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6.香港中文大学【残酷才是青春】演讲&问答

第87场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香港

2014 / 8 / 6

残酷才是青春

The Cruel Truth about Youth

主持人:

在座的各位朋友,以及正在收看网络直播的各界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远道而来参与此次聚会,也非常感谢嘉宾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研讨会的支持,谢谢大家!

下面有请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上台致辞。

学愚教授: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法师、居士,各位来宾,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今天缘聚香港中文大学,这种机会非常非常难得。

佛教讲缘起,香港中文大学与索达吉堪布结缘在五年前,当时我们邀请堪布到中文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从那时起,堪布每次来香港弘法,我们都会邀请他到中文大学作演讲,而每次的讲座都吸引四面八方的听众,非常轰动,比如这次就有很多从东北、北京专程赶来聆听讲座的朋友。

本来今天要介绍一下堪布的,但是我想,在座不认识堪布的可能极少,所以下面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堪布,希望堪布给我们多一些智慧的开示,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堪布——

我最初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同学结上善缘,确实如学愚教授所说。以那时的缘起,后来我在香港其他很多学校也作过演讲,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也在香港举办过多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确实与这里有很好的缘分。

一、青春真的残酷吗?

美好的背后

今天在座的,有一部分是佛学爱好者,有一部分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老师和学生,另外则主要是中文大学的学子,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是“残酷才是青春”。

听到这个题目,很多年轻人可能会疑惑不解:“青春是美好的,为什么把它说成残酷的呢?”

对于人生的这段青春时光,确实不少人认为它是美好的、快乐的,尤其西方一些浪漫主义者常常使用各种曼妙的言辞赞美与讴歌它,现在的影视剧等很多传媒也乐于宣扬人们青春时的各种愉悦体验,比如年轻人在花园里享受惬意的时光,在家庭中品尝甜蜜的生活……

对于这些美好的情景,我们也并不否认,但是如果用佛教的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幸福的体验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并非一贯的常态,而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的阴影,这一分却常常被忽略了。

如同美丽的花园中常常藏匿着毒蛇,幸福的背后也往往埋伏着悲剧。悲剧没有出现时,人们没有看到它,也就不加防范;而当悲剧獠牙毕露时,很多人才惊慌失措,只有选择逃避,有些甚至陷入绝望。因此对于青春,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否则,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在“青春美好无瑕”的教育中成长,不知道青春的真相,那么一旦步入青春遭遇一点儿风吹雨打时,就会痛苦不堪、无力面对。

被错解的青春

藏传佛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从来没有敲过鼓,于是愚笨地认为:鼓的声音那么大,肯定非常重。有一次他见到一只鼓,就倾尽全力提起来,因为用劲过猛,鼓反而掉落在地上,发出了轰隆的巨响。他听了,不禁笑道:“原来你不过是声音很大,实际上并不重。”他一直以为鼓是实心的,不知道鼓其实是空的。

现在很多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人,一直认为青春是完美的,无有瑕疵,这也许是一种错解,如同那个人最初对鼓的看法一样,并没有认识到真相,因为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的青春与美好无关。

我曾经问一个人:“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他说:“我的青春是血淋淋的,充满伤感,不堪回首。”我又问一个人:“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回答说:“当时觉得很美好,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幼稚与愚蠢。”

所以,“残酷才是青春”可以说是给很多大学生提个醒,因为你们在心理上不一定很成熟,很多认知不一定准确。

十字路口的迷茫

18岁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比较单纯、清净,而18岁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却可能充满迷茫,缺乏自信,没有确定性。

我询问过很多大学生,发现确实是这样,他们的内心满是困惑与不安:“我所学的专业将来能不能用得上?”“我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我将来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吗?如果有,我能担得起责任吗?”

