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北京师范大学【从仓央嘉措文字现象说起】演讲&问答

第171场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北京

2019 / 6 / 26

从仓央嘉措文字现象说起

The Works of Tsangyang Gyatso and Modern Media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演讲现场。

《那一年》是仓央嘉措的经典之作,像这样的情诗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仓央嘉措是一位诗人、学者,也是一位宗教人士。许多人认为,他的经历神秘而又传奇。

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了同样来自雪域高原的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

有请堪布——

这次的因缘很好,也很特殊。在座的有研究基督教、佛教等的学者,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仓央嘉措神奇的人生旅程。

一、跨宗教研讨的意义

当今时代,这种跨文化、跨宗教的研讨,非常有必要。多年以来,我一直很关注宗教之间的和谐。所以,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迎合大家,而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问题尤为突出。如果宗教之间互相排斥,互相诋毁,一方面对宗教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对宗教徒的和睦相处不利。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有关这方面,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就我个人而言,在这几年的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举办了多次跨宗教的和谐研讨。参会的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耆那教、犹太教,以及儒家、道教等。总的来说,体现出了一种开放融合的精神。

一些宗教人士与无信仰的自由主义者,从不同角度一起探讨人类的未来,或者当前的热点话题,比如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等。如果把这些话题展开讨论,可以引申出更为深刻的思考,也能促进宗教和谐。

据我所知,包括北师大在内的一些大学老师和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不同的宗教。现在的宗教研究所,也为全世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这些珍贵的资料足够我们进行深度钻研。

所以,我特别希望各个宗教、各个领域的学者,能够一起探讨这些甚深的话题。如果能把研究成果落实在文字上,整理成资料,对后人会非常有利。

虽然每个人的生命很无常,但这些资料会一直留在人间,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

二、认识仓央嘉措

今天的主题是“从仓央嘉措文字现象说起”,对这个话题我既熟悉又陌生。

很多人对仓央嘉措进行过不同方面的研究,评价各不相同。宗教人士对他的思想有宗教方面的解读,喜欢诗学和历史的人也有不同看法。世人眼中的仓央嘉措,可能只是一位文学艺术人物,而历史上真实的仓央嘉措,与现在人们的想象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历史人物与文学艺术人物有着很大差别。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有人可能认为,虽然他心地善良,严持戒律,头脑却有点呆笨,在孙悟空的帮助下,才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任务。其实,如果我们翻看《大唐西域记》,就会发现历史上的唐玄奘与人们所熟悉的唐僧大相径庭。

我以前看过这本书,里面记载了玄奘大师游历西域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后来的人参考它写了一部长篇文艺小说。所以,大多数人眼中的唐僧,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

仓央嘉措也是如此。大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诗歌就已经被翻译成汉文。但大家真正开始关注他,是因为前几年电影《非诚勿扰2》里面的个别台词,“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或者“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这些词句,让仓央嘉措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你真正去思考、去研究,或者翻阅一些相关历史资料,会发现网上流传的有些诗根本不是他写的,只是署名为仓央嘉措而已。后来,这些诗火了,一些作者又站出来说,这不是仓央嘉措写的,是他自己写的。

很多读者也不管事实如何,只要能令他们感动,与其心意契合,到底是不是仓央嘉措本人所写,对他们来说根本无所谓。

这个时代确实比较特殊,人们不关心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真假,只一味追求它是否易于理解,以及能否对心灵有所触动。

仓央嘉措出生于三百多年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宗教家,也是著名的诗学家,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一直众说纷纭。

据记载,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当时的长官德钦桑吉嘉措派人找到了六世达赖喇嘛。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直到他十五岁,才在布达拉宫坐床。据说,康熙皇帝对于桑吉嘉措匿丧不报的行为很不高兴。

西藏当时正处于政治、宗教种种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只住了九年就被解送北上。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在北上途中,于青海境内示现圆寂。在历代达赖喇嘛中,圆寂时间都不同,有的是十一岁,有的是十八岁,有的是二十几岁……

关于仓央嘉措后来的命运,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在1706年示现圆寂;一种认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不得不藏匿起来。从二十四岁开始,周游四川、西藏、五台山等地,后来到了内蒙古的阿拉善,隐居三十几年,终年六十四岁。

