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2015.11.12日本·东京【如何平衡自利和利他】


第48场

日本东京公开演讲

Public Speech, Tokyo, Japan

日本·东京

2015 / 11 / 12

如何平衡自利他利

Balancing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晚上好!

在秋意浓浓的九月,索达吉堪布从喇荣启程,开始了又一轮环球巡讲之旅。一个多月以来,堪布弘法利生的足迹遍布了意大利、法国、奥地利。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来了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使我们在东京有机会聆听到堪布的法音。今晚堪布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平衡自利利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仁波切出场——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谈谈自利利他方面的道理。所谓自利利他,有很多层含义,既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不用任何宗教概念,只从世间现实主义的角度阐释。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可能不利益自己。每个人为了生活、家庭和事业,不断地工作和学习,其中可能很大一部分成分都是为了利益自己。当然,也会有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为他人服务的成分。

有时候,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两者可以并存,有时两者又无法并存,如果帮助他人,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利益,互相之间有一些矛盾冲突。

今天,我想把世间学者,包括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结合起来,与大家分享。

“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现代很多人都秉持一种自利主义。究其根源,与两百多年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有一定关系。他在书中提出一些经济学理论,倡导人们用经济以及外在的物质文明,将自己提升到最高高度,并强调自我的发展。

这本书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亚洲、欧美在内的很多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说我们上一辈人,都觉得该书的观点非常有理,于是拼命地展现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这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根本没想到它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就像以前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对其影响始料未及一样。

实际上,亚当·斯密真正的观点并非单纯利己,他也提倡利益他人。他还写过一本叫《道德情操论》的书,书中讲了一些做人的道德规范,认为无论做生意,还是搞世间任何项目,都要以道德底线为准则。但这本书的影响并不大,很多人都没有看过;即使看了,它对规范人们道德方面,也没起到很大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他的这句话,是对这两本书的精辟总结。

很多人可能产生疑惑:“人类是以自利为主,还是以利他为主呢?”按照佛教的观点,利益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利益,以利他的方式自利非常合理;如果为了自利而损害他人,或者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利益自己,则非常不合理。

自私并非人之本性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是一个自利的动物。有一本叫做《自私的基因》的书,里面讲:“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它们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使基因本身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基因是无所而不为的。”按照此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颗自私自利的心,这样的心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

如果自私是人的本性,无法改变,那么佛教所提倡的放弃自身利益、无私帮助别人的理念就不合理,永远都不能实现。但实际并非如此,虽然刚开始,每个人都有我执和我所执,很难做到对他人无私奉献和付出,但是经过不断修炼,最后达到佛教所讲的最高境界时,完全可以做到。

帮助别人,是最好的自利方法

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完全可以成办自利。如果我们很专注地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最好的自利方法。这个道理,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

这一观点与中国儒教思想非常吻合。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如果想自己成功,就应该帮助别人成功;如果想自己飞黄腾达、获得显赫名声,就应该帮助别人飞黄腾达,赞叹他人的功德。

受个别经济学家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想独自获得最高成就。我听说日本这边希求快速成功的人不是太多,但有些地方的人,尤其年轻人很希望能快速成功。不过,如果自己不愿对别人付出,特别自私,想凭单打独斗取得成功,不一定能实现。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如果不帮助周围的人,最终自己很可能走投无路。

佛教并非不强调自利,而是强调最好的自利方法是利他。《中阿含经》中有一部《优婆塞戒经》,此经云:“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意思是,每天只想自己的利益,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利,帮助别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利。

有些人可能产生疑问,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就不能做自己的事情了,否则就违背佛教了吗?并非如此,《大般若经》中说:“自利利他道,是诸菩萨摩诃萨道。”既要自利,又要利他,这就是菩萨道。作为一名学修大乘佛教的人,成全、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办自身的利益也非常合理。

在不扰乱的基础上,积极利他

日本这边由于教育的原因,每个人都特别守规矩,也很少扰乱、损害别人,这是非常好的。但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尽量想到别人、帮助别人,不能仅仅不扰乱就可以了。

虽然现代社会推崇自利主义,但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那么人与人之间,包括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就会越来越淡,到了一定时候,甚至会形成一种凄凉和漠然的氛围。整个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作为大乘佛教徒,这个时候需要营造一种温暖,用内心的热情为周围带来光明与和谐。随着自己境界的不断提升,到了一定时候,我们就会为他人完全付出,这时自利的心已不复存在。