不仅是大学生,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也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就在前两天的研讨会上,有个人说自己已经大学毕业,而且成了家、有了孩子,现在一方面要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又要应对上上下下的各种关系,沉重的压力落在肩头,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的确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年轻人以前生活得很单纯,现在突然成了家长、部门负责人,崭新的角色使得许多人顿时不知所措。

在座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已经走过了青春阶段,知道青春到底是怎样的,但很多年轻人面对青春时,确实如同站在十字路口一般,很容易迷茫。

再加上,现在的时代也非常特殊——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又难辨是非的时代,全球各种资讯可以瞬间出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上,这一方面有其便利之处,但另一方面,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信息,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智慧的辨别,就会陷入迷雾之中。

今天现场有很多老师,我特别希望你们在教导学生时,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应对人生的本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担负家庭,如何回馈社会,尤其如何修养自身的道德,比如坚强的品格、贤善的心地。这种教育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走过青春。

我的青春是灰色的

曾经有记者问我:“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青春,你用什么颜色?”

我想了一下,回答他:“灰色吧。”

我觉得青春如果是灰色的,就有填成各种颜色的可能,比如红色——我衣服这样的颜色,或者白色——成为一名医生,再或者是黄色——藏传佛教里通常活佛穿黄色,不过我没有想装活佛啊。(众笑)

对当时那个回答,我还是比较满意,因为读书期间我对未来确实有过很多遐想:有一次看到医生时,非常羡慕这种职业,觉得应该多学一些医学知识;又有一次看见一个领导穿着光鲜、皮鞋油亮,又想将来当领导;还有我在山上放牦牛时,也时常感叹天地那么辽阔、大自然如此美好,还是当牧民好,每天都可以在蓝天白云下无忧无虑地生活。

我当时的状态确实比较迷茫——想当医生,想当领导,想当牧民,还想出家……不过后来我走上了出家的路。之所以选了这条路,跟前世的因缘以及当时一些老师的指点有一定关系,如果完全让我自己抉择,可能只会无所适从。现在回过头看,这条路对我是比较合适的。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觉得很多大学生可能也处于类似的境地中。我询问过一些大学生:“你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回答往往是:“我也不知道,虽然我的专业是这个,但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派得上用场。”这话确实也道出了实情,所以很多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时,就开始忧心就业的去向了。

虚耗的青春

现在世界上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多,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这些学生中,有些具备真才实学,有些则只是徒有文凭,内在的智慧并不成熟。

香港的大学应该普遍很好,学生在四五年里会学到真正的本领。不过我去过的一些二三等高校,情形很不容乐观,里面的很多学生一直在浑浑噩噩中消磨时光——男生每天沉迷于上网、抽烟、喝酒,女生则忙于打扮或者也沉溺于网络。这样的学生将来如何能成为栋梁之材呢?恐怕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啃老族”,指有些年轻人虽然已经走出校园,但是却赋闲在家,衣食住行的花销全部向父母索要,自己无力解决或者即便有能力也由于懒惰而不愿负担。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青春确实是残酷的。

如今的社会又非常功利,物质享受被大肆提倡,内心的道德无人问津,导致很多人唯利是图,把个人德行远远抛在身后。所以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身处这个时代,年轻人是快乐还是痛苦?

二、应对青春,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孩子,美国孩子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威斯康星一所中学里的两个孩子相约去爬山,一个是中国孩子,一个是美国孩子。

他们去游玩的这座山,因为风化常常会发生岩石坍塌。很不幸地,这两个孩子下山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坍塌,他们被困在了岩石中,美国孩子被碎石砸伤,腿骨折了,稍微动弹一下就痛彻心扉。

天慢慢黑了下来,寒冷和饥饿如同恶魔一般步步逼近。那个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着爬出石堆,他伤腿上的血染红了整个岩石……

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咬紧牙关爬回小镇的。他向别人冷静地讲述了遇险的地点,说那里还有一个中国孩子。当人们赶到那里找到那个中国孩子时,他因为寒冷和恐惧已经奄奄一息,如果再迟些被发现就会丧命。

故事里的美国孩子有很强的独立保护能力,而中国孩子却没有,一直在等待别人的救援。当然,这也不一定说明所有美国孩子都有这个能力,而所有中国孩子都不具备,但至少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出一些现象。

