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32场
法国格勒诺布尔旅游局
Office de Tourisme Grenoble Alpes, France
法国·格勒诺布尔
2015 / 10 / 1
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现代生活
Buddhism in the 21st Century
主持人:
今天的场面让我印象深刻。在法国的文化背景下,大家居然都按时到场了。讲座预计晚上七点开始,现在是七点零一分,真棒!法国人向来以迟到闻名,但今晚看来,并不尽然。
首先,我代表伊泽尔省出口商俱乐部,对大家来参加这个特殊的讲座表示欢迎!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本俱乐部,然后再有请特地为我们而来的堪布,格勒诺贝尔是他此次欧洲巡讲中的一站。
现在,请允许我先自我介绍:我目前任出口商俱乐部的经理人已有五年时间,本俱乐部集中了二十五个企业的二十五位出口经理,大家每六个星期会面一次,就有关国际问题的不同主题进行研讨。
众所周知,国际问题中包括了文化的概念,自然也包括了宗教。显而易见,如今,宗教已成为不同文化的中心论题,宗教在新闻中的频繁出现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今晚的讲座将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佛教之旅。近年来,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佛教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今天,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将特别为我们讲解当代社会中的佛教。
“佛教”这个主题非常宏大。在当今社会,佛教是什么?佛教要传达的是什么?佛教是宗教吗?还是一门哲学?诸如此类的问题,希望在讲座之后,我们能对佛教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对佛教哲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现在有请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欢迎——
很高兴今天有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本来,我可以用藏语与大家交流,但因为临时没找到翻译,所以我用汉语讲,然后用法语翻译。
我来自喜马拉雅山脉下的一所藏地佛学院,在那里成长,且至今仍在那里学习;你们来自阿尔卑斯山脉下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虽然我们所处的山脉不同,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但是我想,从全人类的层面来讲,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希望远离痛苦、享受快乐等,都有这样共同的生活目标。
我是第二次来法国。1993年,我曾经来过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的作者)在法国的列绕林中心。那时我还比较年轻,现在想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因为当时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还在世。之后20多年,我一直没有来过法国。
当然,格勒这座城市我是第一次来,我早就听说这里是“欧洲的硅谷”,高科技非常发达。今天,在座的很多企业家、科学家也都是具有智慧的高层人士,你们的一些生活目标也许跟我们不同,但是今天可以从“21世纪的佛教”这个话题来分析我们的共同点。
高速发展下,科技成双刃
我们知道,21世纪是比较特殊的时代,因为,从20世纪到21世纪短短的时间中,高科技发展迅猛,现代人跟古人或者跟前面好几个时代的生活相比,全世界在物质层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文化单一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今全世界的人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吃着同样的食物、乘着同样的车、用着同样的手机,说着同样的语言……同样的价值观和审美在普遍流行。例如,放眼东南西北,如今高层的人都穿西服,年轻人则比较赶时髦,我昨天看到街上很多年轻人都穿着露出膝盖的牛仔裤。
其实,不仅你们西方是这样,甚至我所在的小山谷,一些农民和牧民的孩子也喜欢穿这种时髦的露膝盖裤。包括全世界很多人都拿着苹果手机、都说英语、都爱看好莱坞电影等,所以,现在全世界已经统一思想了。
科技的发达为全人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全球任何国家的人互相打电话、发信息聊天,或者共事都非常方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无线网络的泛滥,不该看的、不该听的、不该做的,这些也无法控制。年轻人所受到的教育不像古人那么纯良,由于没有辨别能力,很多不正当、不合理的邪知邪见不断地注入他们内心。
科技之发展,应以善引导
到了欧洲之后,看到很多建筑物的整体保存着固有的古老建筑风格,我内心很赞叹、也很欣赏——我想,也许你们内心的传统和文化也一直保存着。人类需要文化,物质文化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世世代代在每个人的心灵中所传承的文化。