听说日本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他们都承认佛陀的故事,被佛陀舍身饲虎等行为所感动。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有一世转生成摩诃萨埵王子。一天,他在山洞里见到一只母虎因生病无法觅食,饥饿难耐,正欲把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吃掉。受强烈悲心的驱使,王子先用一根尖锐的木头刺伤自己,让母虎喝自己的血,然后把身肉全部布施给了母虎和小老虎,拯救了它们的生命。整个过程,佛陀没有丝毫自私的心,这就是一种无私的利他精神。

我以前看过一些喜马拉雅山大成就者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名叫多喇·晋美格桑的大德,他在蒙古、汉地、新疆等地非常著名。一天他途经一个村镇,见到一群人把一个盗贼绑在铜马的马鞍上,然后在下面点火,准备把他活活烧死,盗贼哭喊着大声求救。尊者见状心里生起极大悲悯心,对在场的人说:“不要杀他,这个人是无辜的,真正偷盗的人是我。”最后,尊者代替盗贼受了死刑。

这位伟大的上师甘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一个素不相识的盗贼脱离痛苦。从尊者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没有任何贪著,因为如果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放弃,那对其他的名声、财富等,更不会贪恋。

世间当中也有这样崇高的英雄事迹,一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可以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种行为非常可歌可泣。

以教育提升利他心

在大乘佛教思想中,利他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却不太相同,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书,所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自利。比如我们学习各国语言、各种技能等,主要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建立美满的家庭等等。

如果全世界的教育都能有所提升,给孩子们从小灌输一种慈悲理念,即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生活,也要真诚地帮助别人,比如,帮助身边一些受苦者、素不相识者,或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乃至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整个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美好,人心也会充满温暖,不会冷冰冰的。

《入菩萨行论》的前世今生

我很喜欢大乘佛教的教义,尤其是利他思想。印度寂天论师写过一部《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对利他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弘传,起到了无法衡量的作用。此论虽然只有一千多个颂词,但其中的思想对人类内心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不过,寂天论师在世的时候,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他是如此伟大的一位菩萨。以前,他在印度那烂陀佛教大学求学的时候,众人眼里的他,除了“想吃饭、想睡觉、想上厕所”之外,一无是处,由此,他被大家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的管家很想开除他,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后来,管家们想出一个办法,要求寂天论师参加背诵考试,如果通不过,就名正言顺地开除他。考试那天,寂天论师端坐在高大的法座上对众人说:“你们想听我讲以前有的论典,还是想听以前没有的论典?”有些人戏弄说:“您还是给我们讲一部前所未有的论典吧。”听到这话后,寂天论师便开始为众人讲《入菩萨行论》。当他讲到《智慧品》第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他的身体开始慢慢腾空,越升越高,最终消失于空中……这时众人才意识到,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圣者。

当时在场的班智达中,很多具有不忘陀罗尼,他们有的记下一千颂,有的记下七百颂,还有的记下更多。为了求证,他们四处寻找寂天论师,最终在印度南方的吉祥功德刹找到了尊者。他们祈求尊者回去,但尊者觉得缘分已尽,便婉言拒绝了。他告诉来者说:“我的《入菩萨行论》以一千颂为准。在我的僧舍里,还有《学集论》和《经集论》……”

现今,《入菩萨行论》已被译成英文等多种语言,并在全世界得到了广弘。不知道有没有日文版?有,是吧?那有没有人学过日文的《入菩萨行论》呢?有的话,等一会儿问答的时候,我想问你们几个简单的问题。

以理服人,故令人心悦诚服

《入菩萨行论》所宣说的利他理念,并非以说教的方式,或者从宗教意义上让我们帮助别人,而是从道理上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为什么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以说,这是一部以理服人的殊胜论典。

藏传佛教派别众多,有宁玛、格鲁、噶举、觉囊、萨迦等教派,但每个教派都会学习《入菩萨行论》。学了之后,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出家人、在家人,都受益匪浅。

事实上,佛教所强调的自利利他,也可以说是一种自利。因为想成佛、想度化众生,是自利的一种最好方式。人类的习惯一般是以自利为主,利他为次,但如果从道理上真正分析,就会明白,在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上,真正利益众生,才具有最高价值。

比如,《入菩萨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意思是,凡是世间的安乐,都是由利他产生,世间所有的痛苦,均来源于贪图自乐。

现代社会,由于外界竞争等各种原因,很多人都会感到非常压抑、痛苦,内心绷得特别紧。其实,这也是因为对自己特别执著造成的。越执著自己,越会感到痛苦。如果我们一直想着别人,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反而会减少很多。

佛教思想与世间生活,相融相通

在座大多数都是在家人,有些人可能想:自己在世间做生意、做企业等,是否与佛教的利他思想相违呢?其实不但不相违,有些时候,将利他思想融入生活、工作和家庭,还会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阶层中绽放光彩。

以前,我看过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书,他在书中讲了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如何行持六波罗蜜多和十善。我觉得他作为一个世间人,讲得很有道理。

我曾看过杨澜对他的访谈,当时杨澜问:“1997年的时候您剃度出家,作为一名企业家,是在俗世当中追求利润、追求成功,而佛家的理念,却是放弃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专心向佛,这样是否相违呢?”

