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4.厦门大学【“如来藏”的思想】演讲&问答
第26场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中国·厦门
2012 / 2 / 24
“如来藏”思想
Philosophy of Buddha Nature
主持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博学术沙龙”,2011-2012年度第7期(总第39期),现在开始了!
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索达吉堪布,为我们作一个关于“如来藏”思想的讲座。下面欢迎堪布演讲——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厦门大学“硕博沙龙”与诸位交流佛学。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对厦门大学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是2002年,我在附近的一所医院治病,同时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就是在那段日子,我常来你们大学。每次来的时候,我都带着四片儿长长的藏文经函,坐在一个美丽的湖边,边思考、边翻译,感觉很惬意。当时我还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学、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故地重游,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刚才一进来,美好的记忆还是浮现了上来。不过,今天我是来交流佛学的——昨天他们提出,让我讲一讲“如来藏”的思想。
大家可能知道,对于如来藏思想,现在有一部分学者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也有一部分学者比较能接受,甚至想学习、修行。如果是第一种,想要批判这一思想,恐怕很困难,这个问题待会儿我会说明;而若想正面了解的话,今晚短短的交流,也不一定能讲得明白。不过,在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也许会对个别人有所启发,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重新认识。
一、对如来藏的误解、邪说
如今,台湾、香港有个别法师认为:如来藏思想是受印度某些宗教影响而出现的,佛教本来讲缘起性空,不承认常有,而如来藏被认为是常有的,所以不符合佛教教理。
对于这一观点,后来有些学者批判过,而我也持着与之相同的看法。
1.佛经论典是怎么说的
其实,经典中所说的如来藏常有,与外道的梵天、神我等常有不同,因为这种常有远离戏论。所谓远离戏论,就是远离有无等四边,以及生灭来去等八戏的执著。也就是说,是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基础上,才承许这一常有的大光明。
它与外道神我的不同之处,佛在《大乘入楞伽经》中,对大慧菩萨宣讲得非常清楚。因此,不承认如来藏思想,那对释迦牟尼佛的第三转法轮,以及密宗一切续部的教义,也等于是否认了。
如来藏的存在,其实不仅是第三转法轮,二转法轮也以隐含的方式说明过。比如,佛在《中般若经》里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心没有自己的体性,心的本体是光明。
由此可知,如果不承认如来藏,那么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乃至禅宗等一切宗派所奉行的经论,都将无法立足;而且,如果心的本体真是像虚空一样空无,那证得这么一种“空性”,从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之时,又是一个什么情形呢?没有庄严的身相,也没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很显然,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一定要承认如来藏的光明分。
当然,这个问题很深,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你们有兴趣的话,最好研究一下相关的经典,比如《如来藏经》。《如来藏经》有四个译本,最早的一个,是西晋时期法炬译的,不过,这个译本和第二个译本都遗失了,现在仅存第三和第四个译本,分别为佛陀跋陀罗(也译作觉贤,东晋,359-429)以及不空(唐,705-774)所译。
后面这两个译本,不空译得稍微细一点、广一点,佛陀跋陀罗译得比较略,但意义完全相同:都是以九种比喻说明如来藏的存在,也都是先讲长行文,再以偈颂作总结。而且,以前我专门对照过藏文,与汉文是一致的。
因此,如果你们想了解“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的道理,或说第三转法轮以及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教义,一定要阅读《如来藏经》这样的经典,其他的还有《解深密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等。
其实这个道理很深,像《大般涅槃经》里讲:如来藏甚深难测,凡夫、声闻、缘觉都无法了知,就算是十地菩萨,也只是像在夜里见色法一样,不能完全明了,只有到佛地才能彻底了知。
既然如此,若是我们去研究,是不是也一点不能了知呢?也不是。