大家也知道,美国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学会独立,比如吃饭实行AA制,而且父母会告诉他们必须AA制的理由,那就是不论人生中发生什么事,没有人替你买单,就算你的至亲,也不会。而中国的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靠父母、靠亲友的习气,生病时也是等待别人来照顾,即使有力气也不愿意爬起来,在这种状态中很多能力就逐渐丧失了。

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想提醒为人父母者: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当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老人就万事大吉了,因为由保姆或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不一定得到很好的开发。

刚才提及的已为人父的那个人,他说打算以很好的方式培养孩子,我当时对此也很关心,不过他没有再详述。我想可能他和妻子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教育孩子。我也听说有些国家和民族里,父母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这种观念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孩子时,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不必说对社会作贡献,即便自己的生活,可能也难以为继。

先对自己负责

佛经记载,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叫波斯匿王,他有一次问王后茉莉夫人:“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国王满心以为茉莉夫人会说是他。

没想到茉莉夫人却回答:“我最爱的是我自己。”

国王听了有些失望,说:“你现在能享受荣华富贵,可都是我的荫庇。”

茉莉夫人说:“才不是呢!我听佛陀说这是我自己的福报。”

国王很不服气,于是设计了一些方法想要证明茉莉夫人的一切都是拜自己所赐。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结果完全证实了茉莉夫人的话,最终国王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她自己的福报荫庇了自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善的身口意,就是最值得自己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行为如法,语言得体,内心也善良、诚实,就可以积累丰厚的福报,以此定能为自己营造未来的安乐。

在前段时间的辩论中,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对国家负责,为国家作出贡献;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对民族负责,成为对民族有用的人;有些人说我们应该对家庭负责,在家里尽到责任。但我想,每个人至少先对自己负责,如果连基本的道德品行都不具备,那么要在世间立足都十分困难,又何谈为家庭、为国家乃至为全世界作出贡献呢?

人跟动物完全不同,动物只知道寻觅饮食,除此之外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而人不能这样,应当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不过,现在很多人可以说跟动物有点相似,除了吃喝玩乐,再没有更高的行为,这是一种悲哀。

我常常这样想:如今的科技非常发达,原子弹等危险武器足以瞬间毁灭整个地球,但这些如果没有落入穷凶极恶者的手中,暂时还不至于把世界推入深渊,所以不是最可怕的。然而人类道德的普遍滑坡,许许多多人沉溺于金钱、地位、爱情、享受等短暂而无义的东西中,除此之外从不希求更有价值的事物,诸如心灵的提升、道德的完善,这种状况才真的令人担忧!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堕落到如此地步,但整体的趋势就是这样,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人类的道德会更加沦丧,状况会更加可怕。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名,但每个人都可以变得伟大,因为伟大是通过为他人服务而界定的。为别人提供服务……并不一定要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不一定要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一定要了解力学第二定律。你所需要的是一颗优雅的心灵和充满爱的灵魂。”

马丁·路德·金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是否伟大?我认为人人都有伟大的潜质,因为人的慈悲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一般人的悲心比较狭隘,只是关心亲人朋友,所以还需要扩展与升华。

很多人认为大乘佛教非常伟大。确实是这样,不过大乘佛教的伟大不在于它的建筑多么辉煌,不在于它的佛像多么庄严,也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悠久,如果从这些角度观察,它不一定算得上伟大;大乘佛教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无私利他的精神——无条件地给予别人、帮助别人、奉献别人。

你们不一定都学过大乘佛教,也不一定都有这样的心量,但要知道这种精神非常宝贵,值得去追求。

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特别喜欢穿名牌衣服、吃山珍海味、用高档产品。其实不需要这样,现代人应该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当然,如果你经济条件非常富裕,吃穿用度样样高档是你的自由,但如果能够过朴实的生活,也很好的,一件衣服穿上一二十年,吃饭尽量节约,出行安步当车。

