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2013.3 .6 世图公司 【佛学与个人成长】演讲
第09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eijing中国·北京2013 / 3 / 6佛学与个人成长Buddhism and Personal Growth
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总编辑。今天是我们公司“心理学沙龙”的一次特别活动。
“心理学沙龙”已经开展两年了,两年以来,沙龙举办过各种讲座。近一年来,通过与沙龙参与者的沟通,我发现有很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也对佛学很有兴趣,希望了解一些佛学教义。因此,我们通过这些朋友,费尽周折,联系到了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索达吉堪布,请他来给我们做一次演讲。
这两年在做出版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对藏传佛教感兴趣的读者越来越多。虽然大家对佛教很感兴趣,但对佛教知识了解得不多,尤其对藏传佛教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很荣幸能够请到像索达吉堪布这样的高僧大德,为我们传播藏传佛教的真知灼见。相信诸位一定会收获良多,因此希望大家可以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接下来有请索达吉堪布演讲——
今天交流的主题是“佛学与个人成长”。
刚才总编辑讲了,我是一个学习藏传佛教的人。但今天要讲的,不一定全部是藏传佛教的内容,但都与佛教有关。这次我受邀来到这里,感到非常荣幸,希望给大家带来一次难忘的智慧碰撞。
寻找心灵的皈依处
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多是年轻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信仰,但从人类总体的角度来讲,个人成长与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其实,在这个地球上,大多数人是有信仰的。我以前看过一个报告,是2006年的数据,当时全球人口的数量还不到七十亿。报告中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信仰的人大约有七亿七千多万,而有信仰的人有五十多亿。
如果这个统计准确,根据具信仰人数的比例,按中国有十三多亿人来计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有信仰的人是比较多的。但也有一种可能,像中国、非洲等一些地方,具信仰人数的比例不能按照全球比例来算。在全球有信仰的五十多亿人当中,有人信仰佛教,有人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其他宗教。
总的来说,人类的成长,与宗教信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有信仰的人,至少有寄托、有依靠,内心有归属感。
今天在座的年轻人,如果你们仍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对信仰半信半疑,我希望你们能寻找到心灵的皈依处,这样你们的人生会更加有意义,会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你真的成熟吗?
人生的成长,有心理的成长,也有生理的成长。有些人可能生理成熟了,但心理却比较幼稚;而有些人心理相当成熟,但生理还没完全成熟。以上两种情况,在佛教历史中都出现过。
先讲一个生理成熟但心理没成熟的公案:印度曾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一次出行时,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人,他问老人:“您多少岁了?年龄应该不小了吧。”老人回答:“我刚好四岁。”国王感觉很奇怪:“为什么是四岁呢?”老人说:“我在佛陀面前听闻真理还不到四年,接触万法实相的时间还很短,所以在心理成长上,我的年龄只有四岁。”
有些人遇到真理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人生的心灵成长从这时才开始。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经常说:“我之前二三十年的人生,都没有太大意义。这几年皈依佛门,开始系统闻思修行佛法,人生才真正有了意义和归属感。”道理确实是这样。不能因为一个人是大学生,或者已经参加工作,就断定他的心理完全成熟。
在佛教的历史中,有一位非常伟大的菩萨,叫做龙猛菩萨,他以芒果做比,来描述人的成熟度。有些人外表成熟、内心不成熟,有些人内心成熟、外表不成熟,有些人内外都不成熟,还有些人内外都成熟,有这四种人。
有些人从表面看很成熟,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的内在完全不成熟。而有些人表面看不太成熟,但其实他的智慧、心态都非常成熟。佛教中就有这样的公案,说是有一位国王,出行时遇见一个沙弥——所谓沙弥,指的是小出家人。国王向这个小沙弥礼拜,然后跟他说:“因为你是出家人,所以我以恭敬心向你顶礼。但像我这样尊贵的国王向你顶礼,让别人知道了不太好,所以你最好不要告诉别人。”结果没想到的是,小沙弥随即示现神通,进入国王面前的一个小瓶子里,之后又从瓶子里出来,说道:“我今天显现神通进出瓶子,也希望你不要告诉别人。”这时国王才意识到,小沙弥虽然年龄小,身体也未长成,但他的智慧、神变、能力都非常成熟,不禁感慨道:“沙弥虽小,但可度人;王子虽小,但可杀人;龙子虽小,但可降雨。”