这就像空性一样,空性虽然很深,但只要你依着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的理证去抉择、研究,就可以了解,甚至为别人宣说。同样,要了解如来藏,除了《如来藏经》以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可靠的论典、注疏,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龙猛菩萨的《法界赞》,以及藏地宁玛派、觉囊派等前辈大德的珍贵论典等,这样学下来,应该也不是特别难。
尤其是《宝性论》一定要看,它的内容多数源于《如来藏经》,是阐释如来藏思想最重要的论典。
2.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
此外,很多人常说“明心见性”,但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不承许如来藏的话,见性也就谈不上了。你们可以看看禅宗、密宗或者任何的佛教典籍,里面最深的窍诀,全都要涉及如来藏光明。
因此,如来藏光明不是纯粹的理论。你们多数是作学术研究的,但在研究的同时,你观过自己的心吗?这颗心,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来观一观——
当你观心的时候,其实心的本体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无颜色,也无形状,甚至了无分别;而与此同时,它又不离开光明。所谓光明,是不是像灯光或者太阳光那样呢?不是。那所谓空性,是不是空荡荡的一片,如虚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则,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与空是不二的,这才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在你的起心动念连续不断的同时,它是毫无迁变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明心见性”。当然,要想真正了悟,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修行。
那么,这种努力值不值得呢?这是一个生命价值的问题。你们想一想:世间有这么多的学问,可谓包罗万象,但用你有限的生命,能否通达无碍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学问不能触及生命的真相,做到了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我看来,对任何一个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学问,是帮助他认识自心的学问;而最重要的认识,就是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否则,你来一趟世间,忙忙碌碌学得再多,也可能是在虚度人生,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因此,没有财富不要紧,没有地位、名声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通达心的本性。
而要通达心的本性,以动物或其他的生命形态,都是很难实现的,唯独人身最好。但遗憾的是,人在物质上有了进步以后,就自以为先进,不肯探究心的真实层面,甚至连“生命是伴随着心的流动而轮回不息”这么一个最普通的认识,能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人类的智慧就处于这样的层次上,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3.存在的何以说不存在
存在的毕竟是存在,你想驳斥它的话,一定要有足够的依据。
否则,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研究经典、续部,也不阅读高僧大德的论著,只是断章取义地了解一点佛教的观点,就在人前建立自己的“宗派”,那不管是从佛学、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严谨的。所以,作为智者一定要谨慎。这么甚深的道理,如果你还不能认可,我们也理解,但如果你直接下结论否认它,也许就不太明智了。
那些认为如来藏不存在,甚至说第三转法轮不了义的人,多数是觉得这些跟空性相违。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理解空性以后就知道,这二者本身并不相违,相违的是我们的认识。所以,在藏地的历史上,觉囊派与格鲁派的大德就他空、自空辩论到最后,除了稍许的不同点之外,究竟密意完全一致;而宁玛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教言中也都认为,佛陀第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其实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
而这种贯通,就是现空不二;现空不二,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
