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8.中国科技大学【喧嚣中的宁静之道】演讲&问答

第83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合肥

2014 / 6 / 18

喧嚣中的宁静之道

Finding Peace in Turmoil

最迫切的研究是内心宁静之道

刚刚参观了你们科技大学的“眼镜湖”“天使路”“勤奋路”,我对这些有象征意义的名字特别感兴趣。在我们佛教中,也有一些象征着解脱和快乐的名字。

大家可能有一种感受:如今我们的人文环境遭到一些破坏,变得越来越“喧嚣”。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汽车喇叭声,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我们的身心感受,这让世界变得非常嘈杂,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向往一种宁静的生活。

俗话说“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意思是,虽然居住在热闹、繁华的城市中,但心里却很宁静、不受影响。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感受呢?有人认为,在21世纪的喧闹都市里,只有离开滚滚红尘,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但其实并不需要这样。

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研究是我们目前最迫切需要的?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物质层面的研究,但我觉得更应该是内心的研究。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与别人联系,但内心却越来越孤独,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内心,没有获得内心的宁静。

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化上来讲,西方文化主导的科技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便捷,但仅依赖于西方文化,不一定可以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分析物质,东方文化更注重分析内心;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科技知识,东方文化的优势在于人文道德。现在有些人要么一味地追求内心境界,排斥一切科技进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么一味地探求科技知识,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道德、人文、伦理等不屑一顾。这两种态度都很极端。

不论是为了自身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我们有必要对比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般来讲,早期的西方文化与基督教等宗教文化是分不开的,而且也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不论是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前347)还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他们都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虽然这是发现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好方法,却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心。东方文化主要受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印度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影响,这几种宗教文化不但可以认识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认识内心、获得快乐的方法。

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但也不能忽视主观意识的重要性,因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客观、理性并不能解决问题,快乐的感受更依赖于内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希望

放眼世界,科学进步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但也带来了很多恐慌和不安。有些科技发明足以毁灭全人类好几次,一旦它被个别极端分子利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将面临很大危机。

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曾在1920年来中国讲学,之后写了一本《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书中介绍了不同的文化以及信仰,其中他特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是世界的希望。他建议中国人,如果去西方学习,只学西方的技术知识就可以,不要染上西方机械主义的人生观,要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抛弃了传统的孝顺、仁义、忠厚、诚实等信念,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把电影明星、摇滚歌手当成偶像,平日里追求的也是各种名牌,除此之外,心中没有信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每天都被各种广告所诱惑。

我遇到过一个年轻人,问他觉得传统文化怎么样?他说传统文化都是陈旧、迷信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虽然这是他的个人观点,但可能也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想法。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杂志、电影、电视、广告都在宣传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这样下去,我们的将来会更加浮躁,很难保持内心的安定和宁静。

所以,我希望年轻人既要关注社会的变化,也要观察内心的变化,看看如何才能让内心获得满足。

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内心宁静

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跟池田大作(Daisaku Ikeda, 1928-)在《展望21世纪》(The Toynbee-Ikeda dialogue)这本书中讲过,未来社会可能比较浮躁,原因恰恰就是一味信奉西方文化。他在对比了东西方文化之后说,儒教的人道主义以及佛教与儒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来中国拥有这两种文化,一脉相传,但很多人却将它丢弃了。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出生在什么国家?”他说:“想出生在1世纪佛教已经传入的中国。”这个回答值得我们深思。

有些年轻人认为,与物质条件相比,传统、宗教、人文并不重要。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也许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当中,大约六十亿人有宗教信仰,他们不可能都是迷信的教条主义者。如果想否定他们对宗教的认识,恐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多数的年轻人可能想出生在有钱、生活无忧无虑的地方。物质条件的确重要,但它需要和内心的发展相平衡。如果没有达到平衡,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那我们就变成了欲望的奴隶,即使坐拥金山银山,欲望还是会不断增长。这样一来,我们未必会快乐。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传统文化当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的修行中获得内心宁静

除了传统文化,佛教的见解和修行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心宁静。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佛学大师早已等候多时。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些惊讶,因为这并不是出家人,而是一位科学家同时又是科技大学校长对佛教的赞叹。此外,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其实,佛陀早已经将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讲得很清楚了。我和朱清时院士曾有过一次对谈,我问他:“你作为一位科学家,又是科技大学的校长,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他说,他跟南怀瑾先生学过唯识宗的观点,觉得现代物理学与佛法的观点很接近。

有些人觉得他可能被宗教迷住了。这些质疑在所难免,我讲一些科学的观点,也会受到一些保守的宗教人士质疑。但我们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判他人。虽然现在是言论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评判别人时,应该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偏见。