相关资料记载,仓央嘉措只活到二十四岁,有关他的下半生,我们确实无从得知。但我去过距离银川约三十公里的南寺,寺中供奉着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据说仓央嘉措是在那里圆寂的,这一点至今仍没有确切的说法。

很多人认为,仓央嘉措是一位有情有爱的西藏喇嘛。大家关注的重点只是他的情诗,而不是他的政治生涯,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按照佛教的传统,出家人应该舍俗割爱,但他却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从布达拉宫里跑出来,人们认为这种精神非常崇高。

所以,现在一提到仓央嘉措,大多数人就会想到,他有一个特殊而高贵的身份,却为了所爱之人付出一切,这是大家比较关注他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才把他的诗做了大量修改。现在的电影、电视,或者研究资料里看到的仓央嘉措情歌,与真正的本义有很大出入。

三、解读仓央嘉措

事实上在藏文中,所谓的“情歌”应该是“道歌”。在仓央嘉措的道歌集里,确实有一部分涉及了爱情。这是因为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他不方便说出太多事,所以才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从宗教方面讲,这些语言有着非常甚深的含义。

比如,有一句是:“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意思是,每当看到东山上升起皎洁的月亮时,他就会想起一个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人,这个人的脸庞一直浮现在他的心里。表面上看,仓央嘉措好像在思念着一个女人,实际上却是在想从小抚养他、帮助他的德钦桑吉嘉措。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桑吉嘉措一直在寻找六世达赖喇嘛。找到之后,又由他主要操办仓央嘉措的学习、出家、坐床等事宜。所以,仓央嘉措每次想起这位官员时,不方便直接表达,就会说自己在思念什么。

事实上,东山是指拉萨。每当在拉萨看到皎洁的月亮时,他心里想的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而是跟母亲一模一样的桑吉嘉措。他经常会特别想念桑吉嘉措,但只能用诗学的方式来表达。

还有一句是:“住在布达拉时,是瑞晋仓央嘉措;在拉萨下面住时,是浪子宕桑汪波。”意思是:住在布达拉宫时,人们都敬奉他为雪域伟大的六世达赖喇嘛;而流浪在街头时,人们却又都看不起他,对他有其他称呼。

其实,这句话在佛教中的意思是:认识自心本性时,在光明法界宫中,你就是最伟大的觉性国王;没有认识自心本性时,你的心识就会流浪在分别念的街头。或者说,如果对自心有所认识,就会像六世达赖喇嘛一样伟大而了不起;如果没有认识自心,即使是六世达赖喇嘛,也会如街头流浪的浪子般,谁都不认识。

事实上,这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性的一句偈颂。但很多人都看不出来,反而理解成他为了所爱之人,经常从布达拉宫里偷跑出去。

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约有六十多首诗是仓央嘉措本人所写。也有些人说是一百多首、两百多首、一千多首,但这里面绝大多数应该是很会写诗的后人以他的名义写的。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现在有些人也会说,这话是马云说的,或者某某人说的;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说过,只不过是有些人的别有用心。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本人从来没有讲过的一些话,网上经常有人说这是堪布说的。结果一看,那些话我想都没有想过,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上我的名字。

虽然现在是言论自由的时代,可要是谁都可以这样,那也比较麻烦。尤其5G时代即将来临,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很多条信息,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趋势。

在仓央嘉措的道歌集中,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有的人可能会唱这首诗,却未必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后来,七世达赖喇嘛转生到了理塘,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的隐含意思是,他的下一世不会去遥远的地方,会在理塘转世。

所以,我们应该多做一些调查研究,通过历史事实来解读仓央嘉措。

阿拉善蒙古族僧人阿旺伦珠达尔吉,写过一本仓央嘉措的传记。书中讲述了仓央嘉措“圆寂”后四五十年的人生经历。这本书是用藏文写的,后来有些人把它翻译成汉文时,就译为《六世达赖喇嘛传》或《六世达赖喇嘛秘传》,算是比较可靠的参考资料。

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探究过仓央嘉措的一生。所以,仅仅从文字上看,很难说到底哪一首才是他写的。因此,如果有人想模仿他的写作风格,最好是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要让人误会是仓央嘉措写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好一点。

四、文化低俗现象

如今,文化市场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低俗化的倾向。文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优化人性的善和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但现在很多人,反而通过文学作品来丑化一些历史人物,网络恶搞现象也日趋严重。

