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速度与激情】演讲&问答

第174场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中国·上海

2019 / 7 / 10

速度与激情

Engag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Era of Speed and Passion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嘉宾,晚上好!欢迎来到“速度与激情”讲座现场,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聆听索达吉堪布的开示。

首先,有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教授致欢迎辞。

黄教授:

对于堪布的到来,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堪布”这个词,在藏地是指教授佛学的老师,在汉地相当于院士或权威人士。所以,你们也可以把堪布当成是老师。

几年前,我无意中得知,堪布有通过网络授课,就跟着学了一段时间。堪布上课的时候,不仅说话幽默,还非常有亲和力。通过学习,我增长了智慧,心态也变得更平和。

接下来,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尊贵的索达吉堪布,愿他将智慧甘露洒向我们。

请全体起立,敬心恭请——

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感谢你们的到来,也特别感谢黄教授的邀请。

最近一个月,我去了一些学校、监狱、戒毒所和医院,基本上每天都会讲课。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三节课,后天还有一节,此次行程就圆满结束了。

这次的因缘很好,按佛学的观点讲,也是一种善缘。

一、无常的时代

听说这次主题是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名字,故事情节很刺激,我还没有看过。刚才在来中科院的路上,问了一下身边人,有人说看过这部电影。我问他:“讲的是什么内容?”他说:“西方人喜欢塑造个人英雄主义,电影里面就是一群人打架,其他也没什么。”有的人可能也不清楚电影里的具体内容,但这个名字所引申出的意义,我们却不能不关注一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在佛教中讲,这种变化是无常的。现在这个时代,不是一般的无常,是非常快速的无常。有的同学还没走上社会,也许并不觉得,等你真正步入社会后,就会发现你的家庭、工作,以及人们使用的电子设备等,方方面面都变化得特别快。

这种变化在19世纪可能需要四五十年,在20世纪可能需要十几年,而在21世纪的人工智能时代,短时间内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个人而言,在家庭、工作、生活、修行等方面,让人很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性;对社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好的一面,因为有变化,就会有发展、有进步、有创新,有一些史无前例的发现。

最近有报道称,阿尔法狗挑战了人类智慧的巅峰,因为下围棋需要更为缜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它算是一个很高端的科研成果。然后现在人们在生理学与医学上,又发现了人类基因的变化规律。如果以后真正掌握了这项技术,那一直得以传承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人文规则,可能就会受到破坏。包括人的年龄、高矮胖瘦等,都会发生变化,例如五十岁的人看起来可能像二十岁。

有的人说,到了2045年,人工智能会比人类的智力强大数十亿倍。如果真的是这样,世界上会发生很多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巨大改变。大家可能都清楚,这些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每天看到的商品琳琅满目,听到的信息各种各样,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未来更是让人难以想象。

二、科学与佛学

刚才有老师带我参观了这里的科学研究基地,里面的各种高端设备和实验室,非常令人赞叹。在这里,科研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深入研究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振动模式和运动规律。但同时我也在想,如果能把化学、物理、量子物理学的知识,与佛教微观或宏观世界的道理结合起来,也许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以前读书时,学过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量子物理学方面,后来也学过一些。但当时年龄比较小,学得并不踏实,现在只有一点点印象了。虽然我是一名佛教徒,但也希望以后能在专业的老师面前听听课,希望能把佛学与科学结合起来,也许会受到很多启发。

同时我也建议,有些同学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用佛学理论来推断你所研究的道理。因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在佛教的《大藏经》和其他论著中,有大量关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论述。如果能把近代量子物理学对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研究,与中观空性的道理结合起来,也许能让人彻底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有关这个道理,现代科学是通过科学仪器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而前辈大德们是通过修行体悟来论证。如果能将理论与修证相结合,这样既懂得了佛教的道理,又懂得了科学的原理。人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推断时,确实可以对万法的本体有所了悟。