这个本体在空分上,第二转法轮讲得非常清楚,后经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等印度大德用理证方式深入阐释之后,在后来的学者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而在现分上,也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分,除了第三转法轮的讲解以外,密宗的《大幻化网续》(也称《密藏续》)、《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续部,也有详尽的说明。尤其是,在大手印、大圆满等实修窍诀中,更是以直接的方式为你指点,不用太多文字,一指点,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
当然,这也要信心。没有信心,甚至排斥的话,那不要说修行,理论上都很难建立。
二、以九种比喻说明什么是如来藏
下面,我依据《如来藏经》《宝性论》,以及前辈上师们的窍诀,简单讲一下众生具足如来藏的九种比喻。
这九种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没关系,但你要思考: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具如来藏德相,并且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宣说了,这对你有何启发?比喻要说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吗?不信的话,你有什么理由?信的话,那这个如来藏、这个光明的心性,从现在直到成佛之间都是存在的,这一点你又如何受持……
下面,我一边讲,你们也可以一边思维——
总的来讲,这九种比喻,是分别对应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而说的。
其中,第一个比喻是萎花中的佛像:在枯萎的花中,有一尊非常庄严的佛像,天人用天眼见到以后,剥开枯萎的花、叶,显出光芒灿然的佛像。
喻义对照:佛像被隐藏着,这代表在烦恼中安住的如来藏;包裹佛像的萎败花叶,代表以贪心随眠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天人代表佛陀,当佛陀以佛眼见到众生都有佛性以后,为其说法,去除如枯萎花叶般的八万四千烦恼,显露佛的功德。
一般来说,这个比喻对应未入道的凡夫。
第二个比喻是蜂群中的蜜:在千百万只蜜蜂集聚的中央,有一块上妙甘美的蜂蜜,智者发现了这块蜜,便巧设方便驱散蜜蜂,取出蜂蜜。
喻义对照:被蜜蜂团团包裹的蜜,代表如来藏;外面的群蜂,表示以嗔心随眠为主的各种烦恼;智者代表佛陀,佛陀见众生都有如蜜般的如来藏,就为众生驱开如群蜂一般的种种烦恼分别,现前证悟。
可见,现在我们不能见性,是因为有太多的障碍遮着,但我们都有佛性,这是决定的。所以,从真实意义上说,众生是佛。
有人问:“如果众生是佛,那为什么还要受苦呢?”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佛教所谓的“众生是佛”,并不是说现相上是佛,是说实相是佛;而在现相上,众生是众生,佛是佛。
要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就要涉及佛性的两种清净: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当说自性清净时,所有众生的本质都是清净的,都是佛,虽然暂时被烦恼、所知二障遮蔽着,还不是真正的佛,但本体上就是佛;虽然本体上是佛,但在离开障垢之前,还是众生,只有离垢了才能成佛,这就是离垢清净。比如冰和水,从本性上讲,水的本性是水,冰的本性也是水;但在显现上,冰就是冰、水就是水,你不能说冰是水,只有它融化以后,才是水。
这个比喻,对应已入道的凡夫。
第三个比喻是糠秕中的果实:被糠秕包着的青稞、小麦等果实,是不能食用的,想要食用的人,一定要用方法剥掉糠秕,才能享用果实。
喻义对照:被糠秕包裹的果实,代表如来藏光明;糠秕代表痴心随眠为主的一切烦恼;而去除糠秕的过程,就好比佛陀转法轮,让我们懂得真理,从而突破种种障碍,现前真实的如来藏。
这个比喻,对应资粮道的凡夫。
第四个比喻是不净粪中的纯金:有人走远路,不小心把金子丢在一个肮脏的粪坑中,天人以天眼发现了这个金子,便告诉大家,让他们把金子挖出来享用。
喻义对照:粪坑中的金子,代表如来藏;而这个不净粪坑,则表示我们非常强烈的贪嗔痴等烦恼;虽然如来藏像纯金沉在坑底一样,本来就存在着,但只有通过了解这一真理,然后去除烦恼粪秽,才能展现它的本来面目。
这个比喻,对应加行道的凡夫。
第五个比喻是地下宝藏喻:在一个贫穷人的屋舍下,埋着非常丰富的珍宝藏,但宝藏不能说话,而人也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宝藏。只有当宝藏被勘探出来以后,那个人才知道,即使是以前自己最贫苦的时候,宝藏也一直都在自己的家里。
喻义对照:地下的宝藏代表如来藏;贫穷人的家,代表声缘阿罗汉的无明习气;虽然我们本自具足佛的相好、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就像自家地底下的宝藏一样,但我们并不知晓,只有在通达无我智慧以后,才能将这一切开发出来。
这个比喻,对应声缘阿罗汉。
第六个比喻是果中的种芽喻:在灰色的种芽里,有生长大树的能力,当你把它埋进地里以后,借助于灌溉以及阳光等因缘,它会破壳而出,生芽、扎根、成长为参天大树。
喻义对照:种芽代表众生的佛性,其中蓄积着无穷的精华和力量;而它的壳,则代表见道所断的烦恼;当因缘成熟时,如种芽一般的佛性,便能借助于福慧两种资粮,破除烦恼、展现本来面目,并最终成就佛果。
这个比喻对应见道菩萨。见道者的比喻有两个,这是第一个。
第七个比喻是破衣中的宝佛像喻:被臭秽破衣包裹的珍宝佛像,虽然放在路的中央,但无人知晓。在天人的指导下,大家知道以后,撕去破衣,取出宝佛像。
喻义对照:宝佛像代表佛性;破衣代表见道所断烦恼;就像天人为人指示佛像一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解脱其相续中的珍宝佛性。