通过此类公案,我们能够明了,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思维非常多元化,对真理能够接受,有理性,也有感性;而有些人人生过半,对真理还比较陌生,甚至一窍不通。
因果的春种秋收
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群体当中,希望各位对佛、法、僧三宝,尽量有虔诚的信心,这非常重要。而且大家都应该遵守、也不得不遵守因果规律。一些年轻人,对因缘、果报知之甚少,甚至不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即使有些人稍微了解过这些道理,串习得也不多。但事实上,我们一定要取舍因果,这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在佛教教义中,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太麻烦。”但实际上,佛教的存在并非为了制定规章制度,而是为了给想要顺利度过一生的人,揭示应有的合理行为。因为不合理的行为,会让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难以前行。就像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如果没有遵守,就无法到达目的地,而且在行驶的过程当中,也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佛教中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有些人会有疑问:“有些人做善事,但还会遇到困难、感受痛苦,而有些人无恶不作,却鲜少遭到恶报。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此,我在不同场合也开示过,虽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果报并非当下成熟,好比农民种庄稼,春天播种,秋天才收获,不是春天刚播种就收获。所以,果报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能成熟的因缘,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愚人智者
人有善恶之别,也有智愚之别。在南传佛教的《愚人智者经》中说,人以愚者、智者而别,不过,这部经典好像在大乘经典中没有。经中所谓的愚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是指心生恶念、口说恶语、行为造恶之人。这样的人被称为愚者,而智者的心行则与之相反。
在世间,有些人说话不文明,常说别人的过失,甚至恶口骂人。也有些人常常在心里产生贪心、嗔心、痴心等各种恶念,进而由恶念的驱使,造作行为上的恶业。
最近有一则新闻,你们可能也听过,说是长春有一个盗车贼,把不到两个月的孩子埋在雪里致死。一开始,这个人只是因为贪心作祟,想偷别人的车:“车门开着,钥匙又没拿,如果我马上把车开走,应该没人发现。”随后他开车上了高速公路,将近一个小时之后,他突然听到后座有孩子在哭,内心顿时充满恐惧,生起了极大的嗔恨心——他害怕被发现,就把孩子杀害了。这样的嗔心,其实是一种愚痴。
最后他自首了,一审被判死刑。其实,悲剧的发生,往往都是因为一念之差。由贪婪的驱使,他在短短一个小时当中,就犯下严重的错误。一开始他只是想不劳而获,可最后却害人性命,自己也将失去最宝贵的生命。即使他最终没有被执行死刑,他的余生也将陷于悔恨之中。网上有很多人骂他,盼着他被处以死刑。但如果他就这样死去,也会非常可怜,因为他将在轮回中感受巨大的痛苦。
有些人由无明、愚痴、贪婪所驱使,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过后才追悔莫及。有些错误可以弥补,有些错误却无法挽回。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而这些错误,皆由未能约束身语意所致。美国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案件,不过孩子没有死,被有信仰的人带回给了父母。
破迷妙声
我看过余秋雨的一篇文章,叫做《庙宇》,收录在《文化苦旅》当中。余秋雨小的时候,被一个帮会中人绑架过。当时,他的家人一直追绑匪,最后绑匪走投无路躲进了寺院。绑匪一听到僧众的念经声,心立刻寂静下来,心态也发生转变,很快就把孩子送回家了。
去过寺院的人应该也有类似感受,比如进入寺院之前,你可能有恶心,或者带有逃避的心态,但感受到寺院、僧众的加持,或者听到念经的声音,心立刻就清净了,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大多数藏族人常常拿着念珠,尤其是稍微年长的人更是如此。手持念珠代表着什么呢?一方面,是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另一方面,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持咒念经不仅是体现信仰的一种方式,它也能对调伏相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让心清净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地念咒语。比如你想开显大悲心,悲悯所有众生,要经常念观音菩萨心咒“嗡玛呢巴美吽舍”;如果希望开启智慧,对经典论典、世出世间的道理不忘失,要念诵文殊菩萨心咒“嗡阿Ra巴扎那德”;如果你想在很短的时间中,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成办事情,要多念度母心咒“嗡达热德达热德热娑哈”;如果你在承办任何事情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磨难、障碍、违缘,要念莲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如果你即将离世,并希望安详地往生极乐刹土,要念阿弥陀佛心咒“嗡阿弥得瓦阿耶色德吽舍”……很多像这样的咒语,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力量。
