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42场南非开普敦桑耶林中心Kagyu Samye Dzong, Cape Town, South Africa南非·开普敦2015 / 10 / 30菩提心·觉醒的心Bodhicitta - the Mind of Awakening
主持人:
仁波切,我谨代表开普敦噶举桑耶林中心,欢迎您的到来并感谢您为我们做演讲!
能够邀请到您,我们深感荣幸。之前益西喇嘛和桑木喇嘛都发邮件嘱咐我,您到开普敦后,一定要邀请您到中心来,很高兴您真的来了。也非常感激您为阿贡仁波切的尽快转世,念诵了上千遍祈祷文。
希望今晚您能为我们慈悲开示,如何继承阿贡仁波切在非洲的事业,以及如何实现仁波切在非洲的弘法之梦。再次感谢您,祈愿您此行吉祥圆满!
今天我用汉语讲,配有英语翻译。我是第一次来南非的开普敦,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有关菩提心的内容。
对于菩提心,在座的大多数人应该比较清楚,或许也有个别人不是特别明白。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所有法门的醍醐、精华就是菩提心。因此,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际修行中,菩提心的教义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是对大乘修行者而言的,实际上,对世界上的所有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它的价值都无法估量。
自他皆平等,修时应相换
在这个地球上,按照人类的不同肤色划分,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按照不同大洲划分,有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按照不同国家划分,有两百多个国家;按照不同文化划分,有千差万别的诸多文化。从这些不同来看,似乎大家在地球上不必存在什么共同的连结,因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等。
但其实并非如此。在印度著名的寂天论师所造的《入菩萨行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偈颂:“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虽然此偈颂诞生于8世纪,但其中的思想,在21世纪仍然适用于全人类,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汲取思想的精髓。
这个颂词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所要表达的意义是: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避苦求乐”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并进一步思维:人与人、自与他之间是平等的。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努力追求快乐,并尽力避免身心痛苦,这是所有人的共同点。
那么,我们应当像保护自己一样去保护他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虽然从表面看来,这个偈颂的意思很简单,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思维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尤为甚深。
在大乘的菩提行中,思维自他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修行“自他平等”。之后更进一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可以叫“自他相换”。比如,在杀生的时候,要站在被杀众生的角度去思维:“如果我是被杀的众生,他人来杀害我、断我的性命,我会感受怎样的痛苦?”通过这样的观察,你会发觉对方的生命极其可贵。“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是修持菩提心最根本的修法。
应生菩提心,善巧辨是非
研究、修行佛教,有甚深的意义。虽然现在有很多人也在宣扬慈悲、善良的理念,但只是这样还不够,应该要修行菩提心,因为它直接关乎每个众生的解脱。如果佛教徒不懂这个道理,说明对佛法学习得还不够深入。
菩提心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谓愿菩提心,是发愿从现在开始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获得究竟觉悟的果位。相信大家在理论上可以明白这样的发愿。发愿后就要有实际行动,在具愿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行菩提心,通过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六种波罗蜜多不断努力。
如果你真正发了大乘心,就不会再有理由贪图个人享乐、放任自己的懒惰和懈怠,甚至过度的自我保护都是不适宜的。或许有些人认为,利益他众虽然很好,但个人自尊、自强、自信的心态也需要被保护。所以,在利益众生时,还是无法接受很多事情,常常感觉自私心与利他心之间有冲突,没办法行持利他的事业。这时,你就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到底正不正确。
不仅自己的心态需要观察,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需要观察。通过观察,你会发现有些本以为是正确的事情,其实是错误的。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一种习惯、观念是正确的,它值得被保留下来。但如果一种习惯、观念是错误的,它对个人乃至全球所有生命都不利,那么,即使这种习惯、观念延续了千百年,我们也要去改变它。
从道理上来讲,全球的人类都应该是平等的,理应实现平等的共同发展。我相信这个观点很多人都接受。但在几十年前,或许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这个观点——从当时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冲突、种族歧视就可以看出来。
我昨天刚到开普敦时,很多人给我介绍说,前zongtong曼德拉在海岛监狱里被关了很多年。他在三个不同的监狱中,总共被监禁了27年。我以前看过他的传记,我当时一直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能证明:人类的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当然,对这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不同观点,等会儿问答的时候可以提出来。不过,曼德拉被监禁,确实是历史中真实的事件。
白种人对黑人实行隔离,在当时的白种人眼中,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到了今天,各国对此可能会有其他看法。现在,大多数民众对“人类都具有避苦求乐的特点”,应该是有共识的。而在那个时代,所有事情的发生,自然无法脱离当时的政治、宗教背景,无法不受执政理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198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图图主教,曾在纽约演讲时说:“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的时候,他们手里拿着《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白人传教士让我们共同祈祷,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情况颠倒了,《圣经》在我们手里,而土地在白人手里。”
今天的听众有很多是白人,你们或许对图图主教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但如果从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一些共鸣?