这个比喻,也是对应见道菩萨。
第八个比喻是贫贱丑女腹中的转轮王喻:一个非常贫贱丑陋的女人,无依无靠地住在一个破屋里,因为偶然与人相交,怀上了转轮王。转轮王,相当于现在一般的国王,他以正法教导世人。贫女腹中虽然怀着国王,但她自己并不知道,只有生下了他以后才知道。
喻义对照:腹中的国王代表如来藏;贫女无怙而住,代表修道所断的烦恼;众生虽然深陷痛苦,无有依怙,但在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佛性,依靠这个佛性,将来都可以成佛。
这个比喻,对应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菩萨。
第九个比喻是泥模中的金像喻:古代都用泥模铸造佛像,先在泥模中刻好佛像的纹路,再把金子熔化倒入,之后取出时,就呈现一尊完美的佛像。
喻义对照:金像代表佛性本自无垢清净;泥模代表烦恼客尘;佛陀善巧说法引导众生修行,就像剥去泥模一样,破除他们的一切障垢,让众生成就佛道。
这个比喻,对应清净三地(八地到十地)的修道菩萨。
三、了解如来藏有何必要
以上的这种讲解方式,也许稍微有点专业,不过,很多名相都是固定的,不用的话,可能也没办法阐述。而对这些道理,想细致了解的人,可以学习《如来藏经》《解深密经》《宝性论》等经论,这样学下来以后,对如来藏一定会形成初步的了解。
这种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让你系统了解佛的思想。
你们也知道,佛在初转法轮时,对如来藏几乎只字未提;二转法轮主要讲万法皆空的道理,但同时也提到了如来藏,只不过,是以不明显、不广说的方式略有提及;而只有到了三转法轮,才明确地提出这一思想。按显宗的讲法,一般是说在广严城等地方传讲;但如果说到密宗,那么在米积塔讲《时轮金刚》时,还有更加细致的阐述。
所以,如来藏是佛的真实思想,也是最了义的思想,不能因为最初佛陀没有宣说,或者只是少分宣说,就认为佛的话自相矛盾。只要你全面了解佛教以后,就会知道,其实这种矛盾是不可能的。
这个“不可能”,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才这么说,就是世间的学者、智者,他们在公正、深入地研究之后,也都会意识到:其实佛的思想,绝对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样,说矛盾就矛盾了,没有这么简单。
而进一步来说,当你了解到如来藏确实存在以后,就绝对不会诽谤了。这种诽谤不像其他的,佛经里讲了,诽谤佛法的过失是相当大的。
一听说有人诽谤如来藏,我的心里就很痛。你不了解没关系,你不承认也没关系,但你何必要诽谤呢?何必造这种业呢?再说,你不深入经藏,就想当然地批判如来藏思想,又怎么说得过去呢?就算你要批判,也至少得精通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相当一部分才行,否则,只是凭空说“不存在”,恐怕没什么分量。
因此,希望大家以后对如来藏有个正面的了解,不要听一两节课、看一两本书、随意翻阅一两个资料,就随便下结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一定要正面了解。如果有了正面了解,甚至能潜心学习和研究,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四、学修如来藏的功德
一说“功德”,也许有些人不太认同,认为这是佛教的概念,但是我想,闽南这边应该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在你们这里,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既有的习俗里:就算是不信佛,也都信观音。
这就不像其他城市了,其他的有些城市,你们可能也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信仰。但你们信观音,而且从小就信,有了这样的观念基础,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否认功德的。既然相信功德,而如来藏的功德又这么大,为什么不接受呢?
昨天他们一提“如来藏”,我就很欢喜,觉得交流这样的题目,太有意义了。也许我讲不出什么特别深的道理,但这个思想本身,你们看看《如来藏经》的后面,佛陀说,凡是学习、研究的人,有无量功德,如云:“于此如来藏经典法要,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得福无量……”
所以,以前我看到这些功德的时候,就想:“《如来藏经》这么好,我这一生能不能学一遍呢?能不能讲一遍呢?”
当然,最重要的功德,还是在于开显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
而要明心见性,常常观心很重要。所谓“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你要参禅,双盘、单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的本性;你要念佛,口里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念。所以,心调不好,行为上再怎么做,也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马祖道一的公案:刚开始,马祖大师很爱坐禅,白天晚上常常打坐。怀让禅师见他是个法器,而且度化的因缘也到了,就去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
道一说:“图做佛。”
怀让禅师找了一块砖,在他前面的石头上磨,“嗞嗞嗞——”。
道一见了就问:“师父这是做什么?”
