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约克大学【禅定--心性休息】演讲&问答
第93场
加拿大约克大学
York University
加拿大·多伦多
2014 / 10 / 24
禅定·心性休息
Meditation: Finding Comfort and Ease in the Nature of Mind
主持人:
感谢堪布来到约克大学!下面先请我们的代理院长金·伊恩·弥卡舒(Kim Ian Michasiw)教授致欢迎辞。
金·伊恩·弥卡舒教授:
因为文学院院长马丁·辛格现在在香港,所以由我代表文学院对堪布的首次访问表示欢迎。
院长对于没能在现场,肯定会深感惋惜,因为他是个汉学家,对于东方文化特别感兴趣。很遗憾,我本人对此知之甚少,也许我是在座中对灵性传统了解最少的人,而且也非常不擅长致欢迎辞。但有一点想说的是,今年早些时候我被问到约克大学的佛学研究,当时我习惯性地认为我们学院这么大,肯定涵盖了所有的研究领域,所以后来当我知道约克的佛学研究有些欠缺时,非常诧异,甚至有些失望。可能接下来还会有人发言谈到我们现有的佛学研究。
这周前几天,当我知道要代替马丁发言时,我就一直看着今天的演讲题目,看着这些非常普通的词——发现、舒适、安宁、本性、心,有种不一样的感觉。尽管我知道这些词,但把它们放在一起时,让我感到它们像一门外语。不过我想,今天的演讲嘉宾肯定不会被这些词所代表的甚深含义所困扰。所以,一会儿我们就会把讲台让给更让我们期待的演讲嘉宾。
托马泽维斯基教授:
非常感谢弥卡舒博士。我是托马泽维斯基教授,研究文化领域。
能邀请到如此高水准的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来约克大学演讲,我们由衷地高兴。设想一下,有这样一位学者,完全精通康德、海德格尔,以及法国存在主义哲学——这能帮助我们想象堪布的渊博知识、深广智慧、超众辩才以及推理能力,而且堪布本人非常谦逊、风趣幽默。
接下来我们就会领略到堪布的非凡魅力。我想今天天空湛蓝、阳光灿烂,也代表我们对堪布的欢迎,代表我们内心的喜悦。
今天堪布将给予我们禅修方面的教授。这一话题也是约克师生经常谈论的,尤其在考试来临时。
最近我们正在逐步引导学生培养正念——不断串习自己是利益他人的学者,也是禅修者。为了让大家对这方面有更好的了解,现在请我的同事黛博拉·奥尔,谈谈约克大学禅修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请黛博拉。
黛博拉·奥尔:
索达吉堪布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我认为对于在座每一位,这都是一次珍贵的机会,对约克大学也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堪布所代表的文化是我们正关注的领域。
佛教在北美,直到上世纪初才开始广泛传播。那时铃木大拙和其他很多大师,来到西方弘扬佛法,激发了许多人的兴趣。前不久到访多伦多的一行禅师,使得佛教在大众中得到更广泛和热情的认可。可以说佛教正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接受与喜爱。
尤其是禅修,备受知识分子以及更广泛人群的欢迎,因为它可以让人保持宁静、放松,提高专注力。
约克大学很多系设有禅修课程,比如宗教研究系、心理学系,还有我所在的人文系及其他院系。对于这些课程,约克的学生都可以听受,学习如何禅修,如何避免外境干扰,如何提高自我觉照。
有机会在人文系教授禅修,我感到非常幸运。几年前我开设了一门本科课程,不仅学习禅修和瑜伽,同时通过学习理论以深入了解禅修。下半年我有一门研究生课程《正念禅修的入门》,也会学习禅修理论。我认为理论非常重要,原因是:禅修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内观、提升觉照;禅修对教育也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成长,使他们更成熟、慈悲、有觉照力——而这一切都扎根于理论学习。所以,堪布今天的演讲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启发、鼓舞以及不一般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有请堪布——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禅定·心性休息”。
在如今的时代,相当多的人认为除了追求物质,还需要对内心投以关注,而这跟禅定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一、禅定的意义