如果你是一名佛教徒,并且从事现代科学的研究,那佛学会提升你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尤其是对能量场、磁、波、原子、原子核,以及其他细微物质的深入研究,应该会很有帮助。有些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期,一直卡在那里进行不下去,像堵车一样。这个时候,佛学理路可能会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我认识很多非常有智慧的科学家,他们对佛教的中观道理特别感兴趣,因为中观是直截了当地去分析万法的本体。从科学角度讲,物质分到无法再分的时候,还有没有一个最微细的物质呢?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在没有得到正确结论之前,谁都无法断定。

对此,佛教中有一些不同看法。小乘有部宗认为:所有的物质分到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再分的微尘存在,叫做无分微尘;除了未来和过去,现在的时间分到最后,还有一个最小的单位时长,叫做无分刹那。

但进一步观察时,大乘唯识宗认为无分微尘并不存在,最微细的心识可以存在,而中观宗认为最细微的心识也不存在。原因是什么呢?当我们去观察未来的心、过去的心、现在的心,会发现未来还没有产生,不可能有;过去已经灭完了,也不可能有;现在只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刹那,这个刹那又可以再分成前际、后际,这样的话,所谓的现在指的又是什么?

比如说一秒钟,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还可以继续往下再分,所谓的现在只是一种概念而已,除此以外一无所得。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分析组成物质的无分微尘时,可以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法来进行观察,如果无分微尘有方向,那还可以再继续往下分……这样的话,最后无分微尘也就不存在了,都变成了空性。

这两种观点我在中观的课程里讲过很多次,其中带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在座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很聪明,那不妨把你们的研究与佛教的推理结合起来,应该会非常有趣。

佛教中有一种说法,依法不依人。我们一定要寻找真理,不要因为这是老师说的,就放弃独立思考。释迦牟尼佛在经典当中也说过:“比丘们啊,智者们呀,你们应该像锤炼金子一般,再三观察我的教言。观察之后,如果合理的话,你们可以接受,如果不合理的话,则应摒弃,千万不要因为我是佛教导师就一味地接受。”所以,佛教跟其他宗教的观点完全不同。不管是哪一个道理,如果你用智慧去观察时,发现了一些错误,完全可以当场提出来,表示自己不能接受。但如果是真理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接受。

总之,我认为通过科学来解读佛教,尤其是空性方面的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以上只是我参观完实验室的一个感言,还没有正式开始讲。大家可以先提个问题,不然有些人好像没有激情了。在这个社会中,还是要活得有激情。

问:我以前听一位藏传佛教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聪明的人,通过学习一种知识来认识整个世界;愚蠢的人,什么都学,最后却一无所得。”可是,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得太快了,好像找不到值得用毕生精力去学习的东西,请问有哪些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

堪布:你的问题很好。如果从专业层面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如果样样都学的话,结果可能一无所获,而智者是从一个方面入手,一通百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智者应该是对万法本体有所了悟的人。从科学界来看,像爱因斯坦这样的智者,已经掌握了科学领域中涉及事物本质的知识,但他是不是对所有知识都精通呢?这也不一定。比如他不一定知道怎么用汉语说“你好”,或者一些地方性的知识和风俗习惯。但是,他确实明白了世间万物发展的总体规律。

在佛教中,也有一通百通的说法。比如你通过佛学方法,已经明白了这杯咖啡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以此类推,你也会明白万法的本质。当然,对于一些世俗现象的细节,也许你还是不了知,但这不是最关键的,科学家们也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佛教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修证,这种修证并不是指精通理论,而是通过修行来了知万法的真相,以及自心的本体。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因为不认识自心而感受各种痛苦,但其实心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以此类推,最后也会通达万法的本体。

这个问题回答完了,我再继续往下讲。

三、增强自控力

如今这个时代确实比较特殊。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1931 -2003)在《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有些人特别憎恨自己的敌人,认为是他们毁掉了我们的生活。但其实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往往来自于身边人,或者你所热爱的一些东西。

现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我们的心过度专注这些就会上瘾,从而带来很多痛苦。

我这次去了一些戒毒所,他们说对毒品上瘾以后,只是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吸毒了”,但根本没办法戒毒,因为它是化学和生理上的一个问题。从吸第一口开始,终生都需要戒毒,因为你已经对毒品产生了生理依赖性。所以,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吸毒!

