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2015.10.7法国巴黎【东方智慧与西方生活】


第35场

法国巴黎公开演讲

Public Speech, Paris, France

法国·巴黎

2015 / 10 / 7

东方智慧与西方生活

Eastern Wisdom and Western Life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如何更好地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是当代人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今天的演讲嘉宾——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就是实践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堪布仁波切虽是一位藏族佛教大德,但近三十年来,他一直摄受以汉族人为主的四众弟子,熟知汉族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堪布仁波切认为,不同民族虽然在习俗、文化、理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佛教包容一切,完全可以超越民族的差异。

在场的朋友,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说着不同的母语,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但大家都生活在法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了给自他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要如何在不丢弃传统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

下面有请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今天下午我用藏语进行了演讲。但今晚的汉族朋友比较多,所以我用汉语讲,配法语翻译。

追忆与对比,今昔之巴黎

二十多年前(1993年秋天),我跟法王晋美彭措一起来过巴黎。那时我们在巴黎待的时间不长,然后去了蒙彼利埃——就是索甲仁波切的列绕林中心所在的城市。当时,我们在他的中心待了大概十天,然后又返回巴黎,飞往香港。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又来到这里。一方面,我很想念上师老人家,因为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另一方面,我也有一些感触——巴黎这座城,好像没什么变化,与当年的面貌无异,依旧很迷人。当然,我不清楚她的内在是否有变化。不过,人们的习惯变了不少,二十多年前,没有人拿iPhone手机,那时,富人手里拿的手提电话叫“大哥大”。另外,法国人爱喝咖啡,年轻人手里习惯拿着一根烟……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洲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好,有些建筑已经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就像我们昨天去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即使在东方,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老宗教建筑也比较罕见。

东西方文化,存在诸差异

如果说外在建筑是一种文化,那么,内在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文化又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于“西方是否完好保存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以前问过很多学者,一些人说“没有保存好,二战之后就没有了”,也有一些人说“保存得还不错”。

现在是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一起聚居生活、深入交流,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化、国际化,确实是一种大趋势。

所谓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哪些文化呢?东方文化是指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及阿拉伯、以色列、非洲东北部一带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指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之间,确实有很大差异,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如果不能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东方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陆地文化,或者称“农夫文化”。人类文明早期,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便开始了春耕秋收的农耕生活。因此,在东方文化中,蕴含了长远性的理念,习惯长期规划。而西方文化是以海洋文明为主导的“渔夫文化”,好比渔夫打完鱼,当下即完成收获,无需等待日后。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鼓励通过创造与创新解决问题,但在问题解决之后,并不太注重后续影响。

东西方思维,习性皆有别

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确实很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也有极大差异。比如,打招呼的时候,中国人问“你吃饭了没有”,法国人问“你住在哪里”,英国人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我只是举个例子,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我不是特别清楚。各位来自各个国家,大家打招呼的方式是不是有所不同?

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有些地方确实差异比较大。比如,东方人大多比较感性,情绪容易起伏,有时会比较激动,很多东方佛教徒也是这样。而大多数西方人则比较理性,情绪相对稳定,甚至有点冷漠,总有很多问题:“为什么他这么笑?为什么哭?为什么会这样?”

东方人普遍在意祖先、父母、政府、上司的看法,对文化传承比较重视。而西方人并非如此,他们对父母、老师、国家总统的话都不太在意。听说有些学前班的孩子,如果对国家总统的行为不满,也要提意见。因此可以看出,西方人是比较自由、开放的。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法国人和中国人一起生活,就会有一些分歧——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传统才是正确的。其实,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争论,往往都源于民族文化、个人思想的差异。

东西方教育,乃差异之源

接纳彼此的不同,首先要懂得对方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这一点很重要。其实,思维模式的形成,与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比如,中国人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你一定要孝顺,长大以后要照顾父母,要听大人的话”,等等。但是,很多西方人不一定受过这样的教育。因此,产生差异的根源之一,在于东西方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的教育中,有自我中心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而且尤为重视科学教育。他们提倡创新,不倡导被动地接受知识,鼓励孩子从小就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是西方教育的特点。在这种教育中,塑造了人类个体自信、坚强的个性。

对于自己的优点,西方人会很自信地承认,而东方人会说:“哪里哪里!我没有智慧,很惭愧。”对东方人来说,谦虚、不骄傲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难道我评价错了吗?我认为你有智慧,但你不承认,这是对我的一种侮辱。”