这个时代的低俗化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浮躁。大多数人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很难静下心花时间去慢慢钻研。不像一些古人和现代学者,通常会花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现在的人们,大多是跟着分别念走,以个人喜好来判定一切。

第二个是恶搞。对于一些甚深的道理,有的人实在无法理解时,会通过网络方式把它变得低俗化,或者直接用各种语言进行诽谤、诋毁,颠覆其本意。

第三个是造假。还有些人,自己没办法接受神秘而深奥的古老文化,就夹杂着一种自私的心态,对其进行大肆修改。比如刚才讲到的《西游记》,包括很多西方小说也是如此。

这个时代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各种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说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把假的当作真的时,真的反而成假的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排斥心理在作怪。现在很多人对古老而深厚的优秀文化不屑一顾,认为这约束了人性,妨碍了社会进步。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没办法吸收这些有益的知识。

以上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希望大家能多花一些时间,以不同的方式了解、研究仓央嘉措。

从某种角度讲,仓央嘉措的作品确实能给心灵带来快乐。很多年轻人也认为,他的词很美、很浪漫,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是因为仓央嘉措当时的特殊遭遇,以及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他的诗歌中出现了特别人性化的一面,并且言辞美妙动听,这也是如今人们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结语

总之,仓央嘉措是一位非常有修证且能预示未来的修行人。但由于他的多重身份,很多人未必能清楚了解他的一生。所以,如果我们想真正了解仓央嘉措,单从他的诗歌和爱情传说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他的才华、社会地位、政治抉择入手,最后会发现他的思想非常有深度。

当然,通过情歌层面来认识这位三百多年前的特殊西藏喇嘛,也未尝不可。

对话

从仓央嘉措文字现象说起

主持人:

首先,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下今晚的两位主讲嘉宾。他们分别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师大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成员——李正荣教授,以及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北师大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欣教授,欢迎两位!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和两位主讲嘉宾上台就座。

三位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多年的智者,也有很多的学生。我相信是特殊的因缘让我们相聚在此,一起探寻“从仓央嘉措文字现象说起”背后的秘密。

接下来,有请李教授先做发言——

李教授:

我不像堪布那样具有极高的智慧,作为一名老师,我只会照本宣科。所以,我并不想把这个环节叫做“对话”,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与堪布对话的资格。

堪布刚才的演讲,实际上已经把我所有的困惑都解答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哪首是真,哪首是假,真正的解读是什么,这些问题堪布都回答了。

说来也巧,我第一次去西藏是2004年6月25日,参加西藏大学文学院的成立大会,今天又是6月25日。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藏族朋友,也有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那天晚上,游客都已散去,路上空旷无人。我走在布达拉宫的外面,突然看到布达拉宫的一扇门打开着。当时,我强烈地意识到那里面有“仓央嘉措”。紧接着,心中就浮现出堪布刚介绍的那首诗:“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通过堪布的解读,我理解了这首诗的深层含义。“未生娘”其实指的不是一位普通女性,而是从小抚养他长大,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那个人。堪布对这个名称的解释,解开了我心里的很多疑惑。

仓央嘉措最后还说,那个人的影子渐渐出现在他的心里。当我走在街头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我猜想这首诗应该与他当时的亲情关系有关,一直想请教堪布的也是这个问题。另外,我觉得“渐渐”这个词用得非常好。那个人的影子一点点地出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

人们之所以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好,也许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了,让人看了很感动。他思念着那个人,但又不能说出来;他想表达这种情感,却又不能表达得很明显,所以就说那个人的影子在他心里一隐一现。

读到这首诗时,我就在玛吉阿米餐厅里。我始终认为,把“未生娘”理解成他的情人,有些不太对,但要是不理解成一个真实的人,好像也不对。听了堪布的解读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仓央嘉措确实在思念着一个人,这个人在他的生命中非常重要。所以,非常感谢堪布的指导!

