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019.06.22.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但问耕耘】
但问耕耘
Work on the Cause, Never Mind the Result
主持人:
今天是夏至的第二天,天气非常炎热。很高兴能够在这个炎热的下午,和大家一起,与索达吉堪布度过一段珍贵的时光。
索达吉堪布在1985年舍俗出家,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堪布在讲经说法的同时,还不断地翻译经论、著书立说,截至现在已经付梓的有300余万字,大量出版作品受到城市读者的喜爱。
堪布还创立了很多慈善机构,创办了慈善小学、中学和图书馆等项目。他还呼吁大家关爱身边的人,帮助了很多社会边缘群体和贫困人群。他倡导用科学的方法放生,救助了非常多的生命。对于今天的沙龙主题——“但问耕耘”,堪布和在座的所有企业家一样,在传递智慧的路上,深深耕耘了几十年,从未停止过。
简短的几分钟,没办法完整讲述堪布几十年来的耕耘轨迹。不过,在很多场合,堪布都会说一句话。他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活多长时间,但是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听法,我都会全心全意地用佛法去饶益他。”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但问耕耘”的全部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做主题演讲——
今天下午,我们大家在这里聊一聊。不算什么演讲,也不算什么开示。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在人生的旅途中都很了不起,是对社会很有贡献的人。我今天没有特别准备,也不用做准备,因为我们有共同思考和探讨的很多话题。只需要打开心扉,随心所欲地跟大家聊一聊就可以。
学一点佛法
今天的话题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人这一生,好像很需要追求一个结果,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更需要把握当前的心态,并好好地加以保护。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但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需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是一个大乘佛教徒,比如像我,可能还要加上对佛法或者众生负责。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能不能做到,得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但问耕耘”的话题,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随时都需要思考。这的确很重要。
在座的各位,有些是有信仰的,有些则没有信仰;有些对佛教有一点兴趣,有些人不一定有兴趣。作为一个从小信仰佛教,30多年来一直在佛教的知识体系中学习、思考和修行的人,我对自己的人生总结是什么呢?不管有没有信仰,佛教的有些知识对我们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应该都是有所帮助的。
这一点,我并不是站在佛教徒的角度来讲的。佛教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我既不站在释迦牟尼佛的立场上,也不站在其他宗教的立场上,我只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谁的宗教有真理,我就归属于谁。”我以自己的心作证,从公道公正的角度分析,如今这个社会,确实需要用佛教的一些方法,来解决精神的梳理、心灵的开导以及对自心的观照问题。
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人们的内心却充满了空虚、不满、抱怨……因欲望得不到满足等有各种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心灵的良药,是很难支撑下来的。生活也好,精神也好,光依靠外在的物质和因缘,根本没办法获得饱满的滋养。
调一点心态
我建议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兴趣,最好用佛教或其他宗教甚至不涉及任何宗教的禅修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禅修,我们的心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淡定,到时不管世界发生什么难以超越的大事,我们都可以稳如泰山,毫不动摇,轻松地面对。
在这繁杂的人世间,遇到各种各样的红尘烦恼,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个人如果有一定的调整能力,外境发生任何事情,或者遇到任何风雨,心态都会非常平稳。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心。在座的很多企业家,可能都有一些调心的方法,我们佛教的修行人也有。总的原则是,这颗心不能绷得太紧。如果绷得太紧,很多事情都没办法成办。
佛教里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位叫昼辛吉的人,特别擅长弹乐器。后来他出家修行,却一直修不上去,就向佛陀请教。佛陀问他:“听说你在家的时候,特别擅长弹乐器。”他说:“是啊!”“那你弹乐器的时候,弦是绷得很紧,还是很松?”他说:“两者都不是,松紧要适度。”佛告诉他:“修行也是这样的。不要绷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松。”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觉得压力特别大,有时简直喘不过气来。每个人做的事情都特别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或违缘,心里很难承受。其实,情况越是复杂的时候,我们越要有一颗平常心。
我记得以前上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古文,叫《后羿射箭》。后羿的射术非常精湛,即使骑在马上,也能射中。有一次夏王问他:“你是不是擅长射箭?”他说:“是。”“你既然擅长射箭,那我专门给你设一个靶心。如果射中了,我赏赐你一万两黄金;如果没有射中,我要惩罚你,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因为是夏王的命令,后羿不得不答应。搭弓的时候,他的心里忐忑不安,手一直在颤抖,脸色也变了,整个行为跟以往完全不同。结果,他连射两箭,都没有射中,彻底失败了。
他平常射箭都是百发百中,按理来讲,射中国王为他设的靶子,百分之百没有问题。但为什么失败了呢?因为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失去了平常心——面对巨大的赏罚,他有了得失心,患得患失。
我们经营企业也好,修持佛法也好,做其他什么事情也好,患得患失的心越重,结果可能越不理想。我觉得“但问耕耘”这个话题很好,不管结果,只管凭着自己的良心、善心和责任心,尽心尽力地去努力。结果也许很好,也许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一定是有意义的。
想一点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都比较失望,因为看到的总是别人的成功,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好像都离成功很远。
有些人认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应该获得成就。很多年轻人在创业和做事的过程中,都会互相赞叹,互相鼓励:“这件事情你只要肯做,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以你的能力、智商、情商、办事的技巧和方便,做这件事绝对没有问题!”这样的想法虽然很积极,但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其实,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的地方,还隐藏着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和因缘如果不具足,尽管我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勤奋,结果也不一定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所谓的努力和勤奋,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简单,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