稻盛和夫回答说:“很多人认为,做企业和学习佛法两者相矛盾,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日本有句话叫做‘人情并不是为别人’,意思是说,善待别人肯定有回报。中国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善事的人家子子孙孙都会得到幸福。就这点来说,我认为佛教不适应资本主义、不适应企业盈利的说法是错误的,学佛和经营企业可以并行。”

我觉得,像稻盛和夫这种学佛理念,以及乔布斯的一些禅修思想,如果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会为社会输入真善美的能量。

利他,是改变人生的妙法

现代社会不但有金融危机,还有精神危机。金融危机不是太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危机。因为遭遇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国际救援机构或组织求救,但如果遭受了精神危机,即使来了很多医疗人员,也无济于事——很多时候,医疗队成员自身也有心理疾病。

最后,我希望真正想利益自己的人,以后都能尽量地帮助别人。在与任何人相处时,不但要时时控制自己的烦恼,还要真诚以待,关爱对方。

通过这样不断训练,想帮助别人的心就会慢慢培养出来。当内心盈满爱之后,自心会变得非常调柔,这时,即使你没有条件用金钱帮助别人,但你的这颗善心却会让周围人时时感受到温暖。渐渐地,自己的家庭和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自己的人生也会过得非常有意义。

现场互动

堪布:有没有人能用日语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情况?

与会者1:在日本,学习《入菩萨行论》并不是很普遍。我是从一位藏族僧人那里学到的,学完之后,感觉这部论非常好。

日本佛教徒像中国佛教徒一样,很喜欢读诵《心经》,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觉得,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改变内心才能真正理解空性,而学习《入菩萨行论》会对改变内心起到很大帮助。

现在有几种《入菩萨行论》的日文译本。我个人的感想是,虽然学了这部论之后,内心会有一些改变,但如果只靠自己看书学习,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最好能依止一位上师,在他的带领下边修边学。

与会者2:如果没学过堪布您讲的《入行论讲解》,我根本无法理解《入菩萨行论》的意思。所以,我这次亲自来感谢堪布的恩德。

在日本,《入菩萨行论》有几种英文译本和日文译本。对于里面的内容,我经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而这些疑惑通过阅读您的《入行论讲解》,已经完全解除了,并且修正了自己理解上的一些错误,走出了误区。

还有一件事我想说一下,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德来日本传法,但很多时候他们突然就不来了,这使我们很难顺利听闻到佛法。恳请堪布以及其他的藏地大德,以后能经常来日本传法。

堪布:好的。下面大家可以提问。

问:刚才您提到,最好的一种状态是在自利的同时利他。但我觉得自利和利他也存在一个程度问题。比如,日本的葬礼大都是按照佛教的形式进行,人死之后需要取一个名字,取名的价格至少二十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一万多元。不止我自己,日本人也认为这个价格有点高。为亡人取个好名字,本身是一个利他行为,但由于价格比较高,使得自利程度显得更多一些。我想问的是,如何把握自利和利他的程度?

堪布:每个国家、地区都有不同的传统和规矩。在我们藏地,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家人会请僧众为其念经四十九天。这一方面是以悲悯心利益亡者,另一方面,有时也可能含有一点攀比的成分,因为有些家庭即使条件不好,也要请很多僧人来家中超度。

日本佛教道场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使传承不断,需要一些收入,如果没有经济支撑,将很难为继,这样也就谈不上利他。但如果费用让人感到有压力,可能还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佛教商业化之后,里面存在很多复杂的问题,这时需要我们再再地思考。

问:请问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

堪布:在西方十万亿刹土以外的地方。

问1:我的职业是厨师。来日本几年之后,开了一家饭店,最近接触到佛法并做了皈依。学佛之后,我有了一些醒悟,觉得自己以前太愚昧了,很想改过,下决心以后不再吃肉、喝酒。但是,我现在因为要经营饭店,每天都会接触一些肉类,虽然它们并非我亲自所杀,送来的时候是半成品,但我还是觉得伤害了它们。所以,我每次都会为它们皈依并念一些超度的咒语。请您开示,这样做是否有悖于佛法?