有些人可能会想:“为什么‘嗡玛呢巴美吽’这六个字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其实这是一种法性的规律,即法尔理,也叫做自然规律。比如有些药,只是很小的一片——但即便是小小的止痛片,也具备即时止痛的能力。而在草药当中,有可以止血的草药,也有可以治疗疾病的草药。不懂药的人会觉得很奇怪,同样都是药草或药片,为什么某种药可以治疗某种病,而其他药却没办法治疗呢?这是因为每种药、每样事物、每句咒语的力量都不同,就好比同样是说话,国王和平民语言的分量肯定不一样。圣旨在一个国家的作用,是一般人的语言比不了的。同理,咒语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因此具有殊胜的功德和作用。对此,有许多道理可以展开讲,但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来说,不需要了解得太深。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
现代科学证明,通过祈祷和念咒,确实可以获得加持。我看过一本书叫《内科医学档案》,书中说美国哈佛大学对2055人做过一个调查,目的是研究祈祷对改善病情的作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有69%的人表示,通过祈祷,自身的病情大有好转。
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卡欧尔,也曾在报告中说:“祈祷是产生最强大力量的一种方式。”因此,如果我们在寺院当中,在佛菩萨面前,用非常虔诚、恭敬、清净的心进行祈祷,各种痛苦、烦恼都可以遣除。
在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有一些问题。在感情、婚姻、家庭以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可以到寺院里去,在佛菩萨面前供香、供灯,以诚恳的心、恭敬的行为来祈祷和许愿。这样一来,除了前世不可逆转的业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改变。祈祷的心非常重要,《心地观经》中也讲:“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在整个三界当中,心非常重要,如果心清净,那么一切都会变得清净。
有一位学者也曾说:“当心平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外界的美丽。”我也有同感。如果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没擦干净,即使外境再怎么美丽,我们也拍不出来。同样的道理,如果心态不好,即使外境再绚烂多彩,我们也感受不到。比如,你跟家人吵架,或者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导致内心极其烦躁、忧愁,这时即使欣赏美丽的风景,也感受不到美,即使享用美味佳肴,也品尝不到美味。这与自己的心态有非常大的关系。
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何况凡夫?
人生的苦与乐本来就是交替而生的,要走过人生的旅程,的确需要勇气和智慧。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智慧大多来源于佛教。佛教包罗万象,无所不涵,涉及一切世出世间的道理,对此,大家需要有一些了解。而且科学证明,通过念咒、祈祷,身心会有所改变,对于这一点,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也予以承认。
有些佛教徒,认为自己的根基很不错,学过空性法门、接触过密法,因此不需要持咒;还有些佛教徒,认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也不需要持咒。有这种想法的人,要观察自己的根器到底如何。持咒和念经,不只是初学者的功课,有一定境界的人也不能舍弃。
不知你们是否看过《金光明经》,经言:“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何况凡夫?”在佛教当中,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境界是很高的,但即便是十地菩萨,也要以咒语护持自他,更何况是凡夫人?我遇到的一些人,他们认为学过中观空性的道理之后,每天看一些《六祖坛经》、中观、因明的法义就可以了。在他们看来,用念珠持咒是老年人的行为,而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知识分子,不需要念咒语。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不懂咒语的功德。一旦懂得持咒的功德,学识再渊博的人,一生都不会中断持咒。藏传佛教的许多大德,包括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都持咒不辍。法王如意宝一生念了九亿咒语,其中有些咒语很长,有些咒语只有一个字。在他的一生中,只要有空闲就念咒,我也经常看到他在念。