有一句古话,大家应该很熟悉,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古人认为,做任何事情,只有十分之三的因素在人手里,另外的十分之七由天决定。所谓的天,就是天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缘。人和,只占三分之一。许多事情的成功,既来自我们的勤奋,也来自前世善业所积累的福报。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我们看不见的。
然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很多人,并不承认这一点,也不会把它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对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总是倾向以成功的正面案例来激励自己,不太愿意面对失败的案例,也不太愿意考虑可能导致失败的各种因素。
我觉得,作为一个世间人,不管是创业,还是做别的任何事情,最好给自己设定50%的成功希望和50%的失败可能。你心里一定要明白,这件事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事情,或许更有利益。
对很多人来讲,如果成功,不用说,很容易面对:“啊,我当初是如何考虑的——自己早有安排!”而一旦失败,你会怎么应对?在当前来讲,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可是,很多人在失败方面的预算和规划都做得比较少。我经常遇到知识界的教授和学者,以及在社会上有一些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精英人士。他们的很多思考也比较偏颇。对好的方面,有许许多多的计划和安排,一层一层的,非常丰富。不好的方面,简单的一句话就过去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凭我的判断,应该会成功,不用担心什么。”
在我们佛教内部,虽然做任何一件事情,佛教都能提供一些好的方式,但也不可能用一句话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人说:“你只管念佛就好,一定能遣除一切违缘。没什么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佛号不是万能的。也有些人说:“你祈祷黄财神肯定马上发财,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不一定的。当然,我不是说黄财神没有这个功德,但你想凭一句话决定所有的事情,肯定不可能。
懂一点因果
佛教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因果规律。因果规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就是因和果。我们今天得到的所有成功和财富,都是即生或者前世做过的一些善事成熟的结果。过去的善业跟现在的善果,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一点,从来没学习过这些道理的人,也许会半信半疑。但也没什么吧。一旦自己在生活中感受一些特别的苦乐时,可能才会有所感悟:“这一切的背后,也许真的有一种因果。”
因为有因果的支配,我们这一生的财富、名声和地位才能得以实现和保全。如果没有这些因和缘,无缘无故就得到了财富和名声,这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因果关系,西方很多科学家称之为因果定律,意思是一旦种下了种子,不管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虽然当下不能成熟,但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过几百年、几千年,它的果一定会成熟。很多人以前在这方面思考得不是很多,其实这样的定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体现。
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什么呢?做人应该懂得善和恶的差别。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做善事,包括有些企业家,非常积极地在做一些慈善活动和基金,不断地回馈社会。也有一些人,在这方面并不是特别乐意。
有些人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因为行善的果报没有当下现前,反而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顺,加上没有系统或长期地学习佛法,便对因果产生怀疑和不满:“我这么努力地行持善法,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其实,在漫长轮回中,因果相互循环,相互起作用,非常复杂,不可能一行善法就立刻得好报。
佛教有一部著名的论典,名叫《亲友书》。里面说:“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我们现在做的恶业,不会像刀砍身体马上出血一样,这一世马上就现前果报。但实际上,种下的恶因永远不会空耗,等到死后,恶业的果报一定现前,令你堕入恶趣感受痛苦。
恶业如此,善业也一样,成熟果报也需要时间。我们今天得到的财富或痛苦,都是前世造的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我现在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在我的晚年或者来世,也一定会出现果报。
善恶的种子并不是一种下马上成熟,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要到秋天才能收获一样。因果规律需要时间来体现。植物的成熟大多需要一个季节,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而我们有情众生造的善业和恶业,除了极个别特殊的善业和恶业外,大多数都需要一世以后才成熟,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中间翻过一个季度才有结果。这一点,学过佛教的《俱舍论》《阿毗达磨》以后,可以明白真正的因果道理。
如果我们深信因果规律,便真正可以做到“但求耕耘,不问收获”,在努力的当下,不去考虑最后的结果。如果能够这样,最后得到的结果也许会更好。
有一点利他心
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利他心。在座的各位,对自己和家庭的生存,不会有什么烦恼和压力。各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拥有的财富回馈社会,因为这些财富本身就来自社会。
1.厚德者,方能载物
虽然这些财富是你自己的努力和福报所得,但你的福报跟总的社会群体也有一定关系。而且,你所有的福报都来自你前世所造的善业。福报再大,也是前世造福,即生受报。如果没有继续做善业,这辈子把福报用完了,下一辈子福报穷尽,很难再拥有今生的成功。所以,不断为自己行善培福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想不通:“别人都成功了,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不成功?”按照佛教的说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福报问题。福报是什么?就是你前世造的善业。如果前世造了很大的善业,你即生的福报不会穷尽;如果前世没有积一点福报,即生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成功。
佛教有一句话:“勤奋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付出山王一般的勤劳和努力,不如积累火星那么一丁点的福报。也就是说,你再怎么样勤奋,如果没有一定的福报,也很难如愿以偿。今生的奋斗和努力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些过去世积累下来的福德资粮。