我研究的方向是西方文学和比较文学,也涉及了基督教文学艺术创作的各种问题。

基督教和佛教一样,也有很多艺术作品,诗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意大利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与仓央嘉措的写作风格很像。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叫但丁,写了很多宗教题材的诗歌,代表作有《新生》《神曲》《帝制论》等。

但丁是1265年出生,1321年去世,比仓央嘉措早大概400年。他在写《神曲》之前,还写了一本书叫《新生》,内容上与仓央嘉措的诗歌有点像,只不过这部诗集确实是他写给一位姑娘的情歌。

《新生》包括31首抒情诗,其间用散文连成一体,并说明了各首诗的起因和意义。书中讲述了他九岁时初遇一位姑娘,九年后又再次相遇,抑制不住的情愫令他开始写诗歌颂心中的爱情。

如果你认真去读但丁的诗歌,会发现他写着写着就变了。实际上,他的爱情是一种对女性神圣的爱,因为他与那位姑娘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这位姑娘叫贝雅特丽齐,后来他还把她写到了《神曲》里。

因为时间有限,在这里就不给大家看原文了。我个人感觉,他的写作主题与今天的主题有一定的可比性。在当时藏、蒙、汉多重交集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仓央嘉措把自己遭遇的家庭变故和政治打击,以及在修行过程中的体验、物质生命之上的精神生命,都用诗歌的方式展示出来。

但丁也是如此,表面上好像在为一位恋人写诗,实际上是把他对艺术和神圣感情的理解注入其中。因此,人们最后也无法说清,这里面的爱情,到底是肉欲的爱还是神圣的爱。事实上,他还是想展示心灵的爱,因为在《神曲》里,他把这位女性当作是引导自己上天堂的力量。

所以,堪布又给我的这个问题做了解答。仓央嘉措也是通过月亮、山等意象,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特殊的力量,也就是修行的力量。他还有一首诗提到了露水,写得也非常好。

可以看出,这些伟大的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会把生命中的某一种体验,转化为对世界和真理的认识,最终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希望堪布能给予解答。

索达吉堪布:

李教授讲得很有道理,有些宗教诗学家在表达方式上,与仓央嘉措的确有相似之处。

在藏文化中,五明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小五明中专门有一部从印度传过来的诗歌著作,叫《诗镜》。书中运用了很多抒情手法来描述爱情,与仓央嘉措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

学五明、十明时,一般都会学到《诗镜》。所以,在西藏历史上,还有很多诗学家,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他们也写了一些特别好的诗。只不过在汉地和西方,仓央嘉措比较出名,这可能跟他的特殊身份,以及他的诗歌很打动人心有关。

李教授刚才讲到,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都蕴藏着一种真理的力量。别人的作品中,可能也讲了同样的道理,但却不一定火起来,就像现在的影视作品,有的广受欢迎,有的无人问津。

作品的流通也需要一种因缘,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接收到这种力量,佛教中称之为加持力。例如听到某位上师或传承祖师的名字时,有的人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信心,甚至眼泪横流、汗毛耸立,这就是佛法加持力的体现。有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无形的、神奇的力量。

李教授:

走在拉萨的街头,堪布说的这两种感觉,我都有体验,热泪盈眶,汗毛耸立。但这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读了仓央嘉措的诗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研究基督教文学时,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张欣教授也有研究基督教文学,并且正在做相关课题,不如请她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张教授:

很荣幸被邀请在这里讲话,我先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因缘。

二十多年前,我跟佛教有过短暂的接触。当时,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大学里选修佛学的课程,包括印度佛学史、中国佛学史和藏传佛学史,与佛教徒也有过一些交流。

在我生命的低谷期,曾尝试过信仰佛教,但可能缘分比较浅,后来没有再继续学。

今天的这场对话特别真诚,也非常难得。我现在是一名基督徒,也经常会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世界是这样?面对人世间如此多的苦难,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利益他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死真的如灯灭吗?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加深认识,在行动上追问真理,不该让假象蒙蔽自己的双眼。

所以,很感恩堪布的演讲,让我对仓央嘉措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始终觉得,这样一位高贵身份的人,怎么可能会那样做。但我也没有能力自己去弄清楚这些问题,依靠网上搜到的那些资料,反而让人更加困惑。所以,非常感谢堪布的解答。

我后面没有再继续学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念《金刚经》时,刚开始念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还很平静,念到第三天就感觉有些不对劲。如果一切真的如梦幻泡影,人为什么还要活下去?也可能是学习方式不得当,总之我有了不想活的念头,最后就放弃了学佛。

因为对我而言,爱和生命同样重要。我不清楚别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但如果没有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下去。这可能是我没办法修学《金刚经》的原因,因为我爱这个世界,爱世界上的很多东西,而且我想活着。