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很多,但也许你们不承认——如果不承认,在提问环节可以跟我辩论。当然,不要所有人都跟我辩论,不然我辩不赢。(众笑)

东西方思维,需融合借鉴

拥有西方思维的人,很有发展前途。因为父母、老师、国家领导所说的,不一定都对。在没有确切的答案时,自己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合理的,所以培养创新精神是正确的。

我认识的一位加拿大老师说,东方的孩子大多很听话。如果让他们从后门进来,他们就从后门进来;如果让他们从正门进来,他们就从正门进来。这是让老师很舒心的优点。但在做作业的时候,老师讲什么,他们就乖乖写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如果让西方孩子从后门进来,就会有人抗议:“明明前面有门,为什么一定要从后门进?我还是从前门进吧。”他们经常我行我素,这一点老师不太喜欢。但在做作业的时候,这些孩子往往能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这些现象,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说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需要互相融合、借鉴。

东方之佛慧,遍愈众人心

要接纳彼此的不同。当发现他人的不足时,要选择包容,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智慧之一。

虽然佛教智慧来源于东方,但我认为,它也适用于西方的生活,并且对西方人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如果具备了佛教的智慧,就会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十多年以来,我一直在研究佛教教义,但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特意去赞叹佛教。我始终坚定地认为,佛教智慧有两个殊胜之处:第一,它在理论上非常有说服力;第二,它能够帮助任何人,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巨大转变。

人间的痛苦,有些来自愤怒,来自对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我们的家庭中也有一些“战斗”——家人之间的冷战与热战。不知道法国有没有这种说法?冷战指的是双方长期保持不说话的状态,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但有时过了一段时间,也不得不说话。不过,有时不想说话,也可以发微信或短信说一两句,类似“嗯”“是”“不”这样的话。发生这种情况,完全是我们的嗔恨心所导致的。

还有一种痛苦来自贪欲,比如,很想得到一个特别漂亮的人。可能自己长得比较难看,却想得到像天女那样的美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

身在此山中,纵美不自知

我以前遇到的中国朋友,都很喜欢巴黎,他们说巴黎是一个浪漫、美丽的城市——好像来到巴黎,就到了天堂。所以那天我问定居在巴黎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对方回答:“‘浪漫’这个词确实很好听,但生活中并非处处是浪漫。我亲眼见过塞纳河旁的一对夫妻,他们本来要一起吃饭,但丈夫没带钱,妻子却不愿借给他。最终,他只好求助其他朋友借钱吃饭。堪布,如果你看到这种场景,也不一定会觉得浪漫。”

因此,住在巴黎的人,不一定觉得这里很美好,但其他地方的人会这样觉得。我以前去过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里是亚洲人普遍认为的幸福国度。当地人得知我来自藏地之后说:“西藏高原的蓝天白云多么美好!我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很想去一次,我此生的愿望就是去一次西藏!”但很多西藏人都说:“我的愿望是去成都!”曾经有一个藏族朋友就跟我说:“听说成都非常好,我这辈子一定要去成都。”

纵为异乡客,融入莫指责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是法国本地人,可能大家对没有去过的国家、没有见过的人、没有了解过的文化都很向往。今天到场的还有很多是定居法国的藏族人和汉族人,要在这里长期生活,对法国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都要去适应。对于本地人和外来人来说,互相学习、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后,对当地的文化往往无法轻易接受。比如,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只吃自己习惯的饮食,每天找中餐馆;只想说自己的母语,不愿意学当地的语言,也不愿意跟当地人交流。因此,最后连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谋生。所以,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一定要强,如果不强,或许不出国、不跟其他民族的人一起生活,会好一些。

有些人习惯抱怨“这个人对我不随顺”“这里的习惯很奇怪”“这里不应该这样”等等,内心充满怨恨。这不合理。比如,选择在法国生活的人,不应该抱怨法国。因为你是自由选择的,不是像难民一样被送过来的。既然你选择生活在这个地方,就应该勇敢地适应当地的生活。否则,让地球跟着你转、让环境配合你,是不可能的。我听说,法国有六千多万人,但在法国的中国人只有六十万人——六千万人不可能跟着六十万人的生活转。因此,你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应该对这里的生活有适应的能力。

在喇荣佛学院,有很多汉族人来求学,有人就抱怨:“藏地的酥油很难吃、很难闻。”我就跟他们说:“如果觉得藏地的东西不好,就不应该到这里来。”我无论到哪个国家去,都吃当地的食物。虽然刚开始也感觉有点不习惯,但我对自己说:“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吃这里的食物。”到了法国,我尽量吃法国餐;到了荷兰,尽量吃荷兰餐;到了意大利,就尽量吃意大利面和比萨。