另外,现在还有很多人会吸电子产品的“毒”,患上了“手机瘾”“网络瘾”,整天沉迷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一旦对这些上瘾后,短时间内是无法舍弃的,因为我们太容易被网络世界吸引了。

很多人认为,毒品才可怕,那些吸毒的人很可怜,每天都想着吸毒,并且短时间无法戒掉,但这只是世间人共称的毒品,现在有些人还染上了网络的“毒瘾”,难以自拔。大家应该清楚,不管是喝酒还是吸毒,都不是你心里想放下就能放下的,因为它已经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将来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太喜欢上网了,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那些正在读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如果没有电子游戏,他们片刻都坐不住。可想而知,在他们长大以后,所得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知识,很难有整体性思维。

在座各位应该也有这方面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网上看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但看了这些信息以后,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也许能让我们的见识更广一点,知道今天世界上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提高了一些认知水平。但对于深度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进一步的学业提升,很难说到底有没有帮助。

现在很多人都静不下心来做研究,像国外有些科研人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看手机,只是依靠几本资料,一直在那里专注地研究。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是网上找些文章复制一下就可以了,而是要把自己的潜力开发出来以后,才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一颗非常专注的心。

有些人就安定不下来,工作总是换来换去,觉得现在这份工作不赚钱,就想辞职跟朋友合作,一起开发新项目、新软件,结果换了工作后,钱没赚到,人际交往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然后想去学校里当老师,做了老师后,还是觉得很痛苦;接着想去考公务员,考了公务员,还是觉得很麻烦;又想去山里修行,可修行并不简单,痛苦依然没有减少,最后只能下山……

很多人的心态都是这样,一直处于犹豫不定和患得患失当中。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很短暂,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不可能有伟大而成功的事业。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的成功者,最初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一直勇往直前,中途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退缩,更不会倒下去。

四、无底的欲望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很多年轻人喜欢听那种“咚咚咚”的音乐,有时候我根本听不懂里面在唱什么。他们还喜欢吃刺激性的食物,看刺激性的画面,寻求一种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

有的人说,这些年轻人是不是疯了?其实这也不怪他们,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再过二十年、一百年,人类的价值观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包括老年人和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天都活在欲望当中,实际上很难感到快乐。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路上看到了一件趣事,想以此考考老禅师。到了禅院,与老禅师对坐品茶时,他问到:“什么是团团转?”

老禅师随口答道:“皆因绳未断。”

他不由得惊讶万分地说:“您是不是有神通呀,我要问您的就是这个事情。”

老禅师说:“我没有神通,不过你为何这样说?”

那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别处去吃草,但一直不得脱身,只是绕着树打转。所以我故意拿这个问题来问您。”

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事实上,我们人类就像这头牛一样,被欲望的绳索拴在某一种境遇中,却总是得不到满足,想要追逐更多如草一般的外境。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有很多很多的需求。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商品,宣传得也很吸引人。世界上最美的人穿什么衣服,最富裕的人开什么车,最快乐的人都有什么——人们总想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同时也在幻想着:我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快乐的人、最棒的人、最帅的人……这样去希求的时候,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就一直被欲望的线拴着无法解脱。

还有的人,得到的财富越多,欲望反而越强。藏地民间有一种说法:“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我以前放牦牛时,就有这种感觉。一般在草不多的地方,牦牛就比较听话,不会乱走;如果草特别多,它们稍微吃一点草尖就换地方,像发疯了一样到处跑。

人有时候也是这样,原来没有钱时很老实,没有傲慢心,也不贪慕虚荣,工作勤勤恳恳。后来越来越有钱了,开始跟一些狐朋狗友同流合污,直到出事了才幡然悔悟。那些在监狱里的贪污分子经常说:“我当时不应该太贪,现在后悔也晚了。”他们这样讲,也许是诚心悔过,也许是刻意而为。总之,当欲望已经过度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在我们对人生的真理还没有明白之前,内心可能始终会有一种贪婪。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the Younger, 公元前4-65)说过:“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的理解是,心灵已经获得解脱的人,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对他们来说,即使住在偏僻的山里也无所谓。

