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保持清净的心
2016年8月7日
今晚,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开示,然后念一下《普贤行愿品》的传承。
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作为佛教徒,不管自己的修行好不好,都要尽量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我们有些佛教徒,越学越烦恼,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痛苦,这样不太好。学习佛法的目的,一是即生获得一些暂时的利益,二是获得究竟的解脱。
我们既然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把学到的佛教真理融入自己的心。心清净了,语言和身体也会清净。很多人因为心不清净,所以说话不太如法,经常讲一些是是非非,经常看别人的过失,却从来不观察自己的心。
我们想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的心,反反复复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不对?到底是我的错误,还是别人的错误?”然后再开口。每个人都经常自我反省,我们的佛教团体就会比较清净、比较简单。
在佛教群体当中,包括各个城市佛教团体的管理方面,都有一些人只会说,不会做。如果让他自己做,他会做得非常差劲。所以,管理人员也好,非管理人员也好,都不要把事情复杂化。
我自己认为,我们这个佛教团体,没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复杂的社会事务,唯一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好好地闻思修行。如果你愿意闻思修行,那可以加入;如果你不愿意,随时可以离开。你当初进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跟你签几十万的约。你现在要离开,也不存在退多少违约金的事。一切都非常简单。
我们在各个地方,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些管理。一旦有的地方不争气,居士之间勾心斗角,心思复杂,法师们很难管理,那就只有算了。我本人也是这样。哪里有因缘,就去哪里传法;哪里没有因缘,那就随缘。这样大家都不会烦恼。
有些地方,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学得很不错。而有些地方,不但学得不好,而且还不断地更换管理人员。每次换了以后,都有一些人满意、一些人不满意,好像真的成了世间的团体。
不管在哪个国家,世间团体内部都有一些针锋相对的复杂关系。但在我们这里,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有意乐,那就好好修行。如果实在待不下去,那就离开。学习方面,如果能按要求闻思修行,那就尽量地闻思修行,不要给别人添烦恼。有些人很想学,但却有心无力。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强制大家学习。
有些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相互之间的沟通和配合非常顺利,而在我们佛教徒内部,虽然大多数人很好,但个别人却经常引发争斗。就像缅甸,这么多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几十年前,据说他们比新加坡还富裕。后来因为内部的观点不同,爆发了战争。直到今天,他们的经济都不算特别好。云南那边,很多人都了解他们的情况。
哪里有争论,哪里就不会有和平。如果没有和平,又怎么会有成就和解脱呢?所以,我希望佛教徒之间不要有内战,不要有外战,应该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开开心心。佛教团体之间,也不要因为传承派系而彼此对立,这样很不好。佛教徒跟其他宗教徒、非宗教徒之间,也不要有争斗。
佛教徒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能够调整自心的,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前一节课也跟大家说过,我们至少先要做一个好人,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学习佛法。如果行为奇奇怪怪,心态惴惴不安,说话颠三倒四,那就连做好人的基础也没有了。
所以,各个地方的佛教团体,首先心要清净。心清净以后,周围才会保持平和的氛围。为此,每个人都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即使你看到了别人的过失,也要在必要的时候才说;如果没有必要,那就尽量不说。我们凡夫人看到的,不一定都真实,有些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有些是自己的眼睛造成的。所以,有些事情即使你说了,也不一定正确。
在保持清净心方面,出家人应该好一点,各地学佛团体中的在家人,情况却各有不同。在有些地方,负责人、辅导员、组长等,修行境界比较高,下面的团结也做得很好。有些地方就像缅甸。缅甸很多年前很富裕,但由于战争,现在还有那么多的难民,分布在中国、泰国和附近的很多国家。虽然佛教徒不会发生那么严重的枪战,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果搞不好,闻思修行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学院有一个好处,两个人如果发生矛盾,相互不说话,必须当天忏悔,不能过夜。否则,一旦被管家发现,任何佛教活动都不允许参加。一直有这样的规定。所以从整体上看,学院的道友之间,相处还是很和睦的。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简单一点。这样,大家的心都安宁。心安宁了,修行应该会成功。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系统地闻思修行
关于系统闻思,我经常在讲。重要的事情,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行。否则,只说一两次,大家不一定重视。《君规教言论》中也说,重要的事情要重复两遍。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中,为了强调修行的重要性,有两个偈颂是重复的,但却没有重复的过失。世间人也是这样。有些父母叮嘱孩子,反反复复地交代:你出去以后,不要忘了,千万不要忘了!记住,一定要记住!