劝求内智慧,勤学《入行论》

如果只希望满足自己,那吃什么都可以。但实际上,我是想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表达一种期望——希望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一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通过学习。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我也不强迫大家一定要学佛。我只是觉得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智慧,非常遗憾。很多中国年轻人来到这里后,既没有得到过英文的佛法教授,也没有得到过来自汉地、藏地的佛法教授——无法获得这样的精神食粮非常可惜。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表象,而是内在的智慧和信仰。

如何建立佛法学习的系统?如何促进思想的包容性?我的建议是学习《入菩萨行论》。我以前讲过这部论典,法国也有很多人在学习。我希望再次引起大家对这部论的重视。如果想真正通达佛教的包容性思想,我建议认真学一遍《入菩萨行论》,你的行为会有非常大的转变。

重自宗教义,承扬以传灯

对于法国等各个国家的人来说,系统的闻思修行确实很重要。尤其是自宗的修行人,一定要好好闻思自宗的教义。

在西方,基督教的教堂建了特别多,但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基督教的智慧。否则,即使在教堂祈祷的基督徒,也无法阐述基督教的真正教义。所以,建立教堂、参加祈祷仪式,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习基督教理论,让基督教的思想后继有人——年轻的基督徒也一定要懂教义。

我问过一些年轻的基督徒:“上帝为什么存在?人死之后上天堂或下地狱,这样的状态是永恒的吗?所有人都只有这两种结局吗?”他们无法解释。其实,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应该是有解释方法的。

佛教团体也有这样的情况。如今在汉地,寺院里烧香拜佛的人非常多,但如果问他们一些佛教内容,比如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佛教徒修行前后有何变化、前后世如何存在等问题,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相较而言,藏传佛教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没有间断过,就像欧洲几百年来的建筑风格,鲜少改变。假如你们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藏传佛教。

思想与心态,快乐之关键

如果深入学习过宗教思想,由贪心、嗔恨等所导致的负面情绪都可以被遣除。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完全可以调伏我们内心的烦恼。

无论是东西方哪个国家的人,一定要学会宽容,这很重要。如果学会了宽容,无论你接触的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在任何环境中,与任何人交往,都会感到很开心。同时,希望东方人还要学会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对社会、个人都很有意义,因此不要忘失。有些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确实能将生活中的不快乐都转变为快乐。

其实,快乐有很多种可能,因为人的思想可以很开阔——可以比天空还高远,比大海还深广。但如果思想狭隘,就很难拥有快乐。比如,在别人眼中,巴黎的很多房子很小,但你也可以觉得房子很大。这与自己的心态有关,如果自己的心态好,房子再小也会觉得快乐;如果心态不好,房子再大也会感觉痛苦。

结劝莫忘本,继而融入世

每个人应该在不忘记本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基础上,尽量多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作为世界的一员,要学会融入这个世界。

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起初你觉得面貌丑陋的人,后来会发觉他其实很好看。同样的道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逐渐被适应和接纳。

我原来特别不习惯喝咖啡,所以非常不理解喜欢喝咖啡的人,但我现在也喜欢上了喝咖啡,而且觉得喝咖啡是一件让人感觉特别舒适、浪漫的事。不过,咖啡也不能喝得太多,不然对胃不好。我看法国人一天要喝很多咖啡,如果我长住巴黎,可能也会跟大家一样,但我现在还不能完全适应。其实,适应任何生活都需要时间。一旦你适应了,就会觉得当下的生活很美好、很有意义,所以关键是你能不能去适应。

现场互动

问:我最近刚失去了父亲,因此很感谢堪布给我提问的机会。我在法国已经六年了,很适应这里的生活,但父亲过世后,我开始觉得出国是一个错误。我的内心很不平静,甚至有一种撕裂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的情绪,希望得到您的开示。

堪布: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亲人的离世都非常正常。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对于没有无常观的世间人来说,亲人的离去确实让人非常难过。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对于亲人的死亡,很多人都难以面对。

我认为你选择出国没有错,因为即使你在其他地方,也无法避免亲人的离世,所以你在哪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过,我希望你通过这件事,开始好好闻思修行——通过学习佛法,你才能真正明白无常的道理。在接触佛法之前,很多人都非常痛苦,有些人的痛苦来自亲人的离去,有些人的痛苦来自抑郁症的折磨……但这些痛苦,通过系统地学习佛法,都可以被遣除。