什么是禅定呢?禅定在藏文中叫“桑丹”,意思是心专注于某个事物,而发现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有正面的、负面的,只有心处于宁静状态才能发现它们。
禅定对于现代人有重要的意义。
有这样一种说法:19世纪肺病威胁整个人类,20世纪战争和癌症是人类的大敌,到了21世纪,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疾病席卷这个世界。对于这种说法,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上个世纪确实爆发了许多战争,本世纪中,人们内心不断涌现贪婪、嗔恨等烦恼,由此引发很多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孤独症、恐惧症等等。如今不论在大学、中学等教育群体,还是其他各类社会群体中,患有心灵疾病的人,都在日益增多。
一个人一旦出现心灵问题,就会始终被痛苦笼罩,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而选择zisha。虽然自杀很不明智,但是人如果无法控制情绪,就可能走上这条路。
今年8月,美国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 1951-2014)自杀身亡,这一消息令人震惊。据调查,罗宾·威廉姆斯生前患有抑郁症,长期饱受焦虑、失眠的折磨。随后美国精神健康研究所主任托马斯·尹塞尔对《今日美国报》说:“必须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托马斯还提到:几十年来,美国自杀率居高不下,每年平均自杀人数达3.9万人,远远超过他杀或者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
自杀率的不断攀升,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棘手难题。这方面也值得大家思考。
虽然现代人不像古人那样物质生活匮乏,除了非洲等个别地方,其他地方的人基本都有充足的衣食受用,但是如果缺少调节内心的能力,那么即使物质生活很优越,仍然可能陷入极大的不安与痛苦中。
在这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人,不论大学老师还是商界人士等各阶层的人,都开始关注心灵,觉得有必要学习心灵的知识,有必要借助禅修等方法让心灵强大。
对于禅修,西方人应该不陌生,因为这边的高校和社会团体常常开展禅修活动,这对调节情绪、净化内心,以及消除烦恼,诸如贪婪、嗔恨、愚痴、傲慢等,确实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如何修持禅定
禅修的方法
禅修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身体以毗卢七法安住,或者很安静地坐下来。之后,心专注于某个事物,比如一朵花、一只瓶子,如果有信仰,可以专注于佛像或十字架。这样修持时,不要闭眼睛,如果平时戴眼镜,此时最好摘下来。不过,如果外面的景象让自心无法安住,那么闭上眼睛也可以。另外,呼吸要舒缓,这样内心的浮躁会慢慢平息。
在这种状态中持续安住,越久越好。如果一开始实在无法坚持很久,那么短短的三五分钟也可以。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初级禅修方法,目前也很流行。
禅修的歧途
禅修过程中,要避免几个歧途。
第一,禅修时,感觉内心处于光明中——没有任何黑暗、明明清清、了了分明的状态,但是并未认识心性。这种“明”的觉受并非最究竟的境界。
第二,感觉远离了所有痛苦,很快乐、很舒服,以至于不愿起定,想要一直保持下去。这是“乐”的觉受,虽然暂时可以修,但是也不究竟。
第三,贪、嗔、痴、慢、嫉等粗大分别念全部消失了,也没有明或乐的感受。这是“无念”的状态,也不是最究竟的禅定。
“明”“乐”“无念”三种状态,虽然没有粗大的分别念与痛苦,但只是世间凡夫的禅定。
如果境界进一步提升,这三种觉受也消失了,而处于“空性”的状态,就达到中等禅定的境界。
三、最高的禅定
认识你自己
虽然“明”“乐”“无念”“空性”四种禅境,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压制生活中的各种妄念,但是要把这种境界长期坚持下去,就需要更高的修法,也即“胜观”。仅仅不起分别念而安住,在佛教中叫寂止,要把寂止延伸到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入定时,就需要胜观的摄持。