我认为科学发展与内心宁静都很重要。如果只强调科学发展,忽视内心的宁静,恐怕生活质量不会很好。很多科学家都为科学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面对内心痛苦、家庭和合等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罗素曾在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在数学、哲学领域都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贡献。他曾说:“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我很认同他的观点,科学家应该思考科学和传统文化、宗教的关系。

佛教不只是传说

有人认为佛教的理论没有说服力,但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其实佛教因明、中观和唯识思想,尤其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思想,与当前的科学发现非常吻合。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部《时轮金刚本续》,里面有五章内容,第一章叫“外时轮”,第二章叫“内时轮”,后三章叫“内外时轮”。“外时轮”主要讲解外在世界规律,从微尘积聚至日月星辰的运行,相当于汉地的《易经》。依据“外时轮”所计算出的每年日食、月食的时间,与天文学家用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十分接近。“内时轮”讲解了人的生理结构,包括胚胎发育的过程等等,也与现代医学的观点十分接近。西方医学所发现的很多病因、病理,都可以在《四部医典》和“内时轮”当中找到,这足以说明藏传佛教的深奥。“内外时轮”则介绍了如何将外在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结合,这里暂不多讲。

反观内心,寻找宁静

科学研究提倡客观的态度,这和佛教的思想很接近,因为佛教不支持自赞毁他,并且提倡客观公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这让我们很难客观地看待事物。比如说,我认为很好吃的食物,别人不一定喜欢。这些个人感受,是自身业力所决定的,取决于前世的习气、种子和今生形成的主观意识。

科学主要分析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接触的现象和感受,而佛教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也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是更深层的内心活动。而研究这些意识,需要修证,需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因此,我希望科学家不但要认识外在世界的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内心的本来面目,因为内心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外在世界。

诸葛亮去世时留给儿子一句教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只有淡泊、清净的生活才会产生远大的志向,如果没有内心的宁静,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佛教修行人,如果没有看淡名、权、利,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有一些成就,最终也不一定快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获得灵感,从而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因此,内心宁静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年轻人,他对未来生活有一定的追求,罗列出了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权力、名声等等。他把这些内容拿给导师看,导师称赞他的目标很明确,但同时告诉他,里面还缺少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什么呢?导师拿出一支红笔,把年轻人所列的内容全部划掉,然后写上“宁静的心”。

我们很多人也像这个年轻人一样,追求着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可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会幸福吗?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现场互动

问:您提到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其实也说明,东西方文化各有不足。您认为人类有没有可能构建出比较完善的文化?

堪布:从古至今,人类如果从未摒弃过传统文化的精髓,那应该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文化。完善的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真相。这种文化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

问:我是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研究生。您能不能简要地介绍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的区别?您认为二者之间有哪些思想值得互相借鉴?

堪布:原则上来讲,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是相同的,都源自印度的佛教。从传入时间来讲,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早于传入藏地的时间。

在佛教传入前,汉地的传统文化以儒教、道教为主;佛教传入后,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佛教词汇,比如烦恼、涅槃、解脱等等。但佛教始终没有成为文化的主流,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地佛教徒的身上。与汉地不同,佛教传入藏地后,与藏民的生活融合,成了整个藏民族的文化,它的影响可以在每个藏族家庭或个人身上体现出来。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修行基础和目标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大乘佛教,修行的基础都是发菩提心,修行的目标都是成佛,这两者在原则上没有差别。但在念诵仪轨、修行方法上不太相同。当然,汉传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也有所不同,比如天台宗和华严宗就不完全一样。

其实,汉传佛教可以借鉴一下藏传佛教中系统学习的思想,因为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也是高等教育,一般人通过二三十年的学习,才能掌握其内涵。此外,藏传佛教深入到了世间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历算以及心理学等等,这也值得借鉴。

同时,藏传佛教也应该向汉传佛教学习,比如专一念佛,这对某种根基的人来讲,是很好的修行方法。此外,还可以借鉴禅宗思想、素食观等等,这些都很有特色。

问:我认为年轻人不主动接受宗教,是因为我们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看见了宗教与科学矛盾的地方。比如佛经上说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这些我都看不见。您怎么看待这个矛盾呢?

堪布:我们一般只相信自己看到、听到的,但有时候这些不一定可信。换个角度讲,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不一定就不存在。我们看不到体内的器官、寄生虫以及内心活动等等,但通过推理分析,也可以确定它们的存在。

同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前生后世等,也可以通过推理分析来确定其存在。如果否定推理的结果,只相信眼睛和耳朵的所见所闻,这不是科学家所提倡的态度。

问:科技大学曾经有一位神童出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您对这种事怎么看?