按照佛教的传统,佛教徒应该进行系统的闻思修行。在座的很多人,并不是从小就有信仰。大家的信仰,有从十几岁开始的,有从二十几岁开始的,有从三四十岁开始的,有从五六十岁开始的,有从七八十岁开始的,也有从九十岁才开始的——真的有!我曾经听说,有个人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依然不信佛。到最后,接近临终时,信了,但第二天就死了。他的家人是佛教徒,说他活了八十多年,只信了一晚上的佛,虽然第二天就死了,但还是为他高兴。
所以,每个人的信仰状况都是不同的。在我们心里,有根深蒂固的邪见、无知,以及傲慢、嫉妒、嗔恨等染污意识。所谓的闻思修行,就是通过学习大量的佛教经论,把前后世、业因果、三宝的功德等世出世间的真理,输入自心的“系统”,根除烦恼的病毒,建立佛法的正见。否则,要遣除无始以来的烦恼、邪见,以及即生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后天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太现实的。
不要认为,办个皈依证就是佛教徒了,就有信仰了。表面上可以这样说,但如果没有系统闻思的智慧,过一段时间,遇到一些状况或特殊的外境,你的信仰就无法支撑了。《定解宝灯论》中讲:对佛教和本师佛陀生起信心的“唯一门”是什么?因明。通过学习因明,遣除相续中的怀疑和邪知邪念以后,才能树立起佛教的正见。
任何一个佛教徒,无论你是大学生、博士生,还是什么大学教授,身份越尊贵,学问和文凭越高,心相续中的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可能就越多。所以,学习佛法第一个就要建立正见。尤其在正见还没有成熟和稳固的时候,要不断去串习、熏习,不断地潜移默化。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见解才会变得稳固坚定、牢不可摧,一般的外境根本没办法动摇。
今天在场的很多佛教徒都非常年轻。我最开始跟汉地佛教徒结缘,应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每次灌顶或传法,来的人百分之七八十在60岁以上。有时候,整个群体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一次,我去四川一个城市的道场,一共有两三百人,只有两三个年轻人。这仅有的两三个年轻人,还被很多人讥笑:“老婆婆、老爷爷学佛的地方,几个年轻人怎么也跑去了?可能他们的精神有问题!”当时是这样的。
现在的状况不同了。近几年来,许多年轻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都开始学习佛法。他们中的有些人,非常理性,真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对佛教的真理进行了观察,逐渐逐渐产生了信心。
也有个别人是人云亦云型的,这种人叫作“钝根随信行者”。他们信佛,不是由自己的智慧引发,而是跟着别人走,别人信,自己也信。这样也很好。我们看一些阿罗汉、菩萨和藏汉大乘修行人的传记,发现他们最开始入佛门,并不都是理性的,但到最后,都得到了佛法的正见和智慧。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趁着年轻,多探讨佛教的正见,多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佛教的真理。
今年,我们主要提倡“普贤十大愿”。用现在的话来讲,“普贤十大愿”就是人的十大潜力,我们要努力挖掘这些潜力。具体的内容,以后会通过不同的途径给大家讲。
其实,我们的如来藏是一个真正的宝藏。在自己的如来藏或阿赖耶上,可以开发出很多的宝贵资源。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这个宝藏。有些人即使发现了,由于挖掘的工具错了,最后也没能成功。
那些成功的修行人,都是发现自己的如来藏有很多潜在的功德,然后用漫长的时间,努力地挖掘、开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此以后,世人无法面对的问题,他能轻而易举地面对;世人无法超越的境界,他能毫不费力地超越;世间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他接受起来易如反掌。
挖掘如来藏的功德,既要靠自己,也要靠三宝的加持。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的那样,我们的心很容易被诱惑,被欺骗,很容易随外境而转,所以光靠自己,修行是很难成功的,必须时时刻刻祈祷三宝。
我个人的体会是,无论修什么法,祈祷三宝都很重要。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当然也可以去挖掘、去探索,但大多数时候会流于学术研究。而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通过祈祷上师三宝的因缘和缘起力,自己的闻思修行或守护戒律,一定可以善始善终,心中本有的强大力量也一定可以开发出来。
