,佛教中的“六波罗蜜多”,从科学理念或者从企业理念的角度,也可诠释为“六种精神”:布施是给予的精神;持戒是道德的精神;安忍是坚强、顽强的精神;精进是勤奋的精神;禅定是一种凝聚力的精神;智慧是利他的精神。
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任何一个人,给予的精神需不需要?需要;道德的精神需不需要?需要;坚强的精神需不需要?勤奋的精神、凝聚力、智慧需不需要?都需要。这六种精神值得很多人认真考虑。因此,我想简单分析一下六种精神,这在科学上也同样需要。
1.布施——给予精神
实实在在为社会做事的人,给予很重要。我以前看过一本美国畅销书《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此书中讲到:赚钱最容易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帮助别人、给予别人,逐渐自己也会得到回馈与利益。表面上看,给予是舍出去,自己可能得不到,但实际上,无论是财富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逐渐获得的外在资源也会越来越多。
我记得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传记中写到,他在五十多岁时,身体出现了严重疾患,有人告诉他,你应该重新做些调整。于是,他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从现在开始,心里不能只想着赚钱,否则,可能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差,于是,他选择过一种比较悠闲的生活,去聊天、唱歌、喝咖啡;第二,多做慈善,资助芝加哥大学、建立基金会……后来他的财富与日俱增,成为世界首富。中国人一般讲“富不过三代”,现在洛克菲勒家族已经到了第六代,他的家族及其布施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提到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很多美国富贵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仍然位列其中。
很多人可能有疑惑:给了别人自己怎么享用?实际上,布施分为两种,其中之一是给予他人精神上的财富,佛教称之为“法布施”——尽量为他人宣讲真理。
还有一种是财布施。在座的很多老板,有一定的地位、权力,在拥有这些有利条件时,关心身边的人很重要。人身处高位时,对下面很多人的情况不了解,比如员工的工资待遇、平时生活中的困难……有些人确实比较可怜,他们毕竟只是依靠微薄的工资来维持生活。
作为一位真正的成功人士,要真诚地关心每一个人,所谓细节决定一切。当然,细节并非指吃喝拉撒等小事,而是作为企业存亡的关键问题你要考虑,每个人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也要尽量照顾。若自己实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也应安排相关人员经常关心他们。
表面上看来,关心别人好像是对方获得了利益,但为他人付出的力量会返回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规律。但如果只是表面上对他人好,实际上内心并不真诚的话,将来我们感受的果报也会如此。故而,发自内心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人很重要。
此处所讲的第一层内容是布施。布施很重要,在座的各位拥有物质财富,或者思想上有些能力时,要时常给予他人,这叫给予的精神。
2.持戒——道德精神
作为企业家,至少大的良心和原则不能破坏,应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现在部分企业因为道德观念丧失,出现了“地沟油”“毒奶粉”等现象,在食品安全、饮食健康方面非常成问题。
我去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时候,很多留学生不愿意回国,我问:“你们为什么不回来?”他们说:“因为害怕雾霾、害怕饮食不健康,在国外虽然生活很累,但饮食比较健康。”其实他们有些人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但为了健康长寿,还是宁愿留在国外受苦。
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健康因素。总体而言,每一位企业家要为整个大自然、大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着想;分别而言,作为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至少有一个道德底线,我们佛教里讲的十善业——不杀人、不偷盗、不说妄语、不说绮语、不要过于贪心、不要发怒、嗔恨……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规则,也是基本的做人底线,此即为道德精神。