今天是谈论诗歌,我也带过来一首诗,是《圣经·旧约·雅歌》里的一段话:“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所以,在基督教的传统里,爱是从上帝而来。

拿桌上的这朵花来说,我总觉得在读《金刚经》时,好像在否定这朵花的美,可我认为它现在确实很美。在我的生命中,需要欣赏这种美,也需要超越这种美。不为一时开放而欢喜,也不为一时凋谢而悲伤,既欣赏当下的绽放,也接受随后的凋落。

刚刚,堪布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仓央嘉措的三首诗。让我们明白了这些诗只是看起来像情诗,就像《雅歌》一样。在基督教的经典里,爱是核心,具有一种神的力量。

主持人:

张欣教授一直有在研究基督教,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感谢张教授为我们朗诵了优美的诗歌,真诚地分享了她在读《金刚经》时产生的困惑。对于这个话题,我觉得堪布特别有发言权。

索达吉堪布:

张教授的发言非常好。这场对话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以不同的维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

之前,我们在泰国、香港等地开宗教研讨会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很有同感:以前自己思想比较狭隘,现在通过大家一起公平公正、严肃认真地思考,智慧的碰撞,对一些知识自然而然有了新的理解。就像仓央嘉措说的:“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这些诗学家的作品,真的可能会爱上“它”。

在23岁时,我选择出家。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派别,我属于宁玛派的一个支派。当时,我一直认为只有宁玛派才是最好的。后来随着视野的开阔,渐渐意识到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知识。

其实,每一个真理都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多角度分析。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张教授和李教授。大家在这里可以敞开地交流,而不是把自己困在狭隘的小笼子里,始终爬不出来。

现场互动

主持人:

再次感恩堪布!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第三个环节——现场互动问答。

问:我是中央财经大学大四学生。从大二开始,我就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后来看了一些佛教学说,比如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相遇之人终将分离,得到的总会失去……对此我深有同感,却又更加迷茫。请问人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人还活着干什么?

堪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无论是过眼云烟,还是如梦如幻,其实都是从人生的某种境界来讲。

究竟意义上说,万法确实如梦如幻。为什么呢?因为昨天的人生跟昨天的梦一样,明天跟明天的梦一样,现在跟当下的梦一样。有关这方面,我们自己也可以辨别一下,昨天晚上的梦跟昨天发生的事情有没有区别。

这不只是一种佛教理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现实中的一切跟做梦差不多,做梦有长有短,梦中有苦有乐,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有人可能会想,这样的话,努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虽然一切如梦如幻,但如梦如幻的人生仍有如梦如幻的意义。就像昨晚你做了一个好梦,也知道这是梦,但在做梦时还是很开心。

人生的本质虽然如梦如幻,但也要认真去度过,因为这个梦不会在很快时间内醒过来。有的人是百年梦,有的人是十年梦、二十年梦。所以,认为人生如梦如幻就没有意义,不需要去努力,这是一个错误的信号,也是一种误解。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如果你的心力足够强大,那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奉献社会,多行利他之事。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我们要有一颗利他的菩提心;小乘佛教则强调自己从烦恼中获得解脱,利他行为有限。

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说法,既不符合佛教道理,也不符合世间道理。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物质可以细分到夸克,再往下分是真空,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实有的物质,但显现上仍然存在。物理学家也没有说,万物都是真空,我们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从而放弃研究。

佛教中讲的空性道理,与现在西方科学的理念是相通的。我们不应该受个别学说的影响,消极看待人生,不愿意努力。其实,人活着就非常有意义,在短暂的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问:我的哥哥前段时间过世了,我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仓央嘉措诗歌和《金刚经》作为珍贵的礼物陪伴他,希望他能与佛结缘,请问这种行为是否如法?