我们那边山里就有很多住茅棚的人。有些人可能觉得,学佛太清贫寡欲了,对此并不赞叹。但从内心世界来讲,也许他们真的已经获得了自由。而有些人,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心却好像麻木了,对什么都没有感觉。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大,想要的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压力和痛苦也会随之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继续寻求刺激好呢,还是了知它的本质好呢?其实,最好是选择一种行于中道的生活,既不过于贪婪,也不过于贫穷。

前几年,我去过一些北欧国家,像挪威、丹麦,那边的人跟我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就全世界而言,北欧人可以算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整天攀比,对于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互相之间没有竞争性。在那边,很多人选择骑自行车或坐船上下班,并且从来不会问对方的收入和待遇。

相对而言,我们这边的人贪欲就比较重。例如,领导阶层的人会经常谈论:局长是谁,副局长是谁,局长和副局长之间的工资差多少。当了局长,开始对厅长感兴趣;当了厅长,又幻想做市长、市委书记。包括我认识的一些村领导,也对一层层往上爬很有兴趣。然后企业家和商人们就谈论:投资的项目是什么,赚了多少钱,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有些家长们就谈论:自己的孩子就读于国内外哪所名校……这说明了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下,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其实很难说我们到底快不快乐。

《佛遗教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懂得满足的人,即使是露宿街头,内心依然很安乐。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知足少欲,这样更容易获得快乐。从字形上看,汉字“贪”和“贫”很接近,古人也说:“贪则近贫。”贪欲特别重的人很容易变成贫穷者。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清净有质量的中等者生活。

五、有效的建议

第一,希望大家以后能经常禅修,因为禅修对身心健康的帮助非常大。大家应该都认识陈坤,他最近在一档聊天节目《圆桌派》里说,他从十几岁开始打坐,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更关注心灵的自由,比较淡泊名利。

不管将来会遇到什么事,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体悟。这种体悟最好是依靠禅修来获得,以禅修来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而且要长期坚持,只是偶尔一两次起不到什么作用——听说有些老师已经坚持了十年、二十年。

有些人可能担心,修行会不会对我们的工作不利,或者说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其实不会的。修行反而会加强人的社会责任感,让你变成一个有激情和责任心的人,有利于你更好地进行专业研究。我相信一个心中充满活力的人,既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所以,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和专业,有一个方向性的定位。现在很多年轻人是什么样呢?每天都是得过且过,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始终处于一种恐惧、散乱的状态当中,这种人生可以说非常不成功。我相信在这么高端的科学基地,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我也想提醒一下,年轻人一定要有目标、有志向、有奋斗、有激情。这种激情并不是跟着音乐随意跳一跳,而是要对自己的研究专业有信心。

第二,这里是非常特殊的科学研究基地,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最初的发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乃至全人类和天下所有众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这样的利他心,只是一种特别自私的心态,可能会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有些人受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些思想的影响,开始主张“自私会促进社会”,包括在父母、亲朋好友面前,也是只想着自己。除了利益自己以外,想要帮助他人,改变民族和国家未来的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也许是我的错觉。

一般按照大乘佛教来讲,每个人都要发愿帮助天下所有众生。如果没有这么广大的意乐,至少你要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话,不管将来你是做企业家、高管,还是科学家,人生格局都会越来越与众不同。

相反,如果一个人活得很自私,那他的家庭也会不和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都比较自私,所以家庭破裂的现象也是日益增多。有些人只是孤独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既不像出家人,也不像在家人。说是在家人的话,别人看不惯你,你也看不惯别人;说是出家人的话,既没有修行境界,也没有所持的戒律,整个人都变得很奇怪。

当然,有的人是为了专心研究,不愿意过世俗的生活,这个另当别论。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争取工作时间,一直以事业为主。虽说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一些特殊现象。总之,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根本的是要有一颗利他心。