如何修持胜观呢?可以这样去观察:当我们的心安住时,各种烦乱就自然消失了,但是这种状态常常无法保持,原因在哪里呢?就在心上——心安住时为何不再烦乱?安住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如果能这样观照,一旦认识了心,就认识了真正的自己。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很多人觉得这太简单了——“我是医生”“我是律师”“我是老师”“我是飞行员”……认为这样就算是明白这句话了。其实并非如此。
大家各自想一想:“到底我是谁?我认识自己了吗?”实际上,最高的禅定就是认识自己。
世间人都认为自我存在,当然佛教并不否认名言中假立的“我”,但是佛教认为运用智慧观察时,“我”是无迹可寻的。
很多人也许心生不解:“我明明存在呀,我的身体就是我。”但是身体无外乎头颅、四肢、内脏……这其中哪个是“我”呢?都不是。
还有人说:“身心的聚合是我。”如果分开观察身与心时,都找不到“我”,那聚合起来又怎么会有“我”呢?比如五个人中的每一个都没有钱,他们聚在一起,会出现钱吗?也不会的。
还有人认为:“心就是我。”对此可以详细分析:心主要有五根识和意识,它们住于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怎样的颜色、形状和体性?这样一观察,就发现根本找不到它们。
这种方法非常有用。当你非常生气时,胸中好像有颗要爆炸的嗔恨心,但真正观察时,这颗心到底在何处呢?身体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找不到。这一点即使小学生也能知道,确实找不到。
如果心不是有的法,那是否是无的法呢?也不可能。因为有、无互相观待,如同东、西一般——如果有的心不存在,无的心就更加无法立足。所以,心也不能是一无所有的单空。
心不是有,也不是无,能否是有无兼具呢?也不可能。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法既有也无,因为有与无是互绝相违的,不可能并存一处。
心不是有、无抑或有无兼具,那更不可能是有、无之外的法。
这样观察下来,有些人也许会问:“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心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法用思维分析,它的本体不可思议。如果证悟了这种无可言思的境界,就成就了最高的禅定,进入圣者的行列。
寂止只是让心宁静,如果进一步认识了心的本体并安住其中,就叫做止观双运。一旦拥有这种境界,禅定永远不会退失,各种外缘也无法扰乱内心。相反,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而只是内心平静安住,那么你在房间闭目入定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走出房间遭受损害时,烦恼就会死灰复燃,因为寂止只是压伏烦恼,无法断除种子。总之,单一的寂止与止观双运有很大差别。
心态是关键
现在有些人内心非常敏感,微小的事都可能令他们陷入痛苦。尤其抑郁症患者,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在他心里引起轩然大波:“他为什么这样呢?肯定是针对我的……”这就是无法掌控内心的表现,如果常常处于这种状态,身体也会受到危害。
而一旦证悟了心性,或者具有很好的禅定,那么面对不顺心之事,或者不公平的待遇,都能轻松化解,转为快乐的因素。
这正是佛教所讲的,如果认识了心,它就化为智慧;如果没有认识,甚至误解它,它就现为烦恼。
世间很多事物都是如此,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与态度,决定了它们是利还是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历时八年追踪3万名美国成年人,研究压力对人的影响,最后发现:相信压力有害的人,压力确实会让他们常常失眠、内分泌失调,乃至罹患心脏病、癌症;不认为压力有害的人,即使承受很大的压力,身体也不会受到影响,甚至比压力较小者更为健康。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我们看待压力的态度——认为压力有害。
就我自己而言,在佛学院的教学与管理中,不论面临多么繁重的事务,都尽量不把它们当成痛苦,而是看作一种享受——这些事很有意义,丰富了我的生活。而且面对跟我个人有关的,不论正面抑或负面的言论,我都把它们当作调剂心灵的妙药。这种方法确实很有作用,能令违缘转为顺境,而且真的如我所想那样——带来乐趣和饶益。
以前藏地有些禅定境界很高的人,因为某些原因被关进监狱,但是他们把监狱看作天堂,确实也可以自得其乐。相反,很多人住在豪华的别墅中,却如同身处地狱,内心痛苦不堪。由此可见,外境虽然对人有一定影响,但快乐与否,根本还在内心。
四、认识内心的层次
认识内心有两个层次:
1.中等的层次
这种层次,只要经常禅修就可以达到。