堪布:《金刚经》的确很殊胜,但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认为。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同样一部法,对有些人非常有利,对另一些人却未必如此。有的人听了《金刚经》后,反而对空性法门产生了邪见,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

有些人听了个别宗教词语后,一直特别相应;有些人是开始很相应,后来又觉得不相应。这一点,大家应该也能理解。其实,无论学习哪个宗教,都能有所收获,只不过每个人的因缘和根基不同。

对于你哥哥的离世,旁人听起来可能内心触动不大,但从自身来讲,面对亲人的离世,还是很受打击。

我以前讲过《金刚经》的功德。如果在四十九天之内,每天为亡者念诵《金刚经》,或者念些其他佛经和咒语,再做些放生等善事,对亡者会非常有利。因为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所有的一切,包括名声、财富等等,一样都带不走,这时最有利的就是所修的善根。

在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教义中,都有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描述,只不过佛教讲的是六道轮回。可见,人死并非如灯灭,唯有善法才能帮助亡者的投生,一定要为亡者多做善事。

我个人建议,你可以念诵或助印《金刚经》。这部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对亡人的利益非常大,有很多真实的感应故事。

问:我在出版社工作,对佛教很感兴趣,平时出差也会去寺庙转转。我有一个问题:我发现这些主流宗教都有分教派,比如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包括我在寺庙里看到的佛像,他们的形态、法器和建造风格也有很大差别。请问这方面应该如何理解?

堪布:任何宗教都要适应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文化。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延伸到中国、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这导致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藏传佛教在藏地有不同的派别,汉传佛教在汉地有不同的派别,造像艺术等方面两地也各不相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有不同的派别。

一方面,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所以,一些传承祖师,或者改革派人物,会根据社会现状建立不同的教派。

不仅宗教分派别,艺术和文学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这其中的甚深含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每一个教派的创立,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渊源,值得人们花时间去深度钻研。

任何一个宗教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伊斯兰教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佛教各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了顺应自然规律,各个宗教在支派上会发生一些变化,文化方面也是如此。

问:现在有些人会曲解传统经典,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何做到辨别真假,以及不作恶、不传播恶?

堪布:与以往的时代完全不同,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播平台。因此,我们越来越难以控制传播的途径。尤其到了5G时代,几秒钟就可以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或者把一个存储空间大、内容丰富的视频传遍全世界,这大大增加了辨别真假的难度。

就今天讲的仓央嘉措诗歌而言,如果你非常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可能会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是对他毫不了解,的确很难分辨真假。

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有些人经常会恶搞别人的作品,或经改头换面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带有目的性地大肆宣扬。有时候看得出来,这个作者根本不会说这么奇怪的话,但网上非说这是他说的。

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智慧来辨别,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样才能探知真相。

到了一定时候,人们的辨别能力应该会有所提升。毕竟现在很多信息在网上是公开的,可以查到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说过那些话,如果没有可靠的依据,那就有待商榷了。

问:佛教是古老的,但佛教徒都是现代的。如何运用AI技术、短视频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传播善、弘扬善,让每个人都获得佛法的饶益?

堪布: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与以往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新兴媒体开始出现,并且发展迅猛,势不可挡。

将来还会出现更短的视频,以前几分钟,现在十几秒,以后还会更短,因为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快餐”短视频。作为一名宗教徒,如果想弘扬自己的宗教,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现在,使用纸媒和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开始改革,传统企业也在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在中国,每天有四亿多人观看短视频,这说明有三分之一的人正在转移注意力,传统媒体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个时候,如果各个宗教没有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很可能会赶不上时代的发展,被社会所淘汰。

宗教的基本教义虽然不需要改变,但方式方法上要做一些调整,契合现代人的心态。否则,在这个新时代里很难得到弘扬。

问:在纪伯伦的《泪与笑》中,我看过一句话:“美是一种你为之倾心的魅力。你见到它时,甘愿为之献身,而不愿向它索取。”我们经常会说到文字美、语言美、行为美、思想美、精神美,诸如此类的美有很多。有些是永恒的美,有些只是一时的美。请问应该如何定义美?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美?

堪布:你讲到了很多美,包括语言美、行为美、思想美、精神美等。我个人认为,永恒的美应该是内心美,也就是心地善良,是一种精神美。

这个时代对颜值要求有点高,如果一个人外表美,大家就觉得这是个美人。可外表的美并不能永恒,有的人只是暂时看起来很美,其实在他的表皮下隐藏着丑陋的一面。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内心美,内心美是一切美的根本。

主持人:

今天的因缘非常奇妙,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感谢堪布充满智慧的开示,也感谢仓央嘉措为后人留下如此美好的诗歌,让三百年后的我们能在这里研读和探讨。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两位教授,谢谢你们的到来,让话题变得丰富而深入。

我相信,今天只是一个缘起,未来还会有更美妙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