藏地的很多修行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手上都拿着念珠。但在其他地方,尤其是一些城市里,个别佛教徒对持咒、念经不太重视。我希望真正的修行人,对此应该重视。
当你身边的人生病或者感到痛苦时,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都可以通过持咒来加持他。有些人认为只有上师、活佛、出家人才可以加持别人,居士或世间人没有资格,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有一颗善心,任何人都可以为别人做加持。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有一位伟大的上师,叫做阿底峡尊者。有一次尊者手痛,于是请他的弟子仲敦巴做加持,弟子问上师缘由,上师说:“你的心地很善良,所以需要你为我疼痛的手做加持。”
从传统上讲,上师给弟子做加持是没问题的,但弟子给上师做加持,恐怕很多佛教徒都无法认可:“哪有弟子给上师加持的,应该上师给弟子加持!”实际上,如果上师的心地不善良,心态不好,上师也没有资格做加持;如果弟子的心很好,弟子也可以时时刻刻加持上师,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平时在生活当中,如果身边有一些病人、可怜的人,你也可以给他们做加持。《药师经》中说,对没有虫的水念药师咒108遍做加持,之后让病人喝下,除前世非常严重的业之外,这样的水对遣除其他业障都有功效,疾病也有痊愈的可能。所以,大家对咒语的加持力一定要了解。
闻思不是吃止痛片
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发愿永久摄持其中的教义,即使无法做到,至少也要在一生中,记住这些道理,这一点很重要。
有个别佛教徒,今天听某个上师开示,明天听某个佛学博士开示,听过后也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所学。这种所谓的学习,就像吃止痛片一样,效果只是暂时的。之前在其他场合,我也用过这个比喻。今天你吃止痛片,会有一些作用,明天不吃,效果就没了,但学习不应该这样。如果听到一个真理,就应该永远铭记于心,像我认识的一些老修行人,他们年轻时听过的道理,八九十岁还记得。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正确认识真理,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认为,佛教的道理太高深、太玄妙,凡夫俗子没办法理解,因此一再把佛教世俗化,甚至低俗化,这是不合理的。虽然佛教可以与时俱进,以便世间有情从不同角度理解佛法,但从究竟层面来讲,真理永远是真理,不可能自降高度。
有一个关于孟子的故事,你们或许也听过。孟子有一个弟子叫公孙丑,他向孟子提出一个请求:“您所讲的道,非常深奥、也非常完美,它像天一样高远,但一般人很难接受。因此,道是否可以降低层次,以便世人接受?”孟子回答道:“所谓的道,无法降低层次。因此,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尽量提高见解,以期与道融为一体。”
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对佛教也适用。现在很多人喜欢“人间佛教”,我也承认它很好,但如果以人间佛教的名义,降低真理的层次,甚至误认为真理与世间观点无别,那么真理就失去了作为真理的意义。因此,想了解佛教、追寻真理的人,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将贪、嗔、痴、慢、嫉妒等不良心态遣除,并尽最大努力提升智慧与悲心。
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佛教是一种能够净化人心的教育。佛经的内容涉及身口意的净化,以及戒杀、盗、淫、妄、酒的基础戒律,也就是五戒。如果一个世间人能够遵守五戒的要求,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其实,佛教中的理论,并不是限制性和教条性的,它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也相合于个人进步的理念与行为。
我们应该了解信仰的价值,但现实中,大家却很难理解为什么需要信仰。我昨天跟学校的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如果一个人有佛教信仰,许多人都会不理解。当然,这种情况也情有可原。
但社会也在逐渐改变,人们发现,有信仰的人非常可靠,而一些没有信仰的人,由于没有任何约束,让人难以放心,甚至心生恐惧。因此,我相信未来会迎来人类认同信仰的时代。
《辞海》《词源》在解释“信仰”时,多引用《法苑珠林》中的“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意思是说,如果人没有信仰,将恒常被别人讥笑。虽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现在体现得还不够明显,我相信未来会慢慢改变。因此,对各位来说,在人生中,寻找一个信仰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年轻时,如果没有找到信仰,没有信仰的智慧,等年老时,悔之晚矣。而一旦拥有信仰,欲望、痛苦都会减轻。佛在《遗教经》中说:“欲望多的人,苦恼也多,因为他索求的多;而欲望少的人,索求的也少,痛苦、过患自然减少。”
具信仰者有痛苦吗?