无论何种身份,学校的教职人员、科学研究者、宗教人士等,都需要做一个好人,我们不能保证成为一个百分之百的好人,但至少也要朝百分之八十以上去努力。
3.安忍——顽强精神
如今,企业立足于世很难,上面有很多政策、压力,对下面民众的反映也需要修安忍。职场人士也会面临各种压力、困难、烦恼,好像问题全部集中在你这里,针对着你;家人也无缘无故找你麻烦,跟你吵架,本来没有犯错误,却拼命给你扣帽子,“你怎么怎么坏……”这些都需要安忍,需要一种坚强的精神。若人心坚强,外在的许多事物都无法干扰你,有人大声骂你,你也会很开心地把它当作音乐来听:“唱得很好!”“哇!表演得很好!”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有智慧的人,将外在的各种声音当作一种悦耳的妙音来对待,这是禅宗讲的“明心不坏”,明心不会毁坏的意思;按照密宗的讲法,是“觉悟不扰”,觉悟的心不会被其他人扰乱、不会动摇。在此种状态下做事,每天都会过得很开心。
我看过一些藏传佛教大德的金刚歌,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们都能非常欢喜地对待,不会丧失正念。有时可能身体特别累,但如果心力很坚强也不觉得累,这也是一种安忍,安忍很重要。在任何时候,真心、明心不被扰乱,作为科学工作者也很需要。
4.精进——勤奋精神
无论做企业或者其他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精进。有些人特别懒惰,一直睡懒觉,醒不过来,睡眠特别多。自认为这是一种“禅修”,不仅晚上要“禅修”,白天还要“禅修”,我们把这种爱睡觉的人称为“禅师”,爱“入定”的“禅修大师”。
修行人也需要精进,否则,你可能学佛多年,但到最后一无所成,连几本书都没有看过,藏传佛教的五加行也没有修过,阿弥陀佛的名号都没有念过……在这种状态下离开人间,特别可惜。
从世间角度来讲,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对工作、对家庭有一种热情的心。有些人在家里做家务很勤快,我喜欢比较勤快的人,太懒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们藏地有些男人比较懒惰,女人比较勤快,但汉地也有不同情况吧。
希望做家务或者工作时都要勤快、勤奋;若想修行,也要勤快。精进、勤奋,与成功有一定的关系。我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做才是得到》,没有做就得不到。有些人特别懒惰,不想付出,但很想得到,不好好修行却想成就,这有一定的困难。
5.禅定——凝聚力精神
心如果不集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功。从佛教出世间的精神来讲,心要静下来,这叫“寂止”。在座的很多人可能没有信仰,但希望你每天能稍微花一点时间安住、禅修。现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个大学都推广禅修,禅修能让身心得以净化。我们的心每天都很浮躁,工作极其繁忙,生活节奏特别快,到最后自己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不如在每天繁忙的生活中,留出少部分时间令身心放松。
放松有两种方法,如果你有一些禅修的知识,很有必要一天当中哪怕五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将手机处于静音状态,以禅修的方式让心静下来。苹果的发明者乔布斯每天坚持修禅,通过修禅的力量有了许多新的创意。也许我们没有像他那样的大脑,但至少自己的生活不要一团乱麻、毫无头绪,心要沉静下来。
第二种方法,若没有专业禅修的知识,那么,什么都不思维,只是让心安静下来,这也是一种养生,对身体非常有帮助。心特别狂躁时,会毁坏身上的很多细胞;心处于宁静状态时,具有养生、修心等多种作用。
所以,凝聚力的精神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否则,每天忙碌、奔波,处于一种狂躁的心态,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休息过,到死的那一天永远安息,来一个“大休息”,有点可惜。
6.智慧——利他精神
最后讲一下智慧。佛教所讲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有所不同,科学的智慧主要是研究外面的物质世界,而佛教的智慧包括了思维。因此,要想解决烦恼,依靠科学非常困难。现在很多高等学校所传授的只是解决物质问题的这部分知识,而彻底解决人类内心的烦恼、痛苦、焦虑的知识,到目前为止没有。个别大学有宗教系和哲学系,但也并未触及到最究竟的智慧。
我始终认为,现在人类缺少一种最关键的知识——宗教知识或佛教知识。我并非要求你们学佛,你们学不学佛对我没有影响,每个人都拥有信仰自由、宗教自由,但有些道理想与大家分享。
在佛教知识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人没有任何信仰,每天活在迷茫中,不知为何而活。一旦有了宗教的智慧,才知道原来活在世上不只是为了赚钱和成家立业,还可以进一步地去净化和提升我们的思想,当人类智慧提升到一定境界时,我们会帮助别人、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佛教智慧最重要的思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尽力为对方考虑,为他人带来希望。