佛教的《广大游舞经》中说:“具有福德者,亦成诸所愿。”有福报的人,哪怕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都能如愿以偿。相反,没有福德的人,不管怎么努力,事情都很难成办。
《易经》里有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福德的人,如果拥有过高的地位,必定会出现祸殃。他有名声,但也许会翻车而死;他有财富,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很快就一贫如洗。没有福德的人,很难支撑这些。
古人经常讲,厚德载物。有了深厚的德行和福报,财物也好,名声地位也好,自然可以承载;如果芝麻许的福德都没有,所谓的名声、地位和财富等,是根本没有办法消受的。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种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非常隐秘的东西,它叫福德。没有福德,世间的许多事情都难以成就。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三国演义》。里面说,谁拥有庞统和诸葛亮,谁就可以统治天下。后来,刘备把两个人都纳入自己的阵营,结果非但没有统治天下,连小小的蜀地都没有全部掌握。这也是说明,没有足够的福德,所谓的才能和谋略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很多时候,一个人暂时好像有地位,有财富,有相貌,但由于福报鲜少的原因,手里的钱很快就飞走了,地位也没了。而有一些人的福德,不仅这一世,乃至多少世都能一直撑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在不断地积累善业。
2.人生短暂,及时行善
所以,当我们拥有财富和地位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帮助别人。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现在的社会,贫富差距特别大,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占有过多的财富和资源,一直紧紧地掌握在手里,可能不是太好。况且,当我们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很多东西也是带不走的。
想一想,我们的人生其实非常短暂。从小时候开始,一直读书、读书,读到近三十岁,才算全部读完。然后你开始创业,十几年以后,人就四五十岁了。这个时候就算成功,也已接近衰老。即使有势力,有钱财,享受的时间基本上也没多少了。有时候想想,我们的人生再怎么样辉煌,好像也没有什么。
而且,人活一生,沉沉浮浮很难预料。当你拥有一切的时候,人人都赞叹你;一旦你的人生出现无常,大家马上对你另眼相待。昨天我听到一个北京的企业家说,他刚开始白手起家,特别辛苦。后来,在股市赚了很多钱,变得风光无限。去年股市下跌,一下子就赔了20个亿。朋友们全都离开了,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我是一个佛教徒,跟你们的某些价值观不一定相同。每当我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想:“人生的确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无常啊!”这些道理在佛教里讲得非常清楚。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多思考思考。
总而言之,我觉得拥有财富或者拥有资源的时候,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我们人生的很多问题也许都能很好地解决。
3.成功喜悦,与众共享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台湾有一家面馆,开了100多年,经历了三代人,一碗面始终只卖15块钱。作者为了吃面,排了2个小时的队。后来他问老板:“生意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提价?一碗面卖20块钱肯定没问题。而且,你为什么在别的地方不开连锁店?”老板回答说:“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大家舒舒服服地吃一碗面。赚钱对我而言,是次要的。”
确实是这样。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很尽心、很专注地帮助别人,不管是客户也好,其他人也好,都一心一意地给予帮助——哪怕只能帮到1个人、2个人、3个人也可以,反正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如果能够这样,自身需要的很多资源自然而然就会聚集。
如果我们最开始的定位和目的就是赚大钱,一心想在客户身上捞很多,像现在很多企业或团体那样不择手段,以各种方式骗取客户或他人的钱财,最终得到的结果肯定没什么好的。不过再不好,也是自己搞出来的。
如果有一颗利他心,成功的喜悦一定是自己和他人都能品尝到的。即使没有成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善的——心善,行为也善,所以失望的心不会那么强烈,不会特别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间,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有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来自自私,来自我执。有了强烈的我执和自私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会不断地出现,自我和欲望会不断地膨胀,最后导致许多不愉快甚至伤痛的事情。
多一点欢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很重要的。
禅宗有一个故事。师父告诉弟子:“修行的时候,心要平静,不要太执著。”弟子说:“按照您说的方法去修,我什么时候可以开悟?”师父说:“10年。”弟子说:“10年太慢了!我如果特别努力地修,什么时候开悟?”师父说:“那可能要20年。”弟子说:“那我夜以继日地修,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师父说:“那你永远开不了悟。”
这个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也许是虚构的,但它所讲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思维和参考。有些人做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特别着急。事实上,心里越着急,目标往往离我们越遥远。
最关键的一点,要保持自己的欢喜心。佛教里有一句话:“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心态都应该保持欢喜和平稳。心态如果调好,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整天都是一副着急的样子,一会儿产生一个嗔恨心,到了晚上却睡不着,吃安眠药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安眠药的生意越来越好,可能不是个好事。所以,我们的心态要平和一点,随意一点,放松一点。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缘的。有些因缘可以改变,有些因缘不能改变。不管能不能改变,我们都要用一颗淡定的心来面对,因为因缘会变,我们的心也会变。
比如,现在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10年、20年以后我们再来回顾,它们都成了过眼云烟,已经变得不再重要。10年前、20年前我们特别重视、特别烦恼的一些事,现在看来都不成为一件事。我们在读书时代特别执著或者创业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些事情,现在已经不是那么重要。
从佛教的视角来看,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梦如幻。表面上,如梦如幻的道理非常简单,实际上,如果认真思考其中的意义,人生的很多事情用它来对照,还是有很深内涵的。
听一点建议
1.坚持学习