“磨它做个镜子。”
“砖怎么会磨成镜子呢?”
“那你坐禅怎么能成佛呢?”
“那如何才是呢?”
怀让说:“譬如有人驾车,车不走了,你要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听了说不出话来。之后,禅师又为他开示:“如果执著坐相,则并未了达实相……”马祖当下大悟。
那么,他开悟依靠的是什么呢?就是观心,而不是行为。诚如《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了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了悟以后,也就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
现场互动
问:在藏传佛教的五大门派里,有四派认同如来藏思想,只有格鲁派持中观应成派思想,反对如来藏存在,认为毕竟空,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堪布:其实,格鲁派并不排斥如来藏。
在章嘉国师、第五世达赖喇嘛、克珠杰等格鲁派大德的论著中,都描述了如来藏如何存在,以及如何现前的道理。只不过,在跟觉囊派辩论时,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语言也很犀利,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不承认如来藏。
再说,就中观应成派本身来讲,他们是肯定承认如来藏的。像龙猛菩萨、月称论师,他们在抉择胜义谛时,一切万法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如来藏空不空呢?当然也是空的。如《大乘入楞伽经》里说:“如来藏的本体空无相无愿、不生不灭……”可见,如来藏也同样摄于三解脱门,也是离戏空性的。但是在空性的同时,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也不是。
如果按你说的,格鲁派认为如来藏不存在,因为一切都是空的,那等于否认了所有本尊,以及密宗的各种修法。但他们怎么会这么承认呢?绝对不会。
问:在藏传佛教里,为什么要称红教、黄教、花教、白教呢?
堪布:这种说法,藏地没有。
藏地各教派的命名,有些是用时间,比如宁玛派是旧派,格鲁派是新派;有些是用地名,比如萨迦派,“萨迦”意为灰白色的土;而有些是用意义,比如噶当派,“噶当”的意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的一切教言都当作修行的教授。
但在汉地某些信士、学者的说法中,好像红教就是穿红色衣服的,黄教就是穿黄色衣服的,那花教,是不是就要穿得花花绿绿了?
问:我是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佛教哲学。请问,空性和如来藏是什么关系?
堪布:这二者是不二的,也就是现空不二。
所谓现空不二,“现”是指如来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当一个人开悟时,一定会同时具有现与空两种境界。此时,因为他了达了空分,所以对任何法都不执著,也就是所谓的“看破了”;而因为同时也安住明分,所以会兴起大悲,修持善法、积累资粮。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都是如此。
开悟时既有智也有悲,这就是智悲双运;进入修道以后,随着明分越来越明清,功德也越来越增上;而这种不二的境界究竟了,就称为佛。
因此,如果分开理解,空性和光明可以说是两个,但从真实的层面上讲,二者是无别的。
问:我是法学院的硕士生。我听说藏传佛教中有吃肉的现象,但佛经里说“食肉者断大悲种”,请问师父,这个您怎么解释?
堪布:《楞伽经》里说“不戒肉则断慈悲种子”,这一点,藏传佛教是完全承认的。而且,根据《大般涅槃经》的观点,藏传佛教也认为:如果是大乘佛教,就应断绝肉食,所谓“食三清净肉无过”,只是小乘的说法而已。所以,很多大德也造了论典劝人吃素。
但从历史上看,为什么藏地就没有汉地那样的吃素传统呢?这个原因,我在其他论典中讲过,希望你能够理解。不过,对于你们的传统,我们都特别随喜赞叹,如今很多寺院也基本是素食了。
问:有人说,藏传佛教的乐空双运是受了印度性力派的影响,请问您怎么看?
堪布:乐空双运,不是从印度性力派传来的,它是密宗《时轮金刚》的最高修持方法,但这种修法,在寺院中一般没有人行持。
不过,它的理论基础,显宗的经论中也处处都有,像六祖的“烦恼即菩提”——贪、嗔、痴是菩提,这就是乐空双运的观点;而如果能落实到修持上,到了最高境界时,的确是转烦恼为菩提。所以,不要说密宗,显宗也成立这一点。
当然,对此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轻易评判这些高深的教义,但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当的。你们可以去藏地的寺院看看,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怎样地守护戒律,也看看密续是怎么说的,和显宗有何差别……
二十多年了,在我潜心研究藏、汉这两种不同传承教义的过程中,可以说,没有发现一处相违的地方。如果真的有,那我也不会执迷不悟,一味袒护自宗的观点,这又何必呢?我也知道什么是公正。
因此,大家一定要擦亮慧眼!
