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78场
瑞士苏黎世施尼岑霍夫场馆
Schinznehof, Zurich, Switzerland
瑞士·苏黎世
2017 / 12 / 1
四圣谛
The Four Noble Truth
首先,请大家在听法前,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愿自己今生来世都能利益一切有情。希望大家以这样的心态听闻佛法。
略说发--菩提心
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大乘佛法。大、小乘佛法主要以发心来区别。大乘佛法是做任何善法时以菩提心摄持。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那么善根会非常微弱、易遭毁坏,对自他没有利益。因此,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第一品中,宣讲了菩提心的广大功德。我们在行持善法时,至少也要发起相似的菩提心。
藏族传统里早已融入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比如,藏族老年人每天都手摇转经轮、念诵。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心里会经常作意:我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回向,为了一切众生而做这件事。以毫不造作的发心,口中说道:“为了一切众生而回向!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快乐,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看得出来,藏族老年人天生就有一颗菩提心。
菩提心,略讲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类似于去某个地方前先有想去的愿望,即立下“我要度化一切众生”的坚定誓言。行菩提心,是在不舍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行持六度万行。平常可以从这两方面,观察自己相续中是否生起了菩提心。
真正的菩提心是很难生起的。因为想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要么自己先获得佛果,如“国王之发心”;要么先让其他众生获得佛果,如“牧童之发心”;要么自己和众生一同获得佛果,如“舟子之发心”。
而生起相似的菩提心并非难事。相似的菩提心,是指对沉溺于轮回苦海中的众生,生起“想让他们离苦得乐、获得究竟佛果”的利他心,以这样的心态在行、住、坐、卧中去行持。关于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入菩萨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意思是,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的世俗菩提心,立即可以尊称其为如来之子,世间的人天都应该向他礼敬。
皈依和发心是佛法的重要基石。若是缺少它们,受戒、灌顶等也很难真实得到。很多人一方面不承认前生后世,一方面却在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
保护藏文化和佛法
这次主要是给藏族人讲点佛法,因此对藏族人提出的希望是“闻思修行”,即先在上师、善知识前听闻佛法,然后对听闻的法义反复思维、讲、辩,最后实际修持已思维透的法义。宗喀巴大师云:“始初多求广大闻,中于教理现教授,后于昼夜精勤修,普令回向教增长。”
佛法是种教育,如果没有认真学习,就无法深入佛法内涵。作为藏族人,更应要学习佛法——显、密教法都要学,更应该打好佛法基础。今天这位翻译者的佛法基础就非常扎实,无论是四谛法还是其他方面的法,他基本上都能听懂。如果一位译者缺乏良好的佛法基础,即便能轻松驾驭语言,也无法准确译出佛法方面的内容。因此,藏族人一定要先打好佛法基础再实修。
国内藏族年轻人,既不想修行佛法,也不愿了解它。即便他们中有学佛的,也是对佛法各种批判:“这是封建落后的旧思想,学这些没有任何价值,这些需要舍弃……”还做了很多抵制佛法的行为。
虽然大家都有言论自由,但歪曲事实、违背道理地一味批判,会误导不了解藏文化和佛法的人产生邪见,进而诋毁和诽谤。年轻人口才好、智慧敏锐,但也不敢和一些格西、堪布辩论。他们是以傲慢心、嫉妒心去诋毁藏文化和佛法的。就算藏文化和佛法再势弱,也不是经不起智慧观察的,更不是经不起他人批判的。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之所以势弱,是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巨变影响,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再加上21世纪全球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它的衰落;而外部其他民族、国家的同化,也带来了不小的危害。时代与格局的多重突变,使它难上加难。但是,只要藏族人思想统一、团结一心,就算做不了太大贡献,也不要从中作梗。
萨迦班智达说:“如栖林间之猴群,粪便洒于绿树中。”意思是,就像栖身于林间的猴群一样,它们居然将粪便洒在自己的住处——干干净净、郁郁葱葱的树上。如果年轻人舍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破坏它、说过失,这也很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藏文化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当时有很多人帮助我们,现在却是我们自己人破坏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其他民族肯定是既不了解,也无法给予帮助。几千年来,藏文化和藏传佛教一直代代相传、保存完好,但能否延续下去呢?