最后,给在座的各位提三点建议。第一个建议,你们有信仰也好,没有信仰也好,如果系统地学习佛教的道理,对自身的帮助会越来越明显,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信仰,但这种信仰仅限于私下里看一两本书。这样的信仰,对自己也许有一点帮助,但跟真正的深入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以后如果有机缘,自己最好深入学习一些佛法。如果对佛法没有兴趣,可以学一些其他知识。现在这个时代比较开放,想学任何一门知识都能找到途径。
我很赞叹李嘉诚的学习精神,他60多年以来,一直坚持每天学习。还有查理·芒格,他的学习精神也令人钦佩。作为一个世间人,他已经90多岁了,依然每天不断学习。这些成功的企业家,并没有因为有了一些资产和地位,就停止学习。
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不断地学习,也许很快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这个时代变化太快,跟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如今是新商业时代,所有的产品、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
在我们佛教内部,包括一些传统寺院,大家所学的佛法内容虽然不用改变——这个完全跟得上时代,但是学习方法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我们寺院以前根本没有电子产品,现在都要学习使用电脑,包括利用网络学习。否则,在这个信息时代,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最后可能也没办法维持下去。
因此,我们很多商人,很多企业家,可能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包括我们对于将来的一些目标,都需要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和信息,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精神,我觉得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学习,一直停滞不前,这个时代最初是什么样,最后变成什么样,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很多佛教传统的寺院和佛学院,如今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跟上时代。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跟以往的几千年完全不同。
现在,每过几十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区域性的变化,而是全球性的变化。现在使用的这些设备,几个月就升级换代一次。网络上不断涌出新的名词,年轻一代在讲什么,年长一点的根本听不懂。他们用的网络语言,有时候听起来,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人话,还是别的什么语言。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沟通方式,世界已经变成他们的了。我们快成了被淘汰的原始人,很多年轻人都这么认为。
所以说,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要不断地学习。这对保持自己的记忆力也有帮助。不断学习的人,老了以后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症,身体也不会老得那么快。对很多人来讲,学习就是一剂良药,对身心都非常有益。而且,服用这剂良药不能间断。藏传佛教有一句名言:“即使明早要死亡,也应学习诸知识。”即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也要学习各种知识。
2.遵循因果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果正理。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其实有些人所谓的善良,不过是自己的想象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善良。按照传统文化或者佛教的某些要求,我们身口意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如法、不如理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准则。懂得这个准则以后,做人做事就会有分寸,也会有一定的标准。自己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生存在世间自然而然会有许多资源。
一个善良的人,带给周围的好的磁场和正面力量,我们的眼睛也许看得到,也许看不到,但不管怎么样,他都会自然而然地集聚许多好的因缘。相反,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恶的,心也是恶的,周围所有的顺缘都会跟你背道而驰,最后自己会变得孤苦伶仃,非常可怜。
所以,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懂得遵循因果。这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对自己的心态和形象,也有非常正面的作用。
3.有一颗利他心
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每个人的手下,都有成千上万的员工。这些人都要依靠企业生存,而你们是企业的领导者、灵魂人物,所以最终靠的还是你们。对这些人,你们要经常想到给予帮助。这样的利他心很重要。
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需要帮助他人的精神。在这方面,我想你们很多人都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因为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问题,按我们佛教的说法,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失业的人走投无路,特别可怜。如果能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岗位,即使你修行不好,其他方面做得不太圆满,但能让一个可怜人有吃有穿、有安全感,你来到这个世界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人生而言,这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本人虽然不是做这个的,但也经常劝说身边熟悉的企业家和老板这样做。其实,哪怕只帮助一个人,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说,给找不到工作的一个人安排工作,给找不到出路的一个学生提供学费,给没钱去医院看病的一个病人提供资金。有时候,对一个穷苦人而言是天大的事,对有福报的人来讲却是轻而易举的。
人活在世界上,我们的能力不是一直不变的。到一定时候,自己不一定还有这样的能力,因为随着年龄或因缘的不断变化,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当自己拥有权力、拥有财富的时候,至少也要用来帮助一些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座各位,你们现在有这个能力,也应该对下面的员工传授这样的教育。以后他们有能力了,至少也可以再多帮助一个人。如果这样的话,比如,我们这里有100个人,100个人再帮助100个人,那200个人都会有生活的出路,有生活的希望。
对于这个社会,如果没有特别去关注,很多情况可能不知道。一关注,才发现有这么多老人,有这么多病人,有这么多穷苦的人,有这么多失学的孩子。尤其当我们去一些偏僻的地方,比如非洲或东南亚那些被战争扰乱的难民营,那时心里会特别感慨:“虽然我们都活在这个人世间,但是却有这么多的不公平!”对遭受不公平的这些人,哪怕给他们一点暂时的安慰和快乐,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这么多吧,其他的暂时想不起来。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
主持人:
听完堪布的演讲,我觉得整个身心都非常放松,没有刚开场那么紧张了。谢谢堪布!非常受益!