问:我看过师父讲的《弟子规》,知道您也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文化,请问当时您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发心呢?
堪布:我对儒家思想,一向都有很大的兴趣。
不仅是《弟子规》,这几年以来,我还学习了《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并将个别国学经典译成了藏文。我非常欣赏儒家的理念,比如,怎么为人处事、怎么孝顺、怎么恭敬……不过可惜的是,这些传统现在基本都没有了。
为什么要讲《弟子规》呢?也许你们觉得,由其他民族的人来弘扬你们的文化,有些不合理,但是当时我学了以后,感觉非常欢喜,觉得这里面讲的和佛教的意思很相合,很值得学习。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不从这些方面有个约束的话,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便。
当然,对里面的个别理念,我是有看法的。但这个不要紧,就算是人和人接触,也难免有看法,何况是不同的思想?所以,重要的是,让自他都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问: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佛教认为生命有轮回,但在自然科学看来,这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请问,有什么方法能证实轮回呢?
堪布:一个学自然科学的人,不接受轮回的说法,这一点我非常理解。
因为它关系到心的问题。但在现在的课程里,这方面仍是空白,自然科学的方向不是研究心,那些仪器也触及不到心的本源。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们在心的领域内并无突破性进展,这是西方科学界所公认的。
不过,对于轮回的案例,许多科学家是承认的。像哈佛、耶鲁等的英美学者,他们在长期观察、审慎研究之后,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结论。这类文章,我们“智悲翻译中心”最近翻译了许多,你们可以去看看。
当然,不仅是他们,像爱因斯坦、牛顿等这样的科学先驱,其实也相信轮回。这一点,从他们的传记、讲话中不难看出。既然如此,如果你只承认牛顿的部分学说——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而否认他对生命延续的认识,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我们说有来世,你们不接受可以,但是科学家也说有轮回,是不是值得深思呢?
问:对于如来藏,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它的一些功能呢?
堪布: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心。对于这个真心,首先要从理论上了解,了解以后,当你真正有所开悟时,它的部分功能就现前了。像禅宗大德所具有的超凡智慧,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的人在禅修以后,调节了身心、对治了烦恼,也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你想利用它的功能,就要学着修心。修心,是对心的一种训练,这和锻炼身体不一样。身体锻炼好了,人会健康,而心一旦训练到位了,种种功德便会纷至沓来。
问:我是中国哲学的博士生。请问,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有什么差别?
堪布:阿赖耶识,是具有微细分别的心识;而如来藏是众生的佛性,远离分别,不能与识混为一谈。
对于识与如来藏的关系,觉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为喻:如来藏相当于大海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而其他心识则是上面的波涛。动荡的波涛,与相对平静的海底,其实都是以大海为本体。同样,所有心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问:那识和智有什么差别?
堪布:所谓识,就是各种分别或无分别的识聚;而所谓智,是指断除人我、法我后证得的通达一切万法的有境。通过修行,识转依后就成了智。
问:请问如何观心?
堪布:观心的方法很多,禅宗、净土、华严、密宗……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观心方法,但在所有的观法中,我自己修持的就两种:一是有相禅定:直接观想释迦牟尼佛;二是无相禅定:什么都不缘,就在明空无别的心的本体中稍许安住。
这两种方法包括了一切修法,也是我结合经典、论典的教义,自己常常观修的方法。
问:我是学建筑装材的本科生。佛教讲“有生必有灭”,那人类将来的走向是什么呢?
堪布:今年是2012,很多人认为,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走向灭亡。(众笑)
有生必有灭,这是佛教对于生命最透彻的理解。其实地球也是一样,它有“成、住、坏、空”的不同阶段,现在是存在的状态,到了最后坏灭的时候,它就消失了。这和科学的认识一致。
那人类呢?人类那时候也会消失。不过,生命还是延续的,到其他的世界里继续“有生有灭”,流转不息。
问:我对地藏菩萨稍有了解,他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我想问的是,地狱能度空吗?