简单的生活有很多益处,对自己而言,可以培养知足少欲心,而且珍惜了福报;对整个世界而言,也有助于解决环境、粮食等方面的危机。

很多人可能去过非洲、柬埔寨、越南等地方,那里有多少孩子没有衣服穿?有多少人没有饭吃?我们如果肆无忌惮地浪费资源,不说从宗教角度,即便从做人角度,恐怕也于心有愧。

爱因斯坦曾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得到——如果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内心就不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很容易悠游自在。

佛经中记载,曾经释迦族有一个国王出家了,很多人听了都非常诧异:他贵为国王,居然出家了!(前段时间有些大学生出家,大家都很惊讶,其实这也没什么。)他们于是到佛陀那里询问缘由。

佛陀告诉他们:这个国王以前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身边有很多保镖,但是睡觉时依然惶惶不安;如今他住在简陋的茅棚里,连门都没有,却睡得非常安详。他现在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很快乐。

大多数在家人不可能过出家人那样特别简单的生活,但也应该尽量简化生活。

其实,现代人的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无法安于简单,或者说贪欲膨胀所致。包括人类的许多战争,表面看来是由嗔恨引发,但究其根源还是贪心作祟——国与国之间为什么爆发冲突?就是为了一块地盘、一处矿产等。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比如有些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关系难以调和?也是源于一些利益纠纷。所以,如果能够知足少欲,这些冲突都会减少。

生活在感恩里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学会感恩。

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无论是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单凭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成办?

实际上,一口饭、一口水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辛劳,甚至很多动物因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比如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这个建筑肯定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当时有多少工人在这里辛苦地劳作;这个麦克风也蕴含了很多人的劳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人付出了汗水。而我们没有贡献一分钱,没有付出一分劳动,现在如果认为使用它们理所当然,那么也不合理,因为并没有付出。

但现在很多学生好像不具备感恩心,似乎自己一生下来就是大学生,父母没有养育他,老师没有教导他……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走到今天,父母对你付出了多少?老师对你付出了多少?朋友对你付出了多少?乃至这个社会以及整个地球对你付出了多少?对此都应该深思。

如果你能够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找到自己;如果找到了自己,也许从另一个角度,就能找得到青春的美好。

对于年轻人而言,青春也许并非如你们想象,但如果能怀着一颗坚强、善良、感恩的心,就可以平稳地走过青春,甚至收获成长与喜悦。

现场互动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的硕士。佛教认为存在地狱道、天道等六道,请问这一点如何证实?

堪布:要证明世上的事物存在,有几种方式:

一、现量。对于比较明显的事物,我们的眼识等五根识,在无错乱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感知,比如眼见色法、耳听声音、舌尝味道,以此就可以确定色法等存在。这种证明方法非常简单直接。

二、比量。对于比较隐蔽的事物,可以依靠逻辑推理来证实。

比量跟现代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是一回事:三段论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引出结论,或者通过已知的理由推测未知的法,而比量也是运用能立根据推出所立的结论。

打个比方,假如我没有去过美国,那么通过询问去过的人,依靠对方的可靠语言来推知美国的存在,这就是运用了比量。

很多人觉得“凡是我看不见的,肯定不存在”。如果明白比量的道理,就知道这种观点不合理,有些事物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运用比量可以证实,那么也可以确定它们真的存在。

三、教量。对于非常隐蔽的事物,比如光、原子、夸克等等,可以依靠专业人士的语言来证实。

大家都清楚,世间专业领域的问题,非专业人员一般知之甚少,而专业人员则会了如指掌;同样的,六道轮回极为隐蔽,超越了一般人的认知范畴,但是佛陀却悉知悉见,所以可以依靠佛陀的语言来证实其存在。

印度的月称论师也曾说“六道轮回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一般人能接触到人道、畜生道,但对其他道则茫然无知。不过,也有人做噩梦时见到鬼或者机缘巧合遇到鬼,那时就知道鬼是存在的。另外,现代科学对于天人也探测到一部分,比如外星人,不过对于他们的了解非常有限。