我也觉得,萧总设定的“但问耕耘”这个主题,非常温暖。不管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还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都是让我们放下执著,轻松前进。虽然我不是企业家,但是我相信,在座的企业家在管理公司的时候,不仅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希望堪布这一个小时的演讲,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能量和新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进入自由交流的环节。萧总,这个活动您主办的,您有什么问题,可以第一个跟堪布交流。
问:顶礼堪布!刚才您说到开悟,我一直在想这个“悟”。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有艺术的开悟,企业家有企业家的开悟,但真正开悟的人,跟我们凡夫人有什么区别呢?
娄老师曾经跟我说:“你要像佛一样做人。”佛教里有十不善业和十善业,都是对身口意的要求。如果我把十善业做好了,是不是就做到了像佛一样做人?
堪布:开悟的话,按照禅宗的说法,有大的开悟、中等的开悟,以及小的开悟。大的开悟就像佛一样,断除所有的烦恼,开启所有的智慧。因为佛的意思就是“觉悟”,梵语中叫“布达”,藏语里叫“桑杰”——“桑”的意思是所有的障碍都已经清除了,“杰”的意思是所有的智慧都已经开启了。
这样的开悟凡夫是没有的。我们的很多障碍都没有清除,比如贪嗔痴的障碍、遗忘的障碍等,有很多烦恼和所知方面的障碍。我们的智慧也没有开启,只能部分地了知这个世界,没办法知晓万法整体的真相,而且了知的这一部分也不清晰,早上记住的东西下午就忘了。
像佛那样的开悟是非常广大的,我们暂且不谈。一般禅宗大德的开悟,或者说菩萨的开悟,跟凡夫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的心不淡定,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忏悔,又犯,又忏悔。真正开悟的人,对自心的本体完全认识,不会被外境的诱惑所转,不会犯这样的毛病。
我们凡夫有四种颠倒。哪四种呢?常、乐、我、净。本来事物不是常有的,而是一天一天、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我们却执著为常有,比如一直认为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都是一样的,永远不会改变。本来是不快乐的东西,我们却认为是快乐的。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沉溺在轮回的苦海中,受了很多苦,却自以为很快乐,没有一点出离心。本来所谓的人我也好,法我也好,都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却认为我是存在的。我们的身体也好,其他东西也好,本来都是不清净的,我们却认为它是清净的、美好的。我们被这四种颠倒一直束缚着,但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所以,凡夫人跟开悟者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要说真正开悟的,那些接近开悟的人跟我们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在生活中承受同样的压力,或者遇到同样的痛苦,我们觉得难以面对的时候,对接近开悟的人而言,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遭遇亲人离世或事业失败时,作为一个接近开悟的人,他不会有任何烦恼,非常淡定。可是我们呢?不要说这样的大事,即使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无论是关于感情还是事业,都跟雷霆爆发似的。越执著的人,爆发得越厉害,甚至觉得整个天都垮掉了,整个世界都倒塌了,心烦意乱得没办法生活。
不要说接近开悟的人,稍微有一些佛学境界的人,比如无常观、因果观修得比较好的人,跟我们也是完全不同的。有这方面境界的人,家里的亲人死了,有没有痛苦呢?也会有,但跟我们还是有差别,他的痛苦不会像我们这么强烈。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会不会畏惧,会不会害怕呢?也许有一点畏惧,也许根本不害怕。虽然死亡令很多人恐惧,但对他而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真正的开悟者而言,则成了最好的旅行。
开悟者和不开悟者之间的差别,我觉得太多了。一般来说,我们先要从文字上认识,再通过思维了知,然后通过坐禅去了悟,最后达到开悟。真正开悟的时候,有特别多的境界,就像佛陀在《大藏经》里描述的那样。这些境界,我们光是读到相关的文字,也会享受到无量无边的利益。所以说,悟与不悟,差别还是很大的。
问:据我观察,世界上经济发展得最好的地方是北欧,也就是瑞士、挪威和瑞典。再往下是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澳洲。再差一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南亚基本上是垫底的。从这几个地方的信仰来看,北欧是天主教,欧洲、美洲和澳洲是基督教,东南亚、南亚是佛教。可不可以说,信佛教的大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呢?