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某天在街头散步,发现有一个小孩一直跟在身后,开始他以为这个小孩想找他签名,经过询问得知,他并非来要签名——那天天气特别热,这位前总统身材高大,小孩就跟在他身体的影子里乘凉。希拉克特别高兴,回去后连夜写了一篇演讲稿《我愿为你们带来阴凉》。这篇演讲稿很著名,我看过翻译过来的中文稿,其中讲到:如果我的身影能为他人带来阴凉,我也甘愿为之效劳。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用身体、语言、思想来帮助他人是最有意义的事。见到有人身体不适,不管是在医院或是在哪里,我们要去扶一下他;有必要的时候,用我的语言来纠正别人的邪知邪见、谬论;通过各种方式来传递我的思想。这是分别从身语意方面而言的利他方式。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像刚才法国总统那样,哪怕依靠身体的影子、脚印,给别人带来利益,我觉得人生存于世也是有价值的。
在我们身边仍然有很多贫穷的人、可怜的人,人类并没有去关心他们、垂怜他们,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我们不算是菩萨。从世间理念来讲,社会的高层人物一旦忽视了弱势群体,说明他的道德价值观也值得观察。
在当今科学极其发达的时代,拥有剖析万法的智慧很重要;与此同时,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悲心、利他心,这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既具足现代科学观察外物世界的敏锐度,也具有观察内心世界的智慧,同时也非常关心所有的物种和自然环境,这种心态极为难得。
因此,今天在座的科学工作者、佛教修行人,都应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先净化自心,再用我们的智慧和悲心点亮人生的路,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众生。希望每个人在这方面多多努力!
现场互动
主持人:
感恩堪布幽默又慈悲的开示!佛法浩如烟海,今天堪布的开示如智海撷华,短短的一小时足以让我们领略佛法的高度与智慧。科学与佛法,方法不同,然而追求是一致的。最终我们都希望,通过认识世界的真相去为这个世界谋求幸福的未来。
大家听了堪布的开示可能会有一些疑问,接下来的环节,我们会有三四十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看看下面哪位来宾,哇!这么多!有请笑得最甜的那位女士。
问:尊贵的堪布仁波切,科学技术在究竟上来说,应该也是空性的吧?它既不好也不坏。我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驾驭科学这个工具?
堪布:科学本身确实不带任何正与邪,从技术本身来讲它是一种智慧。科学所发现的有些方面,我觉得它并没有领悟到佛教所讲到的高度。为什么这么讲呢?佛教可以先把某个事物从外在的地、水、火、风的成分开始观察,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佛教可以观察事物与人的心念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好和坏、美和丑、大和小、热和冷跟众生的主观业力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科学工作者,要么说它好,要么不好,有主观意识参与时带有一定的评价。但按照佛教的观点,对某个事物的看法,观待众生业力的好与坏,这是第二种分析方法。
第三种分析,科学家可以将外在的某种物质一直观察到最后的微尘,而用佛教的智慧对此逐一观察时,最后变成空性。佛教认为空性是进入一种不可思议、无法言说的境界。然而,万法的实相这一点,科学家并没有去观察。所以,科学的技术,以及它所发现、所推测的万物的本相,跟佛教智慧比较起来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正如你刚才所说,与驾驭者的心也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技术掌握在具有善心的人手里,可能会为世界增添非常快乐的光芒;如果这个技术被非法的坏人驾驭,那他也会做出很多不可挽回的事情。比如本·拉登,用他手中的一种科学技术和势力,将美国世贸大楼里面的几千个生命,在短短的时间内全部毁于一旦。
所以,科学技术跟人的动机或者手段也有密切关系。
问:听了“科学精神跟佛学智慧”的演讲后,有一件让我很遗憾的事情:优秀的精英到国外学习,不想回来的原因之一是对食品安全问题不放心。中国人其实最讲究饮食文化,他们反而不敢回来,这是我们的耻辱。
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在国内推广素食文化这一块,结合食品安全问题与我们吃素的慈悲心、佛学智慧,怎样去做会更好一点?