现在的藏族年轻人,一边领着其他民族发的薪水,一边批判藏文化、藏语和藏文。因此,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护持、延续藏文化和藏传佛教?
四圣谛法
“四圣谛”是佛陀第一转法轮的要义。当年,佛陀在鹿野苑传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四圣谛。四圣谛虽然属于声闻乘的法,但是大乘和密乘中无不涉及四圣谛法。
《宝性论》中云:“如病应知因须断,乐住当得药当依,苦因苦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触修。”意思是,首先应了知病苦和病因,然后要知道断除病痛、得到安乐的方法就是依靠服药。弥勒菩萨在此论中以病人作比喻,阐述了四圣谛,即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靠道谛,现前灭谛。
共同声闻乘,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的南传佛教修行人,都在修习四圣谛、十二缘起法。日本、韩国、中国等地的北传佛教修行人,也主修四圣谛法。藏地佛教各宗派及苯波教也有修“四圣谛”法。藏族修行人一定要了知四圣谛法。否则,只是手里拿着念珠、口中念着观音心咒,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泰国僧人经常讲“四念处”“四圣谛”,泰国老百姓并不知道四圣谛,他们只是对三宝祈祷、顶礼。他们虽然有恭敬心,却不懂怎样修行。藏族人貌似佛教徒,实际是否生起了出离心、是否了解出离心的涵义?是否生起了菩提心、是否了知菩提心的意义?他们的佛法知识非常匮乏,不懂获得解脱的不共之因,也不懂如何修行。
如今,风靡汉地、香港、台湾的“人间佛教”,其实就是人天乘中的人乘,与基督教大致相同。他们在慈善、环保、关怀病患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四圣谛”等涉及解脱的真因——福德、智慧资粮方面没有趋入。昨天,我见了一位在汉地弘扬“人间佛教”的负责人。他说自己皈依佛教已经20年了,却发现自己不了解出离心、菩提心,更没有实际去修行。他感到内心很痛苦,因此向我咨询如何是好。
藏族修行人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修了这么多年佛法,自己到底有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暂时不谈是否证悟了无我智慧,先看看自己是否了解四谛法?这些问题,我也是再三观察自相续。因此,大家在修学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先懂得佛法。
了知苦谛
轮回有因和果,涅槃也有因和果。轮回的因,是外器世界和有情众生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是痛苦的自性。一切万法都是痛苦大海的波涛,一切万法都成了痛苦的因。佛陀曾开示:一切万法中,有些是痛苦的本质,有些是痛苦的因,有些是现量感受各种痛苦。
弥勒菩萨云:“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是毫无安乐可言,如同不净粪里毫无香味一样。以前,有人和我辩论——他和妻子外出旅游,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即使佛陀说没有快乐,他依然觉得和妻子逛花园很快乐。其实,佛陀并不否认所谓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易变的、短暂的、不稳固的、经不起观察的体性。
人们常说的财富、庄严、高贵等,只是世间名言上的暂时快乐,之后就会变成苦因。如果我们详细思维,必然会生起定解:轮回是痛苦的自性。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意思是,三界有情被生、老、病、死的猛烈瀑流所冲击,被业索紧紧束缚着,没有一丁点的自由。
人一生有很多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变苦、行苦、苦苦……如果一一分析,人生确是痛苦的自性。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对此生起定解。无论生活再怎么快乐、幸福,当真正感受到生、老、病、死的时候,决定对佛陀讲的“苦谛”确信无疑。
断除集谛
追根溯源,一切痛苦的因是“集谛”,即业和烦恼、执著和无明。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说:“世间所有诸衰败,彼之根本为无明。”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本就是无明。无明,包括我执和我所执。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意思是,诸位瑜伽师以智慧照见,烦恼等诸多过患都由萨迦耶见所生,因为了知“我”是萨迦耶见的境,所以瑜伽师会先破“我”。