堪布:如果是自己亲自sha生或者点杀,过失会非常大,应尽量远离这样的恶行。如果自己没有亲自参与杀生,只是从事接触肉类的工作,则不会有直接杀生的过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这个过程很难完全清净。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可以通过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进行忏悔,同时尽量保持清净的饮食,像你刚才所说的吃素、不饮酒就非常好。

我不管到哪里,都会赞叹中国汉传佛教的素食观。汉传佛教中不仅是出家人,在家居士大多数也坚持吃素。但藏地和日本的很多佛教徒,这方面做得并没有那么好。

真正的佛教徒,一般都非常重视吃素。吃素一方面对自己的健康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直接或间接救护众生的生命,也起到极大作用。以前,藏地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所以吃素比较困难。现在,藏传佛教也开始重视素食,不断培养大家的素食观。很多寺院已经不开许吃荤食,只能吃素。我们作为佛教徒,对于一些好的传统应该尽量学习和继承。

问2:也就是说,如果我暂时还无法脱离这个工作环境,可以继续是吗?

堪布:看情况吧。

问3:我还想替我夫人问一下,她也皈依了佛门。我妻子身体非常弱,三天两头招附体,虽然她通过念经、持咒等方法能暂时解决,但总是反复,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堪布:这可能与她的前世有关,可以多念一些观音心咒。此外,不要特别在乎、执著,这样就会逐渐好转的。

问:我是青海安多人。我想请问,藏传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堪布:我觉得藏传佛教的精髓,归根结底是智慧和慈悲。如果没有智慧,无论出世间的解脱,还是世间的成功,都无法达成;如果没有慈悲,大至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小至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等等,都会化为泡影。

问:就您今天的议题,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佛教怎么看待“借”与“还”这两个字的概念?

堪布:佛教认为,受戒之人如果不按时归还所借用的财物,属于犯戒或破戒,这与偷盗或抢夺没有什么差别。当然,如果两个人的财物是一体的,既是我的,也是他的,这种情况下不还也是可以的。除此之外,都需要归还。

问1:我想请教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我来自真言宗总本山高野山,我在高野山生活一年多了,主要研究“入唐八家”带来的相关文献。

入唐八家在唐武宗灭佛前后入唐求法,当时请回了大量经书、经卷、曼陀罗、法器,以及造像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请来的这些文献,很多在中国大陆已经失传了,但它们在日本却被保存得非常好,无论是传抄本、复写本,还是原本,现在都完整地留存着。此外,这些法的传承和仪轨也被完好地保存着,但在汉地,这些法的传承早已经断了。现在,很多中国人都想来高野山求取传承。对于日本佛教的这种留存精神,我由衷地赞叹。

不过,当我在高野山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心中却产生了很大困惑。因为,虽然这里的文献和传承保存完整,仪轨和仪式非常摄人,但僧侣们戒律毁失得却异常严重。他们不但可以结婚、生子,还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说,戒律对于他们没有任何约束性,其他人也不能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可能里面还存在一些更严重的问题,但我承蒙高野山的恩德,在这里不方便说。

每当对此感到困惑的时候,我就会去听堪布您的法,然后对治自己的分别念,强迫自己观清净心。可是,这些问题又真真实实地存在。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这个问题让日本人回答可能比较好。因为我在日本只待两三天,很难深入了解和思考,所以让我回答会有一定困难。但我可以简单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于日本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具体状况,我不是特别清楚,以前只是略微听说过。据我了解的情况,唐朝的鉴真和尚将佛法带到日本时,戒律方面是以《四分律》为主,当时日本出家人一直严守这些戒律。以前日本净土宗个别大德行持过比较特殊的行为,但这并未对日本出家人的整体产生很大影响。不过近两百多年,日本佛教整体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从全世界来讲,日本僧人在持戒方面确实比较特殊。

我个人的观点是,日本佛教在保存文献和传承等方面做得特别好。包括中国的有些陶瓷工艺、传统文化,在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上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一点我非常赞叹。但日本僧侣在守戒方面,确实比较松懈。不过,这种守持方式可能也有其他必要,因为这样,人们“心中有佛”的理念,会一直留存下去。

希望大家不要对此产生邪见,应该随顺历史、随顺传统。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以后,很多地方守持戒律的人会越来越少,很可能逐渐变得与日本一样。

问2:不好意思,我补充一下。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矛盾体,困惑的同时,也很感谢日本现今的戒律状况。因为,如果往前推一百年,我作为女性只能止步于“女人堂”,根本不可能进入高野山。所以不可否认,现今的局面对于我们在家人接触佛法,确实方便了很多。总而言之,高野山的学问做得还是很好的。感谢您!