三十年过去了,如果图图主教再次看,可能会看到很多黑人手里的《圣经》不见了,很多白人手里的土地也不见了,这些土地回到了黑人手中。1994年,曼德拉在就职zongtong演讲中说,每位国民与祖国大地密不可分——遗失的土地再次回到了他们手中。但遗憾的是,现在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手里拿着《圣经》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现在在英国、美国、非洲等地,就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来看,信仰的人逐渐减少。所以,如果图图主教再次观察这个世界,会看到很多状况都发生了变化。
虽然人类本应是平等的,但在某些时代背景下,或者说当人类被某些观念驱使时,现实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我听说以前在非洲以外的某些国家,对黑人的残暴行为非常可怕。像我知道的一些地方,也存在民族歧视,以及对仆人虐待、杀戮的行为——主人杀仆人就像杀动物一样。如果以自他平等的菩提心去判断这些行为,可以认定它们完全是错误的。
众生皆平等,赞叹素食观
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对其他众生的杀戮,完全违背了大乘菩提心。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除了人类、和平鸽等少数动物外,其他动物都应该被杀害、食用,比如牛、羊、水生动物、飞禽等。人类没有想过动物与我们同样会感受痛苦,也没有想过它们同样需要快乐。虽然人类自诩为高等动物,自以为智商很高,却没有思维过这个道理。
如果只想自己即生中获得快乐、拥有健康的心态,这根本谈不上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是要让所有众生获得究竟的快乐,这是菩提心真正的核心所在。在当今时代,这些被杀害的动物,其实就像几百年前被杀戮的弱势族群一样。当时,这些民族的人们,遭受了各种虐待,甚至被夺去最宝贵的生命。站在大乘佛弟子的角度去看,每天在世界上发生的残害众生的行为,都是非常残酷的,也是极其可悲的。
凡是学习大乘佛教的人,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应该对保护一切众生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一些藏传佛教的佛教徒,还有一些西方不同教派的教徒,都需要改变食用肉食的习惯。实际上,吃肉是直接或间接损害众生的生命。如果实在不能长期吃素,至少也要在一个月中的四天或半个月里吃素,以这种方式来改变观念。因为食用动物的肉,与夺走众生的生命没有什么差别。
在《楞严经》和《涅槃经》中,都不提倡食用肉食。佛教一直有吃素的传统,在这方面我最赞叹的就是汉传佛教。在汉传佛教上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这一优良传统。我认为全球所有具有慈悲心的人、所有宗教徒都应该学习这一点,并进行反复思考。
我以前研究过汉地的素食观,实际上,吃素的传统与汉地的文化有关。汉地有一部著作叫《黄帝内经》,经中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意思是说五种谷粮是身体主要的营养来源,而五种果实则用于辅助补充营养,令身体更加健康。吃素这一传统的形成,也受到了儒家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到梁武帝时期,汉传佛教正式建立了吃素的制度。公元511年,梁武帝亲自撰写了《断酒肉文》,告诫佛教徒断除酒肉。他于全国下令,凡是出家人,均不能食肉、饮酒。改革由出家人开始落实,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影响扩大至所有佛教徒。改革取得的成功,可以部分归功于梁武帝的执政能力。而且,梁武帝的家族很有佛缘,他的公主是在达摩祖师座下出家的比丘尼。
到今天,梁武帝这一改革的影响已经持续了1506年,也就是说,汉传佛教吃素的传统,从一千五百多年前保存至今。我有些好奇,为什么这个传统能够延续下来?其他一些思想,尽管也能传播,但在执政者死后,旧有的制度又会被恢复。但汉传佛教的素食观却一直被传承至今,凡是在汉传佛教的寺院,包括在家居士在内的所有佛教徒,几乎都不吃肉。
我刚才问了开普敦的汉传佛教徒吃不吃肉,他们回答说“吃得不多”。也许他们受过其他佛教宗派的影响,虽然吃得不是很多,但还是会吃一些,我想这应该不是汉传佛教本身带来的影响。
我以前也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肉包子。后来我戒掉了,但戒肉后有一次忘了,中午又吃了肉包子,晚上才想起来,但也没办法,因为已经吃了。但从那以后,我一直努力地坚持吃素,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由于习气使然,一般人刚开始很难断肉。而且我们很难意识到肉与其他食品的区别,因为市场上卖的肉有很多是有包装的,看起来跟其他包装的产品,比如水果,没有什么差别。但你可以去思维,实际上肉食就是某个众生身体的一部分,当身体被切割时是很痛苦的,那么当众生被作为肉食杀害时,要感受什么样的痛苦?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有些人认为不吃肉营养不够,自己身体不好所以一定要吃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肉反而会让你患上很多疾病。关于吃素对健康的影响,我以前专门进行过研究,其实素食足以补充身体对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的需求,因此吃素在营养学和医学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在佛教意义上,一方面,吃素是一种间接放生,另一方面,吃素也是在实际行持菩提心。这就是我认为汉传佛教很伟大的原因之一。一个吃素的人,无论你是否用语言宣说,都已经在行动中实践了菩提心。仅在中国就有一亿个佛教徒,如果这么多人都吃素,相当于放生了多少个生命?这是值得佛教徒去思考的。