有信仰的人有没有痛苦呢?也有痛苦。那有没有生死轮回呢?也有生死轮回。但有信仰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确实跟别人的心态不一样。我以前去过玉树的地震灾区,对此有一些体会。虽然地震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幸存下来的人,基本不需要心理医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玉树地区的人大多有信仰,信心也很大,所以面对这样的灾难,他们完全有能力承受。听说其他灾区有想轻生的幸存者,但玉树灾区基本没有这样的人。
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
人类谋求发展,需要足够的物质资源。而对个体来说,需要跟上人类进步的步伐,这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内心要保持平静,减少一些欲望。否则,人们的欲望过度膨胀,在欲望的驱使下无恶不作,造成的后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像北京等一些地方,空气、水、食品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企业家说自己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空气一旦污染,会影响北京的所有人,包括一些特权阶级。从佛教的角度讲,其实没有必要幸灾乐祸,因为特权阶级的人也是人。而且就算他们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
医学家对人类未来的生活做过预测,认为对人类生命最严重的威胁,来自三大癌症——肝癌、胃癌以及肺癌。由于饮用不洁净的水、食用不健康的食品等,致使患肝癌的病人日益增多;而空气的污染,则增加了患肺癌的概率。听说如果在北京患上呼吸道疾病,是不太容易治愈的。我不清楚这是不是真的,不过我现在没什么症状,以后可以去试一试(众笑)。至于胃癌,饮食的问题应该是诱因之一。由于欲望的驱使,一些工厂生产的食品会有一些问题。其实,本来很多人都觉得工厂主很了不起,也很羡慕这个职位。但如果工厂主利欲熏心,危害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
听说北京在开奥运会的时候,一个月里都是蓝天,这得益于当时的规定——所有工厂须暂时关闭或迁至城外,奥运会闭幕后,再恢复正常生产。在当今时代,人们对空气、水、食物等,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这是因为很多人自我膨胀,以自私自利的心态做事,造成利他心的缺失。人们所需要的,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自利利他的精神——在基本能维持生活的前提下,尽力帮助所有人。但真正这样去做的人,有多少呢?很难说。
有些人一旦有机会,宁可害人,也要自我发展,不惜一切代价追名逐利,以期独自占有、享用更多的财富。长此以往,社会将如何发展,大家也应该清楚。
从表面上看,现在比任何一个时代,生活得都好,饮食丰富、衣着华丽,坐高档轿车、住高楼大厦……人们大多在感慨世界的日新月异,物质的极大丰富、科技的突破性发展,为前之时代所不及。但另一方面,人类道德下滑、慈悲心退失的现象日益严重,甚至不断出现害人害己的恶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在古代几乎闻所未闻。尤其是现在,人类制造出的各种食物、产品,如果没有检验部门的严格把关,任其流入市场很可能会害人无数。这导致人类在吃穿住行甚至是呼吸等各方面,都缺乏安全感。其实,这些问题并非由外星人或其他物种所造成,而是源于人类的“自掘坟墓”——人类不但给自己的生存制造了诸多不安因素,也给整个地球带来了不利影响。
身处这个时代,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对奢侈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在我的孩童时代,拥有一个玩具就很满足,对一张水果糖纸都很珍视,可以用它玩半天。我的家乡在很偏僻的地方,过年时很难得到几颗水果糖,所以,一旦获得一颗糖,我就会把它视如珍宝。当时水果糖好像卖一毛钱十个,在我们这群孩子里,如果谁过年时能得到一颗水果糖,大家都舍不得吃,要放上半天,等最后吃完了,再把包装纸当玩具,还能玩很久。
反观现在,很多父母从小就溺爱孩子,孩子对吃好穿好也感觉理所应当。在学校的环境里,孩子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要穿名牌、用高档的东西。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对生活的需求会更多,生活标准也会更高。如果生活标准很高,人的欲望无有止境,就很容易陷入苦恼,甚至会因此做出不如法的行为。
有些人做过很多违背天道、人道的事情,这与道德教育的缺失、传统文化的衰落有直接关系。通过学习,大家都应该知道要做一个善人、做一些善事。如果常常行善,即使没有天天祈祷,没有想尽办法追求快乐,也一定会感到快乐。有一个做过坏事的人问佛陀:“我干了坏事,祈祷神还有没有用处?”佛陀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用一个比喻来为他说明:“如果你把石头放在水里,祈祷神明让石头不要沉下去,有没有用处?他回答说:“祈祷神也没有用,石头还是会沉下去。”佛陀继续问:“如果你把油倒在水面上,通过祈祷神会不会让油沉下去呢?”他说不会的。于是佛陀为他开示:“如果我们做了善事,就像把油倒在水上一样,油始终会浮在水面上;如果做了恶事,则像把石头放在水上,石头会直接沉下去——任何行为的果报迟早都会成熟。”这个公案是在《中阿含经》里讲的。
在《杂阿含经》中还有相关教证:“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种种诸快乐。”如果我们造了种种善业,快乐的因缘终将聚合,迟早会获得一切快乐。其实,作为佛教徒、作为有信仰的人,内心应该是快乐的。
如何面对死亡?