集谛,即需要断除的无明、我执。大小乘在了知苦谛、断除集谛方面,没有显著的区别。比如,喝咖啡时咖啡的苦味即苦谛;苦味的来源即集谛;咖啡里加糖或牛奶,从而消除了苦味,即灭谛、道谛。
依靠道谛
依靠“道谛”,类似于病人为治好病,需要好好吃药。
修学佛法之人,根基各有不同。对下等根基来说,先要断除十不善业、断除五无间罪、行持善法。即初入佛门修正道,尔后逐渐以空性见断除人、法我执,了知空性即方便道。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意思是,修习解脱道时,应先断除非福德的十不善业,尔后要证悟无我,最后通达诸法实相,了知此次第者是智者。譬如,大乘五道十地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有学道、无学道,相续中次第生起相应的功德。
若是通达了“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名言中如幻、如梦、如寻香城、如乾闼婆城等”,就是通达了缘起法。通达缘起法后,对现有名相的执著就会消失。《中观根本慧论》中云:“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如幻、如梦、如寻香城、如乾闼婆城都是没有自性。
现前灭谛
《中观根本慧论》讲到:一切法都能证成是如梦如幻的。现前“灭谛”即证悟中观,也可以说证悟大手印、证悟大圆满。如果一个人证悟了空性,即使遇到痛苦、烦恼,也不会受任何危害了。
一切法于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于名言中无自性。如果对缘起显现生起了定解,就通达了中观。
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意思是,所有的法都是缘起法,缘起法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名言中只是缘起显现,这就是中观道。如果有人能现前此深义,就是证悟了胜义谛。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确实是大成就者、证悟者,他们已经证悟了空性,且证得大圆满的更多。
现前灭谛后,小乘是自己趣入寂灭、涅槃,而大乘是利益所有众生。大乘不共的见解,就是乃至成佛一直利益众生。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获得菩提果位。
人生的重点是解脱
《长阿含经》中说,阿难有次出游时,看到很多小孩比赛射箭,他们都在射屋门上的一个小孔,结果所有的箭都射中了这个小孔。阿难觉得很神奇,于是讲给佛陀听。佛陀说:“这没什么稀奇的。一根发丝分成一百根,其中的百分之一作为箭靶,如果能射中它,这稀不稀奇?”阿难说:“非常稀奇。”佛陀说:“这也不稀奇,很容易的。”
佛陀在《佛说箭喻经》中说:譬如心脏被箭射中了,探寻箭的材质、来源没有任何意义,把箭拔掉才是最要紧的。同样,短暂的人生没有时间学很多知识,最紧要的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和遍知的佛果。
许多专家一生都在研究“海的深度有多少”“天上的星星有多少”等,虽然对人类有伟大的贡献,但跟自己的解脱毫无关系。全知无垢光尊者说:“所知如空中群星,纵学亦无尽头。”即使花很多时间学习知识,也是没有止境的。
想让短暂的人生变得有意义,需要修习四圣谛等法。首先要认真地学习,中间要仔细地思维法义,最后要去实修。最终利益身边的人,帮助所有众生。
现场互动
问:念诵观音心咒时,观想咒字是右转绕,还是左转绕?
堪布:仁增果吉顿持尊者讲观音修法时讲到:把自己观为观音菩萨,心间中央是藏文“舍”字,周边以六字“嗡玛尼巴美吽”右旋围绕而念诵。“六字住于六瓣上,嗡玛呢巴美吽舍,如是明观身放光。”
问:粗大和细微缘起上的人无我、法无我,请您略微讲解一下。
堪布:《入中论》中提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陀为让众生获得解脱,讲了两个“无我”,即法无我和人无我。其中,人无我主要是断除我见。如果证悟“人无我”,就能断除烦恼障。“无我”就是断除我所执,比如我的帽子、我的鞋子等,对一切法都要证悟无我。如果证悟“法无我”,就能断除所知障。
有人认为,证悟无我是断除了常有、唯一、自在的“我”。实际上不是这样。《入中论》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证悟人无我,主要是断除将五蕴执为我和我所。常我并不是我执的所依,这样的常我没有什么可断除的。而“断除了常我和其他造物主等”既不是佛教观点,也不符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