一旦拥有这种境界,自然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做事饶有兴致,而且与人交往时不会畏惧。
2.较高的层次
也即认识了心的本性。这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
有些人也许看过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传记,他曾在偏僻的险峻森林进行长达十三年的闭关。后来他对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还有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整个“文革”期间几乎每天都在森林、山洞或帐篷中,不间断地实修。我1985年见到法王,之后一直依止他,也发现法王每天上午都在一个小木头房子里禅修。因此,想要证悟心性,依靠短时间的修行并不足够,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
顶果钦哲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这两位伟大导师,在引导人类心灵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但如果能了悟心性,或者有长久安住的能力,那么生活中的很多痛苦会烟消云散,与家人、同事等都可以和谐相处。
总之,心的力量一旦开发出来,不仅能解决个人问题,而且心中的智慧与悲心投射出去,对周围的人也会带来饶益,乃至对整个世界都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心灵教育至关重要
我觉得不论在古代、现今还是未来,教育都是举足轻重之事。
由于教育的差异,有些人得到成长,有些人不断堕落。比如同龄的两个孩子,一个接受了优良的教育,可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另一个受到恶友的教唆,可能参加恐怖组织,杀人无数。
所以,良好的教育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改变世界。
在座的很多老师都非常优秀,不论研究社会学、心理学还是其他专业,你们的科研成果都颇具价值,而且备受好评,不过我认为,作为老师,教育学生也是不容推卸的职责,而在引导学生时,心灵教育不可缺少。为什么呢?因为大学如同一个人才加工厂,如果培育出的是只懂技术知识的人,那么到了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就会难以应对,所以传授心灵学问也非常有必要。
在如今的西方,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但是要寻觅心灵的奥秘,也许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会发现很多具有价值的珍宝。
最后特别感谢院长以及其他师生们的支持,以此机缘我们才可以在这里交流佛法。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
主持人:
感谢堪布亲切而透彻的演讲,让我们对于“心性”这个十分难以理解的主题,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是答疑时间,提问者请站到中间的过道,那里有麦克风供您使用,请排好队,耐心等候。
问:能否说灵魂是“我”?
堪布:“灵魂”就是心识。
在没有细致观察时,暂时可以说心识是“我”,这颗心识今生是人,下一世变成动物,再下一世又成为人,不断流转;但如果用佛教的空性智慧分析时,心识也不存在,所以不可能是“我”。
也就是说,暂时的显现中,身体和心识存在;进行观察时,身体不存在而心识存在;再深入观察时,二者都不存在。
一旦认识到心识了不可得——并非理论的了知,而是真实的证悟,就会获得圣者的果位,成为菩萨或者佛,再也不会流转。
问:禅修能否帮我们抉择人生方向?比如从事什么职业、树立什么目标……
堪布:这要看你的禅修境界——如果境界很高,可能不仅人生的大问题,甚至前方是否堵车之类的小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境界不很高,那么要通过禅修来规划人生,有一定困难。
如果是后一种情形,可以运用智慧选择人生路,之后不断祈祷来促成愿望实现。如果有信仰,可以祈祷佛菩萨,或者做一些善事,这些对实现心愿都有帮助。
总之,达到很高禅定境界的人,对于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完全能轻松解决,自然能观照更长远、更隐蔽的事,乃至抉择人生大事。但这对禅定境界不高的人,是不太可能的。
问:如何跟关系不好的人相处?