堪布:对。不管是宗教与宗教之间、道场与道场之间,还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每一个佛教徒之间都应该和睦相处,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存在形式,每种形式都应该被理解和尊重。

并且,利益众生的方式不一定完全相同。两位上师的弘法方式可能就不太一样,两位牧师布道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两位医生的治疗方法也经常各异。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存在方式,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全部。

我年轻的时候,对于那些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和现象,非常看不惯。但自从去了很多地方、见了较多现象之后,内心变得比较包容了。现在再看到不同的想法和行为,都能够理解对方。

问:很高兴再次与您结缘。我感觉为他人着想也是一种利他。但我发现,当我太为对方着想的时候,经常是自己想多了,对方并没有那么玻璃心。这时我内心会很矛盾,觉得以后是不是不用太在乎对方的想法?但这与我的性格又不符。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利他心,还是一种我执?是不是因为我执太深,太在意自己感受造成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祈请您开示。

堪布:对于某件事,如果我们做得太细、太在乎、太计较,就会经常被痛苦缠绕。虽然办事时,处理好细节很重要,但不能特别算计利他或利己的一些小事。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博士,他在32岁之前,做事特别细,也精于衡量利弊得失,很多人都觉得他很聪明。然而,他却经常生病,虽然奔波于各个医院,却始终找不到病因。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实验报告,报告上说:对小事过于在乎、计较的人,90%以上会患有心理疾病,并伴有心率较快,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各种疾病。他惊讶地发现,这与自己的病症极为相似。这时他才找到了真正的病因——自己发生了严重的内耗。

自此以后,他在生活中,不再过于专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尽量从大的方面考虑事情,也不再计较任何得失。改变思维之后,他的身体和内心都逐渐恢复了健康。

我们在与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必天天看对方的脸色行事,这样非常辛苦。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凭良心做事,别人高兴或不高兴只是一种因缘,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问:我知道您来日本,所以从北京赶过来。您如果在内地传法,现场肯定人山人海,我能挤进一个角落都很困难。今天有幸坐在这里并有机会提问,特别感恩!

我的问题是,我对一些师父,尤其比较熟悉的师父,恭敬心可能有点不够。其实我心里很难过,不知道怎样做才叫有恭敬心?前一段时间,我和一位师兄共同迎请一位讲法非常好的师父到内地传法。我觉得既然师父不远千里从国外来内地传法,最好安排师父多讲,这样能让更多人受益。但那位师兄对师父非常恭敬,说师父很辛苦啊,不要安排太多了。我们两人由此产生了矛盾。请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怎样才能平衡好自利和利他?

堪布:你从北京特意赶过来,也很辛苦。不过我今天没有直接传法,明晚才会念《佛子行》和《修心八颂》的传承。如果你明天晚上还在日本,可以过去听一下。这次你花了那么多路费,如果没有听到法,可能有点不值得。

你说的问题,我觉得随缘比较好,不要为了上师特别执著和痛苦。对上师有恭敬心也可以,没有恭敬心也可以,很多西方人都不太会恭敬。我昨天说日本人特别有礼貌,经常向别人鞠躬,但英国人好像不愿意弯腰。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佛教完全可以随顺。

问:我最近一段时间心里特别难受,学佛之后也知道心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告诉自己说没关系。但有时又觉得有关系,就是没办法安心。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堪布: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内心都会有痛苦。美国是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最高领导人是奥巴马,但他也经常感到痛苦,更何况其他人?

痛苦的时候,应该思维佛教所讲的“轮回是苦”的道理,同时思维无常之理,知道苦是因缘产生的,并非常有。今天的痛苦,明天可能就会变成光明,它不会永远存在,很快就会消失。尤其对于修行人,获得快乐应该非常容易。

我特别希望大家能用佛法的理论和修行,调节自己的生活。这样虽然偶尔也会有痛苦,但痛苦很快就会消失,不会达到极点。佛教当中有很多对治痛苦的妙药,除了思维轮回痛苦和万法无常以外,还可以思维因果不虚——想到自己现在受苦的业因是自己前世所造,感受一下也很正常,现在虽然难忍,但它并不会长久,是会间断的。

主持人:

谢谢堪布珍贵的开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场座谈马上就要结束了。

堪布刚刚讲到,如果想成功,首先,应该培养内在的利他心与智慧,否则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堪布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之根,利他是一切快乐之源。我认为这是佛法智慧的精华。

现在东京已经进入冬季,虽然今天外面非常冷,但听了堪布的开示之后,我相信大家内心得到了不少力量与温暖。希望大家将这种力量,如春风一般传递给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