堪布:其实经济的发展,我倒不觉得北欧很好。所谓的发展,可能也要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来看。物质财富的话,北欧、北美这些地方,比较而言的确好一点。我前年去了瑞典、挪威等国。去的时候发现,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和公共待遇都比较好,可那里有时一天只见得到三四个小时的太阳,所以得抑郁症的人非常多——他们自己认为抑郁症是天气造成的。真正的原因,也许是天气,也许不是。
至于东南亚,有一些国家佛教的确比较兴盛。但是,如今在日本、美国,佛教也可以说非常兴盛。其他宗教比较兴盛的地方,比如非洲,有54个国家,很多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比东南亚更差。
一般来讲,信仰和经济并没有直接和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经济应该是很好的。二战之后,欧洲经济就不行了。按照欧洲人自己的说法,经济全部都在美国手里。将来到底在美国手里,还是在中国手里,也不好说。
众生的福报,不能简单地用五大洲来划分,这样分可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整个亚洲有这么多国家,佛教兴盛的只有几个国家吧?相比而言,经济最差的一些亚洲国家,却是一点佛教都不信的。在非洲很多最贫穷的国家中,连“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现在日本和德国的一些城市里,佛教中心的数量都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场所。
现在有些人,根据自己片面的分析,表面上好像可以这样讲。其实,如果具体分析会发现,经济和信仰并不能通过这样的片区来对应。每个地方的众生信仰都不同。中国也是一样。是不是没有信仰的地方,经济就发展得特别好呢?也不一定。大多数北京人的信仰还是很不错的,他们的经济状况也相当不错。就全世界而言,不丹的幸福指数最高,早在多年前就是这样,他们不管心灵也好,财富也好,各方面因缘都很不错。美国人在一段时间内是经济霸主,可他们的心灵状况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去年有一个报道这样讲过。
所谓的经济发展,对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能不能起到作用?如果发达的物质文明不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那么所谓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障碍。事实上,单纯的物质并不能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或者说,物质不能完全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因此,你刚才的分析,是比较粗略的。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真正细致分析的时候会发现,佛教最不兴盛的地方应该是在非洲。54个国家中,真正信仰佛教、建有寺院的地区非常少,而信仰其他宗教或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国家特别多——但他们的经济却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可能还需要观察。
问:我是一位高校的老师。刚才听您解答问题时,我想到了禅宗的一句偈语:“荆棘丛中驻足易。”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为站稳脚跟而打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月明帘下转身难”,当我们处于比较惬意的境地时,比如在座的成功人士,已经实现了财富的自由,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却比较困难。沉迷在月明帘下的美好之中,往往很难脱身。
我的师祖顾随先生曾经写过一首绝句:“绝代佳人独倚楼,江头看惯去来舟,一从读会灵均赋,不爱欢娱只爱愁。”在这样一个周末,我们本来可以放松一下,然而,因为精神上的需求,或者希望得到更高的引领,有这么多朋友聚集在这里,说明大家都有一种同气相求的愿望。“不爱欢娱只爱愁”,我们在自我体认的时候,在读书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生,总是和苦、和欲望纠结在一起。如何才能解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常常苦恼的是什么呢?我可以坐在书屋里读书,对人生有更多的了悟。也可以像以前一样,每天坚持做108个礼拜,不断地追求一种精进。但是如果想有更大的发心,比如去利他,去社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就要占去很多个人的时间。我有时想,如果把时间用在个人的修行上,是不是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但这样做,就不可能把我们的师教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这将成为自己一生的亏欠。这个矛盾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
堪布:你讲的其实也对,尤其是有这方面爱好和希求的人,应该选择一个比较休闲的地方,自己喝喝茶,看看书,尽量地与世隔绝。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跟人交往,跟社会交往,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是就世间的利益而言,当自己稍微有一点能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如果付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和精力,可以帮助到别人,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利益很多的人。
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我们应该在利众中修行,在修行中利众。如果我们心的力量比较强,这是最好的修行方式。禅宗里经常讲,“行住坐卧都是修行,无不是禅,无不是修”。在工作中修行,在生活中修行,尤其是和你交往的许多人,为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很好的修行机会。