堪布:很多人都把出家人当作异类,认为只有走投无路才会出家。如果抱有这种心态,自然就会觉得出家是件很稀奇的事,这可能也和电影、电视的误导有关。

从历史上看,有些帝王将相也出家,选择了寂静之道,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在我看来,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大学生,当他看破、放下了世间种种,自然就会出家,这没什么。

我曾经在一所很小的学校里读书,临近毕业时选择出家,当时身边的人很不理解。我对他们说,我是去寂静的地方多学习一些知识。后来发现,出家让我接触到了更多。客观来看,对有些人而言,出家对自身、社会都会有一些帮助。

问:日本有本畅销书叫《水知道答案》,书里说,如果给一杯水贴上有赞美词语的标签,这杯水会就会出现好看的结晶。这符合佛教的教义吗?

堪布:这本书讲了心灵的作用:我们心里快乐时,世界就很美好;而心里不悦时,世界就很丑恶。不论对水还是水果,如果我们谩骂或者歧视它,它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变化;如果以善良、慈悲的心态对待它,就会有一些好的变化。这比较接近“万法唯心造”的观点。但是,这本书的内容也并不是与佛经中的道理完全吻合,有些地方还需要补充。

问:我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在科技大学读了近十年。请您解释一下,阿赖耶识是有情共有的,还是非共有的?

堪布:真实了义阿赖耶识是所有有情、整个法界所共有的,这个道理在宁玛巴的《句义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有讲。而显现心识阿赖耶是有情特有的,也就是说,每个有情都有一个独立的藏识,也叫普基识,它就像一个仓库,前世今生的习气都藏在那里。

问:“如理作意”是什么意思?登地菩萨和圣者阿罗汉的“如理作意”有什么区别?

堪布:“非理作意”指不符合万法真相的贪心、嗔心、痴心等心态。与之相反,“如理作意”指的是符合万法真相的心态。

登地菩萨和圣者阿罗汉的“如理作意”有一定差别。因为菩萨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而阿罗汉只断除了人我执,没有彻底断除法我执,所以二者有完整和不完整的差别。

问:有没有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断除贪欲?

堪布:断除贪欲的方法有很多。从暂时压制的角度来讲,可以修不净观、无常观等;从根本断除的角度来讲,可以抉择万法皆空或者认识光明。

我们可以通过中观推理来抉择空性。比如,把贪欲的对境剖析成微尘,而微尘又可被抉择为空性。或者,观察产生贪欲的“我”也是空性,并不存在,既然“我”都不存在,那贪欲又怎么会存在呢?

另一种断除贪欲的方法,是禅宗所讲的“烦恼即菩提”。其实贪欲的本体就是妙观察智,是一种光明的心态,如果没有认识它,它就会束缚我们,带来烦恼,让我们造恶业;一旦认识了它,它就无利无害,而且是一种光明的妙力和显现。

从根本上断除贪欲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只是暂时压制贪欲,那当因缘具足时,它又会爆发。

其实,欲界众生的贪欲都比较严重,只不过有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

问:佛教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行”和“法”有什么区别?“诸法无我”又应该如何理解?

堪布:“诸行无常”中的“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万法之意;还有一种是一切行为,以及相应行和不相应行,按照佛教《俱舍论》的观点,很多法都包括在相应行和不相应行当中。所以,“诸行无常”也可以理解成“诸法无常”。

大家都应该清楚,不论是地位、财产或是物质世界、内心世界,都是无常的。比如,此刻在这里交流的师生,不久会回到各自的地方,明天截然不同于今天等等。这就是“诸行无常”的意思。

“诸法无我”的意思是,真正的“我”并不存在。当然,佛教承认在名言显现上“我”的存在,否则不可能有“我”解脱、“我”烦恼、“我”堕地狱等概念。但如果用最究竟的智慧来观察,身体是不是“我”呢?并不是,因为当身体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出现在梦境中的其他地方。所以,通过对身体、对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我”虽然在显现当中存在,却是空性的。

这样简单的介绍还不足以让大家理解“无我”,如果系统学习《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就一定可以在理论上通达“我”的存在只是一个幻象。当然,证悟“无我”还需要一定的修行。

问:我是人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前几天刚刚结束了您讲授的《量理宝藏论》的课程学习。医方明是五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医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请问五明佛学院是否有开设医方明课程的计划?

