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2.泰国【解读轮回密码】演讲&问答

第68场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泰国·曼谷

2013 / 11 / 12

解读轮回密码

Deciphering the Cyclic Existence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我谨代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及医学院,欢迎索达吉堪布的到访!

索达吉堪布依止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为根本上师,我们泰国人也对晋美彭措法王非常熟悉,曾被他的言行举止深深打动。对我们而言,藏传佛教的思想非常深刻,对死亡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医院里的临终病人。今天,索达吉堪布会为我们宣讲轮回的原理,以及打破轮回的智慧。下面有请堪布为我们解读“轮回密码”。

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是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是因为一定的因缘才来到这个世界。对于这种因缘,佛教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科学界也有相关的讨论。因为绝大部分泰国人从小就信仰佛教,也承认轮回的存在,所以,我想大家对佛教中前世今生的观点都比较清楚。

生命是延续的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生命的延续性。如果只关注短短的今生,既不思考前世,也不关心后世,那我们就跟旁生没什么差别。很多人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挂在嘴边,但恐怕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今生的业力是如何延续到后世,甚至再下一世的。

泰国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信仰佛教,而轮回是佛教最关键的观点之一。如果我们不懂轮回,那皈依佛教也只不过是寻求暂时的人天福报,并不究竟。

我曾在其他大学讲过轮回的话题,但因为他们不相信轮回的存在,所以我不得不引用很多科学证据去说服他们,而没有用太多佛教的道理来讲解。但由于泰国人大多从小就信仰佛教,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因此不会对轮回有太多怀疑,这一点和藏族人很像。所以,今天我会从佛教理论的角度讲一下轮回。

我听说,朱拉隆功大学医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十分想帮助临终病人,可一两句安慰的话,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想真正地帮到临终病人,就一定要讲轮回,讲生命的延续性。如果临终病人懂得生命是延续的,他就不会对未来失去希望。而要懂得这个道理,必须先要明白缘起法。

佛陀告诉我们,缘起可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外缘起可以通过一棵树的比喻来说明:比如一粒种子,因为地水火风等因缘,长出苗芽,进而产生根、茎、叶、果实,这就叫做外缘起。但更重要的是内缘起。所谓的内缘起是指,每一个人都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这一世做人,下一世可能做旁生,再下一世也许做天人……总之在没有解脱前,就这样一直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这个过程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否则,就没有办法通达轮回的原理,更无法真正去关爱别人。

“十二缘起”——轮回的密码

轮回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而最根本的因叫做“我执”,即每一个人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它也叫“无明”。我执是十二缘起中的第一个法,也是一切轮回的根本。

有了无明后,我们的身、口、意会造作善业、恶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就是十二缘起中的“行”。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谁,来到这个世界的因,都是无明和行。

有了种种业以后,不论善业、恶业都会留在阿赖耶上面,这叫做“识”。虽然我们的身体最终会毁坏,但心识却是持续的,即使在死后也会存在。196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艾克里爵士,从脑神经学的角度说明,在我们死后,还会有一个独立于身体的“灵魂”(心识)存在。虽然从医学角度讲,去世之后,身体不再受支配,并会逐渐腐败,但如果结合佛教的知识来看,其实我们的心识是一直流转的。从哲学角度说也是这样,比如,叔本华曾说过,我们的身体最终会灭亡,但“意志”却依然存在。

心识入胎后就有了十二缘起中的第四个法——“名色”。“名”指的是除了色蕴以外的一种心识,而“色”指的是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的状态。

十二缘起中的第五个法叫做“六入”,也称“六处”,指的是心识入胎后,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刚刚形成,但尚未接触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阶段。

第六个法叫做“触”,指的是六根形成以后,接触到外界的六尘,并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阶段。

在六尘和六根结合后,我们会对悦意的对境产生快乐,对不悦意的对境产生嗔恨,对既不悦意也非不悦意的对境产生不苦不乐的心态,这就是十二缘起中的“受”。

以上所提到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前世的无明和行在今世所引发的果。有了这几个果之后,即生当中就会产生“爱、取、有”。

所谓的“爱”,就是指喜欢悦意的感受,不喜欢痛苦的感受,这包括种种的贪爱、嗔爱、痴爱。爱,其实相当于是前世的无明。“取”就是有了对各种感受的爱之后,进而接受。有了爱和取这两个因缘以后,就会产生“有”。它是轮回,也是轮回的因。爱、取、有这三者,就是今生当中所造作的后世的因。

因为我们造作了后世的因,所以肯定就会投生后世。十二缘起中,后世的第一个法叫“生”,这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识。在投生后世时,我们可能会降生在人道,也可能在其他道。而有了生以后,肯定就会经历“老死”,这包括了从名色到受之间的全部过程,这也是十二缘起中的最后一个法。

从十二缘起来看,今生的因缘会变成后世的因缘,而后世的因缘又会变成再后世的因缘,在没有解脱之前,我们会一直在轮回中流转。

大家可以通过学习《缘起经》来通达十二缘起。轮回是佛教思想的基础,如果没有在理论上通达十二缘起的话,我们恐怕不能称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解开轮回的密码——无我空性