相反,如果我们心力不够强,则会产生很多烦恼,最后很可能退失道心:“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还没有回报?为什么社会不认可我?为什么因果对我不公正?为什么我越做越失败……”自己把自己往后拉,产生各种倒退的心。
每个人的心力都不相同,有的人心力比较强,有的人则比较弱。我们很多成功的老师,已经八九十岁了,还在做很多事。刚才我跟老师们交流,有的老师已经九十多岁,现在还不断地写书法、接见人。像这样的人,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所以关键还是要看我们的心力。如果心力足够强大,身体没有特殊的疾病,就可以给自己的利他心提供服务大众的机会,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心很脆弱,即使自己很年轻、很光鲜,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哪怕只是一点点小事,玻璃心也会马上碎掉。所以,按照大乘佛教的理念,我们要把自己的玻璃心练成金刚心,以这颗金刚心去做更多的事。
为什么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汉地的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老师,他们在八十多岁、九十多岁甚至上百岁的高龄,还能非常坚强地做事?因为他们练就了一颗与众不同的心。心的力量跟很多因缘都是不相同的。
总之,心力很重要。如果心的力量很强大,即使身体不好,每天照样可以做很多利益他人的事。如果心早就死了,身体再强壮也没有用。
问:您的话让我想起了宋代宗杲大师的一句诗:“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的,就像红炉边的飞雪,刹那即逝,但它必定带给人世间一份清凉,变成一颗颗照夜的明灯。但是现实之中,我始终有一种亏欠感。比如说,我全力以赴地想做好自己的工作,想利益更多的学生,但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老公、孩子和父母。本来,是该自己照顾父母的,可实际上父母对我的关照和付出更多一些。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很内疚:难道我是一个社会的人吗?难道我的家庭把我奉献给社会了吗?可能自己的层次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那怎么才能更上一层楼?希望听听您的开示,谢谢!
堪布:我们在做利他的事情时,不管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还是修行比较好的修行人,在某些方面,对身边人有所忽略或照顾不到的情况,或多或少应该都存在。但我想,如果一心一意地为社会、为他人付出,家人也好,身边的其他人也好,刚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慢慢还是会理解的。
而且,如果我们的心力能够支撑,对家人也不可能完全不管。一天的时间中,是可以给家人留出一部分的。对家人,其实不用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每天都黏着他们,每天都围着他们转。被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所转,实际上是浪费时间,不值得。只要心里关心他们,不要抛弃,就可以。
有些人可能有点偏堕,只为他人做事,对家人就像陌生人一样,或者一点都不关心。这样也不对。我们和家人之间有着最深的因缘,如果对他们都没办法利益,利益其他人可能更困难。所以,我自己感觉,如果把时间合理安排,应该是可以兼顾的。
有人问曾国藩:“你每天做这么多事,又是写作,又是看书,还要处理军事上的很多事情。你是怎么做到日理万机的?”他说:“我看书的时候就是看书,写作的时候就是写作,会客的时候就是会客。”对每一件事情都一心一意、一步一步地做,这就是他的窍诀。
我们也可以学习。比如,我该陪家人的时候,就陪家人;该做慈善的时候,就做慈善;该工作的时候,就工作;该学习的时候,就专注地学习。如果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有规律,各方面都可以兼顾,不会混在一起。
有些人没有做什么事情,经常陪家人,家人还是不高兴,因为家人的要求有时候会比较高。你整天围着他,努力对他好,他也许还是不开心。所以,我们对家庭也好,对父母也好,该给的时间一定要给到,除此之外的大量时间,应该用来帮助众生,或者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要像曾国藩那样,做任何事情时,心都很专注,不要散在外面。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他的心很乱,所以这个做不好,那个也做不好。陪家人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时候又想着陪家人,事情全都乱套了。这种做法我是不赞叹的。
我在佛学院的时候,上午该开会就开会,该接待就接待——不管什么层次的人,我都会去接见。到了下午,我会跟相关人员说好,手机全部关机,然后专心地做自己的事:看书,写书,备课。
刚开始,有些人会问:“你为什么关机?”慢慢地,他们也就习惯了。我需要有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我要自己控制,不可能天天都跟你们玩。
所以,如果我们自己做事很有规律,很多事情应该都可以兼顾。
问:“但问耕耘”,这个题目我很喜欢。我是做互联网创业的,平时工作很忙,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如果每一次耕耘都想着结果,我可能坚持不下去。我总觉得,自己努力、努力,努力到最后一刻就好,尽全力就好。
刚才堪布说了,我们的身体会出现问题,我们也需要面对死亡,我们周围的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问的是对死亡的态度问题。假如我生病了,怎么去面对?如果身边有人出现这样的状况,我怎么去安慰?还有,堪布您怎么看待死亡?
堪布:首先,不管是谈死亡也好,谈工作也好,我觉得心态很重要。有些人在工作中总是抱怨“我没有时间,我好累,我好烦”,一直给自己增加负面的情绪。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不应该那么累。我们不应该把工作和生活设定为特别痛苦的事,而应该把它们当作一种享受。比如说,开会也好,工作也好,出差也好,都尽量去享受它的过程,让它成为自己独有的一种体验。
在佛学院,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本来应该好好地闻思修行,但却不得不处理很多琐事。有时候,我旁边的很多堪布都在看书,我却必须去处理一些繁琐的大小事务,按理我应该很痛苦:“噢,他们都可以学习,我为什么每天要遇到这些事?不想见的那些人,为什么总要跟我开会?”