不过,去年去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时,我跟一位教授说:“你们欧洲这边的建筑风格没有变,很多几百、几千年历史的图书馆保存得很好,你们的文化应该也保存得很好吧?”遗憾的是,他当时回答:“实际上,欧洲文化在二战之前保存得还算不错,二战之后没留下什么文化。”
法国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包括亚洲国家的建筑,其实并未蕴含相应的文化,这是否说明人们精神世界的匮乏?这是我比较担忧的。
其实我觉得,人类内在的道德和文化不应随便舍弃,否则,单单依靠科学技术或物质层面的发展,对人类不一定有利。因为,科学如果没有良善的教育作为向导,是非常危险的。爱因斯坦以前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也许你们会赚到很多钱,但不一定能带来真实的幸福和快乐。爱因斯坦还说过:“伟大的科学家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远远不如释迦牟尼佛、耶稣和穆罕默德。”他的话让我感觉,人类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善的取向和道德作为基础。
现在,科技的发达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比如,以前从亚洲大陆航行到欧洲或者步行到欧洲,需要很长时间,可前两天,我从中国飞到这边只要十二个小时。所以,我们不能否认科学带来的利益,但如果没有慈悲的理念,科学技术也许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简析三毒患,以三学对治
如果用宗教的眼光来观察现在有些科技发展,其实是制度化的贪嗔痴。
比如,在贪心的驱使下,人们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有规划、有规模地造作恶业;现代化的战争、军事管理等,属于制度化的嗔恨心;此外,现在部分媒体进行不切实际的报道和宣传,是制度化的痴心。
下面,我从佛教的角度简单讲一讲贪嗔痴的危害及对治方法。
首先是贪心,人如果过多地贪财、贪物,也许就舍弃了根本。以前,有个寡妇养了一只母鸡,母鸡每天都下一枚鸡蛋,后来她觉得,如果养得更好,也许它能下两枚鸡蛋。于是她为母鸡增加了更多的食物,结果母鸡越来越肥,连原本每天的一枚鸡蛋也没有了。所以,很多人因为过度贪婪,总想再赚一点、再赚一点……结果连本钱都拿不回来,这就是贪欲所导致的痛苦。
因此,适当的贪欲或许有必要,但过分的贪欲不合理。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有一个“戒律”,它能对我们的行为加以控制和规范,就像开车时需要有红绿灯一样,戒学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嗔恨心,嗔恨就是发怒,我们的情绪突然爆发时,原本理智的心态全部消失了。一个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连他最爱的人都会杀害。曾经有人说,他和家人吵架时,很想掐住对方的脖子弄死他,经常有这种冲动。这种心态也需要调整,当你情绪不稳定时,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其实,你们西方人吵架也跟我们东方人一样。刚才我吃晚饭时,有两个女孩子互相吵得很厉害,她们自己没办法平静平息,后来警察过来把事情平息了。刚才她们吵架的时候,虽然我听不懂,但是很好奇地在观察:她们的动作、表情,很多方面都跟亚洲人吵架一模一样。(众笑)
一家人也有吵架的时候,但不管怎样,家庭要和合。很多人没学佛之前,家庭感情不好、关系不好,经常吵吵闹闹,后来通过学佛,变得非常理解对方,家庭更加和睦。在我接触的人当中,这种现象相当多。所以,性情想要变得温和,需要有一种思想的调整方法。
如何调整呢?在佛教修行中对治或控制嗔恨心的办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即通过禅定专注于心的本体。就是说,用心观察自己的心,原来气愤的情绪就会全部荡然无存,消失殆尽。每个人都有嗔恨心,佛教中对治嗔恨心的方法最为彻底。
最后,人类还有一种不良的心态,叫做愚痴,就是“贪、嗔、痴”中的“痴”。愚痴不像贪心和嗔心那样明显,贪心、嗔心爆发时,自己能很明显地发现,身边的人也感觉得到,但痴心是对事物真相不明白而导致的一种负面状态,这种状态每个人都会有。
那么,如何解决呢?世间的心理学家、文学家,包括很多科学家都并没有发现好的方法。但是,佛教中有方法能彻底根除无明愚痴,诸如“空性智慧、无我智慧”这样非常细致、锐利的智慧就可以对治。当然,这些智慧在今天短短的时间中不一定能介绍清楚。
佛法之真理,乃疗心妙药
可以说,即使在21世纪,佛教的思想也不会因为古老而面临淘汰,相反,人类非常需要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以贪嗔痴为主的很多痛苦烦恼、心灵疾病,其实在佛教中确实有解决的方法。因为,佛陀并非开创一种宗教,他只是发现真理,并且把真理传递给人们。信或不信,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会明白,原来世间所发生的很多问题,也不过如此。
佛教中有句话叫“三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意思是,万法都是无常的,就像秋天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世间的感情、金钱、地位……一切都如云聚云散,并非长久。也许,大概的道理我们能明白,但唯有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去思维,才会真正有所受益。