第三,在座各位都非常有智慧,但不知道是教育的原因,还是其他因素影响,按理来讲,人应该对自己的前世今生有所研究。可放眼全球,真正懂得自己前生后世的人很少,甚至连提这方面问题的人都没有。

人到底有没有前生后世?如果有,怎么证明?如果没有,有什么理由?按照做研究的态度,你们应该提出很多问题,有或者没有,都应该拿出证据。不能仅仅因为“我没有看到”“我没有听到”,就下定论说没有后世,毕竟很多事情都不是当下就可以得出结论。

有科学家认为,在宇宙的构成中,人类已知物质仅占4%左右,未知物质是96%,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所以,我们不知道后世有还是没有。科学家们也没有进行研究,反正对他们来说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大多数还是认为没有。

如果真的没有后世,你可以整天玩电子游戏,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短暂的几十年罢了,怎么样都会过去,即使造各种恶业也无所谓。正如佛陀在经中所言:“不见后世,无恶不造。”现在很多规则不断遭到破坏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见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去思考。我以前在很多课上讲过这个问题,在一些书中也回答过。所以,如果你们等会儿要问的话,我今天不一定回答。

最后一个建议。虽然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希望同学们能明白,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激情和刺激,而是要有框架性、整体性的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

我个人的话,以前依止过一些老师,在他们面前完整学习过一些佛法,这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我出生在这个时代,可能每天也是沉迷于网络,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所以,幸好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让我有时间专心学习。虽然现在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就,但至少心里对万法的本体有了一些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内心,也有了一些体悟,感觉有了归宿,不那么迷茫了,并且也有一颗想要饶益他人的心,这些都来自前辈老师们的谆谆教诲。

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有生之年也能遇到有良知、有智慧、有能力的老师,这也是一种福报的体现。一位具有正知正见、对科学有创造力、对人生真理有所领悟的老师,确实非常珍贵。这样的老师也值得去寻找,他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活力、有温度。

现场互动

问: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请问如何理解“万物皆数,万数皆哲,万哲皆宗,万宗皆心,万心皆空,万空皆悟”这六句话?

堪布:现在有些人太过于专注自己的领域,不愿意走出去。例如:学数学的人,只专注在数学领域;学物理的人,只专注在物理领域;学佛学的人,只专注在佛学领域。

这样的话,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人说佛学不好,我可能会不高兴;有人说数学不好,你可能会不高兴。实际上,我们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走出自己擅长的领域,到别人的世界去看看。

刚进入到他人的世界,也许会感觉很陌生,但只要有勇气,肯付出努力,完全可以融入其中。就像你刚到澳大利亚时,在饮食方面可能很不适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基本就没问题了。

1991年时,我来过上海,这边做菜会放很多糖,所以吃得不太习惯。在四川,如果菜里放糖,父母就担心辣椒、盐巴和糖放在一起,吃了会拉肚子。其实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慢慢会适应那里的饮食习惯。同样的道理,如果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数学、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也能对“万心皆空,万空皆悟”有所体会。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多方面的学习很重要,不懂得学习的人,很容易产生被时代淘汰的感觉。

刚才讲到,科学与佛学在万法本性方面,看法基本一致,关键是从哪一个维度认识。如果想通过科学方法,最后要是能悟到也很好,但这跟实修的证悟还是有一些差别。所以,我觉得你刚才说的这段话很好,随喜你。

问:我们学校每年都有3到5个学生,因为学业、家庭、情感等问题,变得非常沮丧,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导致无法顺利毕业。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变得积极上进?