堪布:刚才我讲到,有些留学生不愿意回来,确实与食品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关系。我听浙江大学一位教授的讲座,他说他去日本留学时,日本东京大学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但后来只有他一个人回国。
很多人担心饮食问题,不喝水不行,不吃饭也不行,但里面到底加了什么很难说。最根本的就是道德,如果道德出了问题,人们心里只想着钱的时候,很多跟食品有关的工厂、企业,都不得不让人质疑。
从人的身体结构,比如牙齿、肠子等来看,人类非常适合素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认为肉食对身体好,推广这样的饮食结构,结果中国人也强调像美国人一样吃肉、吃鸡蛋,包括乳制品、牛奶,因为全世界的很多人认为,美国科学发达,美国说了算。后来美国也发现,大多数的癌症跟肉食有关。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很想改变饮食结构,但那时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已很难转变。
其实最好是吃素,素食中含有一种植物纤维,能够疏通肠胃,为人类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出家人活到一百多岁。我以前写过一本书叫做《藏密素食观》,那时我大量搜集国内外素食主义者的观点,发现很多人并非因为信仰吃素,而是为了健康吃素。
究竟而言,肉食对身体并不是很好,因为动物身上有各种疾病。原来日本发生核泄漏,有害物质进入鱼虾等的身体,进食这些鱼虾时,核辐射释放的放射物质随之进入到人体内,不久很容易得癌症死亡。此外,人类将许多垃圾扔在海里,海中的鱼类因此而吸收了很多有害物质,进而产生疾病;再者,动物在被宰杀时带有一种怨气,在吃它们的肉时,因怨气、嗔恨而产生的毒素以及各种疾病直接进入到我们的身体,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为了健康建议尽量吃素,如果实在做不到,可在一个月当中吃几天素,佛教认为素斋的功德非常大。
问:非常感恩今天有机会能听您给大家作开示!今天讲座的主题是“科学精神与佛学智慧”,在刚才您讲的内容里面我们发现,科学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佛法不坏世间法,我们应该去随顺它,还是勇敢地去颠覆它?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更好呢?
堪布:作为人类的一员,无论是否具有佛教的信仰,都没有必要排斥科学,该接受的应该接受,但也不能百分之百认为只有科学说了算。也有些人对宗教有成见,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是一种麻醉药、鸦片;宗教只是刺激人类的感官……这样没有必要,应秉持公正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科学当中有一部分我们应该要接受,不接受可能也不行,你使用的手机、汽车,很多方面都要应用科学的技术。因此,应该要承认科学带来的方便、智慧、利益等。
但也不能完全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权威、科学百分之百正确。在其背后有很多没有发现的科学统治人类的手段,科学掩盖真理的阴影,科学给人类身心带来的不健康因素……科学带来了许多无法了解真相的迷惑。
任何一件事情,应当一分为二去分析。现在有些人把佛教或者其他宗教当作迷信,但实际上他对科学的信仰也是一种迷信。这样不合理,最好以智慧来观察。
问:我的理解是,一切法都是佛法,好像佛经里也有这种说法,那么真正科学的精神——被认证了的相当于真理的这种科学精神,是不是也就是佛学智慧?佛学智慧也就是科学精神?二者并非对立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不是二,真正的科学精神其实是佛学智慧的一部分。想请教您是不是这个意思?