佛教在泰国非常兴盛,到处都有寺院,人们对出家人十分恭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面带微笑,心态平和。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明白轮回流转的道理。

我很喜欢泰国,因为这里的人很平和、安详,没有太多的痛苦和烦恼,尤其是我十四年前来的时候,那时人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我当时在泰国待了一个礼拜,后来将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泰国游记》,大概有两三万字。

泰国有这么多人信仰佛教,人们不但对临终者有恰当的关怀,就连小孩子们对轮回也有一定的正确认识,这些都是在佛教不兴盛的国家里难以见到的。其他地方的人,可能对泰国有一些看法,比如人妖,或者动荡的政局等。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觉得像泰国这样有广泛佛教信仰的国家是很少见的,泰国人在信仰佛教、行善断恶等方面,非常值得赞叹。

无论是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在教义上并没有差别,因此,我们都应该懂得十二缘起,更要懂得轮回流转的痛苦,诚如《法华经》中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因此,打破轮回,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

那解开轮回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无我空性。如果没有空性的力量,我们就没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本——无明。我们能在今生得到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今后是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做牛做马,还是烧毁无明的种子,从而获得解脱,这完全取决于自己。

所有人都会经历衰老和死亡,这是轮回的一个特征。当年释迦牟尼佛还是王子的时候,就是在看到生老病死后而示现出家,最后断除了轮回的根本。泰国有这么多寺院,寺院当中有很多出家人,其实这些出家人就是在修无我的智慧,前往解脱。

在很多国家,人们只有在生活没有希望时,才会选择出家。但是在泰国,当有人出家的时候,大家都会因为他走上光明之路而祝福他。不仅是出家人有这条光明之路,在家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修行,最后用空性智慧斩断无明,获得解脱。

希望大家都可以精进修行,运用空性智慧斩断轮回的根本,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现场互动

问:您能再概括一下十二缘起吗?

堪布:十二缘起当中,无明和行属于前一世,中间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八个是属于今世,生和老死属于来世。所以,在十二缘起中,两个属于前世,八个属于今世,两个属于来世。在今世的八个法当中,前面的五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前世的果,而后面的三个(爱、取、有)是后世的因。

在十二缘起中,表面上看来,无明是第一个,但实际上,后面的爱也是无明,无明一直存在,只不过换了名字。

在每座藏传佛教的寺院当中,都会有一个六道轮回图,这也代表人人都需要懂得轮回和十二缘起。

问:为什么十二缘起这么重要呢?

堪布:如果没有搞懂十二缘起,不论是关心别人,还是自己修行,都和非佛教徒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我们认为,今生当中的因缘和前、后世没有关系,那这肯定不是智慧,而是无明。

现在有些佛教徒,虽然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却不懂得其中的前因后果,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而我们要获得智慧,就一定要懂得十二缘起的道理。

问:十二缘起是一个循环,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打破它呢?

堪布:十二缘起当中最关键的就是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我”和“我所”。因为“我”和“我所”并不存在,但是众生却认为它们存在。如果斩断了无明,那以后就不会感受轮回流转的痛苦,就像阿罗汉一样。很多出家人、在家人修行的目标就是斩断无明。如果斩断了无明,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轮回,但如果没有斩断,那即使一直做善事,也依然会在轮回当中流转。

问:对于相信轮回的人,我们可以用佛法帮助他们,但对于不相信轮回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呢?

堪布:对于相信轮回的人,我们可以直接给他讲佛法的道理,但对于不相信的人,我们可以用佛教中对心识因缘的推理来说服他们。

心识不同于物质,它的直接因就是心识本身,不可能是身体。比如说,一个八岁的孩子,精通八国语言,这种情况的合理解释应该是他前世在心识上留下了某种因缘,否则的话,仅一个八岁的孩子,今生当中是不可能突然精通八国语言的。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刚开始可能要费一番唇舌,但佛教中的推理是很有说服力的。

虽然现代科学对我们身体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但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无法证明前世不存在。新闻里曾报道过,有一个孩童,虽然家里人都没有信仰,但这个孩童却声称自己前世是斯里兰卡的总统,并可以回忆起很多前世的情况。对于这件事情,科学家们束手无策,完全不知道如何解答。

问: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十二缘起,但我知道它在描述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关系。如果有轮回的话,那是不是就说明,我现在做好事,将来就会有好的果报?

堪布:对。佛教的思想中,最基础的就是六道轮回、十二缘起的观点。而作为佛教徒,必须要研究十二缘起的道理。

如果我们只懂得佛教中最简单的道理,比如要做善事,却不懂更深的道理的话,那我们对佛教的理解就会很片面,这样不能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修行者。

问:您刚刚讲的内容很深奥,您能推荐一本这方面的书,帮助我们理解吗?

堪布:十二缘起确实很难,但如果因为难而不去学的话,恐怕我们将永远也无法打破轮回。《缘起经》中将十二缘起的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这部经典有藏文、汉文的译本,不知道有没有巴利文、泰文的译本,如果有的话,可以读一读。

问:我在重症护理病房工作。在那里,我们虽然会尽力抢救病人,但也经常遇到一些无能为力的情况,这时候,我们怎么帮助病人呢?