佛教中有很多常人难以想象、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成就与感应,它能给予我们面对痛苦的能力和勇气。不仅如此,通过修行佛法,还能获得生死自在的境界——自古以来有很多修行人都获得了这样的成就。
人类最害怕生病与死亡,尤其对终将离世这件事,我们都心存恐惧。有些人甚至不敢提起死亡,如果不得不提及,就用其他语言搪塞过去。按照佛教的理念,对死亡要提前进行妥善安排。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自古以来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有些开悟者,不但自己获得了成就,家人也有证得清净果位的成就者。
唐朝道一禅师的弟子庞蕴居士,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其亲眷也以不同形象示现往生。庞蕴居士的修行境界很高,他把所有钱扔进海里并说道:“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意思是说,世人大多重视金钱,而金钱很容易令人浮躁,他还是喜欢安住于片刻的宁静,这样才可以现见真如本性。
在往生的前几天,他向家人透露了自己将在某天中午往生的消息。在往生的当天,庞蕴居士让女儿灵照到外面看看到没到中午,但女儿不想让父亲这么早就往生,所以说还没到。庞蕴居士不相信,于是自己到外面看了看。其实,灵照也是生死自在的修行人,趁父亲出去的时候,她坐在父亲的位置上往生了。庞蕴居士回来一看,女儿已经先往生了,就只好随后的七天里帮女儿处理了后事。
后来,庞蕴居士以卧式往生。他的妻子听说女儿坐着往生,丈夫卧着往生,就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你的父亲和姐姐都已经往生了。”当时儿子在田里锄草,听后说:“既然他们是坐着或卧着走的,那我就站着走吧!”之后他手里拿着农具,站在农田里往生了。母亲见状,心想:“你们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个。我走的时候,要用跟你们不一样的方式。”
她把家人的后事全部处理完,就念了一个偈颂:“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意思是说,我家有人是坐着往生的,有人是卧着往生的,还有人是站着往生的,但这些都不稀有,等我往生的时候,要把没有缝隙的石头打开,一点痕迹都不留地离开人间。念完偈颂,她随即打开一个没有缝隙的石头进入其中,连头发和指甲都没有留下。
这是真实的案例,不是神话故事。看过《高僧传》之后,大家就会知道这些大德的事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其实,藏地也有这样的记录,在“文革”时期,有些修行人直接飞往清净刹土;有些人获得虹身成就,头发、指甲都没有留下,或只留下一点点毛发。
总结与寄语
各种示现都表明,佛法的力量超越了人们平庸的想象,的确不可思议。在现代的某些教育中,宗教被视为麻醉品与精神鸦片,这样的观点很不合理。
现在在国际上,大家普遍对宗教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佛教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2009年,佛教被评为“世界最佳宗教”,这是为什么呢?一是佛教从来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发动过战争,没有做出故意损害生命的行为;二是佛教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真理。
佛教深广的道理,在今天短短的时间当中,很难全部开显,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所有佛教派别,其甚深、广大的道理都难以说尽,所以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想跟大家强调的是,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在获得人身时,要去了解佛教真理,并把它运用在生活当中。在人生中践行佛法,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烦恼,也可以为全人类、全世界,做出一定贡献。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家人、身边的人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自己的心很善良,周围人也会变得善良;如果自己的心行不善,成为传播不善的因,最终也会给世界带来不吉祥。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成为一个心善之人。心善之人如一盏明灯,可以遣除自己周围的黑暗;若将明灯传递,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便可以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