然而,如果借助佛的智慧,就可以轻松地了知饿鬼、天人乃至地狱众生的存在。

当然,在运用佛语作为依据时,首先要相信其准确性,而有关佛语的真实无误,在佛教论著中进行了严密论证;有了信心之后,我们发现佛在很多经典中都说存在六道,那么就可以断定六道的真实性。

除了六道轮回,因果规律也是非常隐秘的,需要依靠佛语来证实。

有一位美国教授,研究龙猛菩萨观点多年,昨天他用了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描述因果法则的隐蔽性:一只苹果被箭射穿了,当时大家只看到这个结果,对于背后的因缘一无所知。同样的,一家中的两兄弟,一个聪明、一个愚笨,人们只是看到这个结果,却难以窥测其中的原因,因为这可能关乎前世,而这种横亘三世的因果关联在佛经中有着深细的分析。

一个人要明白量子力学的一些原理,要花上很多年;同样,六道轮回与业因果的道理看似简单,但是要生起真实信心,也要下一番功夫——至少十到二十年中不断地学习相关教理,最后才能真正明白。

问:这个时代中灾难不断,比如马航空难,以及最近的地震。面对这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堪布:作为一个善良的人,看到他人遭遇灾难,应当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是佛教徒,可以通过诵经、念咒等方式为遇难者和幸存者祈福。我前段时间也呼吁一些佛弟子,至少念一部经回向给最近灾难中的受害者。

其实不论你信仰哪个宗教,抑或没有信仰,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都应当关注我们的共同家园,尤其大学生更应如此。现在个别大学生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天天沉溺于玩手机,这不是很好。

另一方面,灾难的出现其实是无常规律的一种昭示。

见到他人的离去,人们往往很少思考自己何时死亡,这是无常观没有修好。其实无常不仅会光顾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突然遭遇生命的危机。即便没有遇到重大灾难,看似岁月静好,在座的人也会一个接一个地告别世间,再过五十年,这里的大多数人都会不在人世。所以,都应当树立无常的观念,这很重要。

问:在台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在死后将身体捐赠给医学院,供解剖使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探索生命的奥秘,而学生们称这样的“老师”为无语良师。

我因为学佛才知道人死后的八小时内,身体不能被触碰,但是又被这群特殊的大愿“老师”所感动。请问他们将身体奉献给医学,会影响往生吗?

堪布:遗体捐献不仅在台湾有,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

按照佛教的观点,确实如你所说,临终者最好是在安详的状态中离开,并且他身边的人不要哭泣,不要做不如法之事,而应该念诵清净的咒语、经文,让临终者在经咒声中逝去,这样他会更容易获得解脱。

不过,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人死后还有灵魂,更不相信灵魂可以去往清净刹土,所以他们愿意在去世后将身体奉献给医学界,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如果是佛教徒,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当然,佛教徒中也有不考虑来世,将身口意全部奉献的情形。

问:我的爸爸患鼻咽癌快四年了,我的妈妈得了忧郁症,我的老公是精神分裂症,还有我的奶奶也卧病在床,我身边有太多的病人,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遭遇。今年我进入佛门参加静修,但是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些都困扰着我……

堪布:在广阔无垠的轮回中,众生的业确实千差万别。说到业,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它会深深影响着你的人生。

如果要深入了解业,需要明白“因”与“缘”的概念:“因”是成就果法的根本因素,比如前世的一些业;“缘”是成就果法的辅助因素。打个比方,苗芽依靠种子、水、土等聚合而生,其中种子是因,水、土等是缘——虽然水、土等对苗芽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种子。

世间的任何果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与缘缺一不可,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如果只有因而没有缘,不必说产生果法,乃至“因缘”这个词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问题只看缘不看因,由此导致很多事无法解释。比如许多人希求财富,但是并非人人都如愿以偿,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依然是有人金钵满盆,有人两手空空。对于这种现象,如果只看缘——今生的努力,而不看因——前世的福报,可能永远找不到其中的缘由。