堪布:我从一些老师那里得知,中国科技大学也有人学习《量理宝藏论》,已经圆满了84堂课,这是很好的。我在佛学院学习过因明和密法,虽然不是辩论高手,但我对辩论、逻辑推理都很感兴趣。

通过今天这个短短的讲座,你们可能没有太大的收获,但如果可以系统地学习藏传佛教中因明和中观思想的话,大家会获益良多。

喇荣五明佛学院在医方明方面比较发达,有专门的藏医系,课程大多用藏文教授。在前段时间的医学论坛上,我们也讨论了如何将藏医系与西医、中医结合。

关于藏医的研究,我们佛学院主要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他是上世纪藏地一位卓有成就的大师,如今东西方有很多人都在研究他的著作。

我希望科技大学的师生们可以和佛学院有一些医学、因明学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向科技大学的师生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比如量子物理方面的知识,这是当前佛教徒们很感兴趣的内容。而科技大学的师生,也有必要向藏地学习未经破坏的文化。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开放和自由的学术交流。对世界来讲,也同样有必要开展东西方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问:绝大多数人都是感性的、情绪化的,如果直接去信仰一个宗教,会不会有一种盲从,或者屈服于个人权威的风险?如何破除这种盲从的状态,让信仰上升到理性呢?

堪布:其实,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对信仰宗教而言,的确需要正信。梁启超先生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但这是对具有理性思维的人讲的,实际上,当佛教徒盲目信仰某个权威时,的确会带有一些迷信色彩。因此,我也在不同场合中讲过,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其他宗教徒,都应该理性,我们不赞同盲目地皈依。

在佛教中,最好的信心是理性的稳固信心,而要想具有这种信心,需要长期、系统地学习佛教的历史、教义。不过,现在有些科学家过于理性,完全排斥“信心”这一部分,这也不太好。人需要感性和理性并存,信心对科学研究有帮助,如果对宗教信仰中的感性一律否定,也不是科学所提倡的态度。

其实,人需要信心,但应该是理性的信心。信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很多内心的财富。

有很多佛教徒信心特别大,看到一个上师就马上跪拜。当然,在一些特殊场合中,跪拜也是可以的,但这种行为是否在任何场合都适合,还要用智慧观察。有智慧的信心,才不会让自己后悔。

当然,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世间生活。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追星,说到底也是一种迷信。即使明星唱歌再好听、演技再出色,你也得不到他的“加持”。所以,不管信仰什么,还是应该有一种具有智慧、理性的信心。

问:如何守住“喧嚣中的宁静”之道?

堪布:今天举办这个活动的,是“复兴论坛”,意为复兴传统文化。我觉得想要复兴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心静下来。

让心静下来的方法有很多,我个人会通过禅修,这也是最好的方法。禅修可以让心在滚滚红尘当中完全安住,不随外境所转,在这种状态里,完全能把控自己的心。

现代人每天非常忙碌,但恐怕并不知道在忙什么,也不知道从中受益了多少,只是觉得比以前更累、更有压力。还有,现在的年轻人,不论是吃饭、走路还是上厕所,都一直在刷屏,甚至睡觉时也拿着手机。有太多信息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心得不到休息,慢慢麻木,并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虽然衣食无忧,但缺少一份宁静,大家都觉得很累。若能守住内心的宁静,它会为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利益。所以,除了禅修,我还建议大家每天关一会儿手机,养养身心。

问:我是科技大学化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佛教讲不杀生,但害虫能不能杀呢?

堪布:根据佛教的观点,害虫也不能杀。虽然它对人类有危害,但生命是可贵的。

此外,《金光明经》中还讲,不仅是害虫,坏人也不能杀,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和意义。因此,对于特别坏的人,哪怕让他终身坐牢,也最好不要判死刑。当然,各国法律不一定与佛教观点相同。

问: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很有可能从事科研工作,而一颗宁静之心对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中有没有什么经典,能够帮助非佛教徒获得内心的宁静?

堪布:科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十分重要。我曾经和西方的科学家有过交流,发现他们绝大多数的研究只着重物质层面,对人类的内心世界还没有足够重视。而你们科技大学有几位教授,对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有所涉猎,希望以后在认知科学和心灵科学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在科学研究中,心态很重要:一个好的心态,可以让研究以利他为动机。如果因缘具足,我建议你们学习《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不但可让内心宁静,而且能让自己生起利他心。此外,还可以学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楞严经》《金光明经》等,这些佛经对科学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问:南怀瑾在他的著作中说:“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和尚,他们一心想成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南怀瑾先生讲的这种现象,只是指部分修行人。

一个人出家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解脱,我们称之为“小乘”,也就是所谓的“小心眼儿”的修行人。在佛教的教义当中,“小乘”的发心比较小,而更伟大的发心是“无我”的修行,也称作“大乘”。

大乘的修行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快乐,而是为了所有众生获得快乐。在寺院当中,有些出家人修行只想自己解脱,但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

所以,出家人分两种,一种是小乘的,一种是大乘的。具有大乘思想的出家人,因为有了利他心,即使住在山林里或小庙中,也可以利益无量众生;因为他放下了自我,就不会被烦恼左右,内心一直处于宁静的状态,随时随地都很自在、洒脱、快乐。

问: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应该如何与非佛教徒相处?