但我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了调整,认为这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享受和福报,然后乐观、正面地去迎接每一件事情。因为好多事情都是我不可能逃脱的,既然不可能逃脱,那就摆正自己的心态。至少当前来讲,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哪怕是面对跟自己立场相反的各种各样的人,跟他们进行各种交谈,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是一种修行。
至于死亡,不管自己也好,身边这些人也好,包括世间所有的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方面,佛教还是有办法的,它有一整套面对生老病死的方法。佛陀当年之所以出家,也是因为看到处于生老病死中的众生非常痛苦。为此,他发愿出家,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广转法轮,把解脱痛苦的方法告诉众生。在佛教中,死亡的时候怎样调整心态,尤其是死亡之后如何离苦得乐,这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当然,如果没有很好地学习或了解,恐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比如说,我总有一天要死——自己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思考,那我死的时候要怎么面对?死亡以后,依靠善恶的因缘,我将来的去向是哪里?对这些问题,如果我思考过,也学习过,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恐惧。
藏传佛教有很多临终关怀或者临终观想的方法。如果有这方面的培训和修行,当旁边有人死亡的时候,我可以给他讲:“世间上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需要面对死亡的,你不要害怕。”然后对他进行心灵疏导和引导,这方面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讲。
临终关怀的内容,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六中阴》等很多论典中都有介绍。通过学习,关于死亡的道理,自己完全可以想通。虽然死亡是无法逃脱的,但我们至少可以非常坦然地面对。
问:虽然是主持人,但我也有问题。我是开书店的,在现在这个时代,开书店基本上等于亏损,是利润非常微薄的一个行业。为什么我会从事这个行业呢?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对这个行业有一种像堪布传播佛法般的巨大热情。十年前,我开始在这个行业耕耘。当时进入这个行业的人,90%是基于对独立书店、实体书店的热爱。大家都知道,在北京风入松、清华东门、北大东门那一片,有几十家书店。所有这些书店的从业者都是我的偶像和老师。我跟着他们学习、工作了十几年。今天,他们的很多书店都已经关门了,我还在这里面继续努力。
但是,尽管我很努力,可是时代已经变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书店,可能都是通过融资等金融手段来占据市场。在资本运作下,我们自由投资人遭到巨大的挤压,面临着非常大的危机,同时还要承受读者越来越挑剔的评判标准。生存和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这帮小小小小老板们,该怎么耕耘?我有时甚至很困惑,当初这个行业选错了吗?自己耕耘了十几年,基本没有收获,以后还要继续耕耘下去吗?希望堪布可以给我一点点指引,让我心里有一点答案。
堪布:你们的问题越来越尖锐。提问题的人比较容易,回答问题的呢,有点困难。你们因为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事先有很多酝酿和思考,而我呢,对方方面面的情况,有些了解,有些不了解。但不管怎么样,我给你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说的是开书店的事,我认为不仅仅是开书店,在信息时代,或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个人,不管表面上看来如何风光,如何成功,实际上都承受着很多的压力,非常不容易。现在做企业的,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有很大的压力,虽然大家不一定说出来,但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很多人都在不断地努力、努力,耕耘、耕耘。至于耕耘的结果,有可能得不到任何收获,甚至收获一大堆的债务、一大堆的抱怨、一大堆的痛苦。
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将来的时代,你们经营的实体书店,包括一些纸质媒体,都可能发生变化。实体店最后可能全部飞到“虚空”去融资了,虚空中的融资又再融到其他地方去。我虽然不是做企业的,也不是开店的——只是一个住在山里的出家人,但每当看到或听到很多消息的时候,心里也会觉得不安全:现在这个社会,变得那么快,很多人的努力到最后可能一无所获,好遗憾啊!所以,我也不敢说,你的耕耘什么时候有收获——确实不好说。
但是,大家只要还活着,我觉得就是最大的收获。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在这个时代活下来,都特别不容易。以后有两种选择。有一种可能,依靠一种善心,继续坚持。就像你刚才讲的一样,自己爱看书,也希望别人通过读书得到好的教育,以这样一颗善心,为着这样的目的,一直不断地努力。这样的话,在具体的形式上也许可以做一些改变。
还有一种可能,这条路会越走越狭窄。那个时候,可能还是要调整。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调整,这跟以往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我刚才也讲了,我们佛教的弘法方式也在调整。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在的实体门店也好,纸质的媒体也好,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书籍,我们现在手机上可以看,很多书都可以下载,一台电脑上可以下载几万本书,不用再到书店去。
这可能是将来的一种调整,我们心里要有变化的准备。但是,这也是一种耕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