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
无论是否已经发起了大乘菩提心,我们都应该以大乘思想去帮助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一个偈颂,令我印象很深刻:“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意思是说,作为大乘佛子,发了菩提心之后,应该以最大的努力成熟众生、度化众生。哪怕为令一个众生生起善念,自己在千百万劫中做他的仆人也不能生厌。在现实生活中,就要这样去做,为了帮助一个人,哪怕在多少年或更长的时间中去努力,自己的内心中也不应生起厌恶心和疲倦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思维和学习。
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座上修菩提心修得不错,好像真成了菩萨一样。但真正去实践时,比如救助可怜众生——像麻风病人、艾滋病人、患疟疾的病人、孤儿、无家可归的老人、穷人、乞丐等,那时自己的大乘菩提心不一定能生得起来,可能除了自私自利外,根本想不到对方需要你的爱。
在世间,有一些没有信仰的人,无条件地做了很多伟大的慈善事业。我会通过这些事例反思自己:我虽然自诩为大乘佛教徒,但跟他们比起来,真的非常惭愧。尽管自认为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但在面对一些事情时,自己的行为还不如没有信仰的爱心人士。这时就会觉得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和修行。
追忆仁波切,愿众齐努力
这里是阿贡仁波切的道场。仁波切在西方弘扬佛法时,给很多年轻人无私地提供了帮助。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到仁波切示现圆寂之前,他为许多贫穷的藏族年轻人提供了学费。同时,他为保护藏族的语言、文字,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作为弟子,从上师那里获得了加持、得到了传承,从皈依开始,一直领受上师法恩的我们,对上师的恩德难以报答。上师为众生示现无常而离开人间,这对大家来说,的确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我们更应该把悲哀化成动力。作为他的传承弟子,应该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地学习上师所传下来的教法,并弘扬他的传承,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多年前,我的上师晋美彭措法王示现圆寂。当时,在学院追随法王的弟子有上万人,学院以外的传承弟子遍布各国。那时,对于每一位弟子来说,法王的圆寂就像心中的红太阳落于西山,内心被笼罩上一片黑暗,不明方向、不知所措,仿佛世界只剩下黑暗与空虚。但随后弟子们共同商量,发愿要继承上师的遗愿,因为我们知道伤心与哭泣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把上师传承的教法弘扬下去。后来,学院所有堪布、活佛反复商量、开会,希望将法王所创办的佛学院,管理得像法王在世时一样好,并决定为此终生努力。到今天,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学习和弘法。
如果大家希望听一听我的建议,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我建议仁波切所有的传承弟子,长期共同商量、探讨如何继承老人家所传的法要、如何弘扬他的传承、如何维护他的道场、如何延续他弘法利生的精神。如果可以将上师弘法利生的精神,延续十年、百年乃至千年,就是对上师最大的报恩,也是最大的供养。修一座塔或做其他供养,对一位上师来说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把道场的法脉延续下去,是最重要的。
我曾看到有些上师圆寂后,道场就关闭了,弟子们也各自散了,甚至弟子之间还发生了各种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这种行为对上师不是报恩。
上师的离开是正常的,佛陀也会离开,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离开。即使上师离开了,我们也不要忘记,将最具价值的真理,传递给千千万万的有缘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下面我用藏语念《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传承,之后半小时留给大家提问。
现场互动
问:刚才您提到不应该吃肉,但种植蔬菜时,也会由于使用化学药品和杀虫剂,杀死蔬菜上的生命。这样一来,杀害的生命数量远远超过杀害一头牛。另外,是否最好也不要食用奶酪和牛奶呢?因为它们来自被虐待的动物。您为什么没有说要成为纯素食者,而只是说要成为素食者呢?