堪布:你们学校只是几个学生不能毕业,这已经很不错了。我在我们当地办了一所中学,有六个班,每班大概50人。最后毕业时,每个班都有十几个学生没法毕业。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但因为那边的教育比较落后,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所以,希望老师们平时能多关注一下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沟通。

其实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学校,他们说50多人里,会有两三个学生不能毕业。三年前,我们中学有300多人入学,今年毕业时只有248个。有些孩子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实在很可惜。为此,我还专门跟老师们开了会,看有没有办法把他们找回来,但还是有些困难。一方面,有些老师只管讲课,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有学生自己家庭的原因。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会比较迷茫,希望老师们在带他们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不管发生什么事,至少要念完大学。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新闻,有些老师会和学生说:“读大学没什么用,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很多成功人士,大学都没有毕业。读大学不如去创业。”这种教育理念不一定合理。

我经常和我们学校的学生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们一定要把高中读完。”有些人会说:“我想出家。”我说:“出家不着急,你先读完书,到时候如果还想出家再去。”但有时候他们也不听,中间就辍学出家去了。

后来再遇到我,就说:“对不起,虽然那天您没有同意,但我还是出家了。”我个人觉得,至少应该读完高中,再选择接下来要走的路,这样比较好一些,不然当你回首时,可能会有遗憾。

问:现在汉地小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要不断地考试,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家长有时候会和孩子说“尽力就好,不求结果”,而佛法中又说“人生要放下,不要执著”。所以,做一件事时,到底是应该尽力还是不执著?

堪布:尽力也分很多种。在工作、感情、学业等方面,有些人经常说:“我已经尽心尽力了,没什么可后悔的。”但其实到底尽力了没有,用了多少力量,只有你自己清楚。

比如,你说自己已经尽力学习了,那是不是在24小时里,尽一切力量不断学习?应该也没有吧。可见,尽力是一个非常概念化的词,缺乏具体的标准。有时候找某些领导办事,他们也会说“尽力而为”,我一听就知道这是不想帮忙的意思。所以,我对“尽力”这个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另外,学佛并不是对一切都不执著。虽然从佛教的最高境界讲,有“不执著”的说法,但在这之前,还是需要有执著,要对善恶进行取舍。完全的自在、放下、看破、无有执著,是证悟空性的极高境界。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可以谈没有执著,就像《坛经》中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万法的本体都不存在,哪里还会染上什么尘埃?

物理学中也讲,现象是不空的。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但平时我们看柱子时,不会说“这里有个分子”“这里有个原子”;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也不会说这是空的,不需要研究。

因此,所谓的“佛教提倡对一切都不执著”,不过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事实上,在佛法里面有很多执著,包括度化众生、学习佛法、实修实证、严持戒律等等。如果证得了很高的境界,有些确实不用再执著了。所以,这个问题还需要细化讨论。

问: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一种禅修的状态?

堪布:虽然今天的主题不是禅修,但禅修的确很重要。通过内观禅修,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些感悟。

有些禅师很喜欢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般来说,你在禅修过程中所得到的境界,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不一定能了知。

不经常禅修的人,很容易感到迷茫;经常禅修的人,会逐渐觉察到世间所有的执著和痛苦其实也不过如此,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禅修的方法有很多种。佛教的禅修,可以在面前摆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以毗卢七法的坐式,把心专注在佛像上,观想佛陀的身相。世间的禅修,就像现在很多企业和高校里讲的,什么都不想,只专注在一个念头,让心保持觉知。南传佛教中也有讲到要保持纯然的觉知,而达到不散乱的状态。有些是安住在比较明清、光明的状态中,有些是安住在比较细微、寂静的快乐状态中,有些是安住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中,这叫做明、乐、无念。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现在很多高校会组织禅修活动,我觉得科研机构也有必要建一些禅修室。科研人员可以只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放松身心,缓解一下压力;也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研究课题,长期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禅修中发现了一些知识的深层奥秘。所以说禅修对于开发大脑、认识自心、专业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性帮助。

问:我是一名高中老师,很想将佛法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希望有一天能开花结果。但谈到宗教时,总是有些敏感,有些话不能说得太直白。如何做到善巧方便?