我希望对佛法感兴趣的人,要系统学习《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在学《大圆满前行》的“轮回痛苦”“寿命无常”时就会明白,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终将离开这个世界,其实,人与人之间总会分离,感情也终将逝去,这些都很正常。如果我们没有通达无常的道理,内心总是很执著,或许最终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我特别希望年轻人可以系统学习佛法,尤其是在座的各位都很有文化,更应该好好地学。学习小组的建立不是为了经济利益或名声地位,只是一心一意地想帮助大家多学一点佛教知识,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愿望。

希望我们的发心人员,以后要共同努力。虽然有少数发心人员还比较不错,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参与了。今后,总负责人应该合理分工,安排给每位发心人员一些工作,因为参与弘法利生的事业很重要。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好好了解佛教思想。人生的无常特别容易现前,如果不了解无常的道理,即使你的房子再好、生活再富裕,一旦无常降临,幸福便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要饮用智慧的甘露、享用思想的盛宴,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好。

问:我是从德国来的。我的问题是:随着学佛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会发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心愿。如果用佛法帮我们实现这些愿望,算不算是一种贪执?如果用贪执心祈请佛菩萨,会不会对佛菩萨造成不良影响?

堪布:我们以某种缘起祈求诸佛菩萨,不算是贪心。虽然这样的行为的确是一种执著,但对修行和生活来说,这样的执著有暂时性的必要。正如已经上岸便不再需要船只,但正在渡河时,却不得不依靠船只。

因此,起初我们需要有祈祷发愿、祈求诸佛菩萨加持这样的方便方法——暂时来讲的确有必要。但究竟而言,它也是一种执著,最终应该舍弃。

另外,你的祈祷不会给诸佛菩萨造成麻烦,因为他们的事业是无勤的,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众笑)

问:结合今天的主题,即“东方智慧与西方生活”,我设想了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把您放在圣米歇尔山修道院里,周围全都是天主教徒,一年以后您会怎样生活?十年、三十年以后又怎样生活?

堪布:我也有过类似的想象。我经常去藏地和汉地的监狱,当我看到监狱里的犯人时,就会想:如果我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犯人,我会怎么做?如果不准出声念佛、不准有任何修行行为,我就会默默念佛。同时,如果有能力,我会尽量让监狱里的人保持开心,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此,我会以佛教徒的身份,行持一些善法。

假如我在天主教的修道院里,若被允许,我会出声念我的咒语,若不准出声,我会默默地念。同时,我会尽量给周围人带来快乐,劝人行善。所以,我应该会过得很自在。

我也问过自己,如果晚年都在监狱里,会不会开心?我想,如果周围的人不打架,我应该也会过得很开心。因为现在监狱里吃得还不错,尤其是对于吃素的人来说,饮食上不会不满足。其实,人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简单起来特别简单,复杂起来非常复杂。(掌声)

问: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之前听说,如果做不到不杀生,吃“三净肉”也可以,但不要自己点杀。在欧洲超市里,没有活禽,也没有活的鱼虾。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我很久没有杀生了,还挺开心的。但实际上我还是吃肉了,但对比国内的点杀,我造的恶业是不是少一些?

堪布:国内的一些肉食确实离不开点杀,点杀的肉,不是三净肉。但国内也有一些冷冻肉,可能跟法国的差不多。

其实最好不吃肉,这样就完全没有罪业,是真正的清净。当然,如果实在做不到,尽量不点杀也很重要。

问1:不好意思,我对佛教没有什么了解。我看到大家都向您请教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您会建议他们如何解决。可是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一般来说,如果法国人有问题,不会找别人解决,不然,好像解答者是成人,提问者是小孩子,因为每个事情都要问。可是,每个人都是上帝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佛,而且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知识,因此,在现在这样的新时代,每个人应该靠自己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可能在中国,大家对选择依靠权威还是依靠自己很矛盾,但在内心中,其实每个人应该愿意在很多观点上,与社会大部分人的想法有所不同……

堪布:我问一下,你想说的是什么呢?

问2:我的意思是,生活中不应该害怕依靠自己。而在中国文化中,大众大多跟随社会的安排,很少有人会有勇气一个人走《圣经》的路。

堪布:那上帝的安排也不行吗?

问3:上帝的安排可以。

堪布:那为什么上帝的安排可以,社会的安排不行?

问4:我觉得社会……

堪布:你的问题是什么?