堪布:奶酪不吃当然也很好,我没有要求一定要吃奶酪。如果吃没有农药的蔬菜,当然更好。但即使不得已要吃有农药的蔬菜,农药也不是我们让农夫添加的。而且如果连蔬菜都不吃,也有一定困难。
人为了获取肉食而选择杀害动物,这一动机与选择吃素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杀生有直接杀与间接杀,不得以吃添加农药的蔬菜,是一种间接杀,因为添加农药是农夫的行为。当然,最好不要吃有农药的蔬菜,但即使吃了,我们吃的也是蔬菜而不是肉。因此,在佛教中,吃素与吃肉在发心上还是有一定差别。但不是说吃素就完全没有过失,间接来讲肯定也是有过失的。
问: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过菩提心,您今天也谈到了。我知道出离心同样很重要,所以我想了解一下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我认为它们的关系应该是很紧密的。而且我觉得理解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菩提心。那么如何更好地发菩提心自觉觉他呢?作为没有证悟的凡夫,目前的心态还是很自私的。
堪布: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中有宣讲。论中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想获得解脱,对获得解脱有持续而强烈的希求,就是具备了出离心。我们应当明白,三界轮回中没有什么是真正快乐的,因此一定要远离一切痛苦而获得解脱,有这样的心态就是有了出离心。
菩提心是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心,既有悲心,也有智慧。对于想深入佛教的研究者与修行者,出离心与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生起无二慧,对万事万物、一切法都通达空性。
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即是三主要道。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具备此三者。否则,善法的修持很有可能成为人天福报、在人间获得快乐的因,而不是佛教最高层次的修行。
问:您多次提到快乐、痛苦这样的字眼,我想知道快乐是什么意思?
堪布:有吃有穿,没有什么身心压力,沉浸在一种喜悦的状态中,可以叫做乐。所谓的苦,可以分为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身体的痛苦,比如罹患疾病、在监狱中身体受到折磨;而心灵的痛苦,比如有吃有穿但一直不开心,甚至想自sha。
每个众生都希求快乐,不愿感受痛苦。但很多人由于思想与行为的颠倒,反而给自己带来痛苦。印度的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依靠可爱的对境产生快乐,因而生起贪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痛苦,因而生起嗔恨心。因此,嗔由苦生,贪由乐生。
问:您能否再多讲一些关于宗喀巴大师的内容?
堪布:在藏地,宗喀巴大师是公认的三大文殊之一。三大文殊分别是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宁玛巴的龙钦绕降、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他们都撰著了非常珍贵的论典。
宗喀巴大师的智慧极其不可思议,他所造的论典有《菩提道次第论》和《密宗道次第论》,将此二者进行归纳的论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三主要道论》。
《三主要道论》的内容并不多,前面主要讲生出离心的必要、如何修出离心,中间讲缺失菩提心的过失、菩提心如何运用,最后讲如果没有无二慧,即使具备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最终,我们一定要生起无二的智慧来通达佛的教言,而且,证悟单空还不够,一定要证悟大空性。
问:您刚刚讲到了宗喀巴大师,据我所知,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之一。我认为有三个宗派在南非具有一定影响力——格鲁派、噶举派和宁玛派。南非的僧众很少,传法也不多,所以很多修行人会去听不同传承上师的法。但我知道对传承专一很重要,因为在修上师瑜伽或其他一些修法时,都应该专一。那么,在闻法机会很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是坚持一个传承、跟随一位上师,还是只要遇到好的上师和法就去跟随修学?
堪布: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对于老修行人来说,在不舍弃自己宗派的前提下,多学一点也可以。如果是初学者,可能先随学一个传承好一点。否则,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最终背叛了自己的上师和宗派都不知道。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初学者像新闻记者采访一样,到处都去依止,结果什么都没得到。如果一个人能安住一个道场修学,那么,他的信心不会轻易被别人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必要的时候,其他善知识来访,再以清净心去依止。
接受很多上师的教言并不是不可以,但在原则上,不能舍弃自己的宗派,要长期依止自己的上师,这也是人格稳重的一种表现。我之前了解到,阿贡仁波切在英国的一些弟子,已经依止他四十多年了,我非常惊讶,也很随喜,这样去依止上师是非常好的,不知道南非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做事还是修行,终生坚持才能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