世间的命理学家也会研究命运,但是仅限于观察今生,而不会结合前世进行分析。实际上佛陀说过:“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想要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么业,就看今生所感受的果报,想要知道自己来世的情形,就看今生做了什么。这句话看似平常,但是蕴含的义理却非常深奥。

你的家中有很多病人,这一点我依据教理推断:应该是前世的因所致——你们一家人前世造了不好的业,比如一起吃动物肉,由此就导致今生一起感受痛苦。

这种业,在现代人身上也愈演愈烈,比如每年春节前后,各大饭店都是人头攒动,一家一家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地嚼着动物肉。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都非常伤心和感叹:他们现在开开心心地造恶业,来世却要哭哭啼啼地承受苦果,实在可怜!

所以,造成你家庭不幸的原因,可能不是别的,而是一家人往昔曾一起造过恶业。因此你遭遇这种痛苦时,更应深入思维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

不过,你的这种遭遇,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经历。虽然面对不幸并非易事,但还是要内心坚强,因为任何痛苦都有尽头,而且都能转化。另一方面,在佛教团体中,如果有人遭受灾难,其他人都会伸手相助,这在其他群体中不一定有。所以很多人会关心和帮助你的,你更应该坚强。

如果是我家中发生类似的事,我不会特别悲痛,也不会难以承受,而是会想:这是大家前世一起造业的结果,唯有好好忏悔才能化解,而且要坚强地活下去,勇敢地把该做的事做好。

换个角度看,人间的痛苦比之地狱、饿鬼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希望你坚强、勇敢地面对困境,一切都会过去。

问:如今世间有不少素食主义者,请问素食有哪些好处?

堪布:素食能带来很多利益。

首先,素食对培养善心很有帮助。

一个人如果酷爱吃肉,会变得性情暴躁,而如果选择吃素,性格则会慢慢变得温和。这一点在动物界也看得出来,食肉动物,诸如狼、虎之类,都有锋利的爪牙,且生性残忍;而食草动物,诸如野兔、牛等等,则比较温顺。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即生中特别爱吃肉的人,将来如果转生为人,会特别霸道、恶劣;如果转生为动物,也不会是温和的食草动物,而会成为猛兽之类。所以,吃素对自己的生生世世都有意义。

其次,素食对健康大有裨益。

我认识一个人,他之前吃肉,后来转而吃素。我问他感觉如何,他说:“吃素后身体非常轻松,高血压、心脏病等都缓解了。”

其实吃素对健康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证实,所以如今很多没有信仰的人,并非出于对众生的悲心,而是为了身体健康,从而加入吃素的行列。

再者,素食也受到爱美人士的青睐。

吃肉容易让身体发胖,而吃素则能变得苗条。有个人说自己之前吃肉时感觉好像吃一斤就会胖一斤,吃素后身材变得正常了。

总而言之,素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饮食选择。

问:我很想劝身边更多人吃素,请问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件事?

堪布:劝人吃素的发心是很好的,不过实际去做时也要具有善巧。

佛经中讲过一个“母亲救子”的比喻:一个小孩子生病了,但是医生开的药很苦,难以下咽,如果直接喂给他,他肯定不愿吃。后来母亲怎么做的呢?她把药涂在自己乳房上,然后给孩子喂奶,这样药和着奶水就被孩子一起喝下去了,最后孩子的病也得以痊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度化众生时,运用善巧方便很重要。

不过现在有些佛教徒却背道而驰,他们特别狂热,即便看到路人,也会急不可待地说:“快皈依吧。”这样不但无法达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引起对方的厌烦。

同样的,你想要劝别人吃素,也要考虑对方的情形。有些人的食肉习气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扭转。我就听说有个人每天一定要吃活青蛙,自己一边剥一边吃,而且对此习以为常,如果突然要求他吃素,也很困难。所以面对类似的情形,不能操之过急,可以慢慢观察因缘再去劝导。