一旦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在任何时候,遭遇任何事情——不论遇到好事、坏事还是中等的事,都可以正确地面对,都能转为修行的助缘、助伴和资粮。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但我们有些修行人,好像永远都在祈祷三宝护佑自己:“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平平安安、不要生病,家里不要有任何违缘!”来佛学院朝拜的人也经常讲:“祈祷三宝多多加持我,让我顺利地回到家里!”这样发愿,好像是被抓到什么地方去了。既然这样,那你不来就可以了。(众笑)
这是我说的第二件事,要系统地闻思修行。这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经常反思自己,看有没有做到。
调好心的频道
佛教徒和家人应该团结和合、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如果能够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智慧、悲心和力量发挥出来,给周围的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实际上,家庭是非常复杂的,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而且,这个小国发生内战的时候比较多。有时候,是婆媳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两三天不说话,偶尔说两句,也比较勉强;有时候,是父母之间吵架——有些老人,一辈子都在喋喋不休地互相抱怨,我以前看过老人吵架,非常可怜;有时候,是夫妻之间发生战争。家里如果发生大的战争,“外国人”都能看到;而小的战争,“外国人”一般看不到,只有你的孩子和父母知道。
一般来说,孩子会从父母的情绪、语言等方面,看出战争即将爆发,然后开始恐惧、害怕。所以,父母吵架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等他长大之后,心理可能不健康,容易发脾气。
我们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即使出了家,好像也改变不了。别人都这么评价他:“哎哟,你们不要惹他、不要接触他!他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所以现在脾气不太好!”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总的来说,修行人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有时候我也发现,个别人会有这方面的倾向,比如莫名其妙地摔东西等。当然,这也是一种因缘。
从现在开始,最关键的事,是关注我们的内心。要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大乘经庄严论》以及其他一些大乘经论,慢慢地梳理自己的心。嗔恨等心态,刚开始可以压制,慢慢地可以息灭,最后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能做到处变不惊。这样的人,因为坚强,每个家庭都需要。
面对家人的抱怨,我们可以通过修行,通过人格魅力,不断地感化他们,让彼此变得和睦、快乐。家庭幸福的人,心态是积极的、正向的,工作、修行都能打理好,去弘法利生,也非常容易。
所以,我们要从改变自心开始,先在家里做一个好人。做什么样的好人呢?你们来开法会,不要只关注甘露丸、会供品等吃喝的东西。这些虽然也是加持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加持品是什么呢?回去之后,自己的脾气要有所改变。对家人和朋友来说,这才是最好的妙药。否则,你今天给他一个加持品,让他好好吃,明天却无缘无故地打他一顿——加持品虽然很好吃,但打他的那一顿也很痛,对吧?所以,我希望你们参加完法会或其他佛教活动以后,心态要有所变化。
其实人这一辈子,就离不开痛苦。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且要到呼吸停止才算结束。那天,我因为对一个领导不高兴,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他就教训我:“你就是《苦才是人生》的作者?”我说:“你知道《苦才是人生》讲的什么吗?是面对痛苦的方式。”我当时是想说,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对治烦恼,人生就很苦;如果能对治烦恼,就可以从痛苦中脱离。
至于对治烦恼的方法,按照大乘佛法的教义,有寂静的方式,也有忿怒的方式,或是以智慧转为道用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方法很管用,但有时候也不一定。