堪布: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科学是不断完善、不断改变、不断发现的过程。后来量子力学问世以后,它的科学精神也是如此。
在座的很多人心目当中的“科学”,也许现在新一代的科学家不一定承认。我们学的物理其实是经典物理学,应该是上个世纪科学家的一些观点,现在新一代的科学家完全把他们的观点推翻了。很有可能现在科学家的观点,也会被22世纪和23世纪的科学家所推翻。
但佛教的智慧并非“不断地完善”,它所发现的一切万法的真正实相,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已经抉择出来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那么成熟,许多人为之感到惊讶。不知你们是否有信仰,我个人认为,佛教不一定是科学,科学也不一定是佛教,但二者有相同之处。
问:有些时候在广州或者其他地方放生,我身边有朋友会说:“把它们放到珠江里去,明明会死掉,你这是在杀生不是在放生。”所以我想问一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应该如何向我身边的朋友等人解释这件事情?
堪布:放生,如果放得不好,可能反而被捞,反而会死,有这种可能,但如果放得好,不存在这种问题。所以,你最好亲自参加几场放生,然后自己观察:哪些情况下它们的生命是有保障的,哪些情况下他们的说法是对的。
有些人不喜欢放生,将所有的过失全部推到放生者身上,“放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让屠夫发财”“放生没有什么意义,放完了以后马上被人捞完了”“放生没有意义,其他众生照样杀生”,等等。
如果是我们自己马上要被杀,对我个人的生命来讲,只要有人能救我,其他都不重要。哪怕是五百个生命当中,能够成功放生一百个,这也是值得的。所以,放生者确实要科学放生、合理放生,你要观察放生的水源、自然环境,要观察放生的地方对于所放的生命而言到底能否存活。
现在有些佛教徒随便乱放。前段时间在山东威海,有些人把毒蛇放在农民的房屋旁边,最后有大量新闻报道说这是不合理的放生,对周围的平民带来极大的威胁。这也是事实。所以,佛教徒不能因为信心,什么事情都不观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不合理。我们应该如理如法地做一些事情。
问:我是做外语教育的,我想请教一下:如何更好地将法布施与我的教育工作相结合?
堪布:做教育的人以丰富的资源来帮助别人,这就是法布施。无论是做外语教育、国语教育,或者藏语教育等,我认为教育就是法布施,将自己拥有的智慧赐给学生。
有时用钱来作布施时带有吝啬心,因为钱也不好赚,有一定的痛苦,但作法布施时,将曾经所学的知识分享给别人会很快乐,且法布施功德更大。所以,我经常跟一些辅导员讲,若实在没有金钱做布施,可以多做法布施,这是有生之年非常难得的机会。如同佛教中所说,凭自己的智慧哪怕是讲四句法、一个偈颂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你做外语教育或其他教育的同时,让人行善、做一个好人,这很重要。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只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并没有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发起爱心、怎样行为如法,应该更加重视传授这些方面的道理。
问:我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接触佛法后,我觉得佛法的智慧就像甘露般,确确实实非常好。但也有一个矛盾:时间有限,一方面很想学习,可是公司也要治理。我的一些老板朋友们也会开玩笑说,学习佛法会不会影响我们养家糊口、影响公司的发展?