堪布:佛教徒不论与基督教徒还是其他宗教的信仰者相处时,应该抱有互相交流学习的态度。佛教和基督教在某些观点上是相融的,但是也有教义上的不同。不同的观点没必要经常谈起,否则,对方心态不是很宽容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冲突。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与非佛教徒和睦相处,对所有的众生都付出无私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应该是人类最珍贵、最有意义的精神财富。所以,佛教徒应该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时刻帮助别人。

我曾经在中山大学讨论过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彼此不同的见解、行为、信仰,不应该成为起冲突的原因。就我个人而言,我跟很多非佛教徒的关系都非常好。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虽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但依然可以合作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必要相互干涉、冲突,而应该学习彼此的优点,这样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按照佛教的观点,众生业力不同,不可能走完全一样的道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问:我们是应该先修世间法,再修出世间法,还是应该先修出世间法,再修世间法?

堪布:如果世间法很圆满,学习出世间法可能会有些困难。六祖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于学习或研究佛法的人而言,可以同时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二者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也可以在修行中生活。这就像科学研究一样,科学家会在茶余饭后思考科学问题,同时又可以在工作中体会生活。

很多科学家都不只是待在实验室里钻研,他们也经常与人交流,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多启发。同样的道理,在佛教修行中,如果能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融会贯通,时时刻刻都是修行。

对于修行好的人而言,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用各种方法帮助别人,回馈社会。对于修行不好的人而言,即使每天念阿弥陀佛,恐怕对他人、社会也不会有任何贡献。就像有些所谓的科学家,每天都在做研究,说是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却对伦理道德、社会治安有负面影响。

问:网络上说:藏传佛教的咒语必须要灌顶才能念。这个说法正确吗?

堪布:网上的内容,有些是真的;有些不是,不能完全相信。

藏传佛教的咒语,不一定必须要有灌顶才能念。密宗当中有一些要求非常严格的极密的咒语,最好灌顶后再念,但如果未得灌顶,念诵的过失也不是很大,而显宗当中的咒语都可以念,没有灌顶的要求。

实际上,咒语,比如观音心咒、文殊心咒、莲花生大士心咒等等,是对佛菩萨的一种呼唤和祈祷。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清净的信心,都是可以念的。

念咒语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大帮助。美国有些大学通过实验研究禅修和念咒的效果,结果发现,禅修和念咒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改善身体状况。对我自己而言,每当心情不太好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在佛像面前好好地祈祷、念经。如果当时很忙,我就念一百遍莲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班匝格热班玛色德吽”。每次念完,心里的确很宁静。所以,我们不能把念咒、念佛看成老太太、老公公的专利,这些也很适合年轻人、科学家。

西方很多科学家、企业家都从禅修中获益良多,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就在禅修中获得了很多灵感。起初乔布斯也担心禅修会影响自己的创意,但后来他每天都禅修,每次做决策前也要闭目静坐。

现在有些人认为,坐禅的人,要么是和尚走投无路,要么是居士搞迷信;看到口里念咒、手拿转经轮的人,就会觉得他神神叨叨。佛教中的确有一些人特别感性,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甚深含义,所以,这些现象也挺好的。

问:我平时念很多种咒语,但也有人说应该专心念一种咒语。我该如何取舍呢?

堪布:吃饭的时候,多吃几样菜,注意营养搭配,这样对身体更好。同样,每一个咒语都有它的能量、作用,多念几种也很好。

问:有人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请问您怎么看?

堪布:对某些人来讲,念佛号很有帮助,但这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佛,我们都应该对这个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才是比较客观的态度。

问:我念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已经两年了。前几天有人跟我讲,“嗡”不叫ong,叫ang。哪个发音才是正确的呢?

堪布:世间有很多种不同的方言,比如广东话、上海话、东北话等等。好像每个地方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发音是正确的。藏地也有方言,其实只要不太脱离基本的发音,内心有准确的所指,就是正确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