堪布:如果想要帮助病人,那不但要治疗他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治疗他的心。

如果临终病人是一名佛教徒,他并不会觉得这是人生的终点,因此,他可能不但不会很伤心,而且心中还向往着来世。

在病人临终时,对他最好的帮助就是放一些佛像在他身边,或者念一些佛的咒语来加持他。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死亡,但死的时候会有差别。我希望自己去世的时候,可以看到佛像,也能听到旁边的人给我念佛,同时自己的心也能安住在一种慈悲和智慧的境界当中。

佛法是帮助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当病人去世时,任何财产、安慰都没有用,他自己也知道此刻已经无能为力了。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帮助就是尽量减少他在来世的痛苦。在有些医院里,专门会有出家或在家人为一些临终病人助念。我们现在也提倡临终助念,这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问:作为医生,我们的职责是抢救生命。但抢救病人就会妨碍他们平静地死亡。所以,我们面临一种困境,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停止抢救,让病人为死亡做准备。您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堪布:从医生和医院的角度来讲,有必要对病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抢救措施。但是从病人的角度来讲,不一定要这样。藏地有很多人都不希望医生对自己采取太多的抢救,因为他们都不希望在医院里过世。

至于什么时候停止抢救,这可能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家属的意愿来做决定。如果病人以及家属愿意抢救,那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些事情。但如果我们明知道他已经没有希望了,那就应该让他平静安详地走。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应该根据病人、家属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问:我是一个儿科护士,经常遇到孩子去世的情况。大人可能对死亡有所了解,但我想孩子们根本不了解死亡,也不知道死后会怎样。请问,我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死亡?

堪布:实际上,佛教的道理跟世间道理一样,大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否则,很多道理也不一定懂。小孩也一样。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他们如何对待生命,他们自己也应该有一些修行。其实,我们从小仅仅有一个信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这样才能懂得生活和生存的意义。

问:我同事的母亲要去世了。有一天,他对我说,他越执著母亲,自己就越痛苦,但他又不能控制自己。我该如何帮助他呢?

堪布:佛经中讲到,不论是对家人,还是对财物、地位,越执著就会越痛苦。所以,当身边有人执著时,有必要提醒他不要这样。无论是执著母亲,还是执著其他人,一定会产生痛苦。

佛教讲,看破、放下,完全断掉痛苦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执著来尽量减少痛苦。

问:人死亡以后,心识会在身体中停留多久?

堪布:佛经中讲,人死之后,心识会在三四天内离开身体。所以,一般在人去世以后,三天内都不要处理尸体。而心识一般会在中阴身状态中待四十九天,之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就会继续投生。

问:对此有什么解释依据吗?

堪布:关于心识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佛经。很多佛经中都提到过,死亡后,心识一般会在三四天内离开身体。同时,现在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医学界人士发现,人在死亡之后,心识还暂时存在于身体中。日本曾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学研究机构,他们的研究结果和佛经中的描述非常相似。

心识本来是比较神秘的东西,我们凭分别念不一定能了解清楚,但是通过佛经中的教证、自己的智慧和观察,再加上科学的论证,三者结合起来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对心识有所了解的。就好像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医学书籍来学习医学知识,同样的道理,关于生命和心识上的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依靠佛经和相关的书籍来通达。

佛教的生命观已经成为世间的一门专业,因为关于心识方面的很多现象,科学界尚无法给出恰当的解释,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经当中,往往都会找到合理的答案。所以,现在新一代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参考佛教的知识。

我认为,要想了解生命的奥秘,就一定要大量地翻阅佛教经典,在翻阅的过程中会得到很多启发。现在很多人相信科学,但科学也并非万能。前一段时间,我在北京与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有次对话。他曾说过,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的时候,佛教大师已在此等候多时了。我问他,你身为一个科学家,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他回答说,其实很多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往往都可以在佛教中找到答案。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过十年的校长,一位做了一辈子科学研究的人,最终也需要在佛教经典中寻找答案。他曾在他的上师南怀瑾那里学习了很多佛教经论,比如《瑜伽师地论》《楞严经》等。

问:每个人的心识都是在去世三四天以后离开身体吗?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区别?

堪布:佛经中讲,心识一般会在三四天内离开身体,但可能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很快就走了。

问:在死后的前三天,心识会感知到身体的状况吗?

堪布:实际上,我们的心识有粗大的感受,也有细微的感受。虽然人去世后,粗大的感受已经没有了,但是细微的感受还在。

在中阴身阶段,因为没有肉体的限制,心识不一定在身体中的某一处,它可能在任何地方,甚至漂泊在外,所以心识可能会偶尔出入身体。因为众生的业不同,心识存在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佛经中有公案说,有些人的心识只是暂时离开了身体,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身体已经被当作尸体处理掉了。美国有一个医生叫魏斯(Brian Weiss, 1944-),他收集了两万多个案例,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心识的各种状况,比如心识离开身体,或者通过催眠而回忆起前世等等。

问:如果在死后三天之内,尸体被火化了,那心识会怎样呢?

堪布:所以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遗体一般要保留三天,否则他回来的时候就没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