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在传授佛法和管理学院的过程中,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批评得比较多。那现在会不会批评呢?也会。有时候不用尖锐的语言,大家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用温和的语言说五六次都不起作用,一旦表现出生气的样子,狠狠地说一顿,即使没有自相的嗔心,也马上起作用。所以,有时候我还是会选择后者。
不过,有一些发心人员和工作人员,自己因为烦恼现前,看不惯别人,就用嗔心去制止,这样很不好。佛教徒应该用温和的心态和行为,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尽量感化周围的人。
我今天想说的第三点,是我们要以佛教的慈悲观、利他心,来对待周围的众生,要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们。
最近,我听到了很多苦难众生的声音,也看到了很多苦难众生的眼泪。昨天是我的生日,我见了一些贫困学子,既看到了他们的欢笑,也看到了他们的泪水。人在这种时候,内在的悲心很容易激发出来,很有意义。
说到我的生日,一方面我要感谢大家。听说,昨天各个地方放了很多很多的生命。等一会儿,我们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要一起做回向。另一方面,我也想自己发愿,希望在有生之年,自己的身体、精力和情绪,都能对众生有一点点利益。哪怕生病,哪怕发脾气,哪怕被嘲笑、被诽谤、被赞叹、被戏弄、被轻视,等等,就像无著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后面发的愿那样,不管自己有什么样的行为,都希望能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利,这的确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
比如,有一个人对我指指点点、吹毛求疵或者揭露过错,他自己觉得特别开心,那我就这么想:“希望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暂时的快乐!”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以这样的心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我们要尽量成为一盏明灯,虽然很小很小,但却能遣除周围的黑暗。
我们有些人住在繁华的城市,经济条件很不错,有些人住在偏僻的山村,经济条件一般。虽然各自的身份参差不齐,但同样都能发出慈悲的声音,以利他的光照耀所在的地方。这种正向的力量逐渐汇聚,最后可以形成世界性的正能量,实现我们经常说的“世界和平”“天下太平”“众生离苦得乐”等诸多愿望。
多念《普贤行愿品》
现在佛学院在开普贤云供法会,每天都在念《普贤行愿品》——这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非常重要。我以前讲过很多次,在座的很多道友都会用藏音和汉语念诵。各个地方凡是跟佛学院法脉有关的人,放生和参加法会时都念得非常好。也有不太会的,但不多,他们看到周围的人都会念,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有一些人,自己不会念,却在人群中假装念……《普贤行愿品》确实很重要。
还有一个是《大自在祈祷文》。前两年,每年法会我都要求大家念。今年从今天开始,要求上等者每天念21遍,中等者念7遍,下等者念3遍。其实念3遍很容易,希望你们暂时先发愿一年,每天都念。如果上课的话,很多人在课前念诵就能完成。
我早上起来,先念一遍《圣八吉祥颂》,然后念百字明,再念3遍或者21遍《大自在祈祷文》。如果时间充裕,我会念21遍。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比如出国的时候,念诵经常会落下很多,这个时候就只念3遍。但不管怎么样,我都把《大自在祈祷文》作为自己的功课,因为它能令我们即生获得身心健康和自在,并且生生世世利益众生,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利益众生?因为身心没有得到自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很苦恼?也是因为身心没有得到自在。有些人烦恼很重,人际关系很糟糕,工作找不到,心态也不太好,修行不但没进步,还越来越后退,甚至可能产生邪见,很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依靠一种无形的外在力量,才能获得救拔。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三宝的加持。如果经常念诵《大自在祈祷文》《普贤行愿品》等,就能得到三宝的加持,