总之,劝人行善也要具足善巧,而善巧源于内心的智慧。要获得智慧,唯一的途径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

不过现在很多佛教徒不爱学习,不知道香港的佛教徒怎么样?五年前我来这里时有些不太满意,当时我说:“十五年前我来过这里,这次再来时发现个别人没有任何进步。”后来听说有人很不服气:“您怎么这么说呢?我还是有进步啊,十五年前您来时,我还没有修加行,现在我基本修完了。”修了十多年,还只是“基本”修完。(众笑)

实际上我们要知道,佛学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并非看几页书就能明白,而是要深入学习才能有所领悟。

去年我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学校时发现,那里很多教授学习佛法的精神,令我这个出家多年的人都十分钦佩——他们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甚至把家中的重要之事暂时搁置,而到其他地方参学,在参学过程中还通晓了当地的语言。凭借着精进、严谨与科学的态度,他们对于因明、中观等甚深道理都非常通晓。

与这些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个别佛教徒的学佛却沦于形象——开法会时就背着包、拿着转经轮赶过去,平时既不看书,也不修行,虽然已经皈依一二十年了,但对于三宝的含义,还是懵懵懂懂。

这种“形式化学佛”的现象需要断绝,否则佛教会被毁坏——不是唯物论者,不是其他宗教徒,而是一些盲目无知的佛教徒会葬送佛教的前途,因为这些人不具备高尚的人格,不了知佛教的道理,由此会使其他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

“文革”期间,“迷信”是一个非常泛滥的词。而如果人们不爱学习,那么迷信在这个时代依然存在。

前段时间有些教授说:迷信从拉丁美洲一直蔓延到日本,后来在中国大地不断滋生。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其实佛教的教义完全经得起智慧的观察,而且现在官方也不会把“迷信”一词安在佛教头上。但是个别佛教徒的行为不如法,确实会给佛教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天天都是求保佑、求加持、求灌顶,而且特别喜欢做个仪式然后吃吃喝喝——当然,仪式也并非一无是处,儒家也说仪式有其历史与存在价值——但仪式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明白仪式所传达的内涵,否则确实容易成为“迷信”。

总之,特别希望佛教徒能长期深入地学习教理,这是我给佛教徒的一个建议。

问:学佛之后,我的一些朋友觉得我神神道道的,比如饭前还要供养。我的哥哥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同时出于对我的爱护,也常常阻止我学佛。我该如何面对这些?

堪布:我刚才也讲了,作为佛教徒,吃饭、走路等行为都应相合于场合,这方面要具备方便与智慧。

至于你的哥哥,可能也是很好的人,但是目前并不信佛,那你也不用强迫他学佛,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同时,对于他的观点和行为,你不必特别反对,有必要时可以适当随顺,但是根本的见解上不能跟他同流合污。

问:乔布斯年轻时就去印度学禅,而且一生食素,为什么却在五十多岁就离开人世?

堪布:乔布斯的早逝,跟他学佛没有什么关系。

他刚刚离去时,有关他的传记大概有三个版本,其中两个我都看过。从传记中可以了解到他把每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所以他的离开也并非不情愿,因为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就非常随缘。

另外,乔布斯生前的理想是给人类的生活创造便利,这一点他确实做到了,生命的价值已经实现,这就足够了。其实人不一定非要活得很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人即便寿命很长,如果整天造恶业、害众生,这种长寿也没有什么意义。

问:我来自澳大利亚,感觉年轻人的困惑好像不分东西方,这些困惑反映出他们缺乏处理生活中必然问题的智慧,也说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没能教给他们这种智慧。那么您觉得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添加什么课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堪布:确实如你所说,东西方的年轻人有着类似的价值观、类似的追求,也有着类似的困惑,比如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状况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教育界人士的关心。

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曾这样评价:“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句话语惊四座。