堪布:地藏菩萨的大愿,是说明他要度化一切众生的伟大精神。
在大乘经典的教义里,地狱是不会空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是无量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如果众生有边际,那菩萨一个一个地度下去,地狱一定有空的时候。但实际上,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地狱也不会空。
那地藏菩萨发了这样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不是永远成不了佛呢?也不是。就像世人在做某件事情时,为了表明坚定、长远的心,也会发下大愿,有了大愿,事情很快就成办了。菩萨也是一样,在广大愿力的推动下,反而迅速成佛了。
他的愿和文殊菩萨一样,是利根者的发愿,代表了佛教最高尚的精神。
问:我是厦大中文系的学生。您刚才说到观修释迦牟尼佛,请问该如何观呢?
堪布:在我译的《释尊广传》的后面,就有释迦牟尼佛的观修方法,还有仪轨,最好按仪轨和修行教言去观。
问:那是不是把佛当作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
堪布:对!佛陀的事迹,可以从他的传记中了解。
而且,释迦牟尼佛是一切寂猛本尊的根本,当你这么观的时候,你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等,实际也都包括在里面了。因为在法界当中,所有的佛都是一味一体的,虽然你观的是一尊,但其他的佛与这尊佛的本体无二无别。
当然,你观阿弥陀佛或别的任何本尊时,也都是这个道理。而我们观修佛,就是要和佛相应,不仅是向他学习,而且要和他一模一样。
问:我是哲学系的教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对我们汉传佛教《六祖坛经》的看法?
堪布:我对《六祖坛经》的信心非常大!
八年前,我有幸得到这个法本,反复读了几遍之后,发愿以后一定要讲,但一直没讲成。今年我又发愿了,一定要开讲。
你们也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上,大德的作品一般都叫“论”,不叫“经”。但六祖的这部“论”,因为后人极为尊崇,所以就叫“经”了。这部经里的思想,我对比过了,和密宗大手印、大圆满的教言是一致的。
可见,一个证悟者从自性中流露的文字,总是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问:我是厦大哲学系的研究生。对我来讲,中观他空见是非常难的一个思想,能否请您略略地讲一下?
堪布:他空见是显宗经典的究竟意义,也是《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密宗经典的真实意趣,要想深入了解的话,我建议你看一下麦彭仁波切的《他空狮吼论》。
简单地讲,他空见认为:从凡夫到佛之间,如来藏的光明分都是存在的。这种存在,听上去是“常有”的意思,但这种“常有”,并不是因明里讲的观待的、暂时的常有。观待的“常”或“无常”,实际上是分别念的对境,属于有为法范畴,而他空见所谓的“常有”,是指如来藏的本体恒常,而它上面的所知法,也就是“客尘”,这些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他空”的意思。
麦彭仁波切还有一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也是讲他空的。所谓“狮吼”,是说这个他空见就像狮子的吼声一样,能遣除各种邪说。觉囊派也有一个《山法论》,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汉译本。
问:我是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我还是想问,如来藏到底是个什么?
堪布:如来藏有光明的一分,但它不像明灯一样有实在的体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我们现在还见不到它。
问:那是不是我们的欲望、烦恼,把它给包住了呢?
堪布:也可以这么说吧,就像刚才讲的九种比喻一样。
这九种比喻是佛经里讲的,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引用了,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也引用了,而且也作了对应——从初学者一直到十地菩萨之间。但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再怎么讲,可能也还是比较神秘。
问:在您刚才讲的那个比喻当中,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如来藏是大海,那阿赖耶识是什么呢?
堪布: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
问:那从作为其他识的本体的角度,它跟如来藏有何区别呢?
堪布:眼耳鼻舌等这些识,既以阿赖耶识为本体,也以如来藏为本体。但在如来藏这一层面,它就像大海的水;而其他的识,也包括阿赖耶识,可以从水的不同颜色这一侧面来理解。
问:那如来藏它是动还是不动呢?
堪布:你说大海是动还是不动?
问:既算是动,也算是不动。
堪布:那如来藏也是一样,可以算是动,也可以算是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