堪布:关键是保持一颗慈悲、包容的心,这样不论别人如何伤害自己,都不会生起怨恨,能够与之和睦相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也说:我甚至不怨恨想要杀害我的人,这是我从耶稣和佛陀等先知身上学到的慈悲。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慈悲与包容心,那么即使别人对自己很好,自己也可能经常对对方心怀嗔恨。
问:我禅修时会观想一个太阳,以此让思绪不被打扰,这样可以吗?
堪布:这样虽然能暂时压制烦恼,但并不究竟,就像吃止痛片临时止痛一样。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认识心的本性。
问:我目前的禅修,只能断断续续地专注,该如何提升呢?
堪布:禅修时,入定时间越长越好,但是如果出现散乱、昏沉,就会无法继续。所以要提升禅定,先应寻找一处寂静的环境,之后坚持不懈地修持。当然,刚开始每一座短一点也可以,随后慢慢不断加长。总之,长期下功夫是唯一的办法。
问:佛教中讲贪嗔痴是痛苦之源,但是像乔布斯对事业也有贪心,那么贪心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阻碍呢?
堪布:佛教确实说贪心等是痛苦之源,不过佛教也说正当的希求是需要的,比如对事业的正常追求,这并不是很严重的贪心。
贪心是一种过度的染著、吸引的心态;而嗔心则是一种过度的排斥、厌恶的心态。本来不好的东西,你认为非常好,从而贪执;本来不用弃舍的东西,你拼命抗拒,从而嗔恨。这些心态都不符合对境的真相,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佛教会进行遮止。不过,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对生活的适当追求。
问:心的本性是一种明清的觉知吗?
堪布:心的本性是明空无二的——一方面是空性,另一方面还有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一种光明,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这种境界需要依靠窍诀性的实修才能现前,语言是很难真实描述的。
问:有没有可能用寂止的方式修持空性?
堪布:有些人也可以。
问: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常常会发脾气,此时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对治?
堪布:面对不顺心的境遇,很多人会禁不住发火,此时最好让心暂时平静一下,像大树一样安住两三分钟,这样烦恼就会有所减弱,不那样猛烈。尤其如果想辱骂别人时,不要马上口出恶言,先冷静三分钟,之后再有所行为,这样本来要犯的恶口也许就不会成功了。
所以,暂时安住是对治烦恼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问:我是多伦多大学的学生,这里的每个学生都面临分数的压力,您觉得有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吗?
堪布:不仅是你们学校,现在全世界的学校基本都是分数至上,不培养学生的心灵,只培养学生的分数。
实际上,学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分数,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慈悲心等品质。如果能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分数压力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你是一名学生,那么可以请求老师多传授慈悲心方面的教言,或者给校长写封信提个建议,可能问题会有所解决。
问:如果想达到较高的禅定境界,是不是必须变成佛教徒?
堪布:要达到很高的禅定境界,一定要借助佛教的方法,尤其胜观的智慧。
目前东西方的很多学校和寺院常常举办禅修活动,但大多只是比较简单地调节一下心态,平衡一下心理,这对缓解烦恼有暂时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其必要性,不过要想长期保持寂静的心态,就需要让禅修不断深入,而这方面一定要借助佛教的方法。
虽然是这样,也并不要求禅修者非要成为佛教徒不可。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完全可以使用佛教的方法。
问:在修心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自己积习难改,从而很泄气,这时该怎么办?
堪布:一名学生要完成学业,会经历种种不顺;一位企业家要创办企业,也会遭遇很多坎坷;同样,修行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可能会有很多磨难。
不仅是我们,即使一些高僧大德,比如顶果钦哲仁波切,也是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最后才获得成就的。
所以,通向目的地的路上出现曲折,是一种自然规律。
当然,你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很好,但是不能放弃努力。如果一直坚持走下去,即使有时对自己有些失望,但是只要不断往前走,为了实现目标而创造各方面的顺缘,那么到了一定时候,修行的路自然会顺利,会有所收获的。
所以,不断努力是最关键的。
主持人:
我们会不断努力,应对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挑战。再次感谢堪布不远万里,从中国来到加拿大跟我们分享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