后来大家眼中的一个“青年精英”出事,有些记者对他作了采访,之后感慨道:虽然他颇具才华、擅长社交,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我们不了解他的价值观,可能他无法平衡欲望与现实,就滑向了堕落的深渊。

年轻人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跟如今的教育有着直接关系——俗话说“教书育人”,教书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育人是道德品行的培育,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只有“教书”,没有“育人”。

如果让我提一些建议,我觉得学校中应该增加传统文化为主的道德教育,比如《弟子规》以及大乘慈悲理念,依靠这些文化精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现在藏地个别的中专、大专院校也在讲授《入菩萨行论》《佛子行》等论著。

因此,我非常希望《弟子规》等先贤教言以及大乘佛教的珍贵理念,能在学校教育中得以推广。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依靠我这样一个佛教徒的呼声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还是广大民众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诉求,这样逐渐会有一定作用。

问:现在密宗、禅宗、净土宗在中国内地以及其他有华人的地方,都比较盛行,那么哪个宗派更契合自己,对此如何观察?

堪布:密宗、禅宗和净土宗确实在如今的汉地很受欢迎,将来一段时间中也许会更加兴盛。

我想就总的趋势而言,信仰佛教的人会越来越多,身份上也会有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前大多是老年人或遭遇挫折的人,现在则表现出年轻化、高层次化的态势,比如相当一部分佛教徒是高校教师、政界要员以及商界精英,他们信仰佛教并非出于盲目,而是通过智慧观察发现佛教的道理真实不虚,依靠一种笃定的信解而趣入佛门的。

我在《残酷才是青春》的前言中也讲,不少人认为佛教是老年人的宗教,但实际上佛教对年轻人也非常有用。不过我希望年轻人最好是没有遇到挫折时,就早一些接触佛法,这样会从中受益良多,否则,如果已经苦不堪言才遇到佛法,那时自己也会深感惋惜。

关于你的问题,其实禅净密三宗可以圆融修持。近代科学家黄念祖居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他既修密,也参禅,同时也学净土宗。我看过他的传记,觉得他的观点非常圆融,特别适合如今包容并蓄的时代。

20年前我来香港时,这里修净土宗的人比较多,学密宗的也有一部分,两派的追随者经常发生冲突,不过现在基本没有这种现象了。

我希望你不论选择净土宗、密宗还是禅宗,都应当知道:这三者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的清净教法,因为佛陀所传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是四谛,而密宗以及显宗的净土宗、禅宗,乃至天台宗、华严宗等,对于四谛的解释,在大的原则上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面对不同宗派,我们不应忽视其根本的共同点,而在细微差异上争辩不休。不论修学哪个宗派,都没必要舍弃或诽谤其他宗派。

现在有个别人对密宗颇有微词,其实观察一下就发现,他们根本不了解密宗,只是断章取义、毫无根据地诋毁。这非常可笑,如果觉得密宗某个道理不合理,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出来,大家探讨与辩论,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没必要在背后指指点点。其实这些诽谤者中,有些是别有用心,有些是空虚无聊,有些是愚痴无知,有些甚至是精神状况出了问题。实际上真正以智慧衡量就知道,密宗的教义是纯净无垢的。

佛教各宗派的团结和合,对个人的修行与解脱有很大帮助。

不仅是佛教内部的派别,不同宗教也需要团结起来。我刚刚开完各宗教间对话的会议,现在不论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以及儒教和道教等各宗各派,都共同致力于维护这个世界,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而作为非宗教信仰者,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宗教。有些专家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只包含人类知识的五分之一,其中古希腊哲学只有部分内容出现在大学课程中,而印度哲学、佛教哲学以及古罗马哲学等等,则是缺失的。”因此大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对世间包罗万象的知识已经了如指掌,觉得“我是大学生,学问很大”。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昨天遇到一个名人,为人非常谦逊,他说:“其实我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以偶尔的因缘拥有了一些名声,实际上内心还是有很多烦恼。”

所以,很多大学生也应当学会低调、谦虚,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寻找真理的路会更加顺利,最终也会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