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为应该跟没有信仰的人有所不同。他们没有信仰,是“自由主义者”,所以什么都可以做。但这样的自由,到了一定的时候,很可能就不自由了……
下面,我给大家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和《大自在祈祷文》,算是奉献给大家的传承。
(堪布念诵传承)
麦彭仁波切说,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念诵《大自在祈祷文》,经常祈祷,所有的怀业一定会成就——并不是说,修行不太好的人祈祷就不怎么起作用,不是这样的。
刚才给大家念了《普贤行愿品》《大自在祈祷文》,还有法王如意宝的《愿海精髓》的传承。《愿海精髓》我有比较特殊的传承,是在上师如意宝面前最先得到的。
一般来讲,一部法,我们修行人得过一次传承,终身都会修持。在藏地,经常听一些修行人说,曾经去什么地方,在某个上师那里得过什么传承,然后有生之年都把它当作必修课。当然,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上师如意宝以前再三地讲,哪怕某天不讲课,大家聚在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功德也不可思议。这样说过很多次。所以,法王的传承弟子对《普贤行愿品》《大自在祈祷文》,一般都非常重视。像我的话,不管到哪里都会念。
有一次,我在泰国参加世界青年佛教研讨会。有一天,要参加一个供灯仪式。之前并没有安排念《普贤行愿品》,但到了那里,我发现各方面的缘起都很好,天气也好,环境也不错,大家的心态也相当快乐,所以我们就临时念了一遍《普贤行愿品》。因为研讨会的学术性比较强,完全是用学术的眼光研究佛教和三大教派的和平观,所以最初没有安排念《普贤行愿品》。但后来念了一遍,对世界和平应该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大家在法会上,和这么多僧众一起,一天四座都会念《普贤行愿品》,非常有意义。有些道友在网上参加法会,也很好,因为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共同的功德大家都可以回向。
不管怎么样,大家念《普贤行愿品》发愿的时候,尽量做到每一字、每一句都能观想,比如我要度化无量的众生,我要面见无量如来的刹土,等等。如果没办法一一观想,那就总的观想一下普贤十大愿王;或者发愿让世界的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愿佛法兴盛,这样也可以归纳所有的普贤大愿。
有些人参加法会,可能只是为了吃会供品,真正的加持和目的并没有搞明白。这次法会,不管是网上参加的也好,现场参加的也好,通过念诵《普贤行愿品》,发愿将来也要像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那样利益众生,从而让自己的心态有明显的改变,这才是参加法会的重要目的。否则,只是为了抢一个会供品,意义不大。
分东西的时候,有些道友特别重视:“喂,给我给我!给我拿一点!”可能刚开始学佛的人,对形象上的东西都比较执著,不太关注对自己内心的开发。对此,我们也能理解。那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比如,通过善知识的一堂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听到一个故事,改变了自己的前程;参加一次法会或活动,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等。内心有真正的改变,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因缘参与共修。即使你不能来学院,远在其他的地方,比如地球的另一端,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跟僧众一起念《普贤行愿品》。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和发愿都连在一起了,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因此,希望大家用真诚心、欢喜心、清净心来发愿。
本来,大家今天比较累,做个简单的回向也可以。不过,我们还是坚持一起发愿吧。这个月是转法轮月,非常重要。你们今天虽然已经念了4遍《普贤行愿品》,但现在网上有这么多人,大家一起集聚的因缘非常难得,所以各位还是调整好心态,一起再念一遍。
我们这么多人在一起,要发什么愿呢?就像《普贤行愿品》里所讲的那样:文殊菩萨怎么发愿,我也如是发愿;普贤菩萨怎么发愿,我也如是发愿。如果我们不太会发愿,可以这样观想。
本来我在开会,但中途跑出来了。我给他们说,只用40分钟,其实早就超出了,等会儿我用其他的方式说服他们吧。发愿是最重要的!
(大众念《普贤行愿品》回向)