问5:我的问题就是汉语不好,不知道怎么表达。(被告知可以说法语)可以说法语太好了!我想说的是,当我参加一个宗教类的讲座时,我希望可以听到类似“人类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话题。但我有一点失望,可能您觉得我们听不懂,所以没讲这些。

主持人:看来她不是来提问的,是来交流的。

堪布:她说得很对,我今天没有讲佛教的修法,也没有讲其他宗教的甚深意义。因为即使我讲,有些人也不一定听得懂。所以,我们就聊一聊大家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比较关心的话题。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很好,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出来,这是西方文化的特点,我很乐意接受。非常感谢这位女士。

我在这里补充一句,如果我讲得更深一点,也许你会更失望,因为听不懂。而且,一个人如果真的不需要依靠别人,那么,别人讲的无论是深是浅,他也不会失望的,因为他对别人没有期望。

问:我在藏区长大,所以对藏区的寺庙、经幡以及高原红,都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我不是佛教徒,所以我的问题比较简单。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您的开示中,反复提到了“宽容”。我的佛教徒朋友告诉我,宽容并不是忍气吞声。但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时我们为了相安无事,可能还是会选择忍气吞声。我想请教您,怎样区分宽容和忍气吞声?

堪布:今天有很多藏族朋友到场,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跟他们用藏语说一两分钟的话,希望大家包容一下:

“今天来了很多藏族朋友,虽然没有单独与大家见面,但我希望在法国或任何地方,藏族人都要团结、彼此尊重、互相帮助。这是我的第一个希望。

第二个希望,藏族人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都不要忘记藏文化和佛法,并且要保护好它们。

第三个希望,藏族人要向汉族人学习。汉族是一个很勤奋的民族,也很有能力。一般来说,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在经营商业、学习文化方面都特别努力。听说法国有很多藏族人,希望藏族人要提升心力,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和佛法,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这样一来,藏族人在任何地方都会非常出色。所以,大家一定要勤奋努力!

今天中午我见了一些藏族人,有以前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能在这里与大家见面,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希望你们都能维护好藏族人的形象,未来在各方面更加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藏族人之间都不要有嫉妒心,一定要互相帮助。大家可以像汉族人一样,建立网络微信群,谁有困难,其他人都可以伸出援手。总之,大家要继续努力。最后祝愿大家吉祥如意!”

我刚才跟藏族人说了三分钟话——对不起,超了一分钟。

下面回答问题。所谓的“忍气吞声”和“安忍宽容”有很大差别。如果是因为内心脆弱,才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这叫做懦弱,不叫宽容。所谓的宽容,是指以智慧面对一切,不发怒、不生气,以微笑接受任何意见。

问:您刚才授皈依的时候,用的可能是梵文吧?我不是佛教徒,所以听不懂。但我在听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念经的时候,我们应该通过佛教智慧为人生获得一些启示,但藏传佛教的经文是梵文,我不懂它的意思,所以应该怎样深入这种思想的精髓呢?

堪布:我念诵的是藏文,不是梵文。其实,藏文和梵文有很大差别,但藏文的字母来源于梵文。无论是用藏文还是梵文,诵经的声音都有一种力量,这就是加持力。因此,念诵很有必要。可能你不懂念诵的内容,所以要好好去学,任何知识都要经过长期学习才能掌握。学习佛教、学习藏文或梵文也是如此,应该把它们作为很重要的学问来学。在座的法国朋友、学习小组的道友,希望你们把念诵的内容当作一门学问,认真学习。

欧洲的生活这么好,按理来说,在这里修行比国内更具条件,所以不应该懒惰。虽然在这里也有压力,但世界上没有不存在压力的地方,可以说除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以外到处都有压力。因此,你们需要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

等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要念诵。刚才我进来的时候,大家都在唱诵“嗡啊吽舍 得钦巴瓦……”,这样很好。以前法王如意宝来巴黎的时候,当时有藏族人也是这样念诵的。我希望等会儿我走的时候,你们可以和刚才一样高声念诵。今天的活动应该在具有加持力的声音中结束,这是一种非常吉祥的象征

主持人:

非常感恩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给予我们难得的交流机会。大家相聚在金秋十月的巴黎夜晚,是非常殊胜的缘分。上师在今天的演讲中,阐述了如何运用东方智慧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痛苦,并在最后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们只有认真努力、次第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运用佛法的智慧。希望大家都能用东方智慧的精华,解决生活中的所有烦恼。谢谢大家!

(堪布领大众念诵怀业自在祈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