堪布:虽然在学校里,宗教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但从人类历史来看,文化的根底在宗教。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释道,具有很强的宗教特质。因此,如果在校园里只是探讨宗教文化,而不是推广信仰,应该是可以的。

国外早期的大学一般分为四个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很多西方人认为,一个高等大学里要有理科、文科、宗教和艺术,四者缺一不可。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所有的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枝叶。人类对这三方面的追求,都是为了使生命从单纯的物质世界里提升,而达到自由。”

目前,国内大学有一些宗教研究系,暂时还没有神学院,将来可能会有。事实上,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比重,只不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开始后,宗教受到批判,儒家文化也遭到了破坏。但后来,国内外又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也会不同。

在学校里,确实不方便公开地讲佛法,但如果只是念一下文殊心咒或文殊菩萨的名号,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至于因此就受到很大惩罚。如果真的有惩罚,可能有点不合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谁。

我们可以善巧方便地讲这些道理,给同学们种下善根。但不能以一种过激的方式传播宗教思想,这在学校里是不被允许的。我去过一些西方大学,那里的负责人也会说:“我们学校是学术研究,千万不要在这里举办宗教仪式。”所以说,宗教研究与宗教仪式还是有区别的。相信为了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将来国内大学可能也会涉足精神领域。

问:科研人员要有情怀、有温度,还要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请问您在禅修、做学问的过程中,也会有这种状态吗?

堪布:我的工作与你们的研究也有相同之处。我主要是做一些经典的翻译。

在翻译时,首先要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认真细致地校对,把握每一个词的含义。遇到个别词有不同解释时,还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将古译与今译进行对比。

前段时间,我把藏文版的《八大菩萨传》翻译成了汉文。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翻阅汉传《大藏经》,因为里面能够找到每一位菩萨的传记。虽然网上也有电子版,搜索起来很容易,但有些故事的出处不太好找,还需要翻阅其他资料。

我有时候也会想,只是一个人在屋子里默默地做事,别人可能并不知道我的付出。但不管翻译得好还是不好,反正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做的过程中,自己也比较满意,这也算是一种研究精神、忘我精神吧。对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讲,如果想要做出一番成绩,这种忘我的精神必不可少。

当然,翻译与科研还是有很多差别的。“科研”这个词,对大部分人来说听起来很陌生。刚才听王老师说的时候,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也想以后有机会能好好学一下,希望他方便的时候,能给我讲一讲。科学与佛教空性思想的智慧碰撞,应该会很有趣。

问:听说佛菩萨既有慈悲相,也有忿怒相,请问您什么时候会使用霹雳手段,什么时候会选择修安忍?

堪布:佛菩萨确实有慈悲相,也有忿怒相。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文殊菩萨,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无论是谁祈祷,都会得到加持。

文殊菩萨显现慈悲相时,是拿着宝剑的形象;显现忿怒相时,是大威德的形象。这种看起来比较恐怖的忿怒相,一般是邪魔外道或天地鬼神在扰乱、损害众生时,以忿怒的形象来降伏他们。因为有些众生以寂静形象可以度化,有些众生只有以忿怒形象才可以度化。

据史书记载,建造藏地第一座具有僧人住持的寺院——桑耶寺时,屡建屡垮,白天人来建造,晚上非人来破坏。菩提萨埵以寂静相调化非人时,很多鬼神都不听。于是,藏王听从菩提萨埵的建议,从印度迎请来莲花生大士主持建寺。后来莲花生大士以忿怒相降伏了这些非人,并把他们变成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

我的上师法王晋美彭措,内心非常慈悲,绝不会损害任何一个众生。但有必要的话,上师也会显现忿怒相。在课堂上,上师有时会针对某种不如法的行为,或者某一件事情,对弟子们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然后大家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谨言慎行。

我个人的话,谈不上显现忿怒相,也不太爱生气。一般让我不高兴的有两方面:看到某些事情时,心里有点不舒服,这叫作自相的烦恼,可能会批评别人,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另外,针对有些人,用温和的语言根本起不到作用,如果假装特别生气的话,反而会起到作用。比如在开会时,有些事情实在进展不下去,我就会狠狠地批评几句,但内心尽量保持正念。可有时候说着说着,刚开始是假装的,到后面真的已经生气了,很多人也是这样,自己把自己气着了。

所以,人有时候需要寂静些,有时候需要忿怒些,有了这两方面的威力,成办事情会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