堪布: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很有意义。广东这边也一样,企业老板有很多责任,自己需要养家糊口、需要赚钱,但企业员工的生存也要考虑,这也是作为企业经营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我认为,有自己的企业管理方法很重要,而在所有的管理当中,最高级的管理是用心管理——若能加入佛教的信仰,管理起来会非常容易。就像我所在的佛学院,现在国家注册的有五千人,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人际关系很容易处理,没有非常复杂、非常敌对的矛盾。
我认识的一些企业老板、董事长,他们在企业内传递一种知识、一种文化,人心自然而然比较调柔。比如在企业内做一些心灵的培训、坐禅,让大家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跟大家一起做一些感恩的回馈。我们活在世上需要有感恩的心。爱因斯坦在1943年的一篇文章《关于财富》中提到,他每天上百次地想要感谢所有为他付出的人。
树立有感恩心的企业文化很重要。感恩谁呢?感恩社会,感恩所有的员工、所有的客户,感恩周围创造良好条件的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大家在一起工作就会比较容易。所以,以一种高层次的心灵管理方法,让人具有感恩心时,更容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我现在去一些企业演讲的目的何在呢?很多企业家比较迷茫,光是以赚钱为目的,这样是不可行的。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就算对社会起不到大的帮助,如果你的企业有一百个人,让这一百个人过得快乐,也是在利益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观念,也是最大的功德。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佛教的有些修行实在做不到,一心一意地帮助这些人,也是一种修行。
我给大家结缘的这本书《你在忙什么》,意思是若只为自己而忙,意义不是很大;如果一直为身边的人、为社会忙碌,你的忙碌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每天是为自己忙还是为别人忙?如果为别人,忙一点也值得。
问:非常感谢堪布的开示,如沐甘露!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而佛学是最高层次的哲学。还有,前两天我在书上看见一句话,是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说的:“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我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句话。刚才我在想,能不能这样理解:如果科学用佛学来作指引的话,科学会更加有意义,或者少走点弯路。我们能不能听堪布用最直接、最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刚才说的那两句话?
堪布:刚才你引用朱清时的话,其实我和他有过一次交流的机会,我亲自问过他这个问题:“你在科技大学已经当了十多年校长,似乎对佛教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你认为‘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上的时候,佛教大师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作为一个科技大学的校长,你是不是对科学没有信心?”
他自己的回答是,他依止过南怀瑾先生,学过藏传佛教的一些气脉明点。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觉得科学无法超越、无法突破的某些现象,佛教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把这段话写在文章中。我也问过他:你说了这句话之后,网上很多人开始攻击你,说“科学家已经落入迷信的网当中”等,你有没有后悔过?他一直很坚定地认为,自己讲得非常对。
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我去年也去做过讲座,当时我也问了很多老师:关于科技大学原校长的这种观点,你们如何看待?大家始终认为,科学确实是在物质方面的一种发现,在心灵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也是迷茫的。
朱清时院士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现在科学界,无论是社科院还是中科院,很多院士和科学人士原则上是认可的。当然也有个别代表其他思想流派的人不承认,这也是合理的。但我很认同你刚才所提出的观点——科学有了佛教的引导,对整个人类的进步有非常大的利益。我前面引用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宗教的科学就像跛子,它是走不远的”,爱因斯坦说得很对。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科学家具有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将来对人类、对整个世界,包括对地球的生存方面有很好的引导;如果具有大乘佛教的智慧观,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也有非常好的引导。否则,科学仅仅是观察外在的物质,到最后确实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对佛教非常有信心,但我也非常喜欢科学,科学的任何领域我都有兴趣去研究和了解。在书店看到一些科学方面的书,无论是微观科学还是宏观科学,我经常买来学习。当然,我的所学有限,是自学的科学,并不能成才。
但无论如何,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界,同时需要有科学的精神和佛教的慈悲。如果科学工作者一味地排斥佛教,认为佛教是迷信,其实这并不符合科学精神;有些宗教人士完全是一种信仰,没有理性的科学和智慧的推敲,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
为什么现在西方很多高等学校接受佛教的教育呢?其实背后也有原因。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还不行,需要有人文精神。
主持人:
谢谢堪布!我知道大家仍有诸多问题,那请关注堪布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下面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智慧、慈悲、幽默的堪布!
缘起殊胜,今天借着难得的机会,粤秀书院想祈请堪布担任粤秀书院的学术顾问。接下来,有请广东粤秀书院瞿院长一起到台上来,请尊贵的索达吉堪布接受书院的聘任。有请堪布接受聘书……让我们的摄影师记录这富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也希望堪布经常到广东来,到书院来,让广大的社会人士有更多的机会能接受佛法甘露。感恩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