昨天我在这里遇到一个法国本地人,他学佛已经接近三十年了。我问:“你这么长时间修学佛法,有什么利益?”他说:“虽然我学得不好,但也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意义。因为,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所发生的很多问题,佛教早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如果当年没有学佛,可能我现在会很苦。”我想,他的话也算是一个真实的心声。
慈悲利他心,佛教精髓义
最后,将佛教最精华的思想简单做个总结,在此与各位分享。
佛教分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有北传佛教。这三大佛教的核心思想实际上都是讲利他——完全不伤害任何众生,哪怕是昆虫以上的生命,都要用慈悲心、利他心去饶益对方。这就是佛教的精髓、佛教最究竟的意义。
纵观古今,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还能坚持利他思想的恐怕不多。有句话叫“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也反映出在受某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利益至上”的思想。而佛教的究竟思想完全是利他。当然,不能保证所有佛教徒的行为都能做到绝对利他,个别佛教徒可能有些行为不如法,但是,佛教的教义百分之百完全是利他主义。
在世间做任何事,利他都非常重要。若在发明技术或制造产品时,以利他心去做,不仅对人类有利益,而且对个人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散财,行之有道。”意思是,作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前提而获取财富;拥有财富时,你可以将财富布施给他人,但在此过程中,也要有规矩。
所以,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有爱心,对人类和社会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慈悲的观念,这样能对全世界带来极大利益。否则,如果一个人的心态不好、动机不良,也许制造的产品会危害无数人。
凡事判驳前,劝持公正慧
实际上,我并非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特意选出以上观点来赞叹,或者给大家传教。佛教一直讲,如果有功德可以直接讲,有过失也照样可以直接讲。所以,以上的道理,如果觉得合理,你们可以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当场批评或完全舍弃。
当然,你也可以不信仰。但如果想要驳斥或批判,应该先弄明白它的道理之后才有话语权。所以,无论对佛教、其他宗教或是对科学,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驳斥不太合理。
刚才经过雨果广场时,我想起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我们千万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进行批判,否则可能要用生命的代价来偿还所犯过的错误。”这句话我也曾在我的书中引用过,就以它来作为今晚讲座的结尾,愿我们用公正的智慧来对待和分析所有的人与事。
现场互动
问:您提到了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哲学,那您本人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
堪布:佛教是一种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其实,这方面的道理,昨天我在荷兰跟马修见面时讨论过。在他的著作《僧侣与哲学家》中,他的父亲以哲学家的身份进行提问,而他自己作为僧侣,从佛教的角度给父亲进行解答。关于你的这个问题,他们的对话具有代表性意义。
其实,马修跟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过一面之缘。昨天在荷兰才知道,1990年,我跟随法王晋美彭措访问印度时,他也随同顶果钦哲仁波切前往。当时我们在新德里见过,但我只顾着看顶果法王,并未对他过多关注——那时他还只是顶果法王身边的一个小和尚。当时他也不认识我,只是看着晋美彭措法王。一直到昨天聊起往事,我们才知道,彼此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见过面。实际上,他一直在这方面做相关研究,我本人也是。
我在十年前写过一本书,叫《佛教科学论》,其中讲到,佛教中也包含了很多科学理论。我认为佛教也可以称为一种哲学,但并非西方哲学,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哲学,跟佛教哲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通俗,是针对僧衣的疑问。请问堪布为何袒露右臂?这背后有何象征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据我所知,作为佛教徒,也与世界、人类、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不过,佛法的修行是否主要基于禅修?
堪布:因为我这边有别人不能看的东西,所以盖着。(众笑)开玩笑!
第一个问题,其实,不管是我们藏传佛教,还是斯里兰卡、泰国为主的南传佛教,都是露出右肩,左肩用袈裟盖上,这主要是追随佛陀。往昔,释迦牟尼佛在苦行时、在成佛时,包括在转法轮时都是这样的衣着。所以,这是一种特殊的缘起,代表佛教徒追随佛陀的足迹和行为。
第二个问题,最好养成禅修的习惯。通过禅修,我们浮躁波动的心会慢慢静下来,就像水放在那里慢慢会沉淀。当里面的杂质沉下去,心安静下来时,真正的快乐、智慧就可以呈现。若心一直波动起伏,就无法显现真正的自性,因此,佛教的境界都要通过禅修而呈现。当然,极个别的利根、智慧超胜者不需要经过禅修,在行住坐卧等所有的行为中也可以开悟。
问: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虽然以前从未与您见过面,但您算是我佛学上的第一位导师。其实我以前就幻想过您来欧洲,我可以当您的翻译……一直很憧憬能够见到您,所以,请允许我表达一下现在的激动之情!
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学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然而在认识佛教、了解佛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疑问。比如,有很多同龄人问我:“你说佛教是讲究因果,那么,遇见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以及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去反击并捍卫自己应得的权益,还是仅仅忏悔,然后祈祷这件事赶快过去?”有很多同学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所以希望可以听到堪布的解答。
堪布:接下来,我的回答会尽量简略,因为可能很多人还想提问,大家都希望有交流的机会。
第一个问题,你想要做我的翻译,也很好,这次我们已经安排完了,或许下次有机会,英文、法语都可以。
第二个问题,确实,现在中国有特别多的年轻人在学佛,我认识的也有成千上万人。你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并非一味地祈祷,也并非一味地抱怨。要知道,我们现在遭遇的很多不公平跟前世有关,要想创造公平,现在就应该做善事,同时也应该忏悔往昔的过错。这个道理,在佛教中讲得非常透彻明白。
所以,我们现在很有必要深入去学习,学习以后,很多怀疑会自然遣除。包括今天在座的法国人也一样,如果真的对佛教有兴趣,光有信仰还不够,一定要系统地学习。
问:您刚才讲到利他,翻译中涉及另一个术语——“慈悲”,在我的个人词汇里,利他与慈悲几乎是一对反义词。怎么解释呢?比如,针对近期欧洲的移民风潮问题,我们表现出很多悲悯情怀,但很少有利他的做法。所以我很想知道堪布的观点,结合佛教精神,您如何区分这两者?
堪布:最近在欧洲,大家都很关心难民问题,我也非常关心。如果每个人都有特别强烈的慈悲心,那当然很好,因为他们毕竟是战争难民,需要有很多人以慈悲心来做饶益他们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的慈悲心并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恐怕所做的利他事情是有限的。例如,我发现有些国家虽然接受难民,但实际上在背后也带有利益自己的私心。
如果真正是利他,就要将利他放在第一,自利放在第二;如果是利己为重,那么在先利己的基础上再行持利他,这种慈悲心的境界并不是很高。
问:非常感谢上师!听闻您的讲演很受启迪。我是格勒高商的教授,我有一个问题:实际上,刚才您讲的“做人要善良、要多帮助别人、要追求内心的平和”等,在我看来,这并非佛教独有,它是一个跨文化、跨宗教的理念,在其他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宗教里也在讲这些。我认为,佛教最精彩、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或者说它最核心的部分,是关于因果和轮回的理论。
尤其在佛教中讲因果时,比如,我今天中了彩票,得了一大笔财富,佛教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你一年前曾经做了一件好事;如果我今天摔倒了、胳膊摔伤了,可能佛教会解释,那是因为你曾经干过坏事;如果我这一生都很幸福,佛教也许会说,这是因为你上辈子做了很多善事,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们在建立因果的时候特别讲究证据,无论是用科学的方法,或是用思辨的方法、哲学的方法,都强调因果的建立必然要有证据。那么,在佛教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什么呢?怎么证明因果存在呢?我今天提问,绝对不是来挑战佛教,实际上我非常尊敬佛教。今年夏天,我还专门去西藏拜访了很多寺庙和很多修行者,与僧人进行交谈。我提问是想请上师解答我内心的困惑,谢谢!
堪布: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实际上,这在佛教的经典、论典里面早就有非常明确的回答。
在世间所有因和果的关系,不一定马上就可以呈现出证据。比如,医生治病时,如果要他说出疾病的根源及其因果关系、药物的根源及其因果关系,还有药物发明和配方的因果关系……要找出每一个细节的根据、根源,即使医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很困难的。
但是,如果从理论上入手,例如佛教中经常讲,用比量、用圣教量来进行证明。就是说,我们现在用逻辑无法推理的一些事情,通过佛教的教典作为依据可以来证明。就像科学的有些道理暂时无法解释清楚时,就会以某位科学家的权威论断作为根据,现在的科技界也是这样。
这在佛教中也很重要。所有的证据,不一定非要眼睛看得到,如果从道理上明白,也就是真实的证据。这样一来,你对佛教的很多道理就会非常清楚。
问:您刚才讲到慈悲跟利他是佛教的基本理念,这一点毋庸置疑的。但它们也是其他一些大型宗教的基本教义,同时也是所谓的人道主义原则。如果要下定义,可以说是无宗教性的人文道德观。因此,我的问题很简单,佛教在慈悲和利他方面是否有独特的诠释角度?
堪布:慈悲利他心,在佛教中分几种层次。如果是在比较高的大乘佛教的层次上,是完全没有自私心、无条件地利益别人。这样高境界的慈悲心,在其他宗教中很难找到。
而且,佛教的这种慈悲,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如同我刚才所言,对所有的动物也像对待人类一样,维护它的生命、帮助它,这是佛教特有的慈悲心。
关于佛教悲悯动物的态度,可能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士不一定接受。我今天在微博上发了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辛格的一句话:“从动物的角度看,人类纯粹是纳粹。”原本,崔布林卡是德国纳粹的集中营,但在动物的眼中,人类跟崔布林卡的纳粹没什么差别。虽然辛格并不是佛教徒,但他的观点非常相符于大乘佛教所提倡的大悲心。
问:中国有着悠久的佛教传统,从历史上看,人们长期受到佛教思想的指引,但现在看来,似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西方。佛教传统对中国的影响是否减弱了?您是如何认为的?
堪布:在唐朝、宋朝时,佛教确实非常兴盛,因为很多皇帝信仰佛教;在明朝时并不那么兴盛;元朝时期,藏传佛教特别兴盛;清朝时期,佛教算是比较兴盛。
后来有段时期,不仅是佛教,包括其他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破坏。如今的情况不是特别清楚。如果高层领导在不同场合,讲一些对佛教有利的语言,也许就能起到转变作用。
主持人:
无论如何,感谢索达吉堪布仁波切!非常感谢!再次感谢您!
依照传统,我们恭送堪布先行离开会场。请大家向堪布致谢,并祝他此次欧洲之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